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3课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3课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3课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3课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3·广东佛山高三三模]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2.[2023·山东青岛高三期中]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该措施旨在()A.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B.开拓中国疆域版图C.强化对边疆地区治理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2023·广东佛山高三期中]湖南龙山里耶镇出土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其中一支记录了当地深山里发现的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但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了官方档案。这体现了秦朝时期()A.基层行政管理精细B.法律制度严酷C.计税标准细致完善D.科学意识兴起4.[2023·四川南充高三三模]清初,岭南地区的土官多以威杀、罚钱、习惯法实现地方治理,及至“改流,得中国长官莅临……宣圣喻、博经史、敦实行、谨士趋”。这一变化()A.增强了法制意识B.消除了割据势力C.实践了因俗而治D.强化了主流意识5.[2023·江西上饶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在一定时间内发挥过作用,但更多情况下却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内阁利于正确决策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发挥辅政功能D.权力结构混乱无序6.[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7.[2023·山东临沂高三一模]“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C.儒家成为正统思想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8.[2023·河南新乡高三二模]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B.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C.形成开放的治理结构D.确立严格的等级秩序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10.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商朝时期的都城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12.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A.“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B.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D.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材料二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材料一中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3·广东佛山高三三模]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但路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表明路是宋朝政府为加强地方控制而设置的不同于传统行政区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项正确;路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路有权监管地方军政、财赋、司法、盐铁专卖等事,并非不掌握实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山东青岛高三期中]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该措施旨在()A.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B.开拓中国疆域版图C.强化对边疆地区治理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可以看出,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代之以中央派遣的流官,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改土归流属于地方行政管理,主要目的是强化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加财政收入属于改土归流的影响,但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D项;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并未扩大疆域版图,排除B项。故选C项。3.[2023·广东佛山高三期中]湖南龙山里耶镇出土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其中一支记录了当地深山里发现的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但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了官方档案。这体现了秦朝时期()A.基层行政管理精细B.法律制度严酷C.计税标准细致完善D.科学意识兴起据材料“秦吏仍认真描述了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了官方档案”可知,通过对秦朝地方官吏对植物的详细记载的描述,体现了秦朝地方行政管理精细,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法律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并不是计税标准,排除C项;秦朝时期是专制统治时期,科学意识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四川南充高三三模]清初,岭南地区的土官多以威杀、罚钱、习惯法实现地方治理,及至“改流,得中国长官莅临……宣圣喻、博经史、敦实行、谨士趋”。这一变化()A.增强了法制意识B.消除了割据势力C.实践了因俗而治D.强化了主流意识根据材料“改流,得中国长官莅临……宣圣喻、博经史、敦实行、谨士趋”可知,叙述的是清初在岭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信息,流官重视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这有助于增强统治思想在岭南地区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岭南地区民众法制意识增强的信息,排除A项;改土归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并不是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因俗而治的治理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江西上饶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在一定时间内发挥过作用,但更多情况下却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内阁利于正确决策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发挥辅政功能D.权力结构混乱无序根据材料“明朝内阁在一定时间内发挥过作用,但更多情况下却助长了皇帝的惰性”及所学可知,内阁是非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发挥过作用,但更多情况下却助长了皇帝的惰性,说明皇帝“懈怠”时内阁发挥辅政功能,C项正确;内阁通过票拟获得了建议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内阁的建立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非皇帝权力日趋衰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明朝权力结构混乱无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在秦汉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体现了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A、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没有体现南北文化交融对制度创新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山东临沂高三一模]“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C.儒家成为正统思想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材料“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可知,“诽谤”由先秦时期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秦汉时期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原因与秦汉时期皇权官僚体制确立具有较大的关系,A项正确;民众言论空间狭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之后,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8.[2023·河南新乡高三二模]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B.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C.形成开放的治理结构D.确立严格的等级秩序根据材料“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可知,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同时将同姓不通婚作为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说明西周实现的是在非同姓贵族之间通婚,其目的是加强统治范围,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而非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未体现开放的治理结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为维护稳定的政治格局而规定的通婚原则,未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故选B。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由此排除A、C、D。10.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兄长也不及父亲尊崇。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商朝时期的都城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结合所学知识,A选项中,“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说法错误,商王的子孙是被周分封到宋国。12.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A.“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B.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D.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因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材料二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材料一中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主要标准:(辟田与胜敌)以开垦田地的多少与取得军功的大小来授官。作用: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制度:察举制。主要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