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大单元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北宋时期,对历代兴亡的考察在数量上有了快速增长,出现了考察“小大之国所以治乱兴衰之迹”的兴亡论专书,还有数量浩繁的专门讨论历代兴亡之事的篇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对五代政权更迭的反思 B.宋代史学的发展C.读书人参政议政的热情 D.内忧外患的形势2.北宋初年,官员退休后一般停发俸禄,主动退休者寥寥无几。北宋中期,朝廷规定: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A.反映出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 B.体现出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C.解决了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 D.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3.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他“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据此可知,当时()A.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B.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控制舆论C.士大夫认同朱熹的“正君心” D.儒学复兴运动遭受巨大挫折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5.宋仁宗时期对西夏用兵经费紧张,朝廷遂借开封富户“李氏钱二十余万贯,后与京官名目以偿之”。宋神宗时期司马光进言,称“置乡户衙前以来,民益困乏,不敢营生”,农户多种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粮,藏十匹之帛,邻里就将其视为富室,官府就会前来摊派差役。宋朝政府的行为()A.转向了抑制商业的政策 B.破坏了经济生产的环境C.加剧了冗官冗费的困境 D.激化了新旧势力的党争6.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司马光认为“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而梁启超则认为“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由此可见()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天下动乱B.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C.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D.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7.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A.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C.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 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8.北宋初年,盐酒等商品都纳入了官方专营。北宋中期以后,朝廷规定:诸官监酒务、盐务经营不善而亏本者,准人承买,承买者须以一定数额产业作抵挡,一般以三年为一界,向官府缴纳课利。这一调整()A.确保了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利润 B.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C.反映北宋取消了盐酒官营政策 D.提升了私营工商业者积极性9.宋代条令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应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地契上要有卖方、中人的签章。购买土地需用现钱交易。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到官府验证、盖印。由此可知,宋代()A.通过立法规范地权转移 B.地方政府主持土地买卖C.官府保护农村租佃关系 D.地主土地所有制受冲击10.绍兴和议后,宋高宗将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入朝中,分任枢密使及副使,由其副将各统所部,并合并调整为统制御前军马,隶属枢密院。此后,又置诸道总领军马钱粮官节制诸军,并参预军政。宋高宗的这些举措的实施()A.加速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B.有利于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C.体现了统治者偏安江南的思想 D.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11.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掀起品评东晋中兴时期人物事件的潮流,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西晋灭亡后,东晋诸臣在建康城外的新亭集宴,面对秦淮风景,想起中原故土的典故,也频频被南宋文人引入诗文。这一潮流体现了南宋文人()A.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 B.退避政治的矛盾心理C.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D.咏古鉴今的文化心态12.朱熹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克去“己私”即返复“天理”,“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据此可知,朱熹()A.突破了传统儒学价值追求桎梏 B.立足于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源C.主张强化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D.认为“天理”与“人欲”相对立13.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书()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14.元朝以前,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大多与经济区和自然区相吻合。元朝时期,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如,江西行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亘其间,又跨越南岭,直达今天的广西。元朝的做法旨在()A.推动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B.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15.“东极三韩,南尽交趾……西逾于阗,北逾阴山,不知各几万里,驿传往来,不异内地。非与前代虚名羁縻,而异方物产邈不可知者比。”上述文字可用于说明()A.唐代中外交流的盛况 B.元代边疆治理水平的提高C.明代朝贡贸易的发展 D.清代国家版图的最终奠定16.元代《市舶则法》明确官吏必须依例抽解征税,“粗货十五分中抽二分,细货十分中抽二分”,使“与海外互通有无,官府和民众均能从中各得其利”,并明确“市舶司的勾当,哏(很)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这折射出()A.海洋路径外向型经济已经建立 B.游牧民族对外征伐政策调整C.政府发挥海外贸易的主导作用 D.外贸税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个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庞大的市民阶层在宋代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勃兴和日渐繁荣,以及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的新变化。与以往相比,宋代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每逢节日,各种文化团体便先后登场,表演诸般伎艺,如清明时节汴京“士庶阗塞……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间伎艺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从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的记载看,书中“诸色伎艺人”条记录的当时诸色伎艺人就有55类,共515人。而由专门伎艺人自发组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化社团也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定的演出规模。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演艺由上层社会的消遣享乐转向大众性文化娱乐。更具有意义的是,以勾栏演艺为中心的瓦舍之创设,为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从此,民间城乡各路艺人汇聚于此,使得官方与民间、城乡长期分流的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交流汇合的契机。——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效应探论》(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二:北宋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设立市舶司,南宋在广州、泉州和明州设置市舶司。市舶条法鼓励本国商人出海及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确立了海上贸易领域国家与商人的共利分利机制……宋代市舶收入首次具有了财政意义,是陆上贸易所未曾有的。北宋前期,市舶收入在30-80万婚;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每年平均收入约为110万婚,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达到200万婚。史载,北宋境外“朝贡诸蕃”共42国,其中海路入宋者有30国,约占7300;南宋时,北方和西北诸国都与宋朝断绝了朝贡关系,保持朝贡关系的全部是海上诸国。……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鼓励中外商人贸易的政策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经济、技术、市场的发展则是更基本的推动因素。