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质量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4·北京昌平区期末)据北魏律,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B)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C.皇帝有随意增减刑罚的权力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魏律在量刑时会受尊卑长幼关系影响,事实上体现了法律儒学化,B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解除A项;材料不涉及皇帝对法律的影响,解除C项;材料不涉及家训信息,无法得出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解除D项。故选B项。2.(2024·河南许昌市、信阳市期中)荀子认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由此可知,荀子意在(C)A.坚持儒家的正统观念B.重视道德教化的成效C.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D.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解析:材料“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表明荀子强调礼制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即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C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且材料未涉及坚持儒家正统观念的内容,解除A项;荀子强调礼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非其道德教化的功能,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故选C项。3.(2024·吉林白城通榆一中)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C)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B.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D.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解析:依据材料“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对司法审判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皇权的问题,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不是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解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心司法或者地方司法的问题,解除D项。故选C项。4.(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图以25年为单位,展示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期公元前199至公元前25年间包括法律和平民大会通过的法令、提案、法案等在内的全部已知的法律数量。这表明,罗马法(B)A.由平民主导立法权 B.适应当时扩张须要C.实现了法律的公正 D.成为完整法律体系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公元前199至公元前25年间,古罗马颁布的法律以及平民大会通过的法令、提案、法案等在内的全部已知的法律数量,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罗马正处于对外扩张阶段,法律数量的增长也是为了适应扩张的须要,B项正确;立法权是由奴隶主贵族主导,解除A项;罗马法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没有实现法律的公正,解除C项;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处于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他对罗马法进行了整理,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故选B项。5.(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中古时期,日耳曼部落中处在较高阶层的人可以发誓己方陈述属实,从而免罪。而一般人则须要通过“神明裁判”,如被控者被要求从滚沸的锅炉里拿出石头,假如被控者的手复原,那他就无罪。假如没有复原,那就有罪。这反映了日耳曼人的法律(A)A.建立在习惯法的基础上B.依据基督教神学来制定C.具有比较明显的阶级性D.没有受到罗马法的影响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一般人须要通过“神明裁判”,由此可见,古代日耳曼人的法律过于粗糙,并且大多为部落习惯之体现,日耳曼人将其习惯法汇合为成文法之形式,A项正确;依据材料“日耳曼部落中处在较高阶层的人可以发誓己方陈述属实,从而免罪。……假如没有复原,那就有罪。”可知,日耳曼法律的制定具有确定的神学性,但并不是以神学为依据来制定,而是依据习惯法,解除B项;材料虽然提到高阶层的人和一般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同,但侧重点还是在说明日耳曼法律具有习惯法的痕迹,无法体现其阶级性,解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是否受到罗马法的影响,解除D项。故选A项。6.(2024·吉林长春期末)中世纪教会学者马西利乌斯认为法律应从公民的实际利益动身,因为由人民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来源于人民的思想和意愿,自然不会违反他们的自身利益,所以这样的法律也可称为更高效的法律,人民能很好地遵守。这一主见(D)A.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继承了古罗马法律精神D.蕴含着人民主权思想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学者马西利乌斯认为法律来源于人民的思想和意愿,应从公民的实际利益动身,蕴含着人民主权思想,D项正确;中世纪时期神学至上,此时还未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解除A项;启蒙运动发生于17至18世纪,解除B项;材料中的主见蕴含着人民主权思想,未体现古罗马法律精神等相关内容,解除C项。故选D项。7.(2024·吉林统考三模)1689—182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公法与私法数目时间公法数目私法数目每次会议通过的法令数1689—1702年343466571702—1714年338605781714—1727年377381581727—1760年14471244811760—1820年99805257254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英国(B)A.上院立法职能的接着强化B.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C.国王在议会中发挥了作用D.议会斗争的趋于彻底缓和解析:依据表格所列的公法和私法的数量可知,数据整体都在增加,从时间来看,是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时间,因此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B项正确;英国的立法权已经在下院,因此不存在“接着强化”,解除A项;自《权利法案》签署后,国王渐渐“统而不治”,解除C项;“彻底缓和”是不存在的,解除D项。故选B项。8.(2024·广东肇庆期末)汉代起先,中国法律就包含定罪轻重以亲疏、尊卑、长幼为准的原则,唐至清各代法律皆沿用此原则。而近代西方的法律则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重视私有财产,财产多寡往往确定着法律地位的凹凸。这表明(C)A.立法的目的在于维护专制统治B.法律总是代表新兴阶级的诉求C.立法价值取向受经济形态影响D.