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象就是客观物象融入主观精神而带有情意的艺术形象。意象是我们民族诗歌领域的一个概念,从《楚辞》《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有着多姿多彩的意象。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强大的生命力。后来,随着叙事作品对诗意的追求,意象也进入叙事作品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学传统中重要的叙事形式。《红楼梦》是意象叙事的集大成者。《红楼梦》的某些象征意义就是靠大量的意象来实现的,太虚幻境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象空间,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十二支词曲则是人物命运意象化的体现,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都是象征人物命运、性情的意象。《红楼梦》意象运用的成功经验,启发了莫言的艺术灵感。任何物象与意义的对应与融合都可以构成意象。作者对意与象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成为富有意义的审美载体,使之承载独特的人文精神。莫言在小说中运用最多的是自然意象。有植物,如红萝卜、红高粱、白棉花、红树林等;有动物,如红马驹、牛、驴、猪、狗等;还有人体意象,如红耳朵、脚蹼、丰乳肥臀等。这些意象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或丰富了哲理的意蕴,或成为叙事过程的焦点,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些自然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如洪水意象。洪水是“高密东北乡”创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秋水》中,“我爷爷”和“我奶奶”逃到高密东北乡这一蛮荒之地。暴雨成灾,洪水淹没了周围的一切,只有小土山成为生命的避难场所,由此衍生出高密东北乡内在的丰富和神奇。在中外神话故事中,洪水是最为常见的模式和意象,它是远古的洪水灾害给先民心灵留下的历史印记。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但又提供了社会秩序得以重新组合的契机,也增强了人类生存的本领和创造的智慧。《秋水》中的洪水虽然不能说是上天对“爷爷”杀人放火的惩罚,但也带有创世神话原型的意味,是自然现象与神话原型相融合的独特的审美意象。同时,它还融合了莫言的才学神思。莫言在《马的眼镜》中说过,他是在听吴小如先生讲《庄子·秋水》后才创作小说《秋水》的。当然,莫言小说没有《庄子·秋水》的雄浑壮阔,也没有价值判断的无穷,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小说以洪水这一自然意象构成了意境,增强了其象征意义的神秘感。那漫野的秋水,传奇般的故事,横生的鬼雨神风,为这块涝洼地蒙上神秘魔幻般的纱幕。社会意象与社会历史、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对意象的选择就显示出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力,成为认识历史人生的节点。《檀香刑》中,莫言选择火车与铁路这一组意象,重叠着重重的时代影像,涂抹着屈辱的历史印记。《檀香刑》以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为背景,以高密市爆发的反抗德国人修筑铁路的斗争为主要描写对象。莫言创作《檀香刑》的灵感来源于火车的轰鸣声和汽笛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下定兴建铁路的决心,西方列强以此为契机强化他们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铁路和火车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符号,同时也为古老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个现代化的窗口。《檀香刑》中铁路的修筑,给沿途百姓带来了不知是祸是福的恐慌。由于对火车和铁路的无知和恐惧,才使高密东北乡人民将其看成怪物,也是由于德国人侮辱自己女人,才有了孙丙怒杀德国技师的举动。莫言正是通过铁路与火车这组意象,展示出当年那场高密东北乡人民可歌可泣的抗德阻路的斗争。匠心独具的多种意象的设置,激发出莫言小说的艺术魅力,使莫言小说有着浓重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意蕴。意象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了画龙『点石成金』的效果,具有丰富的诗意和哲理的意蕴。(摘编自张学军《莫言小说中的意象叙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以强大的生命力,在《楚辞》诗经》唐诗、宋词中均能找到多姿多彩的意象。B.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如《秋水》中的洪水是上天对“爷爷”的惩罚。C.小说《檀香刑》以清朝末年社会为背景,莫言选择火车与铁路这组意象与历史、现实联系密切。D.若将莫言的小说与《庄子·秋水》相比,前者神思独特而后者意境雄浑壮阔且价值判断无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意象的概念谈到《红楼梦》的意象叙事,进而引出下文关于莫言小说意象叙事的论述。B.文章第三段以小说《秋水》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所有自然意象之中都包含神话因素的观点。C.文章第四段以小说《檀香刑》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社会意象具有历史性优于现实性的观点。D.文章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将《红楼梦》意象叙事和莫言小说的意象叙事进行类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意象可成为审美载体,亦可承载人文精神。B.《红楼梦》意象叙事突出,如曹雪芹选取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意象,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增强了小说的儒教色彩。C.莫言小说中意象运用十分丰富,如红高粱、红树林、红马驹、红耳朵、脚蹼等意象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诗意。