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课件 第5章 生活美_第1页
《大学美育》 课件 第5章 生活美_第2页
《大学美育》 课件 第5章 生活美_第3页
《大学美育》 课件 第5章 生活美_第4页
《大学美育》 课件 第5章 生活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美育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第3章生活美1.欣赏我国传统服装和佩饰之美,了解中华服饰文化2.感受我国传统生活用具之美,赏析其功能、工艺与造型3.了解我国饮食之美,体会我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饮食文化1.通过搜索和欣赏各种文物,感受中华传统的生活美学2.观察日常的服饰、生活用具、食物,发掘现实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探索生活,做“生活美学家”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录Contents一、服饰之美二、生活用具之美三、饮食之美从衣不蔽体到华衣盛服,服装的作用从保暖御寒逐渐演变为美化人体,这正是服装之美最基本的体现。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穿着与国家礼制联系了起来,服装就成了“衣冠之治”的象征。服装之美的基本表现夏、商服饰,以“上衣下裳,束发右衽”为特点。不论尊卑、男女,皆上穿衣,下着裳(裙),腰间束带。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周时制礼作乐,统治者以严格的服饰制度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贵族和平民的服饰有了明确区分,除了“上衣下裳”的衣服形制,这一时期还诞生了深衣和冕服两种典型服饰。夏、商、周的“衣裳”01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的一种礼服,交领右衽,小口大袖,续衽钩边。深衣分为两种形式,即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深衣冕服则是古代天子、诸侯和大夫穿的礼服。冕服制度确立于周代,其后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冕服一直使用十二章纹,作为装饰,帝王们穿着这种“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冕服,也表现了他们通过十二章纹获得“神力”、君临天下的渴望。冕服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广泛流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服装。深衣一直流行到秦汉时期,直至魏晋南北朝之后,纯粹意义上的深衣才渐渐消失。此外,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胡服开始出现在汉族地区。胡服样式简洁,穿着方便,起初在军中流行。秦汉时期,深衣十分盛行,特别是汉代,深衣成为“礼”的规范和穿着的标准。汉代服装依然以深衣和上衣下裳两类为主,这两类服装均沿袭商周以来的交领、右衽、襟带等基本结构特征。这一时期,曲裾深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服装。东汉时,内衣改进,出现了有裆的裤子,曲裾深衣逐渐被直裾深衣取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胡服02汉代的深衣式袍服0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在承袭秦汉遗制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汉族服装改变了古人在袍衫外罩衣裳的习惯,直接以袍衫为外服;少数民族服装则以胡服最为流行。魏晋时期的服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崇尚宽衫大袖。魏晋时期汉族女性的服装仍然沿袭秦汉时期的风格,有衫、裤、裙、襦等形制。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杂裾垂髾服。如晋代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洛水女神所穿的就是这种服装。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宽衣博带04在隋代,隋炀帝用服色区分等级贵贱。到了唐代,这一规定被沿袭,并形成了称为“品色衣”的衣着制度。隋唐男子的服装大致可分成礼服(冠服)和便服(常服)两类。唐代女子的服装在历史上极具代表性,她们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佩披帛。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隋唐的多元开放05唐代女装还有新奇高耸的帷帽、潇洒方便的胡服和轻巧露肤的薄纱衣裙,女着男装视频:唐代服装——大唐遗韵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的服装可谓绮丽无比、多姿多彩,这都是唐代平等、宽容与开放的服饰审美心态的表现。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宋代男装大体沿袭了唐代样式,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女子则多为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或在上衣外再罩一件褙子,褙子优雅、含蓄、内敛,体现了宋人崇尚清逸的美学智慧。宋代女子有时还会佩戴披帛。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宋、明服装的传承与发展06明代是一个思想活跃且富于变化的时代,其服饰在形制、纹彩、衣料、裁制等方面都远超以往各时期。明代官服恢复唐制,同时也有所发展。官服上的动物图案因官职不同而不同。在明代民间服饰中,男子便服一般是袍衫,大多为右衽、大襟、宽袖、下长过膝。女子服装沿袭前朝,主要有衫、袄、褙子、霞帔、裙子等。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清代在以往各时期的基础上对传统服装进行了较大的变革,男子服装遵循清代新制,女子服装依照明代旧制;平民服装遵循清代新制,优伶服装则依照明代旧制。清代将流行了2000多年的宽衣大袖的汉族袍服改为满族的长袍马褂。清初统治者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妇女服装。清代满族妇女皆穿着旗装。