2014年机电专业设计标准(给排水-电气)_第1页
2014年机电专业设计标准(给排水-电气)_第2页
2014年机电专业设计标准(给排水-电气)_第3页
2014年机电专业设计标准(给排水-电气)_第4页
2014年机电专业设计标准(给排水-电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电专业设计标准2014年10月8日起草**************(封面小一、三号,字体微软雅黑。前言、目录宋体四号、粗体。)

前言根据集团对于机电专业设计标准的需求,本标准编制人员经广泛收集专业技术资料并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归纳,依据国内现行设计规范,编制本标准。本标准是以住宅开发商已预留电源、生活给排水条件前提下应用。本标准中汇集家装行业涉及的机电专业工程的设计技术要点,主要分为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及采暖、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通风与空调、智能建筑五个部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前言、总则、建筑电气部分、建筑给排水部分、供暖通风与空调部分、智能建筑部分;其中各部分条文黑体字部分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集团研发管理中心统筹技术资源,技术研发部门专业技术工程师对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研发管理中心技术研发部门。本标准起草人员:本标准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总则本标准以集团业务规范化管理需求、时代技术进步为前提,旨在工程设计过程中使得设计人员牢记原则、把握原则。设计人员应以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技术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先进技术应用、提升用户舒适和满意度为着力点,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1.1家装电气设计工作,应做到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技术先进、节约能源、功能完善、经济合理,安装运行简便。1.2家装智能化系统设计,以增强建筑物的科技功能和提升建筑物的应用价值为目标,以建筑物的人性化使用需求、资源集成化管理为依据,具有可扩性、开放性和灵活性。1.3家装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安全、卫生、适用、经济等基本要求,同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应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以及安全保护等提供便利条件。1.4家装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使用要求、冷热负荷特点、环境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结合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政策、方针,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在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1.5本标准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不适用于住宅建筑附设的防空地下室工程的电气设计。1.6住宅建筑电气设备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严禁使用已被国家淘汰的产品。1.7住宅建筑电气设计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目录1、建筑电气1.1用电负荷计算1.2低压配电1.3配电线路布设1.4电气照明1.5常用设备电气装置1.6接地和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2、建筑给排水2.1给水2.1.1用水定额和水压2.1.2水质和防水质污染2.1.3管材、附件和水表2.1.4管道布置和敷设2.1.5设计流量和管道水力计算2.1.6游泳池与水上游乐池2.1.7水景2.2排水2.2.1系统选择2.2.2卫生器具及存水弯2.2.3管道布置和敷设2.2.4排水管道水力计算2.2.5管材、附件和检查井2.2.6污水泵和集水池2.3热水及饮水供应2.3.1用水定额、水温和水质2.3.2热水供应系统选择2.3.3水的加热和贮存2.3.4管网计算2.3.5管材、附件和管道敷设3、游泳池给排水工程3.1持水特性3.2池水循环3.3池水净化3.4池水消毒3.5池水加热3.6水质监测和系统控制3.7洗净设施3.8排水及回收利用3.9池水净化设备机房4、附录(标准解释、用词说明)

1、建筑电气1.1用电负荷计算1.1.1当单相负荷的总计算容量小于计算范围内三相对称负荷总计算容量的15%时,应全部按三相对称负荷计算;当大于等于15%时,应将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再与三相负荷相加。1.1.2住宅建筑用电负荷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时,需要系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暖方式、电炊具使用等因素进行确定。每套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一个家居配电箱,安装位置应便于检修、维护且不得直接安装在可燃材料上,盘前至少有0.8m的操作距离。1.1.3当每套住宅建筑面积大于150m2时,超出的建筑面积可按40W/m2~50W/m2计算用电负荷。1.1.4电气负荷计算公式:P=3UxIxcosΦ=√3ULILcosΦ单相电气负荷I=P/UcosΦ三相用电负荷I=P/U√3cosΦ1.1.5每套住宅用电负荷不超过12kW时,应采用单相电源进户,每套住宅应至少配置一块单相电能表。1.1.6每套住宅用电负荷超过12kW时,宜采用三相电源进户,电能表应能按相序计量。1.1.7在计算住宅电气设备负载时,应为智能家居设备预留电源条件。具体智能家居设备布置可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20314-2006,和客户需求。1.2低压配电1.2.1低压配电导体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电线可选用铜芯或铝芯,民用建筑宜采用铜芯电缆或电线;下列场所应选用铜芯电缆或电线:

1)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2)特别潮湿场所和对铝有腐蚀的场所;

3)重要的资料室、计算机房、重要的库房;

4)移动设备或有剧烈振动的场所;

5)有特殊规定的其他场所。

(2导体的绝缘类型应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一般工程中,在室内正常条件下,可选用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的电缆或聚氯乙烯绝缘电线;有条件时,可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和电线;

2)对一类高层建筑以及重要的公共场所等防火要求高的建筑物,应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线或无烟无卤电力电缆、电线。

(1绝缘导体应符合工作电压的要求,室内敷设塑料绝缘电线不应低于0.45/0.75kV,电力电缆不应低于0.6/1kV;(2.住宅建筑单相用电设备由三相电源供配电时,应考虑三相负荷平衡。(3.采用三相电源供电的住宅,套内每层或每间房的单相用电设备、电源插座宜采用同相电源供电。(5.每栋住宅建筑的照明、电力、消防及其他防灾用电负荷,应分别配电。1.2.2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

2)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

3)导体应满足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

4)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配电线路每一相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1.2.2的规定。表1.2.2导体最小允许截面5)住宅建筑套内的电源线应选用铜材质导体。1.2.3导体敷设的环境温度与载流量校正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沿敷设路径各部分的散热条件不相同时,电缆载流量应按最不利的部分选取。

(2.导体敷设处的环境温度,应满足下列规定:

1)对于直接敷设在土壤中的电缆,应采用埋深处历年最热月的平均地温;

2)敷设在室外空气中或电缆沟中时,应采用敷设地区最热月的日最高温度平均值;

3)敷设在室内空气中时,应采用敷设地点最热月的日最高温度平均值,有机械通风的应按通风设计温度;

4)敷设在室内电缆沟中时,应采用敷设地点最热月的日最高温度平均值加5℃。

(3.导体的允许载流量,应根据敷设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校正,校正系数应符合表1.4.3-1和表1.4.3的规定。表1.2.3-1环境空气温度不等于30℃时的校正系数注:1用于敷设在空气中的电缆载流量校正;

2*更高的环境温度,与制造厂协商解决;

3PVC—聚氯乙烯、XLPC—交联聚乙烯、EPR—乙丙橡胶。表1.2.3-2地下温度不等于20℃的电缆载流量的校正系数(4当土壤热阻系数与载流量对应的热阻系数不同时,敷设在土壤中的电缆的载流量应进行校正,其校正系数应符合表1.2.3-3的规定。表1.2.3-3土壤热阻系数不同于2.5K·m/W时电缆的载流量校正系数1.2.4电线、电缆在不同敷设方式时,其载流量的校正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回路或多根多芯电缆成束敷设的载流量校正系数应符合表1.2.4-1的规定;表1.2.4-1多回路或多根多芯电缆成束敷设的校正系数注:1适用于尺寸和负荷相同的电缆束。

