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梦启航”联盟期末测试(线上)七年级语文一、基础与运用(共3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挑捡(jiǎn)蜷伏(quán)温驯(xún)咄咄逼人(duō)B.确凿(záo)云宵(xiāo)怂恿(sǒng)参差不齐(cān)C.澄澈(chéng)缥缈(miǎo)粗犷(guǎng)大相径庭(jìng)D.莅临(lì)贮蓄(chǔ)搀和(chān)骇人听闻(hài)【答案】C【解析】【详解】A.挑捡(jiǎn)——挑拣,温驯(xùn)。B.云宵(xiāo)——云霄,参差不齐(cēn)。D.贮蓄(zhù),搀和(chān)——掺和。故选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当今社会,经营者应怀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并以正义为前提。B.这对相声演员一上台,那滑稽相就让观众们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C.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D.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美丽迷人,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B.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与后文的“大笑起来”语义重复了,所以该成语使用不恰当;C.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D.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原句赞扬“惠州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使用正确。故选B。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承接总说句,下面应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故选D。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B.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C.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D.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答案】C【解析】【详解】C.有误。应为: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故选C。5.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这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B.“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个句子中的“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C.文章第二段通过白求恩同志与一部分人的对比,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重要性。D.“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A.“这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错误,结合“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可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为了强调“精神”,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故选A。6.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C项的表述与鲁迅文中的原意刚好相反:鲁迅《无常》一文中所写神的仪仗队中,人们最愿意看的、最为亲密的是“活无常”。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7.用工整美观汉字默写。(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直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1)非宁静无以致远②.(2)巴山夜雨涨秋池③.(3)乡书何处达④.归雁洛阳边⑤.(4)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其不善者而改之【解析】【详解】默写时,要注意“涨、雁”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8.班上准备举办以“文学部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班上要布置一个文学角,需要你请班上绘画能手小黄同学设计一幅画点缀。绘画要求简洁、美观、大方,墙和书架协调,还要体现文学角的特色。你会对他怎么说?(2)假如要开展“读书写作交流会”的活动,请你针对此活动设计两种形式。【答案】(1)小黄,我知道你是咱们班的绘画能手,这次文学角想请你设计一幅画来点缀,最好设计得简洁美观、大方一点,可以跟墙和书架协调,还能体现文学角的特色。这个任务想拜托给你,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呀?(2)举行“文学和我”读书演讲比赛;举办“我读书经验”交流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设置的“班上要布置一个文学角,需要你请班上的绘画能手小黄同学设计一幅画点缀。绘画要求简洁、美观、大方,墙和书架协调,还要体现文学角的特色”的情境,合理组织语言,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态度要诚恳。示例:小黄,你是咱们班的绘画能手,班上要布置一个文学角想请你设计一幅画来点缀,最好设计得简洁美观、大方一点,可以跟墙和书架协调,同时体现文学角的特色。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来一展身手呢?【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设计活动能力。为某个主题设计活动,活动内容一定要与这个主题密切相关,活动内容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活动名称要简洁明了,易懂易记。据此可设计为:举办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会,办一期板报等。二、阅读理解题(共43分)9.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问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测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实,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1)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2)C【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和画面理解。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第一幅图,江面宽阔,两岸渺远,可见江水上涨,与岸齐平;江中一舟,高悬风帆,正迎风而进,与诗中画面相吻合。第二幅图画,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座小岛,好像一个湖,而不是江;一船帆落,好像搁浅,水面狭窄,与诗句画面不符。故选图一。(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项“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理解有误颈联写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故选C。10.阅读下面《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注:①诣:数往,到……去,②清称,美誉,这里有声望的人。③既:已经。④仆:我。⑤仲尼:即孔子。⑥伯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⑦奕世:几代。⑧踧踖:恭敬与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太丘舍去____下车引之____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____小时了了,大未必佳____(2)翻译句子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3)结合两则内容简要说说,元方和孔文举在反驳对方话语时有哪些巧妙之处?【答案】(1)①舍弃,抛弃②.拉③.才④.不(2)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3)聪明机智,能言善变,机智聪颖,勇于与大人抗衡。【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抛弃。