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1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2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3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4页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第页共15页目录一.概述 21.1.项目概况 21.1.1. 海绵城市结论 21.2.设计范围及内容 21.2.1. 项目背景 2二.设计范围 2三.设计内容 33.1.内容 33.2.区域概况 3四.控制目标 44.1.总体目标 44.2.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44.3.排水标准 44.4.防涝标准 4五.现状条件分析 45.1.现状条件 4六.道路横断面设计 56.1.道路横断面 56.2.路拱横坡 86.3.路基设计标高 86.4.一般路基设计 86.5.路基处理设计 8七.建设目标 97.1.设计依据 97.1.1. 国家规范、标准、规程 97.1.2. 国家及地方标准图集 97.1.3. 地区相关指引及规划 9八.总体方案设计 108.1.设计原则 108.2.设施功能比选 108.3.LID方案设计 108.3.1. 设计思路 108.3.2. LID方案布局 108.3.3. 径流系数控制 108.3.4. 年径流总量控制 118.3.5. 年径流污染削减 128.3.6. 建设后雨水径流控制 138.3.7. 计算结果分析 148.4.雨水管渠设计 148.5.排涝除险系统设计 148.6.道路纵断面对LID设施的影响分析 14九.设施节点设计 149.1.透水人行道 149.2.相关附件要求 14十.工程造价估算 1410.1.编制依据 1410.2.建设项目资金总额组成(具体见详表) 14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说明概述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工程。2、建设单位:3、编制单位:4、项目性质:改造工程。5、建设地点:6、建设规模:(1)本项目位于白云区人和镇,包含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两个区域的周边道路改造,旧路改造共包括10条道路,分别为下华街、龙和东街、聚龙东街、向前南街、展湖街、蚌南街、蚌湖中街、西湖东街、蚌湖1路及蚌湖2路。本项目各道路均为村道,道路全长约1.97km。其中蚌湖1路及蚌湖2路为村道支路,设计速度15km/h,其余均为村道干路,设计速度20km/h。本次道路改造以不涉及征地拆迁为原则。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项目范围内的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管线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海绵城市结论本项目采用的海绵元素包括:透水人行道23732m2,雨水花园21152m2,总调蓄容积为2635.78m3,达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4%,年径流污染控制率50%的目标。设计范围及内容项目背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印发以来,各有关方面积极贯彻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从国家层面支持各地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在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下,2016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广东要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型城市。为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精神,本项目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满足广州市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得到全面改善的要求。设计范围本项目位于白云区人和镇,包含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及蚌湖镇墟两个区域的周边道路改造,旧路改造共包括10条道路,分别为下华街、龙和东街、聚龙东街、向前南街、展湖街、蚌南街、蚌湖中街、西湖东街、蚌湖1路及蚌湖2路。本项目各道路均为村道,道路全长约1.97km。其中蚌湖1路及蚌湖2路为村道支路,设计速度15km/h,其余均为村道干路,设计速度20km/h。本次道路改造以不涉及征地拆迁为原则。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项目范围内的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管线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图1.1-1东华安置区至文旅小镇周边道路项目位置图1.1-2蚌湖镇墟周边道路项目位置设计内容内容按照海绵城市相关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区域概况1)气象场区位于广州市西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全年气候温和湿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季无严寒,夏季湿热多雨,年平均气温21.8~22.0℃,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1.9~-0.5℃。广州市年降水量在1030.1~2652.8mm,平均1612.0mm,雨量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年雨量的80%以上,其中前汛期(4~6月)占年雨量的40~50%,后汛期(7~9月)占年雨量的30~40%。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少雨季节,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0%左右。日最大降雨量382mm(2008年5月25日“风神”影响),时最大降雨量101.1mm,五分钟的最大降雨量17.7mm。区内的年平均蒸发量1432.2~1738.5mm,以7月、8月最大,1月、2月、3月最小,在雨季月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旱季月降雨量小于蒸发量,潮湿系数大于1。季风变化明显,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3m/s。本区时有热带气旋和强对流天气干扰。多年平均热带气旋登陆次数为4.7次。每年7~9月为台风盛行期,台风过境时风力一般6~9级,风速10.8~24.4m/s,最大风力12级以上,1964年9月5日测得最大风速35.4m/s。气象灾害主要有热带风暴(台风)、风暴潮、特(大)暴雨、龙卷风、冰雹等。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广州市的风压基本值为W0=0.50kN/m2。勘查区内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由于暴雨集中,地表迳流强,对新开挖地表,易被冲刷损毁,且暴雨亦是区内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等直接诱发因素之一;另外台风盛行给工程施工带来一定影响。2)水文白云区境内的河流属珠江水系。