西方立法比中国立法更为先进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具有“以礼入法”的特点,而西方法律则更强调个人权利的疼惜,这些差异与各自经济形态有关,C项正确;A项的说法不符合西方法律的特征,解除A项;古罗马时期,法律代表的则是奴隶主的利益,解除B项;法律没有优劣之分,符合国家即可,解除D项。故选C项。9.(2024·安徽宣城期末)1764年,意大利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扰了赐予他公共疼惜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疼惜。”西方法律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变更(D)A.破坏了司法权独立B.凸显了律师制度的重要性C.弱化了法官的地位D.加强了对个人权利的疼惜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扰了赐予他公共疼惜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疼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无罪推定原则,加强了对个人权利的疼惜,D项正确;西方法律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变更并未破坏司法权独立,解除A项;西方法律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变更与律师制度的重要性无关,解除B项;这一变更并未弱化法官的地位,解除C项。故选D项。10.(2024·江苏盐城期末)早期基督教教父德尔图良认为:各种与正统基督教相对立的异端思想,都是由哲学教唆出来的,因此应当彻底抛弃一切哲学,以纯净基督教信仰。自从有了耶稣,人不再须要新奇 心;自从有了《福音书》,人不再须要探求原委。据此可知,当时教会力图(C)A.确立耶稣最高权威 B.强化学问的垄断C.限制人的精神世界 D.推动教化的普及解析:依据材料“各种与正统基督教相对立的异端思想,都是由哲学教唆出来的,因此应当彻底抛弃一切哲学,以纯净基督教信仰”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教会把哲学置于神学之下,把学问置于信仰之下,进而限制人的精神世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限制,非确立耶稣最高权威及强化学问垄断,解除A、B两项;受当时生产力影响,“推动教化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故选C项。11.(2024·吉林长春校考)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同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B)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气源泉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加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习近平都强调了法律制定执行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气的源泉,B项正确;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解除A项;题干主旨是法治而非民主,解除C项;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解除D项。故选B项。12.(2024·云南玉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披露,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A)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初步形成C.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新阶段D.我国法治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解析:依据材料“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逐步建设起门类齐全的法律体系,A项正确;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记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初步形成,解除B项;1999年,我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记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新阶段,解除C项;法治建设的任务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解除D项。故选A项。13.(2024·江西南昌期末)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C)1979—1988年国家法律汇总表(部分)时间文件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5年3月《涉外经济合同法》1986年4月《外资企业法》1988年4月《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A.顺应了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须要B.标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C.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D.使中国更深层次参加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中涉外经济立法的颁布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C项正确;这一时期还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解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解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加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解除D项。故选C项。14.(2024·广东清远期末)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C)A.激发经济建设热忱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目的是褒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动性,有利于社会上形成敬重模范、学习先进的风气,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项正确;这一立法涉及不同领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解除A项;这一立法的主要目的不是团结民主党派成员、少数民族人士、港澳台湾同胞等群体,巩固爱国统一战线,而是要表彰英雄模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合时代精神,解除B项;这一立法针对不同群体,不局限于党内干部,且主要内容是褒奖杰出人士,而非检举、惩治不良不法分子,解除D项。故选C项。15.(2024·山西吕梁高一统考期末)2024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的颁行(C)A.摒弃了原有的法律规范B.建构了全新的法制体系C.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D.使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法典》的推行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民法典》是在原有法律基础上进行编纂的,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并非摒弃,解除A项;B项“全新”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与史实不符,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已是成文法,解除。