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2800字】_第1页
【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2800字】_第2页
【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2800字】_第3页
【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2800字】_第4页
【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28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目录TOC\o"1-2"\h\u22645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 14780一、实践目的 11647二、主要实践工作准备 18164三、内容及流程 38572四、结果与分析 4282211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 484662.信用增级措施有待提高 421558五、问题讨论 5一、实践目的对现阶段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存在的定价、产品设计技术、市场、法律等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制约因素提出建立合理有效的估值定价体系,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中相关技术和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一定的思路,从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健康有序发展。二、主要实践工作准备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第一,构建基础资产池。发起人根据自身的融资要求,确定证券化的目标,然后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分析,选择构建资产池的基础资产。第二,设立特殊目的机构。即SPV,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原理主要体现在运用SPV的交易方式上。第三,转让资产,实现“真实出售”。发起人将不良资产真实出售给SPV,实现从其原始所有人中彻底剥离出来,避免与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资产产生权属关系,以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这是资产证券化中核心的一步。第四,信用增级后,SPV再次聘请评级机构对将要发行的证券进行评级,并向投资者公布最终评级结构。第五,证券承销商完成证券发行后将现金收入交由特殊目的机构。SPV根据协商好的价格向发起人付款。第六,按期偿付和最后清算。证券发行成功后,资金托管机构进行流动性收支管理,贷款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的信托管理,并由资金保管机构向投资者按期偿付本息。图1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图三、内容及流程2017年到2021年期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容,试点机构范围不断扩大,由原先的6家扩大至40家。2016年和2017年两轮试点的审批额度均为500亿元。2019年的试点审批额度为1000亿元。如图所示,2016年重启后至今,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单数整体上有明显的增加、但发行规模并不稳定。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的发行规模在2018和2020年较前一年在发行总额上都有所下降;不良资产证券的发行总额在2021年比2020年上升了137.91亿元,增长较为明显。但对比同期的年度审批额度,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年度发行总额均未达到审批额度。因此,不难发现在政策利好的市场环境下,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起人的商业银行其发行积极性并不高。2017201820192020202120172018201920202021图22017-2021年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2005年至2015年期间所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单数仅4单,基础资产主要以企业贷款支持证券和微小企业贷款支持证券为主。相比之下,2016年重启试点改革后,基础资产类型有所增加。如图所示,2017年至2021年期间,不同类型基础资产的不良资产证券都有所发展。信用卡消费类、住房抵押类与企业类贷款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单数占总发行单数比例较大。由此可见,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种类较重启试点前相对多样,发展结构也相对均衡。图32017-2021年不同基础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单数分布四、结果与分析1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评级机构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许多评级机构还不能准确、客观、独立的对基础资产进行评级,对基础资产的信用等级评级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环节,是投资者投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分析基础。首先,信用评级机构还处于初级阶段,评级机构少、创立时间短、地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缺少权威性的评级机构。其次,评级技术水平不达标,多是借用国际评级模型,机构间缺乏统一的评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合自身国情。最后,监管机构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不到位,评级机构存在违规操作,不诚信的现象,导致评级结果缺乏真实性。2.信用增级措施有待提高重启试点已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都采用了优先/次级内部分层信用的增级方式,基础资产池的结构中次级产品占比低。商业银行为提高发行的成功率,更多选择质量与收益水平较高、抵质押物较完善的信贷资产推向市场。若基础资产中次级资产占比较多,基础资产池的质量下降,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发行积极性。但是这样做实际上会导致商业银行根本无法化解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导致大量损失级不良资产依然留存于商业银行内部,无法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提升资产质量。(3)信息披露制度缺失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信息披露方面缺少制度规范。现行规定中还缺乏对披露范围和披露程度等问题的规范性要求,导致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因此投资者很难获得充足数据以对基础资产的基本属性和可能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只能根据产品发行说明书和评级报告来对基础资产的违约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五、问题讨论首先,应丰富基础资产种类。相较于欧美资产证券化市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还是以信用卡消费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为主,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在加强信息披露、发展壮大中介机构的前提下逐渐放宽限制、适当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范围。另外,对于已有的发行规模较小的基础资产类型,应加大试点力度。其次,在对入池资产进行筛选时,要考虑不良贷款的风险。风险分散原则能够帮助资产池降低其整体风险。由于不良贷款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在构建资产池时,发起人应该考虑到区域集中度与行业集中度的问题。银行需要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制度,对牵头单位,进行统一规定和管理,对地区与产业的分布加以集中管理。需要在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健全风险压力测试的有关规范。并依照压力测试数据,建立风险警戒线,从而健全风险警示机制。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出现的集中度风险进行细分,比如不同的信贷客户结构以及行业、区域的信贷分布结构等。商业银行在授权SPV进行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产品发行的时候,内外部的信用增级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设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应对基础资产进行多层次设计,避免次级资产增信厚度不足,影响优先资产的保护程度。其次,超额抵押的方式也可以达到良好的信贷效果。当标的资产转移时,其价值高于项目专项计划下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面值。这样,在违约的情况下,多余的部分将被用作安全性。以达到强信用的效果。最后,商业银行也可以寻求第三方担保,如商业银行、基金、保险公司等担保机构的担保,为不良贷款证券化项目获取外部信贷。担保的主要形式有银行开具的信用证、金融机构的直接担保和保险公司开具的保函。然而,这些外部信贷增强并不是长久之计。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主要应发挥促进市场化的作用。此外,要推动不良贷款证券化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完善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相关事件和参与者的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建立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参与主体信息披露的监管,确保各项披露要求得到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