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留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依据答题纸上“留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图所示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关于姜寨聚落人们生产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已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B.人们大量运用彩绘陶器C.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水稻是居民的主要栽培作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和图中信息可知,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彩陶器造型美丽,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B项正确。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解除A项;仰韶文化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觉,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解除C项;水稻是南方长江流域居民的主要栽培作物,解除D项。故选B项。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有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C.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D.绢帛是贵族们的主要衣料【答案】A【解析】【详解】据“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知材料反映是井田制,故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解除。3.鲁国为西周初年的封国,位于今山东省中南部,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据《史记·鲁世家》记载:“鲁起周公至倾公,凡三十四世”。关于鲁国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鲁国都城位于山东临淄 B.鲁国建立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C.周公乃周天子的嫡长子 D.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周到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鲁国等姬姓诸侯国自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数百年间,将周文化传播到了黄河下游等地区,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B项正确;据所学,位于山东临淄的是齐国都城,并非鲁国都城,解除A项;据所学,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并非周天子的嫡长子,解除C项;据所学,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铁犁牛耕得到运用,变法成为潮流。从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角度,说明商鞅变法中最能推动社会转型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B.嘉奖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C.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D.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摧毁了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向封建社会转型,A项正确;嘉奖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从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不是经济方面的改革,解除B项;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有助于加强对民间的限制,不符合题意,解除C项;重农抑商,嘉奖耕织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在推动瓦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不明显,解除D项。故选A项。5.下图漫画绘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成语故事。下列观点中,与两个成语故事(图一为塞翁失马,图二为缘木求鱼)对应的是()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④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与两个成语故事(图一为塞翁失马,图二为缘木求鱼)。”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两幅漫画绘述的是“塞翁失马”、“缘木求鱼”两个成语故事,分别表达了朴实辩证法、改革创新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体现了朴实的辩证法思想,②与题意相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强调了改革变法的重要性,③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表达的是自然界的变更是有规律的思想,①与题意不符,解除A项;“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反映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④与题意不符,解除B项;“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反映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④与题意不符,解除D项。故选C项。6.司马迁在《汉书·主父偃传》中写道“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他对秦始皇的赞扬主要是基于A.建立了完备的中心集权体制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强调的是秦国统一海内的功绩,故D项正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明显是强调秦统一的功绩,和建立中心集权体制、确立皇帝权威、实行郡县制无关,解除ABC三项。故选D项。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之事迹“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缘由是A.废除分封制 B.建立中心集权制C.统治者的暴政 D.秦末农夫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失在于政”可得出是秦朝的暴政导致其灭亡的,故C项正确;ABD项与主旨不符,解除。8.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棨信”是古代传递嘱咐的信物或过关凭证。对该文物解读正确的是()A.说明西汉对张掖己置郡管理 B.张掖郡是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C.表明蔡伦改进造纸术还没有传至张掖 D.是探讨汉高祖开疆拓土史的重要实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棨信’是古代传递嘱咐的信物或过关凭证”可知,在张掖地区实行行政管辖,A项正确。张掖郡是管理河西走廊的地方行政机构,解除B项;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解除C项;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解除D项。故选A项。9.依据提示,如图中的“?”处应填上A.三公九卿制度 B.郡县制度 C.中朝制度 D.刺史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设置中外朝制度,将宰相的决策权转移到内廷,C正确;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秦制,不属于汉武帝首创制度,解除A;郡县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心集权,和相权减弱无关,解除B;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心集权而非减弱相权,解除D。故选C。10.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有误的是A.①——魏 B.②——前秦 C.③——十六国 D.④——北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因此②是西晋,非前秦,B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对应的政权均正确,解除。故选B项。点睛】11.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有传闻称汉献帝已遇害。刘备乃于建安二十六年(魏黄初二年)即皇帝位,年号“章武”。八年后,孙权于武昌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这一系列事务发生在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公元1世纪 D.公元3世纪【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结合所学学问“曹丕篡汉为公元220年”可知,这一系列事务发生在公元3世纪(1世纪=100年,公元1世纪就公元1年-100年,公元220年就是公元3世纪),D项正确;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时间不对,A/B/C解除。故选D项12.“王与马,共天下”生动反映了东晋政治的特色,与此相联系的制度是A.血缘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东晋时期政治的典型特征是门阀政治,其中九品中正制是维护门阀政治的工具,C项正确;世袭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解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解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至清朝时期的选官制度,解除D项。故选C项。【点睛】1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见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取佛教、道教的理论。此主见的本质是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提倡思想多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三教合归儒”“主见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取佛教、道教的理论”体现了三教中儒学的主导地位,故“三教合归儒”的本质是弘扬儒学,故A项正确,解除B项;材料强调了儒学的主导地位,解除CD两项。故选A项。14.“他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更,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这样,中心政治制度就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这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帝王中心政治制度建设的评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代的“内朝”制度C.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更,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可知这位学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同时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后实行的中心官制,三公之间缺乏相互牵制,也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与题意不符,解除A项;汉代的“内朝”制度是皇帝为了牵制丞相而设,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解除B项;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是皇帝为了加强对官僚队伍的限制而实行的措施,与题意不符,解除D项。