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清代服装的变革07民国时期,中西思想、文化碰撞激烈,服装制式从起初的新旧并存变化为后来的融合发展、化繁为简,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等服装依次登上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年轻女性和男性一样穿着工装、军装制式的服装出入工厂。现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装。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近现代服装的百花齐放08在大约7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人对“饰”的审美意识觉醒,他们用赤铁矿粉染制红色的饰品,用以装饰自己。8000多年前,远古先民捡到了一块漂亮的玉石,将其细细打磨成环状,用作耳饰,或佩戴在身上,佩饰就这样作为服饰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流传了下来。“饰”的审美意识觉醒佩饰的历史与文化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佩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佩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装饰性层面,后随着文明的发展,佩饰的作用发生变化,逐渐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制度之外,佩饰的样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我国佩饰的历史01佩饰的历史与文化先秦时期,佩饰的颜色、外形已成为明确阶级差异的标志。秦汉时期,以佩绶为主的佩饰制度正式确立。西汉时期,官员们以印、绶认人。唐代,佩绶制度多用于六品以上的官员。明代,不同等级官员在绶带颜色和花纹上的差异得到进一步区分。早期的配饰多以玉饰为主。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珏,通体磨光,器体近圆形,中部为一单面钻成的小孔,一侧有一窄缺口,由8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所制,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玉珏之一。流传至今的玉饰和金饰02佩饰的历史与文化佩饰的历史与文化此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红山文化、北阴阳营文化,乃至其后的夏、商、周、春秋,都有大量的玉珏、玉饰出现。与玉饰一样,金饰也是古代佩饰的常见类型。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线条流畅,简约精美,距今大约3800~4000年,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制品,拉开了我国数千年黄金文化的历史序幕。佩饰的历史与文化山西博物馆所藏的商朝金珥形饰,是玉石和金的结合,也是我国古代饰品由竹骨、牙贝、玉石时代进入金玉时代的标志。佩饰的历史与文化目录Contents一、服饰之美二、生活用具之美三、饮食之美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人们在江西省万年县小河山脚下的仙人洞中就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陶器残骸——约2万年前制造的袋形罐碎片。陶器01新石器时代是陶器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和镂孔,各种陶器不仅类型繁多,风格迥异,还同时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观赏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出现了纹理细腻、器型精美的印纹陶,印纹陶的印纹硬陶联系了陶与瓷,可以说是瓷器的开端。后又出现了汉代釉陶,釉陶始为单色,发展到唐代时形成三彩,唐三彩的出现意味着釉陶发展到顶峰。青铜器02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夏商时期,青铜器出现。青铜器是华夏文明的一种文化符号,因其造型雄浑、铸造工艺精湛、纹饰古朴、样式丰富、铭文典雅而称于世。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重视祭祀和战争的思想使得当时的青铜器种类以礼器、兵器、容器居多,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器壁增厚,形体高大,庄严肃穆。器具表面上出现各种精美的浮雕纹样,如兽面纹、云雷纹、夔龙纹、涡纹等,技法精妙,底纹和主纹对比强烈,极具艺术感染力。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背景下,青铜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物方面发展,逐渐丧失祭祀和礼器的特性。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青铜器种类以食器、礼器为主,青铜器造型趋向程式化、定型化,用器制度严格有序,装饰纹样崇尚简朴,逐渐抛弃神秘的兽面纹和夔龙纹,盛行重环纹、环带纹、沟纹等纹样,且器具上大量出现铭文。秦汉时期,由于冶铁技术、制陶技术、漆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用青铜铸造器皿的范围逐渐缩小。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独特、生动华美,如秦代的铜车马、汉代的长信宫灯和金银错的博山炉等,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为我国青铜器文化留下了最后的鲜明注脚。我国琢玉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史前时代到科技社会,各种玉石制作的用具屡见不鲜,其设计别具匠心,制作工艺精细,它们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趣味。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旧石器遗址出土了用绿色蛇纹石制成的玉斧,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则出土了成熟的玉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玦、玉管和玉珠等玉饰品。红山文化玉器大多通体磨光,风格质朴,玉面研磨出浅凹槽纹路——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感。