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基础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答案】A【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降低,B正确;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正确。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D.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B【解析】“S”型曲线中,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在“K”值上下波动,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由于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故种内斗争最激烈,综上分析,B正确。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答案】C【解析】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一般环境条件优越,出生率高,在农业生产中常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A正确;年龄金字塔是表示种群各年龄的一种特殊的统计图,可体现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B正确;存活曲线以年龄作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数值为纵坐标绘制,C错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分布型,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D正确。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答案】C【解析】社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制约,社鼠数量可能会超出环境容纳量,但最终会回归到正常数量,A错误;社鼠数量的波动与其天敌的数量波动曲线(如峰、谷值)不会同步,一般都是捕食者的数量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环境,如温度和湿度,C正确;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地域空间等限制,不能一直呈指数增长,D错误。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答案】B【解析】第1年至第3年,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是三年的出生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增长率λ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因此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C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错误。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答案】D【解析】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S增长,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形式增长,A错误;a~b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因此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在不断变化,B错误;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K/2点之前(低密度时期)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C错误;一般K值越大,相应的环境越适合种群生物生存,所以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正确。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答案】D【解析】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答案】C【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或放入试管中保存,C正确;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错误。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D.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可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A正确;在土壤小动物中,有的是分解者,有的是消费者,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分解为无机物,而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B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受其它自然因素(如疾病、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不一定增多,C错误;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是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D正确。10.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B【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群落在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1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构与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C.植食性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可能较低【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A错误;如果没有生产者,太阳能就无法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而进入生态系统,所以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态系统,B正确;植食性动物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通常较低,D正确。1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鹰的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B.该食物网只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D.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鹰的营养级最高,是第五营养级,A正确;食物网中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B错误;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兔、鼠的数量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C正确;鹰捕食蛇,而二者又都以鼠为食,所以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D正确。13.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答案】A【解析】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正确,B、C、D均错误。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D.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C正确;兔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D错误。15.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下数据(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是J/cm2·a),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只含有一条食物链B.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62.8J/cm2·aC.“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上图箭头“微量”中【答案】C【解析】图中未明确生物的种类,故不能确定该生态系统只含有一条食物链,A错误;用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62.8J/cm2·a,B错误;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中的能量,不包含在上图箭头“微量”中,D错误。16.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消费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答案】B【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17.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关系的方法,获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化学杀藻剂可使物种的多样性增加B.河流中动物和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循环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可减少水华发生D.蓝藻等植物可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答案】C【解析】加入化学杀藻剂,可使物种多样性降低,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盐等,从而减少蓝藻的繁殖进而减少“水华”的发生,C正确;植物利用CO2和H2O进行光合作用,不是利用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18.萤火虫在夜晚是依据发光器官所发出的闪光来寻找配偶的。有一种萤火虫雄萤到处飞来飞去,但严格地每隔8s发光一次,雌萤则停歇在草叶上以发光相应答,每次发光间隔时间与雄萤相同,但总是在雄萤发光后才发光。据研究,每一种萤火虫的发光频率都不相同,这极好地避免了种间信号混淆和种间杂交。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萤火虫的发光属于行为信息B.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C.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D.萤火虫发光是由ATP水解导致的【答案】A【解析】萤火虫发出的荧光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雌雄萤火虫通过发光相应答,说明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B正确;萤火虫通过发光寻找配偶,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正确;萤火虫发出的光能是由ATP水解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来的,D正确。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链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B.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升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在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因竞争加剧而造成减产D.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答案】C【解析】食物链中捕食者的存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是有利的,A正确;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升高,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增强,B正确;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可以降低作物与杂草之间的种间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20.有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B.流经苔原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C.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D.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答案】C【解析】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少,丰富度极低,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正确;由于苔原温度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慢,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错误;由于苔原的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D正确。21.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B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保护植被,合理放牧,则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强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流经人工养殖鱼塘的总能量大于鱼塘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答案】D【解析】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而其恢复力稳定性弱,A正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不能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以免产生生物入侵的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错误。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B.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答案】B【解析】当生存环境被破坏后,环境变得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外来物种入侵打破了原有的生物种间关系,争夺原有物种的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A正确。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既与生物有关,也与环境有关,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易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2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C.臭氧层的破坏会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答案】D【解析】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因此,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A正确;开发、利用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X射线和Ƴ射线的能力降低,使人类接受短波辐射的机会增大,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C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引起的,D错误。25.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B.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控制人口增长C.人口动态变化应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D.近现代以来人口的过度增长,源自发达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答案】C【解析】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约在100亿左右,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还未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B错误;控制人口数量要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实现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C正确;生产力的提高是人口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人口的出生率较低,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50分)26.