——摘编自黄纯艳《变革与衍生:宋代海上丝路的新格局》(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鹿洞书院揭示》所体现的理学思想,并分析宋代书院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维度分析“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确立”的成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类别谣谚经济谣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科举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政治谣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社会谣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文化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证伪”和“证实”两派。证伪派证实派该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亦不见于宋元记载题跋,明中叶始出,出处存疑。(附:岳珂为岳飞之孙,《金陀粹编》悉其收集整理祖父生平之资料)岳飞词墨未必尽为岳珂所辑,且宋元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散佚的问题……未被岳珂收录的作品至少有两首有比较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岳飞所作,那么对于其他作品的怀疑也应当审慎。岳飞伐金路线方向是东北,而贺兰山在西北,当时属西夏,若以实指其地论,则明显乖背;……而明朝与鞑靼作战,战场在贺兰山。“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应当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参看,“贺兰山”“匈奴”均是外敌雄关的代称,本不是实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本人生涯总结,似后人追慕语气,不应出自本人之手,且《满江红》与《小重山》风格相差甚远。“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岳飞一生抗金的真实写照。……至于和《小重山》风格不同,那是因为岳飞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下写的,十分正常。——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1)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证伪”、“证实”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辨的?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对历代兴亡的考察在数量上有了快速增长,出现了考察“小大之国所以治乱兴衰之迹”的兴亡论专书,还有数量浩繁的专门讨论历代兴亡之事的篇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内忧外患的形势,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而不仅仅限于对五代政权更迭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对历代兴亡的考察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不仅仅只有史学,排除B项;材料中是对历代治乱兴衰考查研究,与参政议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可知,宋朝政府要求官员到达一定年龄时必须退休,否则要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D项正确;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并未体现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排除A项;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的更新,“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并没有解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3.答案:A解析: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以天下为己任,受到当时的士大夫的赞誉,说明北宋形成励气节的社会氛围,故A正确;材料与儒学复兴运动无关,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控制舆论,排除B;材料信息与朱熹无关,排除C。4.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仁宗下令废后,遭到了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也就是两个机构不能联合起来奏对,应该各负其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古代家国一体,皇帝的家事即国事,不能说不容置疑,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御史和谏官的行为遭到了皇帝的强力反击,维护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材料由两段史料组成,宋仁宗时期表现为对城市工商业者的伤害,司马光所言表现为对农村富户的伤害,两者结合体现了朝廷政策对经济生产的破坏,故B项正确。朝廷强借富户钱财的确会抑制商业,向富农摊牌差役不属于对商业的抑制,A项错误;向富农摊派差役与冗官无关,C项错误;宋仁宗时期的官僚同司马光并无党争,D项错误。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从他的利益集团的角度考虑的;根据材料“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其变法服务的。由此可见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会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C项正确;“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天下动乱”和“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都只符合材料部分主旨,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枢密院虽然抵制军政改革,但变法并未停止,皇帝多与王安石商定军政要事,枢密院被排除在外,体现了宋朝统治者更信任王安石,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枢密院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不等于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枢密院虽然抵制变法,但变法并未停止,不涉及军政与民政分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了保甲法、将兵法,但没有涉及变法的强兵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工商业政策。材料表明宋代对盐酒专营制度做出了一些调整,采取了允许私人承包这一方法来提高收入,这有利于提升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D项正确;该项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利润,但不能确保提高,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工商业经营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体现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B项错误;该项政策对盐酒专营制度做出了调整,调整后,民间经营者依然需要对官方缴纳利润,这并不是取消盐酒官营政策,)项错误。9.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政府对田产交易的程序、契约内容和保存等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说明当时封建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地权转移,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土地买卖由地方政府主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田产交易的程序规范,并非官府对农村租佃关系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地主土地所有制受保护而非受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绍兴和议后,宋金陷入短暂和平,宋高宗则乘机将边防核心武将调入中央,剥夺了其统兵权,并通过兵制改革实现中央政府对边防军队的控制权,这一举措意在削弱武将的权力,维护专制统治,故选D项;北宋枢密院掌调兵权,武将掌统兵权,已实现二者的分离,排除A项;材料是对军队控制权力的调整,无法得出其对国防实力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宋高宗的举措意在维护专制统治,并未能体现其偏安的思想,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掀起品评东晋中兴时期人物事件的潮流,东晋时期北伐的祖巡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借鉴了有同样历史境遇的东晋,体现南宋文人咏古鉴今的文化心态,D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的审美更多体现在与百姓生活贴近的方面,排除A项;根据材料“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体现南宋文人积极北伐的心态,而“退避政治的矛盾心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舍生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排除C项。故选:D。