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0.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0.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0.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本文景情相生、情理相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重点:体品味文中的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中国书法史上,有位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其代表作品之一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文体知识书序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对其进行说明。古代的“序”文,有时也写作“叙”“引”。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赠别序古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有临别赠文以示推重赞许、劝勉嘱托的习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宴集序多用以记宴饮盛会,其来源也与临觞赋诗、为诗作序有关。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3.写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4.字词正音癸(ɡ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ɡ)形骸(hái)游目骋(chěnɡ)怀齐彭殇(shānɡ)会稽(kuàijī)感慨系(xì)之5.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长者”)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名词作动词: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2)古今异义词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3)一词多义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解题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集:诗集序:一种文体三、课中学习任务:整体感知1.朗读全文(1)聆听范读(2)自主诵读,读准字音、节奏2.通读文本,概括内容。兰亭之会,其时可谓()矣,其景可谓()矣,其人可谓()矣,其事可谓()矣,其心可谓()矣,今之视昔,其情可谓()矣,后之视今,其感可谓()矣。明确:兰亭之会,其时可谓(良)矣,其景可谓(美)矣,其人可谓(贤)矣,其事可谓(雅)矣,其心可谓(乐)矣,今之视昔,其情可谓(痛)矣,后之视今,其感可谓(悲)矣。二、课中学习任务一:乐之由让王羲之“信可乐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乐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文本中的“禊事”“毕”“咸”,可见这不是一次普通聚会,是借助于禊事的名义聚合,消灾祈福,是一次敬重生命的典礼。这样的活动暗含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眷恋。这些忘情而任性的快乐,是对健康快乐的生命的一种赏赐,所以,乐之由的根源——以生为乐。补充:宗白华《美学散步》:“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自然”可见心见性,在晋以后,山水成了中国文人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山水于晋人有特殊的意义。在这次雅集上的三个人的传记上有这样的文字,请揣摩其共同点。《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孙绰传》:“居于会稽,游山放水,十有余年。”《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明确:他们都喜欢游山玩水。这种“游山玩水”是他们把自己投放在自然中,酣然忘我,强调对自然的体悟。一如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三、课中学习任务二:痛之因作者在自然山水间发现了生命的欢愉,为什么情感却突然由“乐”转“痛”?明确:人生短暂;情随事迁;美好易逝;终期于尽。时代背景: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黑暗的时代。战患频仍,西晋、东晋、南北朝四百多年间社会局势混乱,频有哀祸。以王羲之的两个帖子《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为例:《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丧乱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王羲之留给后世的著名书法作品,是他的信笺、便条,大多是关于这种离乱之痛的,乃至千年以后,我们看到这些文字,痛彻心扉,惊心动魄。再加上政治上的“大清洗”,《晋书阮籍传》说“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在社会看上去很潇洒的人,很可能会无端地受死,所以许多士子由汉儒追求建功立业转而追求“自己”。“悟言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嗑五石散。“放浪形骸”乃如率性而任诞,典型如阮籍拒做司马氏的女婿而大醉三个月,刘伶纵酒等。拓展: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在俯仰宇宙万物间,所产生的痛,也是在宇宙永恒与人生有尽的参照中产生,那就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生命必将结束,而死亡必然降临。不管是“悟言一室之内”倾吐怀抱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不拘形迹的躁者,落到最后所有人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以死为痛。四、课中学习任务三:悲之源1.对于生的眷念和死的痛苦,使王羲之借古人言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死生亦大矣!那么,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死观呢?你怎么评价王羲之的生死观?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①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清晰而清醒的。生死不可齐一,重实际,反虚无。生死有别是无可回避的真实。②否定生死寿夭不可等量齐观,实则是在肯定生命的价值。懂得了死亡,也就懂得了生存的意义;懂得了流逝,也就懂得了存在的价值。③庄子的观点实则是将人生归于虚无。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王羲之的反对,实则是和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将深沉的伤感托到了新的层面。消极颓废的悲叹背后,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2.既然是积极地肯定生命的价值,王羲之的悲从何来?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古人;悲时人;悲后人——以一死生而悲。点拨:这是他的生死观、生命的宣言。所悲为当时士子持道家“一死生”来对待死和生,浑浑噩噩地活着;所悲为今昔千古未免“人终期于尽”之“痛”。这段文字情感表达曲折,一方面有对放浪形骸的否定,一方面又有对人生积极而为的信仰,更像是理智和情感、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博弈。难怪金圣叹评价他为“古今第一情种”,也有人评价他“消极其表,执着其里”。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