(10分)生态学家高斯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培养条件相同,且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_____型,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在第8天时比第4天时有所__(填“增加”或“降低”)。图中的K1_____________(填“>”、“=”或“<”)K2。(2)根据图B可知,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____,除此外还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3)高斯混合培养实验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都以一种杆菌为食,大草履虫因竞争排除而死亡。某林区的猫头鹰和老鹰都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可是它们都生存了下来。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答出两点)。【答案】(1)S降低>(2)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相互抑制(3)(老鹰白天活动,猫头鹰在夜间活动)两个物种活动时间不同,两个物种的食物不完全相同【解析】(1)由图A可知,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大草履虫第四天的增长速率大于第8天时。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环境容纳量是K1,混合培养时的环境容纳量为K2,混合培养时由于食物空间的限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K1>K2。(2)根据图B可知,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竞争还常表现为相互抑制,如草原上的牛和羊。(3)老鹰白天活动,猫头鹰在夜间活动,二者的活动时间不同,食物也不完全相同,故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27.(16分)下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请分析回答(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替代的过程,据图甲分析,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期间一般会发生生物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2)假设该地区变成茂密的乔木林后,图乙表示某野兔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A、B图中能反映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图中的____________曲线。此野兔繁殖过快,容易泛滥成灾。若要保持该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好是在图示的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间_____________(前/后)控制兔子种群数量。若要调查该野兔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一段时间内决定该野兔种群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a→b→c→d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发生改变(2)Bt1前标志重捕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解析】(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是优势取代。图甲分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每一个演替阶段a→b→c→d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都会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分析图乙表示某野兔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到最大后减慢,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是B图;野兔属于外来物种,过多容易泛滥成灾,应该在t1时间前后控制其数量,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捕杀后野兔种群容易恢复;野兔活动力较强,要调查该野兔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一段时间内决定该种群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28.(12分)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请据图回答:(1)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具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100g,需要草至少__________g。(2)在草原牛态系统中,草地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有害动物的雄性个体,破坏有害动物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信息。【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捕食与竞争1300(2)性别比例既控制了有害动物的数量,也减少了有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化学【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包含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鹰捕食蛇,故两者有捕食的关系,同时鹰和蛇竞争共同的食物鸟,故存在竞争关系。草→鸟;草→蝗虫→鸟,能量传递效率按照20%计算,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100g,需要草至少100×60%÷20%+100×(1-60%)÷20%÷20%=1300g。(2)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降低了种群密度。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控制了有害动物的数量,也减少了有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29.(12分)图甲是一个生态系统某时间段内物质、能量交换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兔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c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据图回答:(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草原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填甲图中字母)。(2)图乙中的A表示兔同化的总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在实验调查中,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3)若牧草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D,呼吸消耗的能量为E,则牧草与兔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4)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图甲中兔的种群密度时,可依据公式M/N=m/n计算种群数量;M表示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种群密度。该公式成立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被利用(3)A/D×100%(4)全部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比例等于重捕个体中已标记个体所占比例【解析】(1)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光能通过a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图乙中,B表示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C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狼的能量,还有一部分是未利用的能量。(3)牧草的同化量为D,兔的同化量是A,故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D×100%。(4)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图甲中兔的种群密度时,若“M表示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种群密度”。由于全部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比例等于重捕个体中已标记个体所占比例,故M/N=m/n。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提高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答案】C【解析】由于单子叶植物蔓生或丛生,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不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偶然因素越少,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C正确;不是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对于个体数较少的活动能力强的生物,可以采用直接计数,D错误。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C【解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A错误;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C正确;a的含义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错误。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答案】B【解析】由图中可知,未成熟个体2月为0,之后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份为0,再由题中信息“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可推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因此10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降低出生率,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B错误;由图可知,10月到次年4月,成熟个体最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而6月到8月幼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正确;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捕食具有选择性,比如易取食行动较弱的衰老个体和未成熟个体,所以天敌的迁入会导致年龄结构的变化,D正确。4.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1=N0λt,其中λ为1.5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C【解析】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l.015,故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l.015,B错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图乙中c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段的数量变化【答案】C【解析】图甲中,第0~2年间种群数量在增长,第3~9年间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图乙中c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B错误.;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λ大于零,种群数量增长,图乙的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C正确.;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先快后慢,图乙的c~d段的数量下降一直变快,D错误.6.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点少C.种群密度低于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在一定范围内,体长与种群密度成反比,所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A正确;因为B点种群密度比A点大,而生物量相当,所以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B错误;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还没有达到K值,A点后,达到K值,所以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笠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既和体长有关,也和种群密度有关,在一定种群密度中(0A段),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错误。7.欧洲兔被带入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它的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粘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入侵可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可引起群落演替的发生B.y1年后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变化反映狐狸也是袋鼠的被捕食者C.y2年后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这与病毒的专性寄生有关D.y3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不变【答案】C【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可降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y1年后欧洲兔数量基本不变,袋鼠的数量下降,反映狐狸是袋鼠的捕食者,B错误;y2年引入粘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说明病毒专性寄生于欧洲兔,C正确;草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错误。8.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答案】D【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A正确;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B正确;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错误;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瓢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瓢虫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树上高度不同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一只猫头鹰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猫头鹰,这两只猫头鹰之间属于捕食关系D.