因受地势影响,河流多从东北流向西南,从东流向西或从北流向南,分别流入珠江、白坭河、流溪河,也有少数经天河区流入东江。主要河流有流溪河、白坭河、珠江(西航道)以及南岗河等。流溪河发源于从化桂峰山,因由众多溪流涧水汇集成而得名。干流长157公里,集水面积2300平方公里。从白云区东北部钟落潭镇湖村入境,流经黎家塘、长沙、钟落潭、龙岗、竹料镇寮采、米岗、龙塘、虎塘、人和镇高增、鸦湖、秀水、蚌湖镇南方、清河、新市镇石马、石井镇唐阁、龙湖、滘心、南岗等村,至鸦岗村附近三江口与白坭河汇合流入珠江西航道。白云区境内干流长50公里,集水面积529平方公里。现状流溪河控制目标总体目标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排水设施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协调统筹、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原则,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相协调,降低与修复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水循环的不利影响,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应结合本市“山水林田湖草”自然地理格局,保护水生态环境,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全面贯彻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导,以“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核心,提升广州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削减城市地表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城币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雨水径流控制标准海绵城市的分区采取顺应城市水系特征,便于城市管理,科学合理划分的原则。具体的海绵城市的管控分区依据以水系、河道、流域边界范围。《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广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范围应为:60%≤α≤85%。根据《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分类指引(试行)》2020.10.28,广州市各类建设项目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时,实行分类管控。本项目属于市政道路工程,管控清单上包括约束性指标及鼓励性指标,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属于鼓励性指标,要求不低于70%。排水标准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新建与改建地区的雨水排水系统,可根据地区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设计暴雨重现期:规划区内主干市政道路、重要地区(含立交桥)采用10年一遇的设计重现期;新建规划区、新建项目和成片改造区域采用5年一遇的设计重现期。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设计重现期采用5年。防涝标准城市内涝防治设计标准是指用于进行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使地面、道路等地区的积水深度不超过一定的标准。根据《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与《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2030)——白云区》,确定白云区城区及建制镇排涝标准为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现状条件分析现状条件场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区地势北部与东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大致以广从断裂带和瘦狗岭断裂带为界,广从断裂带以东,瘦狗岭断裂带以北,是白云山--萝岗低山丘陵地区,中有山间冲积平原点缀,如南岗河冲积而成的萝岗洞,金坑河冲积而成的穗丰、兴丰两个小盆地,良田坑冲积而成的白米洞,凤尾坑冲积而成的九佛洞等。广从断裂以西,主要是流溪河冲积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北部及东北部以低山为主,谷深,坡陡,基岩是坚硬的、块状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在低山的边缘地带,如新广从公路东侧、旧广从公路大源以南两侧,展布着一系列丘陵,其基岩是抗风化力较弱的中粗粒花岗岩,故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在丘陵区的南部边缘,沿瘦狗岭断裂走向是一片带状的台地,区境内西起王圣堂,依次是走马岗、桂花岗,接天河区境的横枝岗、瘦狗岭、下元岗,一直延伸到区境萝岗的火村、刘村。白云山西麓,是丘陵与山前平原相接地带,并展布着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前洼地和台地,与冲积平原相间,组成了流溪河波状平原。本项目周边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供电、供水等基本公共设施较为齐全。设备、材料运输主要通过周边道路运输,条件便利。现状场地地貌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1)下华街下华街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3.75m非机动车道+7.5m机动车道+3.75m非机动车道=15m。图4.1-2下华街改造后横断面图(2)龙和东街1)BK0+000~BK0+070路段: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4.0m机动车道+4.0m机动车道=8.0m。图4.1-3龙和东街(BK0+000~BK0+070路段)改造后横断面图2)BK0+070~BK0+147.035路段:现状机动车道宽度3.0m,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南侧紧贴房屋,北侧为0.6x0.6m明沟,本设计将明沟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管,机动车道往北侧拓宽3.0m,拓宽后机动车道宽度6.0m,满足双向通行。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3.0m机动车道+3.0m机动车道=6.0m。图4.1-4龙和东街(BK0+070~BK0+147.035路段)改造后横断面图(3)聚龙东街1)CK0+000~CK0+127.237新建路段:本段为新建道路,按村道干路标准设计,双向两车道,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0.5m土路肩+6.0m机动车道+0.5m土路肩=7.0m。图4.1-5聚龙东街(CK0+000~CK0+127.237新建路段)横断面图(4)西湖东街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3m人行道+1.5m非机动车道+7m机动车道+1.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16m。机动车道两侧拓宽1.5m。图4.1-6西湖东街改造后横断面图(5)蚌南街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7.0m机动车道+4.0m人行道=11.0m。机动车道往东侧拓宽1m。