故选C项。15.下列关于两税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均田制被破坏后,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改行两税法B.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完成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C.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收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变更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D.两税法实行后,唐政府收入增加,但农夫所受剥削照旧很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税法虽然变更了征税的标准,但它并不行能杜绝土地兼并,B项说法过于确定,符合题意,B项正确;均田制被破坏后,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改行两税法;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收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变更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两税法实行后,唐政府收入增加,但农夫所受剥削照旧很重,A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解除ACD项。故选B项。16.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立的寺院,是中外文化沟通的典范,以下史实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①空海长安求法②玄奘、法显西行取经③遣唐使来华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空海长安求法、遣唐使来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都是周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的表现,故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玄奘、法显西行取经是中国学习外来文化的表现,②错误,解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17.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成就突出,下列说法正确是()A.孙思邈的《神农本草经》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学药学成果B.李春设计建立的赵州桥是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C.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绘制中国多条河流及相关的郡县D.唐高祖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三国至隋唐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高祖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D项正确;《神农本草经》不是孙思邈的著作,解除A项;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而不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解除B项;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是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解除C项。故选D项。18.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或“知府”,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的意思,他们以中心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宋朝中心的权力强化C.中心与地方相互制衡 D.根本上杜绝割据隐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派遣京官出任地方长官,“以文臣知州事”,有效地避开了武将割据称雄之祸,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权力受到压制,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心同地方的相互制衡关系,解除C项;D项说法过于确定,错在“杜绝”,解除。故选B项。【点睛】19.史籍记载“(建国初)元昊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其中的“胡”和“中国”指的是()A.西夏与北宋 B.辽与北宋 C.西夏与南宋 D.金与南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元昊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可知夏景宗李元昊在称帝之后,为建立强大的夏国,与宋、辽抗衡,故A项正确;元昊是西夏国首领,辽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解除B项;南宋时期中原北方已被金国占据,西夏和南宋并不接壤,而且当时西夏已经没落,解除C项;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与材料人物信息不符,解除D项。故选A项。20.整理学问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学问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B.①中心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D.①中心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初期在制度创设方面减弱地方权力,强干弱枝;北宋中后期,面对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进行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绍兴和议,宋与金对立,故选C项;综上所述,解除ABD项。故选C项。21.《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仿照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因此C正确;AD与材料无关,解除;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创新,B解除。故选C。22.如图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C.加重了一般百姓的负担 D.导致了北宋的快速灭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二三年间,开阖动摇,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推动快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猛烈的不满,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解除;北宋的灭亡不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故D项错误。故选C。23.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如图所示水道路途图对应的朝代是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图中的漕运主要是走海运,结合所学学问,元都大都(今北京),漕运因北宋末年战乱及黄河"夺淮入海"而失效,大运输河中段改南北取直,东移山东,故海运兴通,漕运进入新阶段——海运,D项正确;隋朝、唐朝、宋朝漕运都是以河运为主,ABC项解除。故选D项24.从某朝疆域图残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都”“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信息,下列对该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有①行省制度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②行省辖区广袤,军政大权集中③吐蕃地区同样处于行省管理之下④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书省干脆管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管辖宽敞的疆域,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包括“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行省辖区广袤,军政大权集中;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心集权,行省制度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后世沿用;但河北、山东、山西等“大都”四周地区由中书省干脆管辖,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不在行省管理之下,所以③的说法错误,解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25.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依据朝代先后依次排列正确的是()序号史事①五胡内迁、士族专权、迁都洛阳②《梦溪笔谈》、为生民立命、通判③“四等人制”、澎湖巡检司、大都④两税法、“长庆会盟”、“天可汗”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元朝(中国)。依据所学学问可知,①“五胡内迁、士族专权、迁都洛阳”是魏晋时期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排在第一位,②“《梦溪笔谈》、为生民立命、通判”是宋朝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排在第三位,③“‘四等人制’、澎湖巡检司、大都”是元朝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排在第四位,④“两税法、‘长庆会盟’、‘天可汗’”是唐朝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排在其次位,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③,A项正确;④“两税法、‘长庆会盟’、‘天可汗’”是唐朝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排在其次位,解除B项;③“‘四等人制’、澎湖巡检司、大都”是元朝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排在第四位,解除C项;②“《梦溪笔谈》、为生民立命、通判”是宋朝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排在第三位,解除D项。故选A项。26.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好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①《农政全书》②《吕氏春秋》③《农书》④《千金方》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著作,书中记载有关农业学问,①项正确,《农书》是元朝王祯的农学著作,③项正确;②项错在《吕氏春秋》不是农学著作,④项错在《千金方》是药学著作,故本题选择C项。27.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精确的是()A.宋五大名窑的制瓷工艺达到高峰B.唐三彩文官俑是标记性的唐朝瓷器C.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是宋朝制瓷业代表D.瓷器在元明时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五大名窑的制瓷工艺达到高峰,A项正确;唐三彩属于陶器,不是瓷器,解除B项;彩绘瓷器到元朝时期才出现,解除C项;瓷器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解除D项。故选A项。28.读下图,结合所学推断,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耕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B.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C.