(2)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3)句意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乃:才。(4)句意为: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未:不。【小问2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及,和;莫不,无不;奇,惊奇。【小问3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是多么聪颖仁慧、机智敏捷、知书达理。乙文中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时,孔融引用“先君仲尼”与“先人伯阳”的师资之尊来说明孔与李两家几代交好的关系,让在座宾客都感到惊奇不已;后面在陈韪说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武断贬低孔融的话之后,孔融理解了这句话是想说自己现在聪明,以后就一般了。但是孔融并没有直接生气地驳斥对方的说法,而是从反面推理,既然你觉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你“你小时候聪明,现在不佳”呢?从这种机智而又含蓄的回击中,我们可以看到孔融非常聪明;短短时间内就可以想到如何回击客人的武断言语,可看出孔融的反应敏捷。据此整理答案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到前面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11.阅读《谈语言》回答问题。①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②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③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④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⑤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⑥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⑦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⑧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⑨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⑩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⑪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⑫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答案】(1)(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2)(1)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流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话,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书面语绝不能脱离口语。(2)运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样的反面典型事例,表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充分有代表性地突出书面语应当规范的分论点,真实可信。(3)从三个方面,一、既要规范也要大众;二、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三、规范的标准不断变化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梳理思路,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提取概括。从第②段“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可知,作者阐述的第一个观点为: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从第⑥段“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可知,作者阐述的第二个观点为: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小问2详解】考查分析举例论证作用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找准所举的事例,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论据的作用。由第④段中“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的内容可知,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流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话,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由第⑧段“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可知,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自己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意见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⑦段“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小问3详解】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从第⑩段“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可知,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从第⑪段“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可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从第⑫段“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可知,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12.阅读《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回答下列问题。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田野①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很贫穷。一双黄球鞋穿一年,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由于自卑,我的学习更是一塌糊涂。因此,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鄙视。我曾经憎恨过那些嘲笑我的人,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前路迷茫,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能干什么。②那是一个插秧的时节。我背着书包,逃学到家已是正午。父亲看了看我的书包,心里便明白了一切。我站在父亲的身边,等待父亲的训斥,甚至板子。父亲不做声。他坐在石磙(gǔn)上默默地抽着烟,紧拧着的眉心透露着一股缭绕不散的思绪,仿佛此刻不断升腾又弥漫开来的烟气。一袋烟抽完,父亲把烟袋锅在石磙上磕了磕,说:“把东西拿回屋,下午跟我下田!”③我家的水田是在一个河洲上开垦的荒地。田埂里边是秧田,田埂的外边是河洲。秧田已经被父亲蹚得平整而柔软,踩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我与父亲开始插秧。秧田不大,天不黑就插完了。我和父亲把脚洗净,坐在田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夕阳西下,斜阳的余晖铺洒在刚刚耕作过的土地上,露出明亮而丰腴的光芒,河洲上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旺,许多蝴蝶、蜻蜓在上面飞来飞去。④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一时间忘记了心中的不快和身体的劳累,跳到河洲上捉蝴蝶。蝴蝶好像有意跟我作对,当我去捉时,它们便轻盈地飞走了;而当我停下时,它们便又落到我面前的花朵上。我东跑西撞,一只蝴蝶也没有捉到。于是,我便懊恼地回到父亲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⑤父亲一边吸着烟,一边问:“不捉了?”我生气地说:“不捉了,那蝴蝶也太欺负人了!”父亲说:“蝴蝶没有错,而是你的能力不够。”我不服气地站起来,大声问:“我怎么能力不够?”父亲吐了一口烟,看着远方,低声而有力地说:“蝴蝶喜欢的是花儿,你要让蝴蝶喜欢你,你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朵花!”我一下子愣着了:老实巴交的父亲竟然说出这样哲理的话。“走,回家。”