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_第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_第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_第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_第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感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学情分析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颖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久远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教学方法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2.本课知识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1.在课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情况。4.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礼仪、婚俗、葬俗及其他风俗的变化。5.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主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2.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2.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传统与革新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认识到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兼容并包,又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重难点分析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多媒体课件显示穿官服戴朝珠的晚清官员典型的长袍马褂身着旗袍的清末满族妇女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是什么?生:长袍马褂。师:清初马褂仅是八旗士兵的穿着,后来平民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质。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马褂仍为男子的传统服饰。满族女子的典型装束是梳两把头,大装戴钿子,身着蔽足旗袍,脚穿花盆底鞋,袍外常套马甲。汉族女子的典型装束是平头圆髻,上着右襟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多媒体课件显示民国初年的流行服饰:西装、领带、皮鞋、礼帽1912年的军警服装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填写表格:鸦片战争以后民间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官定服饰:新式学堂和新军采用西式服装及操衣、操帽。民国期间采用西式礼服形制,男女礼服走向民众。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师: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体现了怎样不同的政治理念?生: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新式服饰则透着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你觉得旗袍是怎样体现东方妇女的独特魅力的?生: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和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多媒体课件显示中山装师: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西式服装传人了我国,但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我们的传统服饰,而是将两者相结合,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服饰。中山装也是中西合璧的典型。那么中山装是怎样来的,它体现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生: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纽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菇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多媒体课件显示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与洋人交往中的合影。(1)从照片人物的服饰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2)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生:(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2)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显示图一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兜的军装备受青睐图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装扮:剪短发、戴军帽、手捧语录本图三20世纪80年代的时装图四现代时装请你观察图片,说明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原因,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服装的变化。生:图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的苏式服装一度受青睐。原因是中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受苏联影响很大。图二:“文革”时期,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原因是受政治影响,民众服装单调。图三、图四: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变化:总体上,人们的服饰过去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如今,人们日益讲究穿戴,而且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师: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菜系逐步形成和发展,在这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四大菜系。何谓四大菜系?四大菜系得以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统称四大菜系。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适应、吸收、趋时和创新是根本;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西餐是怎样传人中国的?生:西餐传人中国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密切相关。随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大批外国人进入通商口岸,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因而,19世纪4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教师进一步设问:西餐的传人是否使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迅速发生变化?西餐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受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物产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化比较缓慢,西餐由传入到被中国人做得不土不洋,再到成为各地普及的一种饮食时尚,共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多媒体课件显示。晚清上海“一品香”西菜馆1936年,西式糕点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上请观察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西餐的传入不仅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也使人们的生活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促使中国的传统日常食品发生变化。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多媒体显示北京典型四合院俯视图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我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从图上可以看到:每院正五问,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仅正屋有廊,谓之四合。师:近代两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里。清同学们思考一下:洋人取得租地建房的特权是在什么时候?这对中国有何影响?生: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国殖民者最早取得了租地建房的特权。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西式建筑出现在通商口岸城市,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造成了深刻影响,对丰富中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师: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生: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两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四、习俗风尚的变革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旧式婚礼情况新式婚礼情况1.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一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材料二旧式婚礼文明婚礼材料三文明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衣绿袜一概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请你阅读材料后回答:(1)据材料一、二说明,新旧婚姻有哪些区别?(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文明婚礼的出现有哪些原因,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生:(1)旧式婚姻的主要特点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结婚的前提;门当户对、婚姻论财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是结婚的主要形式;而且婚姻形式繁琐。而新式婚姻是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的,婚私形式简约文明。(2)原因: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影响。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更是倡导婚姻自由。③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闯破封建牢笼。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师:相对于其他礼仪,葬仪变化最为迟缓,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中国人既重生,也重死,葬礼是事关伦常的重要礼制,因而厚葬之风在中国流行已久,礼仪繁杂,因其与传统纲常观念紧密相连,变化最为迟缓。直到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厂国人的注目.也使中国的厚葬之风开始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多媒体课件湿示材料一……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弃,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一一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法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同时,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材料三1904年,《大公报》发表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出洋留学生应该“改装去辫”,以“便与西人来往”。……宣统年间,求新学、慕新知的人已经开始剪辫易服了。不得已,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发布文告,听任民间自由剪辫。不过那时候剪不剪是个人的事,没有形成社会压力。辛亥年间(1911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孙燕京主编《晚清遗影》(1)材料中清末人们要求“断发”的理由有哪些?生:①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不适合新式练兵之法以及大机器生产。②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外国人讥笑中国的蓄辫风俗,不利于对外交往。③改良社会风习、剪辫易服、革除陋俗成为许多爱国志士的夙愿。④清末排满、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服满族、臣民奴于君上的标志,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2)为什么材料中说“辛亥年间,情况就不大一样了?”生: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具有反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的政治意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剪辫之风大盛,结辫陋习至此革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归纳其他社会习俗的改变,除了剪辫外,还有哪些?板书设计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