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6分,共55分。16.(12分)(2024·安徽十校联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从遗令到遗嘱有一个发展演化过程。早期的遗令含多方面内容,是亡者于生前对死后各种事务的支配及意愿的表达,涵盖甚广,外力和国家律令并不干预。隋唐以来,随着门阀制度的衰弱,同居共财大家族向单个独立小家庭经济体的过渡,家财的继承越来越现实而重要,遗令渐变为家长特地支配遗产的手段,这类特地赐予经济内容的遗令即遗嘱,由唐代遗嘱法所界定。唐宋遗嘱及其样文的流行,反映出遗嘱在家产继承中的重要地位。遗嘱继承制是父权家长制在家产继承上的体现,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宋代遗嘱,须官给公凭才合法,完全纳入国家管控。南宋实行遗嘱税,事实上是征收遗嘱继承遗产税,这种制度性的完善,使中国遗嘱继承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摘编自乜小红《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演化》(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概括中国古代遗嘱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隋唐以来遗嘱制度变更发展的缘由。(8分)答案:(1)发展趋势:政府角色由不干预到全面介入;侧重点由事务繁多转向以家财支配为主。(2)缘由:家庭结构的变动;社会经济发展,财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遗嘱事关社会秩序的稳定,政府加强了管理;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等。解析:(1)依据材料“外力和国家律令并不干预”“须官给公凭才合法,完全纳入国家管控”可分析出政府角色由不干预到全面介入;依据材料“生前对死后各种事务的支配及意愿的表达,涵盖甚广”“渐变为家长特地支配遗产的手段”可分析出,侧重点由事务繁多转向以家财支配为主。(2)依据材料“同居共财大家族向单个独立小家庭经济体的过渡”可分析出,家庭结构的变动;结合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社会经济发展,财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依据材料“这类特地赐予经济内容的遗令即遗嘱,由唐代遗嘱法所界定”可分析出,遗嘱事关社会秩序的稳定,政府加强了管理;依据材料“南宋实行遗嘱税,事实上是征收遗嘱继承遗产税”可分析出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等。17.(11分)(2024·湖北名校联盟联测)【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元素,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围绕“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提取下图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组合的信息,自拟论题,绽开论述。(11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答案:示例论题:德法相依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论述:大一统中心集权国家治理须要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德法相依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德治是儒家学说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法治即法家思想。儒学留意人伦教化,提倡仁政,讲究道德规范。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两者相依,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治理理念。在战国向秦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法家思想占据确定上风。战国时期,秦实行法家治理思想,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限制臣民,渐渐发展壮大,先后灭掉六国,进而完成统一。然而在秦统一后照旧沿用法家思想治国,百姓在秦严刑峻法的高压统治下苦不堪言,秦统治走向极端,二世而亡。这一历史剧变引起了汉初统治集团的反思,汉初虽然“汉承秦制”,继承了秦的很多法律制度,但是为政的指导思想已有了重大调整。从汉初遵循的“黄老无为”思想到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德法相依的治理理念登上历史舞台,共同构成服务于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结论:综上所述,儒学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法家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供应坚毅的后盾。德法相依的国家治理理念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析:设问要求围绕“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拟定论题,可以提取材料图片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组合信息来拟定论题,如提取材料中大一统思想与德法相依的治理理念,确定论题如下:德法相依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在论述过程中,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有利于国家治理正面例子,和单纯接受法治的不利于国家治理的反面例子,综合进行论述。可进行论述如下:大一统中心集权国家治理须要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德法相依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德治是儒家学说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法治即法家思想。儒学留意人伦教化,提倡仁政,讲究道德规范。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两者相依,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治理理念。在战国向秦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法家思想占据确定上风。战国时期,秦国实行法家治理思想,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限制臣民,渐渐发展壮大,先后灭掉六国,进而完成统一。然而在秦统一后照旧沿用法家思想治国,百姓在秦严刑峻法的高压统治下苦不堪言,秦统治走向极端,二世而亡。这一历史剧变引起了汉初统治集团的反思,汉初虽然“汉承秦制”,继承了秦朝的很多法律制度,但是为政的指导思想已有了重大调整。从汉初遵循的“黄老无为”思想到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德法相依的治理理念登上历史舞台,共同构成服务于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结论:综上所述,儒学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法家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供应坚毅的后盾。德法相依的国家治理理念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16分)(2024·江西南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儒家以礼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行为标准,主见德主刑辅,立法是保证礼得以实施的强制手段,并将道德教化作为执法目的。至魏晋,法典都由当时造诣极深的儒者制定,杜预、张裴曾分别注释晋律,经晋武帝“诏班天下”,后世称为“张杜律”,使儒家思想法律条文化。