2相邻电缆水平间距超过了2倍电缆外径时,可不校正。

3下列情况可使用同一系数:——由2根或3根单芯电缆组成的电缆束;——多芯电缆。

4当系统中同时有2芯和3芯电缆时,应以电缆总数作为回路数,2芯电缆应作为2根带负荷导体,3芯电缆应作为3根带负荷导体查取表中相应系数。

5当电缆束中含有n根单芯电缆时,可作为n/2回路(2根负荷导体回路)或n/3回路(3根负荷导体回路)。1.2.5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下列情况时,中性导体应和相导体具有相同截面:

1)任何截面的单相两线制电路;

2)三相四线和单相三线电路中,相导体截面不大于16mm2(铜)或25mm2(铝)。

(2当保护导体与相导体使用相同材料时,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1.2.5-2的规定。表1.2.5-2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的最小截面(mm2)在任何情况下,供电电缆外护物或电缆组成部分以外的每根保护导体的截面均应符合下列规定:——有防机械损伤保护时,铜导体不得小于2.5mm2;铝导体不得小于16mm2;——无防机械损伤保护时,铜导体不得小于4mm2;铝导体不得小于16mm2。1.2.6外界可导电部分,严禁用作PEN导体。1.2.7低压电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选用的电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应与所在回路标称电压及标称频率相适应;

2)电器的额定电流不应小于所在回路的计算电流;

3)电器应适应所在场所的环境条件;

4)电器应满足短路条件下的动稳定与热稳定的要求。用于断开短路电流的电器,应满足短路条件下的通断能力。

(2当维护测试和检修设备需断开电源时,应设置隔离电器。隔离电器应具有将电气装置从供电电源绝对隔开的功能,并应采取措施,防止任何设备无意地通电。

(3隔离电器可采用下列器件:

1)多极、单极隔离开关或隔离器;

2)插头和插座;

3)熔断器;

4)连接片;

5)不需要拆除导线的特殊端子;

6)具有隔离功能的断路器。

(4严禁将半导体电器作隔离电器。

(5功能性开关电器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功能性开关电器应能适合于可能有的最繁重的工作制;

2)功能性开关电器可仅控制电流而不必断开负载;

3)不应将断开器件、熔断器和隔离器用作功能性开关电器。

(6功能性开关电器可采用下列器件:

1)开关;

2)半导体通断器件;

3)断路器;

4)接触器;

5)继电器;

6)16A及以下的插头和插座。1.2.8在TN-C系统中,严禁断开PEN导体,不得装设断开PEN导体的电器。1.2.9三相四线制系统中四极开关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证电源转换的功能性开关电器应作用于所有带电导体,且不得使这些电源并联;

2TN-C-S、TN-S系统中的电源转换开关,应采用切断相导体和中性导体的四极开关;

3正常供电电源与备用发电机之间,其电源转换开关应采用四极开关。1.2.10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压配电线路应根据不同故障类别和具体工程要求装设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故障保护、过电压及欠电压保护,作用于切断供电电源或发出报警信号;

(2配电线路采用的上下级保护电器,其动作应具有选择性,各级之间应能协调配合;对于非重要负荷的保护电器,可采用无选择性切断;

(3对电动机、电梯等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的保护,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其他规范有关规定。1.2.11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应在短路电流对导体和连接件产生的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危险之前切断短路电流。1.2.12配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应在过负荷电流引起的导体温升对导体的绝缘、接头、端子或导体周围的物质造成损害前切断负荷电流。对于突然断电比过负荷造成的损失更大的线路,该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应作用于信号而不应切断电路。1.2.13直接接触防护可采用下列方式:

(1可将带电体进行绝缘。被绝缘的设备应符合该电气设备国家现行的绝缘标准。

(2可采用遮栏和外护物的防护。遮栏和外护物在技术上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气装置电击防护》GB/T14821.1的有关规定。

(3可采用阻挡物进行防护。阻挡物应满足下列规定:

1)应防止身体无意识地接近带电部分;

2)应防止设备运行期中无意识地触及带电部分。

(4应使设备置于伸臂范围以外的防护。能同时触及不同电位的两个带电部位间的距离,严禁在伸臂范围以内。计算伸臂范围时,必须将手持较大尺寸的导电物件计算在内。

(5可采用安全特低电压(SELV)系统供电。

(6可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作为附加保护。1.2.14对于相导体对地标称电压为220V的TN系统配电线路的接地故障保护,其切断故障回路的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配电线路或仅供给固定式电气设备用电的末端线路,不应大于5s;

(2对于供电给手持式电气设备和移动式电气设备末端线路或插座回路,不应大于0.4s。1.2.15电击防护装设的低压电器应符合下列要求,TN系统采用的保护电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采用过电流动作保护电器;

2)TN-S系统可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

3)TN-C-S系统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时,PEN导体不得接在其负荷侧,保护导体与PEN导体的连接应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电源侧进行;

4)TN-C系统中不得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1.2.16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列设备的配电线路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

1)手持式及移动式用电设备;

2)室外工作场所的用电设备;

3)环境特别恶劣或潮湿场所的电气设备;

4)家用电器回路或插座回路;

5)由TT系统供电的用电设备;

6)医疗电气设备,急救和手术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宜作用于报警。

(2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用作直接接触防护的附加保护或间接接触防护时,剩余动作电流不应超过30mA;

2)电气布线系统中接地故障电流的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不应超过500mA。

(3PE导体严禁穿过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中电流互感器的磁回路。

(4TN系统配电线路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时,可选用下列接线方式之一:

1)可将被保护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电源侧的PE导体相连接,并应符合本规范公式(7.7.6)的要求;

2)当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保护的线路和设备的接地形式按局部TT系统处理时,可将被保护线路及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接至专用的接地极上。(5.当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时,应能将其所保护的回路所有带电导体断开。1.3配电线路布设1.3.1电源布线系统宜考虑电磁兼容性和对其他弱电系统的影响。布线系统的选择和敷设,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外部热源、浸水、灰尘聚集及腐蚀性或污染物质等外部影响对布线系统带来的损害,并应防止在敷设和使用过程中因受撞击、振动、电线或电缆自重和建筑物的变形等各种机械应力作用而带来的损害。布线用塑料导管、线槽及附件应采用非火焰蔓延类制品。金属导管、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刚性塑料导管(槽)及金属线槽等布线,应采用绝缘电线和电缆。在同一根导管或线槽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回路时,所有绝缘电线和电缆均应具有与最高标称电压回路绝缘相同的绝缘等级。住宅建筑电源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住宅建筑配电线路的直敷布线、金属线槽布线、矿物绝缘电缆布线、电缆桥架布线、封闭式母线布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规定。1.3.2住宅建筑套内配电线路布线可采用金属导管或塑料导管。暗敷的金属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1.5mm,暗敷的塑料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2.Omm。潮湿地区的住宅建筑及住宅建筑内的潮湿场所,配电线路布线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Omm的塑料导管或金属导管。明敷的金属导管应做防腐、防潮处理。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线缆保护导管最大外径不应大于楼板厚度的1/3,敷设在垫层的线缆保护导管最大外径不应大于垫层厚度的1/2。线缆保护导管暗敷时,外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消防设备线缆保护导管暗敷时,外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当电源线缆导管与采暖热水管同层敷设时,电源线缆导管宜敷设在采暖热水管的下面,并不应与采暖热水管平行敷设。电源线缆与采暖热水管相交处不应有接头。与卫生间无关的线缆导管不得进入和穿过卫生间。卫生间的线缆导管不应敷设在0、1区内,并不宜敷设在2区内。净高小于2.5m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下室,应采用导管或线槽布线。1.3.3明敷于潮湿场所或埋地敷设的金属导管,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0mm的钢导管。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金属导管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1.5mm的电线管。穿导管的绝缘电线(两根除外),其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导管内截面积的40%。穿金属导管的交流线路,应将同一回路的所有相导体和中性导体穿于同一根导管内。(1除下列情况外,不同回路的线路不宜穿于同一根金属导管内:

1)标称电压为50V及以下的回路;

2)同一设备或同一联动系统设备的主回路和无电磁兼容要求的控制回路;

3)同一照明灯具的几个回路。(2当电线管与热水管、蒸汽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热水管、蒸汽管的下面;当有困难时,也可敷设在其上面。相互间的净距宜符合下列规定:1当电线管路平行敷设在热水管下面时,净距不宜小于200mm;当电线管路平行敷设在热水管上面时,净距不宜小于300mm;交叉敷设时,净距不宜小于100mm;

2当电线管路敷设在蒸汽管下面时净距不宜小于500mm;当电线管路敷设在蒸汽管上面时,净距不宜小于1000mm;交叉敷设时,净距不宜小于300mm。

当不能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当蒸汽管有保温措施时,电线管与蒸汽管间的净距可减至200mm。

电线管与其他管道(不包括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100m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50mm。(3当金属导管布线的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宜加装拉线盒(箱),也可加大管径。暗敷于地下的管路不宜穿过设备基础,当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应加保护管保护;当穿过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补偿装置。(3绝缘电线不宜穿金属导管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必要时,对于次要负荷且线路长度小于15m的,可采用穿金属导管敷设,但应采用壁厚不小于2mm的钢导管并采取可靠的防水、防腐蚀措施。1.3.4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也可用于建筑物顶棚内。1)明敷或暗敷于建筑物顶棚内正常环境的室内场所时,可采用双层金属层的基本型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明敷于潮湿场所或暗敷于墙体、混凝土地面、楼板垫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内或直埋地下时,应采用双层金属层外覆聚氯乙烯护套的防水型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2)对于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其管内配线及其管路与热水管、蒸汽管与其他管路的敷设要求与平行、交叉距离以及当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的线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应符合本标准第1.5.3条的规定。3)对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有可能承受重物压力或明显机械冲击的部位,应采取保护措施;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其套管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4)暗敷于地下的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的管路不应穿过设备基础。当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应加保护管保护;当穿过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补偿装置;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之间及其与盒、箱或钢导管连接时,应采用专用附件。1.3.5金属线槽布线宜用于正常环境的室内场所明敷,有严重腐蚀的场所不宜采用金属线槽。具有槽盖的封闭式金属线槽,可在建筑顶棚内敷设。(1同一路径无电磁兼容要求的配电线路,可敷设于同一金属线槽内。线槽内电线或电缆的总截面(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20%,载流导体不宜超过30根。控制和信号线路的电线或电缆的总截面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50%,电线或电缆根数不限。

(2有电磁兼容要求的线路与其他线路敷设于同一金属线槽内时,应用金属隔板隔离或采用屏蔽电线、电缆。注:1控制、信号等线路可视为非载流导体;

2三根以上载流电线或电缆在线槽内敷设,当乘以本规范第7章所规定的载流量校正系数时,可不限电线或电缆根数,其在线槽内的总截面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20%。(3电线或电缆在金属线槽内不应有接头。当在线槽内有分支时,其分支接头应设在便于安装、检查的部位。电线、电缆和分支接头的总截面(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该点线槽内截面的75%。(4金属线槽布线的线路连接、转角、分支及终端处应采用专用的附件。(5金属线槽不宜敷设在腐蚀性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的下方,当有困难时,应采取防腐、隔热措施。(6金属线槽布线与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其最小净距应符合表1.3.5的规定。表1.3.5金属线槽和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的最小净距(m)管道类别平行净距交叉净距一般工艺管道0.40.3具有腐蚀性气体管道0.50.5热力管道有保温层0.50.3无保温层1.00.5(7金属线槽垂直或大于45°倾斜敷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线或电缆在线槽内滑动。(8金属线槽敷设时,宜在下列部位设置吊架或支架:

1)直线段不大于2m及线槽接头处;

2)线槽首端、终端及进出接线盒0.5m处;

3)线槽转角处。(9金属线槽不得在穿过楼板或墙体等处进行连接。(10金属线槽及其支架应可靠接地,且全长不应少于2处与接地干线(PE)相连。1.4电气照明1.4.1住宅建筑的照明应选用节能光源、节能附件,灯具应选用绿色环保材料。1.4.2住宅建筑电气照明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1.4.3卫生间等潮湿场所,宜采用防潮易清洁的灯具;卫生间的灯具位置不应安装在0、1区内及上方。装有淋浴或浴盆卫生间的照明回路,宜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灯具、浴霸开关宜设于卫生间门外。1.4.4起居室、通道和卫生间照明开关,宜选用夜间有光显示的面板。1.4.5直管形荧光灯应采用节能型镇流器,当使用电感式镇流器时,其能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的规定。1.4.6照明光源的颜色质量取决于光源本身的表观颜色及其显色性能。一般照明光源可根据其相关色温分为三类,其适用场所可按表1.4.6选取。表1.4.6光源的颜色分类1.能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照明,保证必要的视觉条件,满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要使照明设计与环境空间相协调,正确选择照明方式、光源种类、灯泡功率、灯具数量、型式与光色,使照明在改善空间体量感、形成环境气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人们对不同灯光的适应性很强,通常感到不舒适是由于光的反射、直射、闪烁所致,因而应采用灯罩、格栅、柔光灯泡等措施,消除不适光照对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1.4.7各类视觉工作对应的照度范围宜按表1.4.7选取。表1.4.7视觉工作对应的照度范围值1.4.8照明系统中的每一单相分支回路电流不宜超过16A,光源数量不宜超过25个;大型建筑组合灯具每一单相回路电流不宜超过25A,光源数量不宜超过60个(当采用LED光源时除外)。1.4.9起居室的照明宜满足多功能使用要求,除应设置一般照明外,还宜设置装饰台灯、落地灯等。高级公寓的起居厅照明宜采用可调光方式。1.4.10灯具表面以及灯用附件等高温部位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1.4.11电源插座不宜和普通照明灯接在同一分支回路。1.4.12当采用Ⅰ类灯具时,灯具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可靠接地。1.4.13当照明装置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时,应采用安全隔离变压器,且二次侧不应接地。1.5常用设备电气装置1.5.1住宅建筑应采用高效率、低能耗、性能先进、耐用可靠的电气装置,并应优先选择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造的电气装置。1.5.2每套住宅内同一面墙上的暗装电源插座和各类信息插座宜统一安装高度。1.5.3住宅建筑常用设备电气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1.5.4每套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一个家居配电箱,家居配电箱宜暗装在套内走廊、门厅或起居室等便于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不应低于1.6m。1.5.5家居配电箱应装设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的电源进线开关电器,供电回路应装设短路和过负荷保护电器,连接手持式及移动式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1.5.6居配电箱的供电回路应按下列规定配置:

(1每套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照明回路;