良渚文化玉器雕刻纹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玉石器03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汉代玉制器皿的类型也十分丰富,有樽、洗、杯、盒等,均工艺精巧,制作精美。汉代玉器镂空技艺应用普遍,透雕、圆雕及高浮雕的玉器作品较前代增多,琢刻技术精益求精,其中细线纹雕琢技法——游丝毛雕,更是精妙绝伦。商周时期,匠人的琢玉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玉器的造型、花纹各异,种类丰富,用途也更加广泛,玉制生活工具出现。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件玉簋,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制器皿。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玉器发展进入繁荣阶段。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高足杯,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件玉高足杯。隋唐以来,玉器的风格逐渐摆脱神秘化,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以花果和动物形象为造型的玉制器具,写实生动,镂雕精细,堪为当世精品。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器皿在仿古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写实化、生活化的新样式。如花口形、圆形、椭圆形等造型的玉杯、玉洗、玉盒,而玉樽、玉瓶、仿古玉器等。明清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最辉煌的时代,琢玉技术进一步发展,小件玉器精工细琢、玲珑剔透,大件玉器宏伟壮观、精美绝妙。...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后,原始青瓷渐渐发展成各式精美无比的瓷器,这段辉煌的瓷器发展史铸就了为世界所赞美的独特器皿艺术。时至今日,瓷器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食、衣、住、行、乐中都能看到“瓷”的身影。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商朝晚期,陶器仍是生活器皿的主流,但原始瓷器已然诞生。这一时期的原始瓷器多为原始青瓷,被称作青釉制品。原始青瓷有“釉陶”“青釉器”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原始青瓷开始发展,且器型逐渐丰富,各种用具功能完善,如尊、罍、簋、壶、盂、豆、罐、鼎、杯等盛器大量出现。至东汉,釉色纯正的成熟青釉瓷器创烧成功,越窑、瓯窑、婺州窑、南山窑、洪州窑等青瓷窑口出现,瓷器中以越窑青瓷最为出名。这一时期也成为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瓷器04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从三国至唐代,我国瓷器制造业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邢窑的白瓷,一青一白,兴盛繁荣,交相辉映。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各类瓷器琳琅满目,名窑迭出。除了青瓷、白瓷之外,黑釉瓷、彩绘瓷等也发展起来。著名的五大名窑——钧窑、哥窑、汝窑、官窑、定窑,各绽异彩。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元代瓷器以青花瓷、釉里红和枢府瓷为主,其中青花瓷最负盛名。且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元代还出现大量的大件瓷器,如大瓷盘、大瓷罐等。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间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外,明代还大力发展彩瓷。生活用具的起源发展清代瓷器是我国瓷器集大成者,工艺空前,造型丰富,装饰精美,釉色名目繁复,品种多变。其中,单红釉就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亦有天蓝、酒蓝、霁蓝之别。到了今天,瓷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让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为了符合当今大众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烧瓷的匠人们围绕火、泥、釉料,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创新用釉和烧成技艺,不断追求瓷器造型审美与实用价值的统一。生活用具的实用功能在原始社会时期,用石块直接砸东西既不便利,也不够安全,于是人们便在石块上绑上一根便于握持的木棍,创造了“锤子”这一实用工具。在人类普遍食用熟食之后,由于食物滚烫不能直接用手拿取,远古人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刀叉作为餐具。在战国之后,筷子取代了刀叉餐具。明代的能工巧匠创制出一整套精巧的食蟹工具,包括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无论是简单却应用广泛的筷子,还是专门用于吃螃蟹的蟹八件,都是实用的工具,它们帮助人类更好地完成了本来难以完成的“工作”,拓展了人类能力的边界,这是生活用具实用功能的体现,也是生活用具的本质之美。生活用具的精良工艺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民便能够利用失蜡法和金银错等工艺制造出精美而巨大的青铜器。明代景泰年间出现了一类风格独特、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景泰蓝”,景泰蓝工艺集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工艺精细,成色丰富,质地平整光滑,金碧辉煌、雍容华贵。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就使用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汁液作为木制品的涂料,以使木制品获得耐虫蛀、耐开裂、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特性。