不同森林版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的种群,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答案】A【解析】瓢虫的活动能力弱,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其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正确;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树上高度不同的喜鹊巢,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猫头鹰之间的斗争发生在种内,属于种内斗争,C错误;不同森林版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种群,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滤食浮游动物,所以与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幼鱼和浮游动物都可捕食浮游植物,所以它们又是竞争关系,A正确;幼鱼时所处的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成年鱼所处的营养级更高(依照其捕食的底栖动物所处的营养级而定),B正确;群落垂直结构指的是不同水平高度不同群落分布的情况,所以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结构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因为它们是同一物种,不是不同的群落,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C正确。11.海绵是一类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它们固着在岩石、贝壳或珊瑚上生活,海绵只有皮层和胃层两层细胞,中间是中胶层。绿藻生活在海绵的中胶层内,它们吸收海绵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并给海绵提供氧气;而海绵则为绿藻提供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细胞结构上分析,绿藻与海绵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B.从细胞成分上分析,绿藻与海绵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从同化作用类型上分析,绿藻与海绵都是异养型生物D.从生物种间关系上分析,绿藻与海绵属于寄生关系【答案】B【解析】绿藻和海绵都是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错误。绿藻和海绵都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绿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海绵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并给海绵提供氧气,绿藻是自养生物,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是异养生物,C错误。绿藻和海绵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不是寄生关系,D错误。12.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B.该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图中各生物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单向进行的D.各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变化导致生物不断进化【答案】D【解析】图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充分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A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发展,故该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化的结果,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进行的,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各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断变化导致生物不断进化,D正确。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量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也高B.影响次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初级生产量C.生物量约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D.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更高【答案】B【解析】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生物量(干重)的单位通常是用g/m2或J/m2表示,但生物量高的生态系统,其净初级生产量不一定高,A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量有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由于次级生产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所以初级生产量是影响次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B正确;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C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比陆地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更高,D错误。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B.当一只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便获得了兔子的10%--20%的能量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物质循环利用,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的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不是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D错误。15.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项目摄取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能量[J/(hm2·a)]1.05×1053.50×1094.55×109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答案】D【解析】田鼠同化的能量=摄取量—粪便量=1.05×1010—3.50×109=7×109[J/(hm2·a)],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量=(7×109)—(4.55×109)=2.45×109[J/(hm2·a)],约占田鼠同化的能量的(2.45×109÷7×109)×100%=35%,A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该部分能量将流向分解者,B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7×109×20%=1.4×109[J/(hm2·a)],C正确;田鼠的上一营养级传递给田鼠的能量至少为7×109÷20%=3.5×1010[J/(hm2·a)],但因田鼠种群只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所以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远大于3.5×1010J/(hm2•a),D错误。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CO2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答案】D【解析】无机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正确;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进而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B正确;从同化作用角度考虑人是异养型生物,其体内的碳元素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食物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17.松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项传统的耕作措施。但过度松土除了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还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松土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细胞对土壤有机物的吸收B.松土利于土壤中枯枝落叶、动物遗体等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利于作物生长C.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D.松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加剧温室效应【答案】A【解析】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根细胞不能吸收有机物,A错误;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促进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因而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利于作物生长,B正确;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而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C正确;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可加剧温室效应,D正确。18.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案】C【解析】风雨交加的夜晚,雌蛾只能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A正确;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配繁衍后代,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D正确。19.火灾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恢复原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灾后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C.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逐渐增加D.火灾后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貌【答案】B【解析】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正好相反,恢复力稳定性强,B错误。火灾后,在草原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都在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在逐渐增加,C正确。火灾后经过次生演替过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貌,D正确。20.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B.负反馈调节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C.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红树林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B正确;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21.对于一个封闭的水族箱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应尽量增加水族箱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水族箱应放在每天都能照射到强光的地方,保证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C.水族箱生物群落起初比较简单,演替必定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D.这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的时间可能很短暂【答案】D【解析】水族箱是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由于空间等资源有限,水族箱中投放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宜过多,A错误;由于该生态系统对温度的调节能力很弱,因此水族箱不宜放在强光下,以免水温迅速升高,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B错误;由于水族箱中的生物繁殖能力、食物、空间等受到了限制,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该生物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减少,最终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错误;这种生态系统物种较少,食物链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存在时间可能很短暂,D正确。22.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在鱼群数量接近K值时开始捕捞,最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能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A错误;物质可以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在鱼群数量超过K/2值时开始捕捞,且捕捞后控制剩余量在K/2值时,最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比较弱,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D正确。23.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B.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就地保护C.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正确。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2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湿润B.水土流失的沉积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病原体等能够引起土壤污染C.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地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级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增温,会使干燥的地区更干燥,湿润的地区更湿润,A错误;水土流失的沉积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病原体等能够引起水体污染,B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D正确。25.河北塞罕坝曾经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鸟兽聚集的天然名苑,由于近代开围放垦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经过50多年的不断努力,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0%,用实际行动诊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限B.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D.人类活动总是使群落的演替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答案】D【解析】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限,A正确;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C正确;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50分)26.(10分)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下图为某总面积为300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种群的K值为1200只。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燕鸥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3)虹鳟为国外入侵的肉食性鱼类,若有M只虹鳟进入该湿地生态系统后快速繁殖,每月以λ倍数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为_____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营养级越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