(2装有空调的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空调插座回路;

(3厨房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电源插座回路;

(4装有电热水器等设备的卫生间,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电源插座回路;

(5除厨房、卫生间外,其他功能房应设置至少一个电源插座回路,每一回路插座数量不宜超过10个(组)。1.5.7柜式空调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体式空调的电源插座回路宜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1.5.8起居室(厅)、兼起居的卧室、卧室、书房、厨房和卫生间的单相两孔、三孔电源插座宜选用10A的电源插座。对于洗衣机、冰箱、排油烟机、排风机、空调器、电热水器等单台单相家用电器,应根据其额定功率选用单相三孔10A或16A的电源插座。洗衣机、分体式空调、电热水器及厨房的电源插座宜选用带开关控制的电源插座,未封闭阳台及洗衣机应选用防护等级为IP54型电源插座。1.5.9新建住宅建筑的套内电源插座应暗装,起居室(厅)、卧室、书房的电源插座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墙面上。分体式空调、排油烟机、排风机、电热水器电源插座底边距地不宜低于1.8m;厨房电炊具、洗衣机电源插座底边距地宜为1.0m~1.3m;柜式空调、冰箱及一般电源插座底边距地宜为0.3m~0.5m。住宅建筑所有电源插座底边距地1.8m及以下时,应选用带安全门的产品。对于装有淋浴或浴盆的卫生间,电热水器电源插座底边距地不宜低于2.3m,排风机及其他电源插座宜安装在3区。1.5.10每套住宅电源插座的数量应根据套内面积和家用电器设置,且应符合表1.5.10的规定:表1.5.10-1插座的设置要求及数量表1.5.10-1插座推荐配置2、建筑给排水2.1给水2.1.1用水定额和水压2.1.1.1给水设计用水量,应根据下列用水量确定:

1)居民生活用水量;

2)绿化用水量;

3)水景、娱乐设施用水量;

2.1.1.2住宅的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可根据住宅类别、建筑标准、卫生器具设置标准按表3.1.9确定。注:1当地主管部门对住宅生活用水定额有具体规定时,应按当地规定执行。2别墅用水定额中含庭院绿化用水和汽车洗车用水。2.1.1.3卫生器具的给水额定流量、当量、连接管径和最低工作压力应按表3.1.14确定。注:1表中括弧内的数值系在有热水供应时,单独计算冷水或热水时使用;

2当浴盆上附设淋浴器时,或混合水嘴有淋浴器转换开关时,其额定流量和当量只计水嘴,不计淋浴器。但水压应按淋浴器计;

3家用燃气热水器,所需水压按产品要求和热水供应系统最不利配水点所需工作压力确定;4绿地的自动喷灌应按产品要求设计;

5当卫生器具给水配件所需额定流量和最低工作压力有特殊要求时,其值应按产品要求确定。

卫生器具和配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有关规定。2.1.2水质和防水质污染生活给水系统的水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中水、回用雨水等非生活饮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卫生器具和用水设备、构筑物等的生活饮用水管配水件出水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出水口不得被任何液体或杂质所淹没;2)出水口高出承接用水容器溢流边缘的最小空气间隙,不得小于出水口直径的2.5倍。严禁生活饮用水管道与大便器(槽)、小便斗(槽)采用非专用冲洗阀直接连接冲洗。在非饮用水管道上接出水嘴或取水短管时,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2.1.3管材、附件和水表给水系统采用的管材和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要求。管材和管件的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标准公称压力或标称的允许工作压力。小区室外埋地给水管道采用的管材,应具有耐腐蚀和能承受相应地面荷载的能力。可采用塑料给水管、有衬里的铸铁给水管、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管内壁的防腐材料,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室内的给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可靠的管材,可采用塑料给水管、塑料和金属复合管、铜管、不锈钢管及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注:高层建筑给水立管不宜采用塑料管。给水管道上使用的各类阀门的材质,应耐腐蚀和耐压。根据管径大小和所承受压力的等级及使用温度,可采用全铜、全不锈钢、铁壳铜芯和全塑阀门等。水表应装设在观察方便,不冻结,不被任何液体及杂质所淹没和不易受损处。注:各种有累计水量功能的流量计,均可替代水表。给水加压系统,应根据水泵扬程、管道走向、环境噪音要求等因素,设置水锤消除装置。2.1.4管道布置和敷设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应沿区内道路敷设,宜平行于建筑物敷设在人行道、慢车道或草地下;管道外壁距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宜小于1m,且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基础。室外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上面,且接口不应重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下面时,应设置钢套管,钢套管的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室外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车辆荷载、管道材质及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0.15m,行车道下的管线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70m。室外给水管道上的阀门,宜设置阀门井或阀门套筒。室内给水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房、电梯机房、通信机房、大中型计算机房、计算机网络中心、音像库房等遇水会损坏设备和引发事故的房间,并应避免在生产设备、配电柜上方通过。室内给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埋地敷设的给水管道应避免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管道不得穿越生产设备基础,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穿越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给水管道不得敷设在烟道、风道、电梯井内、排水沟内。给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给水管道不得穿过大便槽和小便槽,且立管离大、小便槽端部不得小于0.5m。塑料给水管道在室内宜暗设。明设时立管应布置在不易受撞击处,如不能避免时,应在管外加保护措施。塑料给水管道不得与水加热器或热水炉直接连接,应有不小于0.4m的金属管段过渡。室内给水管道上的各种阀门,宜装设在便于检修和便于操作的位置。建筑物内埋地敷设的生活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最小净距,平行埋设时不宜小于0.50m;交叉埋设时不应小于0.15m,且给水管应在排水管的上面。给水管道暗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得直接敷设在建筑物结构层内;

2)干管和立管应敷设在吊顶、管井、管窿内,支管宜敷设在楼(地)面的垫层内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

3)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给水支管的外径不宜大于25mm;

4)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给水管管材宜采用塑料、金属与塑料复合管材或耐腐蚀的金属管材;

5)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管材,不得有卡套式或卡环式接口,柔性管材宜采用分水器向各卫生器具配水,中途不得有连接配件,两端接口应明露。需要泄空的给水管道,其横管宜设有0.002~0.00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给水管道穿越下列部位或接管时,应设置防水套管:

1)穿越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外墙处;

2)穿越屋面处;注:有可靠的防水措施时,可不设套管。

3)穿越钢筋混凝土水池(箱)的壁板或底板连接管道时。明设的给水立管穿越楼板时,应采取防水措施。在室外明设的给水管道,应避免受阳光直接照射,塑料给水管还应有有效保护措施;在结冻地区应做保温层,保温层的外壳应密封防渗。敷设在有可能结冻的房间、地下室及管井、管沟等处的给水管道应有防冻措施。2.1.5设计流量和管道水力计算住宅的入户管,公称直径不宜小于20mm。生活给水管道的水流速度,宜按表3.6.9采用。给水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可按下式计算:生活给水管道的配水管的局部水头损失,宜按管道的连接方式,采用管(配)件当量长度法计算。当管道的管(配)件当量长度资料不足时,可按下列管件的连接状况,按管网的沿程水头损失的百分数取值:

1)管(配)件内径与管道内径一致,采用三通分水时,取25%~30%;采用分水器分水时,取15%~20%;

2)管(配)件内径略大于管道内径,采用三通分水时,取50%~60%;采用分水器分水时,取30%~35%;