父亲再一次回归沉默,深深地吸完最后一口烟,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向回家的田垄。我看见,夕阳的余晖下,笼罩在父亲头上的烟气渐渐消散开来。⑥第二天,我默默地背着书包回到了学校。当同学们再次用嘲讽和鄙视的眼光看着我时,我没有了原来的愤怒。因为,蝴蝶是没有错的。要想让别人看得起,我必须要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自此,我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全身心地学习。在学年期末考试,我第一次考到了年级第一名。当我走上领奖台,台下响起了热烈地掌声。那一刻,我流泪了,河洲上那片灿然盛开的野花在泪光中盈盈浮现。⑦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天仍然刻骨铭心。不要埋怨上帝的不公,不要憎恨别人的嘲笑,因为,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你努力不够。谁想让花儿一般的蝴蝶翩然飞来,谁就应该先把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儿。(选自《少年文摘》,有修改)(1)阅读全文,以“我”为主人公,把故事情节补写完整。逃学回家——________——________——接受教导——回归学校(2)文章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3)请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些情节看出来的。(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的含义,并结合实际生活,谈谈由此触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感悟。【答案】(1)①.下田插秧②.捉蝶失败(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内心复杂的感受比喻成笼罩着父亲的烟雾,形象地表达了父亲因儿子内心自卑,无心学业而产生的生气、失望的烦乱情绪。(3)教子有方,从父亲适时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启发教育“我”,让“我”走出内心的自卑,重新振作起来面对生活中,可见父亲有教育的智慧;宽容慈爱,从父亲对“我”逃学的行为虽不赞同,但没有一味指责,而是利用机会,让“我”在生活中理解自己做法的不得当,可见父亲对“我”的关心与包容。(4)层含义:指文章中的父亲在儿子捉蝴蝶失败的事件中,启发教育儿子的道理。深层含义: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来赢得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成功。感悟: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不要轻易怨天尤人,不要一味抱怨外在的环境和客观条件,只有实现了自身的强大,从自身上找对策,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结合已梳理的内容可知,横线上要填四字词语来概括,保持格式一致。“逃学回家”对应文章第①②段;根据第③段“我与父亲开始插秧。秧田不大,天不黑就插完了”可概括为下田插秧;根据第④段“跳到河洲上捉蝴蝶”“我东跑西撞,一只蝴蝶也没有捉到”可概括为:捉蝶失败;“接受教育”对应文章的第⑤段;“回到学校”对应文章的第⑥段;结尾段升华主旨,点明中心。【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题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首先明确使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的话明确本体和喻体,其次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根据“仿佛此刻不断升腾又弥漫开来的烟气”可知本句是将父亲内心复杂的感受比喻成笼罩着父亲的烟雾,“不断升腾又弥漫开来”意思是父亲的这种复杂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且越来越复杂。再根据上文第①段“由于自卑,我的学习更是一塌糊涂。因此,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鄙视”“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可知父亲产生这种的心情的原因就是儿子内心自卑,无心学业,对此父亲感到无奈,失望,生气,发愁,又在思考该如何应对。修辞的作用就是将父亲的这种心情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明确人物所做的事,其次抓住文章中对人物进行刻画的句子,运用最合适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根据第②段“我站在父亲的身边,等待父亲的训斥,甚至板子。父亲不做声。他坐在石磙上默默地抽着烟……”可知,父亲在得知儿子要退学的念头后,没有直接训斥、责骂,也没有放弃儿子,而是沉着冷静地思考该如何应对。可知父亲是一个宽容慈爱、有耐心的人;根据第⑤段“父亲吐了一口烟,看着远方,低声而有力地说:‘蝴蝶喜欢的是花儿,你要让蝴蝶喜欢你,你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朵花!’”“父亲再一次回归沉默,深深地吸完最后一口烟,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向回家的田垄”,父亲从儿子抓蝴蝶的小事中,及时抓住契机,用富含哲理的话启发引导、教育儿子,而且是点到为止,留给儿子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儿子醒悟。可见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有教育智慧的人。【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有浅层和深层,浅层一般关系文章情节,在文章中有具体所指,深层一般与文章主旨有关,是由浅层延伸而来的内涵更丰富的意思。浅层: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吐了一口烟,看着远方,低声而有力地说:‘蝴蝶喜欢的是花儿,你要让蝴蝶喜欢你,你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朵花!’”可知,浅层指文章中的父亲在儿子捉蝴蝶失败的事件中,启发教育儿子的道理。深层:根据第⑥段“要想让别人看得起,我必须要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自此,我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第⑦段“不要埋怨上帝的不公,不要憎恨别人的嘲笑,因为,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你努力不够”可知,“花”代表更好更优秀的自己,“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来赢得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成功。感悟:根据“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来赢得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成功”这一中心拓展延伸,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先从自我反省开始,毕竟改变自己的陋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比改变环境、改变他人容易得多。实现最快的自我突破,才能尽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二建《管理》口袋书
- 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沪教版- 期末试卷 2
- 2024-2025学年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物理八年级下册配人教版第7章 第1节 力含答案
- 西京学院《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数字化环境及数字化建筑表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英语埃及艳后
- 西京学院《监理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广告摄影与摄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翻译工作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老王课件湘教版
- 《共情的力量》课件
- 单词默写表(素材)-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屠宰行业PEST分析
- 公交驾驶员心理疏导培训
- JBT 14191-2023 管道带压开孔机 (正式版)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的护理查房
- 新生儿经皮测黄疸课件
-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tpm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 能源托管可行性方案
- 果树大棚养护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