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_第1页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_第2页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_第3页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_第4页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板块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史目录主题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主题1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题3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主题4

中国古代居住环境、交通与医疗【体系构建】专题三主题1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时期概况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最早培育粟和水稻刀耕火种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井田制)。金石并用、锄耕铁器得到推广和铁犁牛耕的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逐渐形成北方旱田(粟麦)和南方水田(稻作)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唐朝曲辕犁标志着耕犁基本定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高产农作物传入:玉米、甘薯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一、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稻麦复种制: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南宋时内地开始种植棉花,元朝时南方植棉普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契约的发展【主干梳理】骨耜(sì)1.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三个时代1)非金属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2)金石并用时代:青铜资源有限及其自身硬度问题导致其无法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大量的非金属工具依然是农业工具的主体3)铁器时代:战国铁犁铧(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耒耜(lěisì)汉代耧(lóu)车唐代曲辕犁②灌溉工具①耕播工具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自然力2、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桔槔翻车筒车劳作方式特点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二)劳作方式租佃式经营②发展:战国时期产生,宋代以来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家庭经营的重要方式。①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③特点: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佃户有迁移自由;地租以实物为主,也出现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端倪。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一、小农经济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4.评价:

①小农经济的自我激励机制,使中国用相对较少的土地面积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并创造了传统农业阶段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

②小农经济导致封建社会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是向新的生产力阶段发展的严重阻碍,就是说,中国封建社会“锁定”在小农的发展阶段而难以实现新的经济革命。【深化拓展】2.条件:生产力进步土地私有制确立3.特点: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规模小,男耕女织,农业手工业结合二、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1.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3.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1.

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②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⑤作物引种: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人口因素: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④政策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⑦其他因素: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三、经济重心南移⑥贸易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①先秦、秦汉时期: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强国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④南宋:完成南移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2.过程③隋唐五代:开始并逐渐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北方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⑤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

影响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④对文化教育的影响⑤对民族关系的影响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⑦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人才集中。【真题感悟】——把脉高考探寻命题规律【答案】D【考点】分析地图信息,理解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2023·全国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答案】D【考点】象形文字中的中国古代农业(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考点】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C(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答案】A【考点】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2023.浙江6月卷.5).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答案】D【考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专题三主题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与商业

纺织制瓷冶炼西周春秋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中叶清代1.手工业的三大行业青铜铸造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获“丝国”称号北宋开始用煤炭冶铁出现灌钢法制瓷业形成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元·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鼓风工具——水排用提花机织出精美丝织品一、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干梳理】冶铁业3.手工业的特征:(4)从社会地位看:

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依附于农业。(1)从国际地位看:

历史悠久,长期世界领先,产品远销海外(如丝织品、瓷器等)。(2)从发展概况看:

技术不断进步,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规模不断扩大,并出现手工工场。(3)从经营形式看: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2.手工业的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技术高、不以盈利为目的,长期占主导。民营手工业:以盈利为目的,明中期后长期占主导。家庭手工业:农民副业、规模小、资金少。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时期政策概况远古从鼓励经营到重农抑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重农抑商隋唐宋元抑商禁海明清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交换、商业贸易出现商人;工商食官:海贝货币;工商食官被打破;中心城市工商业繁荣;实物借贷普遍,出现货币信贷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丝绸之路形成;汉朝后,财产、人身关系契约应用普遍城市坊市制;海上贸易兴盛,设市舶司;信贷出现“飞钱”;当铺合法化;唐宋后契约更普遍城市街市制,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源,广州、泉州、明州农工产品商品化加深;大批工商业市镇涌现;商帮兴盛,长途贩运贸易;白银为主要货币,朝贡贸易,清设“十三行”;明朝中期后,钱铺盛行,清朝出现庄票《周礼》中有借贷纠纷记载;出现契约大运河开通推动了南北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榷场贸易;宋交子,元朝纸币为主币;货币多样,大商人富比王侯;三、古代的货币先秦:自然货币人工货币秦朝:

统一货币汉朝:地方铸币中央铸币唐朝:文书重量通宝钱制北宋:金属货币纸币元朝:

钞(单一货币)明清:

铜钱、纸币并行白银货币化演变:①贝币;②商后期:铜铸币,人工货币重大演变;③春秋战国:币制混乱意义:①有利于市场;②有利于经济管理、赋税征收;③利国家巩固;④圆形方孔的形制长期沿用原因:币制混乱;私铸钱致动乱;汉武帝稳秩序、固统治之需意义: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货币符号演变,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原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金属货币不便;造纸、印刷发展;金融信用体系出现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是世界最早纸币;后期多发贬值致信任危机,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果:财政需求,超发货币,元末通货膨胀、财政崩溃,社会矛盾激化(1)演变:①明:铜钱、纸币并行→白银为基本支付手段;②清:银钱兼用,白银为法定货币(2)原因:①纸币贬值;②白银官民认可;③白银涌入;④一条鞭法,赋役折银;⑤商品经济需求(1)商周时期:《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2)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3)唐代: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4)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了不少汇兑业务。(5)明代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6)清代: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本票性质的庄票。四、信贷、契约的出现1.信贷(1)商周时期:产生契约。(2)汉以后:凡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3)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2.契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契约出现的影响:①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②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养,使信用声望成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担保凭据,从而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五、对外贸易的兴盛1.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3)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4)掌管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2.朝贡贸易(2)管理: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3)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1)地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选》2第7课【深化拓展】(1)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并日趋生活化。(2)商人群体活跃,社会地位低下。(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时空限制等。(4)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5)对外贸易长期发达。(6)货币种类(交易媒介)不断丰富。(7)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发展艰难。(8)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9)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10)发展呈不平衡性(时期、地区)。(11)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真题感悟】——把脉高考探寻命题规律【答案】C【考点】明朝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答案】C【考点】唐朝商业的发展(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2023·江苏卷·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2022.6.浙江卷.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海外贸易1(2022.全国甲卷.3).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答案】D专题三主题3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5.“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4.盐铁官营: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从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3.“重农抑商”政策(1)确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松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松动。(3)意义:前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主干梳理】3.国家控制逐渐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二、宋元社会的变化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各阶层的流动也随之加快。3.政治原因:(1)唐末五代以来,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2)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的政治力量。(3)唐末五代战争的影响。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最终使士族衰亡。分析:宋代出现社会变动的原因1.门第观念淡化:随着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科举制度的扩大,一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深化拓展】①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政府对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②重农抑商: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③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使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①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北方经济因战乱频繁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③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汉代主要的经济政策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色3.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④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地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①货币经济活跃: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②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人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得到普遍种植。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经济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2023.广东卷.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考点】汉初的社会状况(2023.山东卷.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A【考点】东汉晚期的社会现象反映的社会生活【真题感悟】——把脉高考探寻命题规律(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考点】北宋城市市民日常生活(2023.广东卷.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考点】明朝小说描写的经济生活3(2022.全国乙卷.4).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考点】明朝社会风气【答案】C2(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考点】古代的重农抑商专题三主题4

中国古代居住环境、交通与医疗

【主干梳理】一、居住环境村落集镇城市民居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发展起来。元朝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北宋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先秦以来,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兴隆洼遗址

——“华夏第一村”二、交通陆路运河秦朝: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唐朝:修驿道;元朝:遍设驿站秦朝:开凿灵渠;隋朝:开通大运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