3)管(配)件内径略小于管道内径,管(配)件的插口插入管口内连接,采用三通分水时,取70%~80%;采用分水器分水时,取35%~40%。注:阀门和螺纹管件的摩阻损失可按附录D确定。水表的水头损失,应按选用产品所给定的压力损失值计算。在未确定具体产品时,可按下列情况取用:

1)住宅入户管上的水表,宜取0.01MPa;

2)建筑物或小区引入管上的水表,在生活用水工况时,宜取0.03MPa;在校核消防工况时,宜取0.05MPa。管道过滤器的局部水头损失,宜取0.01MPa。倒流防止器、真空破坏器的局部水头损失,应按相应产品测试参数确定。2.1.6水景(1水景的水质应符合相关的水景的水质标准。当无法满足时,应进行水质净化处理。(2水景用水应循环使用。循环系统的补充水量应根据蒸发、飘失、渗漏、排污等损失确定,室内工程宜取循环水量的1%~3%;室外工程宜取循环水流量的3%~5%。(3水景工程因根据喷头造型分组布置喷头。喷泉每组独立运行的喷头,其规格宜相同。(4水景工程循环水泵宜采用潜水泵,并应直接设置于水池底。娱乐性水景的供人涉水区域,不应设置水泵。水景工程循环水泵宜按不同特性的喷头、喷水系统分开设置。水景工程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应按所选喷头形式、喷水高度、喷嘴直径和数量,以及管道系统的水头损失等经计算确定。(5当水景水池采用生活饮用水作为补充水时,应采取防止回流污染的措施,补水管上应设置用水计量装置。(6有水位控制和补水要求的水景水池应设置补充水管、溢流管、泄水管等管道。在池的周围宜设排水设施。(7水景工程运行方式可根据工程要求设计成手控、程控或声控。控制柜应按电气工程要求,设置于控制室内。控制室应干燥通风。(8瀑布、涌泉、溪流等水景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计循环流量应为计算流量的1.2倍;2)水质设置应符合本标准第(5、(6条的要求;3)电器控制可设置与附近小室内。(9水景工程宜采用不锈钢等耐腐蚀管材。2.2排水2.2.1系统选择小区排水系统应采用生活排水和雨水分流制排水。建筑物雨水管道应单独设置,雨水回收利用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GB50400执行。2.2.2卫生器具及存水弯卫生器具的设置数量,应符合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或规定的要求。卫生器具的材质和技术要求,均应符合现行的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大便器选用应根据使用对象、设置场所、建筑标准等因素确定,且均应选用节水型大便器。当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与生活污水管道或其他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排水管道连接时,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存水弯的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严禁采用活动机械密封替代水封。卫生器具排水管段上不得重复设置水封。卫生器具的安装高度可按表4.2.8确定。2.2.3管道布置和敷设(1建筑物内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卫生器具至排出管的距离应最短,管道转弯应最少;2)排水立管宜靠近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3)排水管道不得穿越住宅客厅、餐厅,并不宜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4)排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5)塑料排水立管应避免布置在易受机械撞击处;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6)塑料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热源附近;当不能避免,并导致管道表面受热温度大于6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塑料排水立管与家用灶具边净距不得小于0.4m;7)当排水管道外表面可能结露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2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3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活饮用水池部位的上方。(4室内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5排水横管不得布置在食堂、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和备餐的上方。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6厨房间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7排水管道宜在地下或楼板填层中埋设或在地面上、楼板下明设。当建筑有要求时,可在管槽、管道井、管窿、管沟或吊顶、架空层内暗设,但应便于安装和检修。在气温较高、全年不结冻的地区,可沿建筑物外墙敷设。(8下列情况下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应设置同层排水:

1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要求不穿越楼板进入他户时;

2按本规范第(2条、(5条的规定受条件限制时。(9住宅卫生间同层排水形式应根据卫生间、卫生器具布置、室外环境气温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0同层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漏设置应符合GB50015-2003第4.5.7条~第4.5.10A条的要求;

2)排水管道管径、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应符合GB50015-2003第4.4.9、4.4.10、4.4.12条的要求;

3)器具排水横支管布置和设置标高不得造成排水滞留、地漏冒溢;

4)埋设于填层中的管道不得采用橡胶圈密封接口;

5)当排水横支管设置在沟槽内时,回填材料、面层应能承载器具、设备的荷载;

6)卫生间地坪应采取可靠的防渗漏措施。(11室内管道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卫生器具排水管与排水横支管垂直连接,宜采用90°斜三通;

2排水管道的横管与立管连接,宜采用45°斜三通或45°斜四通和顺水三通或顺水四通;

3排水立管与排出管端部的连接,宜采用两个45°弯头、弯曲半径不小于4倍管径的90°弯头或90°变径弯头;

4排水立管应避免在轴线偏置;当受条件限制时,宜用乙字管或两个45°弯头连接;

5当排水支管、排水立管接入横干管时,应在横干管管顶或其两侧45°范围内采用45°斜三通接入。塑料排水管道应根据其管道的伸缩量设置伸缩节,伸缩节宜设置在汇合配件处。排水横管应设置专用伸缩节。注:1当排水管道采用橡胶密封配件时,可不设伸缩节;

2室内、外埋地管道可不设伸缩节。当建筑塑料排水管穿越楼层、防火墙、管道井井壁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管径和设置条件以及穿越部位防火等级等要求设置阻火装置。靠近排水立管底部的排水支管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水立管最低排水横支管与立管连接处距排水立管管底垂直距离不得小于表4.3.12的规定;注:单根排水立管的排出管宜与排水立管相同管径。(2排水支管连接在排出管或排水横干管上时,连接点距立管底部下游水平距离不得小于1.5m;

(3横支管接入横干管竖直转向管段时,连接点距转向处以下不得小于0.6m;

(4下列情况下底层排水支管应单独排至室外检查井或采取有效的防反压措施:

1)当靠近排水立管底部的排水支管的连接不能满足本条第1、2款的要求时;

2)在距排水立管底部1.5m距离之内的排出管、排水横管有90°水平转弯管段时。2.2.4排水管道水力计算1.卫生器具排水的流量、当量和排水管的管径应按下表确定。表2.2.4卫生器具排水的流量、当量和排水管径续表2.2.42.住宅、宿舍(Ⅰ、Ⅱ类)、旅馆、宾馆、酒店式公寓、医院、疗养院、幼儿园、养老院、办公楼、商场、图书馆、书店、客运中心、航站楼、会展中心、中小学教学楼、食堂或营业餐厅等建筑生活排水管道设计秒流量,应按下式计算:3.排水横管的水力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4.建筑物内生活排水铸铁管道的最小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宜按下表确定。建筑物内生活排水铸铁管道的最小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5.建筑排水塑料管粘接、熔接连接的排水横支管的标准坡度应为0.026。胶圈密封连接排水横管的坡度可按本规范下表调整。6.大便器排水管最小管径不得小于100mm。7.多层住宅厨房间的立管管径不宜小于75mm。2.2.5管材、附件和检查井1.带水封的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2.地漏应设置在易溅水的器具附近地面的最低处。3.住宅套内应按洗衣机位置设置洗衣机排水专用地漏或洗衣机排水存水弯,排水管道不得接入室内雨水管道。4.地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优先采用具有防涸功能的地漏;