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 D.中心集权的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南方人才在宋代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可知经济变更带来文化变迁,故C项正确;耕作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A项不符合题意;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与人才比重没有必定联系,故B项解除;中心集权反映中心和地方的关系,不会带来南北差异,故D项解除;故C项正确。29.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下列主见,体现程朱理学思想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及所学学问可得,“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体现封建伦理纲常,符合理学中的思想,C项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法家思想,解除A项;“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体现墨家思想,解除B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解除D项。故选C项。30.明朝置内阁高校士以备顾何,内阁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批复奏章,即“批红”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明朝政治日益黑暗C.明朝宰相权力渐渐减弱 D.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依据材料“明朝置内阁高校士以备顾何,内阁代皇帝批答奏章”及所学学问可得,批红只是在皇帝决策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体现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日益黑暗,这是一个过程,解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解除C项;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解除D项。故选A项。31.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下言论是他的观点有()①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③心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④原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王阳明主见天理就是人们心中的良知,强调致良知,即“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原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是朱熹的观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张载的观点,①②错误,解除A、B、D项。故选C项。32.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下列选项中,关于军机处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标记着清朝的中枢机构发生重大变更②军机处官员在皇帝干脆监督下工作③军机大臣由朝臣举荐产生④起草或处理全部文书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置的辅佐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它的设立标记着清朝的中枢机构发生重大变更,军机处官员在皇帝干脆监督下工作,完全秉承皇帝意旨,辅佐皇帝处理军政大事,①②可选,A项正确;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③不行选,B项解除;军机大臣负责起草或处理文书,但不是全部文书,且“全部”说法错误,④不行选,CD项解除。故选A项。33.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确定。外商不得和官府干脆交涉,一切嘱咐、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导致中国快速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确定”、“一切嘱咐、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及所学学问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只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严格约束了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C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西方贸易严峻受阻,不利于贸易往来,A项解除;“闭关锁国”政策下,禁止民间贸易,B项解除;“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中国错失了拓宽海外市场的机会,导致中国迅落后于西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解除。故选C项。34.鸦片斗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同等条约。列强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 B.协定关税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鸦片贸易合法化【答案】B【解析】【详解】集结号所学学问可知,《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B项正确;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均与《南京条约》附件有关,AC项解除;鸦片贸易合法化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有关,D项解除。35.关于“1840年中英斗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斗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疼惜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斗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斗争是为了争取和疼惜正值的通商权利,故称之为通商斗争”。由材料可知A.对鸦片斗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带有猛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探讨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围绕鸦片斗争的性质问题,不同人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斗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故B项正确。鸦片斗争的性质已经定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解除A。一般来说,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推断、总结和相识,而不是具有猛烈的主观臆断,解除C。D项说法错误,史料足够、精确的历史探讨可以还原历史真相,解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3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材料二: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所实行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答案】(1)图一分封制,图二郡县制,图三郡国并行制,图四行省制。(2)措施:①中心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渐渐变为虚衔;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影响:①强化了中心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周朝至元朝(中国)。关于材料一中四张图片反映的内容,据图一中的“卫、鲁、齐”等可知图一涉及分封制;据图二中的“南郡”可知图二涉及郡县制;据图三“高密国”“东莱郡”可知图二涉及郡国并行制;据图四中的“江北行省”可知图四涉及行省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所实行的措施,由材料“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所实行的措施有: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据所学可知,北宋强化中心集权实行的措施还有中心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渐渐变为虚衔。其次小问,关于北宋强化中心集权的影响,据所学可知,北宋实行的措施得力,确定层度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但同时北宋强化中心集权的做法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37.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心政府赐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干脆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接受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心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二: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心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与中心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高校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1)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2)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3)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明初中心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答案】(1)举措:实行推恩令;设刺史;设中朝;尊崇儒学(设太学);盐铁官营。(任答4点)(2)制度:科举制。理由:打破了门第界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任答3点)(3)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武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心政府赐予名号”得出是实行推恩令;依据“划分全国为十三州,干脆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得出是实行刺史制度;依据“接受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得出是设立中朝;依据“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心政府”得出是设置太学、实行盐铁官营。【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依据“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心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与中心之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较九品中正制之所以“进步”,是因为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界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而其官不备”、“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高校士者。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