图4.1-7蚌南街改造后横断面图(6)展湖街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2.5m人行道+7m机动车道+2.5m人行道=12m。图4.1-8展湖街改造后横断面图(7)蚌湖中街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1.5m人行道+7m机动车道+1.5m人行道=10m。图4.1-9蚌湖中街改造后横断面图(8)蚌湖1路、蚌湖2路总体断面布置保持现状不变,改造后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4.0m机动车道=4m。图4.1-10蚌湖1路、蚌湖2路改造后横断面图路拱横坡本项目全线行车道路拱横坡均为2%,人行道横坡1.5%坡向车行道。路基设计标高道路设计标高为道路设计中线处路面标高,路基施工标高为道路设计标高减路面结构厚度。一般路基设计(1)设计原则路基设计根据沿线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周边项目的施工情况等综合考虑,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结构形式及边坡坡率,防止或减缓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造成的危害,确保路基具有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以及路容美观性,尽量减少工程实施对沿线环境及自然景观的破坏。(2)一般路基设计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标准应满足下表要求: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要求表表4.1-3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CBR(%)压实度(%)次干路支路/村道次干路支路/村道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59492下路床30~8043上路堤80~150339291下路堤>150229190零填及挖方上路床0~30659492下路床30~8043注:1、表中数值均采用重型击实标准;2、人行道采用支路标准。(3)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现状有排水系统的道路采用市政管道排水,其余道路采用散排。路基处理设计对于龙和东街拓宽范围及聚龙东街新建段范围,路基填土前先对沿线农田、菜地表层耕植土进行清表30cm,换填30cm未筛分碎石处理。其余路段考虑本项目道路已使用多年,路基沉降已趋于稳定,改造内容以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罩面为主,除管道开挖范围以外,其余均利用现状路基建设目标跟据《白云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0.08,本项目位于人和镇,所处管控单元编号为AB04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为74%。本项目为市政道路旧改项目,根据相关上位规划、项目定位及对项目现状的解读,结合《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7.11,确定本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指标为:(1)TSS去除率≥40%;(2)内涝防治标准:五十年一遇。设计依据国家规范、标准、规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10《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20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20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绿化种植土壤》(CJ/T304-2016)《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国家及地方标准图集1、《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2、《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3、《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地区相关指引及规划《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2014《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2020.12《广州市排水管理办法》2010《广州市排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8.09《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广州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指引》(广州市交通运输局2019.08)《广州市房屋建筑工程海绵设施建设指引(试行)》《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2019《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7.11《广州市海绵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试行)》(2017年)《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分类指引(试行)》2020《广州市白云区海绵城市工作专责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白云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2020《白云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0总体方案设计设计原则(1)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和现状条件,力求系统设计经济合理、节约投资、运行管理方便。(2)积极采用节能工艺和技术,降低处理成本,简化维护管理。(3)管道力求在便于施工、便于安装和便于维修的前提下,合理布局,节省用地,节省投资。(4)合理解决近、远期结合的问题,使其具有长远性、超前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设施功能比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等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应根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本项目纵一路及横三路绿化面积较集中,但其他路面绿化则较少,拟选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转输型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作为径流控制和污染削减的主要设施。表5.SEQ表\*ARABIC\s11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凹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弱或很小。2、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LID方案设计设计思路本项目为市政道路工程,道路等级为村道支路。海绵型道路横断面包含五个方面内容:路面铺装、道路绿化设施、路缘石、雨水口和边沟。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可采用透水人行道、等海绵元素。