隋唐时期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完成阶段,《唐律》把大量道德规范转化成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来惩处所谓的不道德行为,最终完成了法律儒学化、礼教法典化。古代法律的儒学化起到了法律规范与普及的作用,为后世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并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而教化为先,以人为本的独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周导杰《立法、司法、遵遵遵守法律律律视域的中国古代法律儒学化》等材料二公元4世纪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罗马法的发展也受到了基督教影响:衡平法的产生为以后人权同等的观念奠定基础,而罗马法的系统化也被认为是体现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必由之路。至中世纪,在政教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法律被认为等同于神的理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法律具有宗教一样的内在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够成为现实,还促成了西方以分权和制衡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基督教所强调的“倚靠神而不依靠人”的观念,也为非人治以及法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后,同等、自由观念等新教精神也深深浸润在近代法律之中,这些教义和近代法律一道成为建立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总之,基督教与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并对近代西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摘编自柴英《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给养》等(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西法律演化历程中体现的特征。(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西法律演化的历史价值。(8分)答案:(1)特征:中国: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律处于帮助地位,服务道德教化,突出等级性;立法内容儒学化,强调道德规范;维护政治统治。西方:追求同等,体现博爱观念;法律至上,追求法治;内容体现分权和制衡色调。(2)历史价值:中国:法律规范与普及,发展中国法律文明,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形成中华法系,影响其他国家;独特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供应借鉴。西方: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以分权和制衡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解析:(1)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中国:依据材料一“汉代,儒家以礼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行为标准,主见德主刑辅,立法是保证礼得以实施的强制手段,并将道德教化作为执法目的。”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法律演化历程中体现的特征有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律处于帮助地位,服务道德教化,突出等级性;依据材料一“至魏晋,法典都由当时造诣极深的儒者制定,杜预、张裴曾分别注释晋律,经晋武帝‘诏班天下’,后世称为‘张杜律’,使儒家思想法律条文化。”可知,立法内容儒学化,强调道德规范;依据材料一“而教化为先,以人为本的独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古代法律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西方:依据材料二“衡平法的产生为以后人权同等的观念奠定基础,而罗马法的系统化也被认为是体现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必由之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方法律演化历程中体现的特征有,追求同等,体现博爱观念;依据材料二“法律被认为等同于神的理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法律具有宗教一样的内在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够成为现实,还促成了西方以分权和制衡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可知,法律至上,追求法治;依据材料二“这种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够成为现实,还促成了西方以分权和制衡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可知,内容体现分权和制衡色调。(2)历史价值: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中国:依据材料一“隋唐时期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完成阶段,《唐律》把大量道德规范转化成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来惩处所谓的不道德行为,最终完成了法律儒学化、礼教法典化。”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法律演化的历史价值有法律规范与普及,发展中国法律文明,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依据材料一“古代法律的儒学化起到了法律规范与普及的作用,为后世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并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而教化为先,以人为本的独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可知,形成中华法系,影响其他国家;独特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供应借鉴。西方:依据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同等、自由观念等新教精神也深深浸润在近代法律之中,这些教义和近代法律一道成为建立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方法律演化的历史价值有,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依据材料二“这种神圣性使法律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够成为现实,还促成了西方以分权和制衡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可知,推动以分权和制衡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19.(16分)(2024·广东汕尾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主动主见向西方学习,但他反比照搬,认为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与思想,应依据本土的状况,有鉴别地吸取。“万不能将他社会之思想全部移植,最少亦要从本社会遗传共业上为自然的浚发与合理的箴砭洗炼。”“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或“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梁启超认为,中国不仅要引进西方的法律学说,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