2在无安静要求和无须设置环形通气管、器具通气管的场所,可采用多通道地漏;

3食堂、厨房和公共浴室等排水宜设置网框式地漏。5.严禁采用钟罩(扣碗)式地漏。2.2.6污水泵和集水池1.建筑物地下室生活排水应设置污水集水池和污水泵提升排至室外检查井。地下室地坪排水应设集水坑和提升装置。2.污水泵宜设置排水管单独排至室外,排出管的横管段应有坡度坡向出口。当2台或2台以上水泵共用一条出水管时,应在每台水泵出水管上装设阀门和止回阀;单台水泵排水有可能产生倒灌时,应设置止回阀。3.当集水池不能设事故排出管时,污水泵应有不间断的动力供应。注:当能关闭污水进水管时,可不设不间断动力供应。4.污水水泵的启闭,应设置自动控制装置。多台水泵可并联交替或分段投入运行。5.污水水泵流量、扬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区污水水泵的流量应按小区最大小时生活排水流量选定;

2建筑物内的污水水泵的流量应按生活排水设计秒流量选定;当有排水量调节时,可按生活排水最大小时流量选定;

3当集水池接纳水池溢流水、泄空水时,应按水池溢流量、泄流量与排入集水池的其他排水量中大者选择水泵机组;

4水泵扬程应按提升高度、管路系统水头损失、另附加2m~3m流出水头计算。6.集水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水池有效容积不宜小于最大一台污水泵5min的出水量,且污水泵每小时启动次数不宜超过6次;

2集水池除满足有效容积外,还应满足水泵设置、水位控制器、格栅等安装、检查要求;

3集水池设计最低水位,应满足水泵吸水要求;

4当污水集水池设置在室内地下室时,池盖应密封,并设通气管系;室内有敞开的污水集水池时,应设强制通风装置;

5集水池底宜有不小于0.05坡度坡向泵位;集水坑的深度及平面尺寸,应按水泵类型而定;

6集水池底宜设置自冲管;

7集水池应设置水位指示装置,必要时应设置超警戒水位报警装置,并将信号引至物业管理中心。7.生活排水调节池的有效容积不得大于6h生活排水平均小时流量。8.污水泵、阀门、管道等应选择耐腐蚀、大流通量、不易堵塞的设备器材。2.3热水及饮水供应2.3.1用水定额、水温和水质1.卫生器具的一次和小时热水用水量和水温应按下表确定。2.3.2热水供应系统选择1.当日照时数大于1400h/年且年太阳辐射量大于4200MJ/m2及年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45℃的地区,宜优先采用太阳能作为热水供应热源。2.当没有条件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地热或太阳能等自然热源时,宜优先采用能保证全年供热的热力管网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的热媒。3.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采用太阳能及电能、燃气、蒸汽等。4.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建筑物中,用水量较大的浴室、洗衣房、厨房等,宜设单独的热水管网。热水为定时供应且个别用户对热水供应时间有特殊要求时,宜设置单独的热水管网或局部加热设备。2.3.3水的加热和贮存1.选用水加热设备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当采用蒸气、高温水为热媒时,应结合用水的均匀性、给水水质硬度、热媒的供应能力、系统对冷热水压力平衡稳定的要求及设备所带温控安全装置的灵敏度、可靠性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间接水加热设备;2当热源为太阳能时,其水加热系统应根据冷水水质硬度、气候条件、冷热水压力平衡要求、节能、节水、维护管理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在电源供应充沛的地方可采用电热水器。4.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严禁在浴室内安装直接排气式燃气热水器等在使用空间内积聚有害气体的加热设备。2.3.4管网计算1.建筑物的热水引入管应按该建筑物相应热水供水系统总干管的设计秒流量确定。2.热水管道的流速,宜按下表选用。2.3.5管材、附件和管道敷设1.热水系统采用的管材和管件,应符合现行有关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管道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定的允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2.热水横管的敷设坡度不宜小于0.003。3.塑料热水管宜暗设,明设时立管宜布置在不受撞击处,当不能避免时,应在管外加保护措施。4.热水管穿越建筑物墙壁、楼板和基础处应加套管,穿越屋面及地下室外墙时应加防水套管。3、游泳池给排水工程3.1池水特性3.1.1当采用地下水(含地热水)、泉水或河水、水库水作为游泳池的初次充水、重新换水和正常使用过程中的补充水,且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的要求时,应进行净化处理已达到该标准的要求。3.1.2.池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的规定。3.1.3.露天游泳池的池水设计温度,宜符合表2.4.1-1的规定。表2.4.1-1露天游泳池的池水设计温度类型池水设计温度(c。)有加热装置26~28无加热装置≥233.1.4.游泳池运行过程中每日需要补充的水量,应根据池水蒸发、池子排污、游泳者带出池外和过滤设备反冲洗(如用池子水冲洗时)等所损耗的水量确定:当资料不完备时,可按表2.4.1-4确定。表2.4.1-4游泳池每日的补充水量游泳池类型游泳池环境补充水量(占游泳池水容积的百分数)(%)竞赛类游泳池专用类游泳池室内3~5室外5~10公共类游泳池休闲类游泳池室内5~10室外10~15儿童游泳池幼儿戏水池室内不下于15室外不小于20私人游泳池室内3室外5放松池室内3~53.1.5.当通过池壁管口直接向游泳池充水时,充水管道上应采取防回流污染措施。3.1.6.游泳池的充水管和补水管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数量计量表。3.2池水循环3.2.1.游泳池应设置循环净化水系统。池水的循环应保证被净化的水能均匀到达游泳池的各个部位;应保证池水能均匀、有效排除,并回到池水净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3.2.2.儿童戏水池设置的水滑梯的润滑水供应,应符合下列规定:儿童戏水池补充水利用城市自来水直接供应时,供水管应设倒流防止器;从池水循环净化系统单独接出管道供水时,供水管应设控制阀门;润滑水供应量和供水管径可根据供应商产品要求规定,但设计时应进行核算。3.2.3.游泳负荷。游泳池的设计游泳负荷应按表2.4.4-1计算确定。表2.4.2-1每位游泳者最小游泳水面面积定额游泳池水深(m)<1.01.0~1.51.5~2.0>2.0人均游泳池面积(m2/人)2.02.53.54.03.2.4.池水循环的水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净化后的水与池内待净化的水,应能有序更新、交换和混合。给水口与回水口的布置,应使被净化后的水流在不同水深区内分布均匀,不得出现短流、涡流和死水区。应使游泳池的表面水得到有效溢流至溢水槽或溢流回水槽。应设有应对突发事件快速通畅的泄水口。因满足循环水泵自灌式吸水。应有利于保持环境卫生。应有利于管道、附件及设备的施工安装、维修管理。3.2.5.造浪池的池水循环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采用逆流式池水循环方式。池子浅水端应设置带格栅填有砂石的排水回水沟;水面低于池岸的水域应在池岸设置撇沫器。造浪机房制浪水池应采取防止池水回流淹没机房的措施。3.2.6.放松池的功能性循环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采用高沿水池。宜采用气—水分流循环系统。供水系统应采用环状管道,且水流速度不得大于3.0m/S;回水管道水流速度不得大于1.m/S.供气管道应高于池内水表面0.45m,且送入池内的空气应清洁、卫生。3.2.7.根据游泳池类型、用途、游泳负荷、池水容积、消毒剂种类、池水净化设备效率及运行时间等因素,池水循环净化周期应按表2.4.2-2的规定采用。表2.4.2-2游泳池池水循环净化周期3.2.8.池水净化循环系统的循环水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c——游泳池的循环水流量(m3/h);Vp——游泳池的池水容积(m3);αp——游泳池管道和设备的水容积附加系数,αP=1.05~1.10;Tp——游泳池的池水循环周期(h)3.2.9.循环水泵。池水循环净化系统循环水泵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1)水泵的额定流量不得小于按本标准2.4.4-8式计算出的保证该游泳池循环周期的流量。2)水泵扬程不得小于送水几何高度和循环系统设备、管道阻力及流出水头之和;宜以计算扬程乘以1.10的保证系数作为选泵扬程。3)水泵应为耐腐蚀、低噪声、节能、低转速离心水泵,且宜设置备用水泵。3.2.10循环水泵装置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计成自灌式,且每台水泵宜设独立的吸水管;