LID方案布局(1)道路人行铺装采用透水砖铺装。径流系数控制1)建设前径流系数各下垫面雨量径流系数计算方法采用综合径流系数计算法,各计算取值统计如下表:表5.2建设前下垫面面积统计下垫面归类下垫面种类计算取值建设前非渗透路面硬屋面、沥青屋面、未铺石子的屋面0.9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9513747.12铺石子的平屋面0.9大块石铺砌路面或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0.6村庄用地0.6水面10可渗透路面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0.380级配碎石路面0.4非铺砌的土路面0.3透水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0.3104.67渗透铺装地面0.24农田用地0.25728.21绿地绿地或下沉式(下凹式)绿地0.2绿化屋面0.365.85植被草沟0.15雨水花园0.15合计14645.85综合径流系数0.81 建设前综合径流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建设前综合径流系数计算结果如下:Ψ(jsq)=0.812)建设后径流系数同上节,各计算取值统计如下表:表5.3建设后下垫面面积统计下垫面归类下垫面种类计算取值建设后非渗透路面硬屋面、沥青屋面、未铺石子的屋面0.9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9511461.72铺石子的平屋面0.9大块石铺砌路面或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0.6村庄用地0.6水面10可渗透路面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0.38级配碎石路面0.4非铺砌的土路面0.385.24透水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0.33098.89渗透铺装地面0.240农田用地0.25绿地绿地或下沉式(下凹式)绿地0.20绿化屋面0.3植被草沟0.150雨水花园0.15合计14645.85综合径流系数0.73建设后综合径流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建设后综合径流系数计算结果如下:Ψ(jsh)=0.733、结论经计算,建设后综合径流系数小于建设前综合径流系数,说明建设后未采取雨水径流控制措施前雨水径流量小于建设前雨水径流量,满足相关文件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设计降雨量根据《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广州市白云区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范围应为:60%≤α≤85%。考虑到白云区土壤下渗困难等因素,结合《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要求,同时对比国内自然条件与广州市白云区相近的其他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综合初定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4%。广州地区近3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8.8mm,常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见表1,区间值采用内插法计算。图5.1广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曲线表5.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60%65%70%75%80%85%设计降雨量(mm)14.318.922.125.830.33643.7根据广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曲线图表,查得7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9.50mm。(2)调蓄容积计算依据划分的汇水分区图及每个汇水分区的下垫面情况,利用容积法(详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P49,第四章,第八节,2.1容积法)计算汇水分区设计调蓄容积。计算公式如下:V=10HφF;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³;H——设计降雨量,mm;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改造后为0.73)F——汇水面积,hm2。本项目红线范围内汇水面积1.46万平方米,设计降雨量为29.50mm,计算所需调蓄容积结果如下:V=10*29.50*073*146=315.4m3(3)调蓄容积的设计本项目采用透水人行道等海绵城市设计元素,其中,各元素调蓄容积计算如下:透水人行道,总面积为3098.89m2,,透水铺装比例95%,其结构为6cm透水砖+3cm透水砂浆+15cm透水混凝土,总计24cm。根据《广州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指引》(广州市交通运输局2019.08)表3.3,透水砖孔隙率取0.1,透水混凝土孔隙率取0.2,级配碎石孔隙率取0.3,人行道的平均孔隙率为21.56%。按此计算,调蓄容积V2=3098.89*95%*0.27*21.56%=152.35m3。本项目总调蓄容积为V=V2=152.35m3<315.4m3,满足计算所需调蓄容积。将调蓄容积反算至控制率,设计降雨量为14.25mm,对应53.49%控制率。综上,本项目采用水人行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3.49%。年径流污染削减根据《广州市海绵城建设指标体系》,广州市年径流污染削减率(污染削减率(以SS计)要求达到40%以上,新建(含成片改建)项目年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50%,改建项目年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40%。本项目为改建项目,年径流污染削减率目标为40%。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SS去除率计算方法如下: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不同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可按下表取值:表5.5不同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表图(来源:指南)本项目采用了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雨水花园三种海绵城市设计元素,其对SS的平均去除率约85%,因此,SS总量去除率=53.49%*85%=45.47%,满足相关要求。建设后雨水径流控制1)建设前雨水径流量:根据公式Q(jsq)=Qs(jsq)-Qd(jsq)Qs=qΨF 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t——降雨历时(min),取值60min;P——设计重现期(a),取值5a。代入数据,广州地区设计暴雨强度计算结果为209L/(s·hm2)。由于项目建设前,没有雨水径流削减措施,因此,Qd(jsq)=0,则建设前雨水径流量计算如下:Q(jsq)=0.81×209×1.465=247.94(L/s)2)建设后雨水径流量:未采取措施控制时的径流量计算如下Qs(jsh未采取措施前)=0.73×209×1.465=223.45(L/s)<247.94(L/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