殷商时代便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随后的历代,漆器工艺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种工艺百花齐放的盛况。明代漆工黄大成所著《髹饰录》,将中国古代漆器的装饰工艺分为14类,分别为一色漆、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将大漆一层层地涂抹在木质底胎上,或雕、或描、或嵌、或堆⋯⋯造就了漆器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线条简约,风格含蓄秀美柳叶瓶瓶腹乃至整个瓶身都由凹凸的曲线组成,形似瓜棱,造型层次丰富,秀丽灵巧瓜棱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轮廓柔和,细腻圆润,优美流畅玉壶春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造型挺秀、俏丽,常被作为酒器使用梅瓶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观音瓶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造型利落,富有张力,庄重而典雅天球瓶听党话/跟党走生活用具的精美造型目录Contents一、服饰之美二、生活用具之美三、饮食之美饮茶的历史与文化周代的巴国就已经开始以茶为贡品。早期的茶可能是作为食材入馔,西汉时才发展为饮品。《华阳国志》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种茶基地在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一度成为奢侈饮品。至唐代时,茶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波高峰。宋代为饮茶的黄金时代,点茶与斗茶风气盛行,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代,人们开始追求饮茶的艺术性。清代以来,工夫茶兴盛,饮茶器具更加丰富,城乡各地茶室遍布,茶庄、茶行、茶号纷纷出现,茶馆风靡。悠久的饮茶历史01饮茶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饮茶方法02全叶冲泡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煎饮羹饮

冲饮法全叶冲泡法先秦至两汉时期,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茶方法也转变为羹饮。冲饮法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在唐代开始流行,盛行于宋代。煎茶汁治病成为饮茶的第一种方法。饮茶的历史与文化人们在烹茶饮茶中以茶为媒,美心修德、陶冶情操、学习礼法,逐渐形成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浓厚的饮茶文化03茶道包括了茶艺、茶境、茶礼和修道4个要素。其中,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茶境是指开展茶事活动的场所和环境,茶礼则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养性。茶艺茶境茶礼修道饮茶的历史与文化茶道还包含深刻的精神内涵。我国学者林治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则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和静怡真旧石器时代,火上烘烤食物,或利用石板传热来烹熟食物。后陶器出现,远古先民开始使用陶釜、陶鼎、陶鬲为炊具来加热食物。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出现,青铜所制的鼎、釜、鬲、盘成为人们烹制食物的炊具,这一时期,油烹食物和辛、甘、酸、苦、甜五味调和法也正式出现,西周王室还出现了“八珍”。传统饮食的发展...传统饮食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至秦代是我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苏菜、川菜、粤菜逐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传统的谷物菜蔬也已出现,包括稻、稷、黍、豆、麦。汉代,中国的传统饮食更为丰富,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东汉时出现了新的烹饪用油——植物油。《史记》《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就从西域引进了大量食物——包括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甜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菠菜、扁豆、葛笋、大葱、大蒜等。...唐代,“烧尾宴”代表了唐代饮食文化的极高成就。宋代,“四大菜系”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元代,涮羊肉、烤全羊出现,月饼成为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点心,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也发源于此时。传统饮食的发展...明代,蔬菜种植技术的提高,马铃薯、甘薯的大规模引进,使得蔬菜成为主要的菜肴。这一时期的肉食,也以人工饲养的畜禽为主要来源。清代,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等地方菜进一步发展,并自成派系,加上传统的“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八大菜系”之说。后来,人们又增加了京菜、沪菜等地方菜,形成了“十大菜系”。食物之源01饮食之美的品鉴狩猎、采集、畜牧、农耕,人类的食物一直同大自然休戚相关。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还是农业社会的耕种、畜牧,自然都是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食物皆是自然的馈赠。因此,自然是食物的本源之美。饮食之美的品鉴珍馐美味,源于食材的鲜美,也得益于厨师的智慧和功力。切、削、雕、剁,百般技艺,搭配精选食材,精专创新,这是食材得以成为佳肴的根本。司厨之功02饮食之美的品鉴烹饪之法随文明而生,随文明而兴。中华美食的烹饪技法变化万千,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氽、煮、烩,千种技法,万般变通。鲁菜咸鲜纯正,川菜调味多变,粤菜鲜香精致,苏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