2)宜置于靠近平衡水池、均衡水池或顺流式循环方式的游泳池回水口处;

3)水泵吸水管内的水流速度宜采用1.0~1.2m/s;水泵出水管内的水流速度宜采用1.5~2.0m/s;

4)每台水泵的吸水管上应装设可挠曲橡胶接头、阀门、毛发聚集器和压力真空表;其出水管上应装设可挠曲橡胶接头、止回阀、阀门和压力表;

5)水泵泵组和管道应采取减振和降低噪声的措施。3.2.11循环水泵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按下列规定选定:

1)循环给水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不宜超过2.0m/s;

2)循环回水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采用0.7~1.0m/s。3.2.12循环水管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循环水干管应沿游泳池周边的管廊或管沟内敷设;

2)循环水干管沿游泳池周边埋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管道受重压和不均匀沉降造成损坏;当为金属管道时,还应采取防腐措施;

3)管廊或管沟应设置有人孔、吊装孔、排水装置、通风换气装置及维修照明装置。4)池底给水口配水管敷设在池底板下面时,池底板与建筑地面间应有保证管道安装、检修的空间;如配水管埋设在池底板垫层内或管槽内时,应有保证管道不被损坏和移位的保护措施。3.2.13循环水管道材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采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管(ABS)、氯化聚氯乙烯管(CPVC)、硬聚氯乙烯管(UPVC)等给水塑料管;

2)有特殊要求时,可选用铜管或不锈钢管;

3)管道公称压力不宜小于1.0MPa。3.2.14给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出水流量为可调节型给水口;

2)给水口的设置数量应满足总过水量不小于游泳池循环水量的要求;

3)给水口的位置设置应保证池水水流均匀、不发生短流。4)池底垂直布水时,给水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矩形游泳池,应均匀地布置在泳道分隔线在池底的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线上,且纵向间距不宜大于3.0m;

异形平面形状的游泳池,应按每个给水口的最大服务面积不超过8m2布置给水口;

应采用池底型给水口。5)池壁水平布水时,给水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端壁布水时,给水口应设在每条泳道线在端壁固定点垂直下方的端壁上;

2两侧壁布水时,给水口的间距不宜超过3.0m,但在池子拐角处距端壁的距离不得大于1.5m;

3池内水深超过2.5m时,应至少设置两层给水口,上层及下层给水口应错开布置,且最低一层给水口应高出池底内表面0.5m;

4给水口应采用池壁型给水口,且应设在水面以下0.5~1.0m处,同一池内同一层的给水口在池壁的位置应处于同一水平线。6)给水口应设置格栅护盖,且格栅空隙的水流速度应满足下列规定:

池端壁给水时应采用1.0m/s;池侧壁给水时不应大于1.0m/s;如为儿童池、幼儿戏水池以及台阶处、教学区宜采用0.5m/s;池底给水时不宜小于0.5m/s。7)给水口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形状应为喇叭口形,喇叭口面积不得小于连接管截面积的2倍;

应配有流量调节装置;

喇叭口格栅护盖的格栅孔隙不得大于8mm;给水口材质应与循环水管道相匹配,宜选用铜、不锈钢、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ABS)塑料等耐腐蚀、不污染水质、不变形、坚固牢靠的材质制造,且应表面光洁。3.2.15池底回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回水口数量应满足循环水流量的要求,每座游泳池的回水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

2)回水口的位置应使各给水口水流均匀一致;

3)回水口应采用坑槽形式,坑槽顶面应设格栅盖板并与游泳池底表面相平;格栅盖板、盖座与坑槽之间应固定牢靠,紧固件应设有防止伤害游泳者的措施;

4)回水口格栅盖板开口孔隙的宽度不应大于8mm,且孔隙的水流速度不应大于0.2m/s。3.2.16泄水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泄水口应设在游泳池最低标高处,且泄水口格栅表面应与池底表面相平;

2)重力式泄水时,泄水管不得与排水管道直接连接;

3)池底回水口可兼作泄水口;

4)泄水口宜做成坑槽形式。5)回水口及泄水口的构造和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成品回水口和泄水口应为喇叭口形式,且顶面应设格栅盖板;

回水口及泄水口格栅盖板及盖座应采用铜、不锈钢、工程塑料等耐腐蚀、不变形、不污染水质的高强度材料制造。3.2.17溢流回水槽和溢水槽。1)逆流式池水循环系统和混合式池水循环系统,应沿池壁两侧或四周边设置池岸溢流回水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溢流回水槽截面尺寸应按其过流量不小于游泳池设计循环流量计算确定,但宽度不宜小于300mm;

跳水池设有即时安全气浪时,溢流回水槽的深度不应小于300mm;溢流回水槽内回水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回水槽沟底应以1%的坡度坡向回水口。2)顺流式池水循环系统应沿池壁两侧或四周边设置溢水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溢水槽截面尺寸应按其过流量不小于游泳池设计循环流量的15%计算确定;

溢水槽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00mm;溢水槽应设排水口,且接管管径不得小于50mm、间距不宜大于3.0m,沟底应以1%的坡度坡向排水口。3.3池水净化3.3.1池水净化工艺应保证各工序环节工作运行可靠,且符合安全运行要求。配置的设备应有适量的备用余量。3.3.2池水净化工艺的主要设备宜设置运行参数检测和动态监测控制的仪表。3.3.3过滤器(机组)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量应根据循环水量、出水水质、运行时间和维护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过滤器可不设备用,但每座游泳池不宜少于2台;

2)过滤器宜按24h连续运行设计;

3)不同用途的游泳池的过滤器应分开设置;

4)压力过滤器宜采用立式;当石英砂压力过滤器直径大于2.6m时应采用卧式;单个石英砂过滤器的过滤面积不宜大于10.0m2;

5)重力式过滤器应采取应对因突然停电池水溢流事故的措施。3.3.3池水循环净化工艺流程应根据游泳池的用途、水质要求、游泳负荷、消毒方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3.4预净化设备1)使用过的池水在进行过滤净化之前,应先经过毛发聚集器对池水进行预净化。毛发聚集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装设在循环水泵的吸水管上;

过滤筒(网)应可清洗或更换;

当为两台循环水泵时,应交替运行。2)毛发聚集器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外壳耐压不应小于0.4MPa,且构造应简单,方便拆卸;

外壳应为耐腐蚀的材料,如为碳钢或铸钢材质时,应进行防锈蚀处理;

