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一、选择题1.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2.[2023·云南大理、丽江、怒江二模]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3.[2023·成都市高三考试]康熙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A.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4.[2023·山东日照高三上校际联考]以下是清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统治者力图()○顺治三年(1646年):王道之始○顺治四年:如何得真才,如何防止劣绅欺压乡里,兴兵作战与减轻赋税如何两得○顺治六年:满汉为一体问题,与民休息之法,不动兵革何以化盗息民A.完善地方治理以提高效能B.坚持民族平等以实现一统C.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秩序D.安抚知识分子以维护道统5.[2023·湖北七市调研]于逢春认为:“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清朝()A.国力强大使得四海臣服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C.主权意识具有近代特征D.对外政策以消极防御为主6.[2023·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卫的数量驻地11卫山东沿海14卫浙江沿海9卫福建沿海8卫广东沿海A.政府重视海防B.农民起义不断C.西方侵略开始D.地方制度异变7.[2023·枣庄市高三三模]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8.[2023·吉林市高三二模]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9.(2023安徽黄山一模)1385年,明太祖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大诰》的颁布()A.体恤民意健全了法律体系B.以“乱世重典”维护了法律公正C.有利于整顿吏治,杜绝腐败D.“以诰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10.密折是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地方官员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雍正推行密折制是为了()A.实现皇权独尊 B.加强对官员的控制C.实现决策优化 D.加强控制地方11.(2023河南新乡模拟)明清时期,以关帝、观音、文昌(指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信仰为民间三大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儒学世俗化趋势明显B.百姓普遍信仰陆王心学C.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D.“三教合一”基本完成12.(2023安徽合肥质检)康熙年间,清政府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测绘活动,历十年之久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结合了天文观测法和三角测量法,以北京本初子午线为零度线,使用梯形投影法绘制而成了比例尺为1∶40万的经纬网制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停止了思想文化的控制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C.改变了闭关锁国的政策D.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二、非选择题13.[2023·辽宁大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材料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9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6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一、选择题1.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解析:据材料“‘募间人种红薯’……大力推广种植”可知红薯种植传播,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红薯种植的效果,不能体现富民思想,排除A项;饮食结构仍然是南稻北麦,没有改变,排除C项;新农作物的传播缓解人地矛盾,排除D项。2.[2023·云南大理、丽江、怒江二模]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据材料“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可知,明朝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对周边国家宣扬国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拓展海洋”,并且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缺乏“海洋意识”,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仍是朝贡贸易的范畴,没有冲破传统对外贸易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世界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积极殖民扩张,明政府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观念,这与时代发展潮流是背道而驰的,排除D项。3.[2023·成都市高三考试]康熙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A.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解析:根据材料“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坚持中国对台湾的所有权,这说明康熙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当时不归清朝所有,得不出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康熙坚持中国对台湾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主权方面,并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统一台湾,并不能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排除D项。4.[2023·山东日照高三上校际联考]以下是清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统治者力图()○顺治三年(1646年):王道之始○顺治四年:如何得真才,如何防止劣绅欺压乡里,兴兵作战与减轻赋税如何两得○顺治六年:满汉为一体问题,与民休息之法,不动兵革何以化盗息民A.完善地方治理以提高效能B.坚持民族平等以实现一统C.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秩序D.安抚知识分子以维护道统解析:据材料“王道”“兴兵作战与减轻赋税如何两得”“与民休息之法”,可知当时的统治者提倡儒家的民本思想,希望通过儒学治国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王道”“满汉为一体”说明当时的考试内容全面涉及当时的治国原则和民族关系,范围已经超越了地方治理的范畴,排除A项;清政府始终维护的是满洲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清政府当时入关不久,需要通过安抚知识分子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儒家道统思想只是他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排除D项。5.[2023·湖北七市调研]于逢春认为:“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清朝()A.国力强大使得四海臣服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C.主权意识具有近代特征D.对外政策以消极防御为主解析:据材料“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清朝的学理和法理自我确认,增强了清朝的主权意识,故选C项;材料只有对北方和南方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代表“四海臣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维护疆域稳定,没有体现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排除B项;材料中清朝对沙俄的南下,采取了积极的解决措施,排除D项。6.[2023·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卫的数量驻地11卫山东沿海14卫浙江沿海9卫福建沿海8卫广东沿海A.政府重视海防B.农民起义不断C.西方侵略开始D.地方制度异变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初在沿海地区广泛设置卫所,加强对沿海地区的军事管理,即政府重视海防,故选A项;明初无农民起义,排除B项;西方侵略从明朝晚期开始,排除C项;卫所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一种方式,并未发生异变,排除D项。7.[2023·枣庄市高三三模]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解析:“年班”制度和“围班”制度加强了地方少数民族上层和中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故选C项;朝觐制度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而非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排除A项;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8.[2023·吉林市高三二模]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解析:根据材料,明代文官集团的崛起威胁到皇权统治,因此皇权借助宦官的力量维护统治,由此出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项正确;东林党人本身属于文官集团,排除B项;清军入关之时,明朝已经灭亡,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矛盾不属于权力的分配,D项表述错误。9.(2023安徽黄山一模)1385年,明太祖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为加重,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大诰》的颁布()A.体恤民意健全了法律体系B.以“乱世重典”维护了法律公正C.有利于整顿吏治,杜绝腐败D.“以诰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根据材料“明太祖……亲自写定刑典,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大诰》与《大明律》相比……扩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围”,可知《大诰》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君主个人的意志,体现了人治的理念,故选D项。10.密折是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地方官员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雍正推行密折制是为了()A.实现皇权独尊 B.加强对官员的控制C.实现决策优化 D.加强控制地方由材料可知,雍正帝通过密折直接与地方官员沟通,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选D项;皇帝制度下已经实现了皇权独尊,排除A项;密折制的推行目的是对地方进行管理和控制,而非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排除B项;密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不能体现决策的优化,排除C项。11.(2023河南新乡模拟)明清时期,以关帝、观音、文昌(指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信仰为民间三大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儒学世俗化趋势明显B.百姓普遍信仰陆王心学C.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D.“三教合一”基本完成根据材料“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可知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蕴含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说明儒学世俗化趋势加强,故选A项;“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统治者的行为,无法得出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的结论,排除C项;“三教合一”发生在隋唐时期,宋朝理学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12.(2023安徽合肥质检)康熙年间,清政府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测绘活动,历十年之久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结合了天文观测法和三角测量法,以北京本初子午线为零度线,使用梯形投影法绘制而成了比例尺为1∶40万的经纬网制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停止了思想文化的控制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C.改变了闭关锁国的政策D.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根据材料“此次测绘聘请传教士参与,结合了天文观测法和三角测量法,以北京本初子午线为零度线,使用梯形投影法绘制而成了比例尺为1∶40万的经纬网制图”,可知康熙年间的测绘活动有西方传教士参与,也受到西方测绘技术的影响,故选D项;“停止”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清政府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图的绘制,并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2023·辽宁大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材料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9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重要原因,据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