1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圣贤干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克去“己私即返复”“天理”,“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可知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立的,D项正确;朱嘉的思想是儒学的发展,并未突破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世界本源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的论断,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C解析:题干核心信息为更重视人的因素和人定胜天,人定胜天的观念是强调人应该主动的积极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故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总结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故排除A和B。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认知的方法,故排除D选项。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元朝以前,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大多与经济区和自然区相吻合。元朝时期,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可得出,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打破了自然地理的限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元朝政府的做法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并不是为了推动文化交流,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完成,排除B项;提高地方官员的工作效率与材料主旨元朝政府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东极三韩,南尽交趾……西逾于阗,北逾阴山,不知各几万里,驿传往来,不异内地。非与前代虚名羁縻,而异方物产邈不可知者比。”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元朝辽阔的疆域及边疆治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代疆域治理的重要举措是重视驿站建设,远达极边地带的驿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的管控,说明元代边疆治理水平得到提高,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明朝时期的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时期的疆域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政府对市舶官员的征税行为严格管理,使得官方与民间均能在海外贸易中获利,市舶贸易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活动,能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D项正确;当时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不代表放弃对外征战,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未体现其主导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1)表现:节日文化丰富多彩,与市民生活的联系密切;代表市民文艺的百戏伎艺不断涌现;出现了专供市民阶层娱乐的场所——瓦舍;民间文化团体应运而生。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2)影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刺激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提升了民众的文化修养。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与以往相比,宋代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每逢节日,各种文化团体便先后登场”得出节日文化丰富多彩,与市民生活的联系密切;据材料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间伎艺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从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的记载看,书中“诸色伎艺人”条记录的当时诸色伎艺人就有55类,共515人。而由专门伎艺人自发组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化社团也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定的演出规模。得出代表市民文艺的百戏伎艺不断涌现;民间文化团体应运而生;据材料“更具有意义的是,以勾栏演艺为中心的瓦舍之创设,为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得出出现了专供市民阶层娱乐的场所--瓦舍。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个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庞大的市民阶层在宋代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勃兴和日渐繁荣”得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结合所学可知,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2)据材料“一个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庞大的市民阶层在宋代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勃兴和日渐繁荣”得出刺激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材料“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演艺由上层社会的消遣享乐转向大众性文化娱乐。”得出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世俗化;结合所学可知,一定程度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提升了民众的文化修养。18.答案:(1)理学思想: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影响:传播了理学(或答对社会教化有积极作用);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或答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是科举考试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2)特点:官商共利分利;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市舶贸易和朝贡贸易并存;贸易规模大、范围广;海上贸易处于主导地位。成因:政策:宋朝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支持。经济: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技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市场: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居民对中国瓷器、丝绸等的喜爱和巨大需求,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地理和交通条件: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南方海岸线漫长;海路的恢复与开辟。(或:海上贸易在运输成本、运输规模等方面有巨大优势。)历史传统:海外贸易历史传统悠久。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根据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可知,格物致知;根据材料一“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言忠信,行笃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理学(或答对社会教化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博学之,审问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或答推动教育的谱及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并且是科举考试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北宋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设立市舶司”与“史载,北宋境外‘朝贡诸蕃’共42国,其中海路入宋者有30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贸易和朝贡贸易并存:根据材料二“确立了海上贸易领域国家与商人的共利分利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商共利分利:根据材料二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每年平均收入约为110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达到200万缗可知,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根据材料二“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可知,海上贸易处于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史载,北宋境外朝贡诸蕃共42国,其中海路入宋者有30国可知,贸易规模大、范围广。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二“中外商人贸易的政策可知,宋朝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支持:根据材料二“经济、技术、市场的发展则是更基本的推动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在技术上,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制瓷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