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①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芒衣衫鬓发焦。
②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③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城(今安徽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
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②柘:树
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
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
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
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
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同情一一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②揭露控诉
一一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
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
"麻芒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
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
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
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
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一一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②揭露控诉一一
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
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
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
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
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
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
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
合解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①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间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②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间的别墅,
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
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
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
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
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
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
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答案】(1)D(2)【示例1】指诗人自己。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
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
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
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
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
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错误,由诗歌注
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
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
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
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
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
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故答案为:⑴D: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
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
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
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
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
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
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
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一般包括: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分析描写手法,
抓住人物特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
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③体察诗人写作意图,
注意联想和想象。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
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
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3.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郑准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云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岭上云白居易
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云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笳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
A.《云》郑准B.《云》来鹄C.《岭上云》白居易D.《云》郭
震(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答案】(1)
A(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
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
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
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解析】【分析】(1)①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
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
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②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
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
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③白居
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
兼济天下的思想。④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
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
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自
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
(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一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
亟盼甘霖,一
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云"的形象,
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
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
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
“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
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故答案为:⑴A;⑵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
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
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
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
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
及量很大,需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
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
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感意图。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
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的形象,进而由
"云"去联想,去思索。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2),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3),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4)四
围山色中,o,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享
送别》)(5)莫听穿林打叶声,o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答案】(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2)骐骥一跃;
弩马十驾(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
胸臆(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
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循循、骐骥、弩马、今宵、
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骐骥一跃;鸳马十驾;⑶多
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⑷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⑸何妨吟啸
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
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
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5.(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①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
里山水作(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蜗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
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
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③,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
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
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蝴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
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
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
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
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
【解析H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
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
僻。故选Bo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
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
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
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
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
"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
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
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
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
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
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
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
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
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
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
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
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6.(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罐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
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
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
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
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
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
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
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
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
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
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
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
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
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
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
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诗歌的情
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
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柳宗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
受。
B."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
疲惫。
C."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
意告诉他。
D.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
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
"正"意。
B."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
的声音。
C."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
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
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1)C(2)D(3)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
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
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
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
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分析】(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
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
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故选C。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
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
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
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
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
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
"可悲"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
可喜可悲。”
故答案为:⑴C;(2)D;⑶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
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
谓适情。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
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
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
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
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
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
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
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
①北庭送壮士,貌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②③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辽海:叛贼史
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
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
前线作战之地。
C.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
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
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
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
士""魏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
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
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
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
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
"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
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
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
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
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
击,荡平贼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
直捣敌人巢穴。从诗中"壮士""魏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
备充分,士气高昂。可以看出作者对平定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
兵们寄予厚望。从"妖氛拥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轻视。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
海波。”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
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故答案为:⑴C;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
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新
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
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
与向往。
【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
接着解释在句中的意思,如果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清)陈维松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
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柏初红、偏向
坏墙边,离披打。
②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我诅不如
毛薛辈,君宁③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松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
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毛
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③原尝:赵平原君和
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
围。
C.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
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
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
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
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
是表达了作者
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
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说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叹侯嬴"几句,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
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D;⑵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
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
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
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
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
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
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
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
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
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
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①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②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③④⑤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
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
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
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
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
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
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
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
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
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
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
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
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
影"中"想象"
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
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
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
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
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o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
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
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
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
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
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
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
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
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
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
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
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
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
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D;⑵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
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
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
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②这样写,虚(心中
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
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
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
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咏怀(其四)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蒿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
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
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
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解
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
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
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蒿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
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
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
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
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
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
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
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
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
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
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
池馆照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
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
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
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
阳"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
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
等秋日的寒霜。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
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
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
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
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
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
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
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
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o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
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
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
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
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
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
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
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
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尾联
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
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
象。
故答案为:⑴A;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
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
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
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
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
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
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
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
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
组织答案。
1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①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
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
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
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
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
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
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
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
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
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
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跳踊、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
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
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
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
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
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
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
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
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蜘蹋、不知所
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故答案为:⑴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
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
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
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
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
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蜘蹋、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
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
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
组织答案。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半钟声到客船"
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
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
未得尽兴欣
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
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
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
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
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②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
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
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给分)【解析】【分析】(1)C项,错
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
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
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故选C。
(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
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
歌,声音噫亮悠远,诗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
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
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两首诗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都使用了烘托的
手法。另外,此诗以“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
心绪,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
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
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于宁静。诗人用“听不尽”来写歌
声所具有的吸引力,属于侧面描写;而《琵琶行》也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
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两首诗都是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也可以叫侧面
衬托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C;⑵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
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
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②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
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
也可给分)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
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
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然后要注
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及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
合文本的内容来分析文本的艺术手法,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即可。此题要求分析"此
诗和《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①醉落魄
范成大
②③栖鸟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槌。花影吹笙,满地淡黄
月。
④⑤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
共软红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施:交相掩映的
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
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
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搬”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
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