过滤芯为过滤筒时,孔眼的总面积不应小于连接管道截面面积的2.0倍,过滤筒的孔眼直径宜采用3~4mm;

过滤芯为过滤网时,过滤网眼宜采用10~15目;

过滤筒(网)应采用耐腐蚀的铜、不锈钢或高密度塑料等材料制造。3.3.5石英砂过滤器1)石英砂过滤器内的滤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截污能力强、使用周期长;

不含杂物和污泥,不含危害游泳者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

化学性能稳定,不恶化水质;

机械强度高,耐磨损,抗压性能好。2)压力过滤器的滤料组成、过滤速度和滤料层厚度,应经试验后确定。当试验有困难时,可按表3.3.5选用。表3.3.5压力过滤器的滤料组成和过滤速度滤料种类滤料组成粒径(mm)过滤速度(m/h)粒径(mm)不均匀系数(K80)厚度(mm)单层滤料级配石英砂Dmin=0.50Dmax=1.00<2.0≥70015~25均质石英砂Dmin=0.60Dmax=0.80<1.40≥70015~25Dmin=0.50Dmax=0.70双层滤料无烟煤Dmin=0.85Dmax=1.60<2.0300~40014~18石英砂Dmin=0.50Dmax=1.00300~400多层滤料沸石Dmin=0.75Dmax=1.20<1.735020~30活性碳Dmin=1.20Dmax=2.00<1.7600石英砂Dmin=0.80Dmax=1.20<1.7400注:1.其它滤料如纤维球、树脂、纸芯等,可按生产厂商提供并经有关部门认证的数据选用。2.滤料的相对密度:石英砂2.5~2.7;无烟煤1.4~1.4;重质矿石4.4~5.2;3.压力过滤器的承托层厚度和卵石粒径,可根据配水形式按生产厂提供并经有关部门认证的资料确定。3)石英砂压力过滤器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保证布水均匀的补水装置;2.集水装置的集水和配水应均匀,且应采用抗腐蚀材质制造;3.集水、配水装置下面的死水区宜采用混凝土填充;4.应设置检修孔、进水管、出水管、泄水管自动排气及人工排气管、取样管、观察窗、卸料口、各类阀件和各种仪表;5.必要时,还应设置空气反冲洗或表面冲洗装置;6.反冲洗排水管应设可观察冲洗排水清澈度的透明管段或装置。3.3.6.1过滤器应采用耐腐蚀、不透水、不污染水质和不变形的材料制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碳钢材质时,其内壁及罐体内附配件应涂刷或衬贴食品级无毒涂料或材料;2.采用不锈钢材质时,应为耐氯离子腐蚀的不锈钢;3.采用非金属材质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要求。3.3.6.2过滤器的耐压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过滤器罐体及内部附配件所能承受的压力不宜小于0.6MPa;2.非金属过滤器的耐热温度应大于60℃;3.3.7辅助过滤设备1.过滤器采用石英砂、无烟煤等重质滤料时,应配套设置絮凝剂投加设备。2.絮凝剂品种应根据原水水质和当地化学药品供应情况确定,一般宜选用精制硫酸铝或氯化铝。3.絮凝剂投加应符合下列规定:投加量应按絮凝试验资料确定,如缺乏该资料时,投加量宜按1~3/L设计;絮凝剂应配置成5%的溶液,采用液体连续而均匀地自动计量投加。4.絮凝剂投加装置及管材应符合下列规定:压力式投加时,计量泵应按最大投药量选定并应具有自动调节功能;重力式投加时,应设置人工可调的计量装置;絮凝剂的溶解可采用水力、电动或机械搅拌方式、溶药槽和溶液槽容积宜按1d所需量确定;计量泵、人工计量装置、溶药槽、溶液槽、管道、阀门等,均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计量泵吸液管宜采用透明型聚乙烯塑料管。3.3.8过滤器反冲洗过滤器应采用水进行反冲洗。有条件时,石英砂过滤器宜采用气、水组合进行反冲洗。过滤器宜采用池水进行反冲洗;如采用城市生活饮用水反冲洗时,应设隔断水箱。压力过滤器采用水反冲洗时的反冲洗强度和反冲洗时间,可按下表采用。压力过滤器反冲洗强度和反冲洗时间(水温20℃时)滤料类别反冲洗强度(L/(s*m2))膨胀率(%)冲洗持续时间(min)单层石英砂12~154510~8双层滤料13~165010~8三层滤料16~17557~53.3.9压力过滤器的反冲洗应符合下列规定:利用城市生活饮用水时,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的要求。利用游泳池水时,反冲洗应在游泳池每日停止使用后进行。3.4池水消毒3.4.1游泳池的循环水净化处理系统中必须设有池水消毒工艺。池水消毒所选用的消毒剂应采用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产品。3.4.2游泳池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外和阳光直接照射的游泳池宜采用含有稳定剂的消毒剂;室内游泳池不宜使用含有稳定剂的消毒剂。3.4.3根据消毒方式,臭氧消耗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1.臭氧投加量应按游泳池循环流量计算;2.采用全流量半程式臭氧消毒方式时,臭氧投加量宜采用0.8~1.2mg/L;采用分流量或全流量全程式臭氧消毒方式时,臭氧投加量应采用0.4~0.6mg/L。3.4.4臭氧应采用负压方式投加在过滤器之后或之前的循环管道上。3.4.5臭氧与水接触的反应罐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管内应设气——水混合装置,确保臭氧在水中充分溶解和水流不出现短流现象,传质系数不得小于90%;应设置臭氧尾气消除或再利用装置;反应罐应采用00Cr17Ni14Mo2(316L)不锈钢或抗臭氧腐蚀的材料制造。反应罐应能承受系统1.5倍工作压力的水压力,且不宜小于0.6MPa。3.4.6输送臭氧气体和臭氧溶液的管道应采用能抗正压及负压变形的、抗化学及电解腐蚀的00Cr17Ni14Mo2(316L)不锈钢阀门、附件和管材,并应设置区别于其他管道的标志。3.5池水加热3.5.1加热设备应根据热源条件、耗热量、使用要求、卫生及运行管理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有换热效果好、效率高、节能、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

2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操作灵活、维护保养方便;

3材质应耐氯等化学药剂的腐蚀。3.5.2加热设备的形式应根据下列规定选用:

1热源为高温热水或蒸汽时,宜选用不锈钢材质换热器;

2采用自备热源时,宜采用直接加热的燃气、燃油、燃煤等燃料的热水机组(锅炉)及热泵;

3小型游泳池及电力供应充沛的地区可采用电热水器(炉);

4采用太阳能为热源时,可采用光滑材质或非光滑材质集热器。3.5.3游泳池循环水量采用分流量加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被加热的水量不应小于全部池水循环水量的25%;

2被加热水的出水温度不宜超过40℃;

3加热设备宜采用被加热水侧阻力损失小于0.02MPa的换热设备;

4应设置被加热水与加热水的压力平衡装置;

5每台加热或换热设备均应设置可调温度自控阀,且自动温控阀的可调幅度不宜大于±1.0℃。3.5.4太阳能加热系统3.5.4.1利用太阳能作为池水加热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太阳年日照时数应大于1200h;

2太阳年辐射量应大于4200MJ/m2;

3年极端最低温度不得低于-45℃。3.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