D.小说《檀香刑》中铁路和火车是列强侵略的象征;《红楼梦》通过花谢花飞表达林黛玉对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慨。〖答案〗1.B2.A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如《秋水》中的洪水是上天对‘爷爷’的惩罚”篡改文意,第三段原文是“《秋水》中的洪水虽然不能说是上天对‘爷爷’杀人放火的惩罚,但也带有创世神话原型的意味”。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所有自然意象之中都包含神话因素的观点”以偏概全,第三段原文中是“有些自然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是“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而非“都包含神话因素的观点”。C.“文章第四段以小说《檀香刑》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社会意象具有历史性优于现实性的观点”分析错误,作者列举此例,论证了“社会意象与社会历史、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对意象的选择就显示出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力,成为认识历史人生的节点”,并没有将社会意象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进行比较。D.“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将《红楼梦》意象叙事和莫言小说的意象叙事进行类比”分析错误,文章是从《红楼梦》的意象叙事引出莫言小说的意象叙事的,并非类比论证。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增强了小说的儒教色彩”分析错误,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意象多是象征人物命运和性情的意象,并没有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儒教即儒家学派,从南北朝开始称为“儒教”,文中并未提到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意象的运用增强小说的儒教色彩。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答案〗4.C5.B6.B〖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错误。由文中“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家国情怀”对中国人而言有它的特殊性,而不是“独有的”。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B.“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错误。由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应是“共通的意识”而不是“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此外从原文“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可知,“以家为本位”是中国社会的特点。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知,是“不太需要”,而不是“不需要”,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原话是“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的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密封罐子袁哲生他盘腿坐在客厅的榻榻米上,前方的小方桌上有一碗蒸腾着热气的乌龙面,规规矩矩的一碗面,装在圆口的小铝锅和井字形的木格子里。桌面上,还躺着一枝刚从院子里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素净的花瓣羞怯地依偎在一起,泛起丝绸般的月光,仿佛是一个沉睡中的女婴。他的镜片上泛起一片迷蒙。八年前,他和妻在毕业旅行的途中,来到这偏僻的山城,发现了这间当时已荒废的日式木房子,和院里那株盛放的山茶树。当时,妻的欣喜神情就像一尾刚被钓者重新放回溪流里的小鱼,仓皇而幸福。婚后一年内,妻便把屋子打理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而他也习惯了在晨起后,坐在凭窗的大木桌旁临几个文徵明体的大字。他写得很慢,比晨光自木格窗棂外漫进来的速度还要慢。有时,一阵清淡的花香自窗外经过,他便放下毛笔,抬起头,好像在目送一位老邻居,等花香走过,再重新添加几笔,补完一个字。妻说他的毛笔字写得极好,不应该放弃。他只觉得早起很好,于是便起得愈来愈早;至于写字,他倒不甚在意,临帖而已,日子久了自然像。他不心急。晚上他们大多吃热腾腾的乌龙面。两只圆鼓似的铝锅架在井字的木框格里,白色的水煮蛋,白色的面条。他们没买电视机,因为早睡早起,看的机会不多。妻是否的确也不想要小孩子,他没有认真地问过,只是在学校里到处都是小孩子,他觉得好像什么都不缺了。他没有什么太大的烦恼,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这一直是最令他担心的地方。妻过世之后,他又独自生活了一年。这一年之中,母亲是唯一上山来看过他的人。“当初生个小孩就好了。”偶尔,在母亲下山离去之后,他在客厅里独自吃面的时候,耳畔会突然冒出这一句话来。半边月亮从茶树顶上探出头来,水洗过的光泽,像是面锅里冷去的蛋白。确定了正确位置后,他小心翼翼地从茶树下铲起第一把泥土,崛开的地方,细小的须根流出白色的汁液,像一束被切开的血管。那个玻璃罐子还在更深的地方,他记得很清楚。搬到山上的第三个元宵节夜晚,他和妻一起埋藏了这个西班牙手工制的玻璃密封罐子,地点是妻挑选的,在茶花树下。那晚他刚刷过牙准备写几个字就睡觉,原本平静的屋外突然传来一串小孩子的嬉闹声。正在院里浇花的妻子唤他出来看,是一群邻家小孩正提着一只只灯笼,打门口经过。那些小孩他全认得,正在尖声吵闹的是还未上学的小阿珠,她哥哥阿治独占了一把红色的小蜡烛,她正气恼着牛奶罐里的火光快灭了呢!“好好玩哦,好想提灯笼哪。”妻说。他也找来两个空牛奶罐,用一根钉子在底部打了小圆洞,再用一根细铁丝串起两个简陋的灯笼;妻从厨房里搜出了为台风天而准备的蜡烛,他用打火机在蜡烛底部烧了一下,把蜡烛黏在圆形的牛奶罐里。等他和妻一人提了一个灯笼走到门外时,那群小孩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奇怪,刚刚还闹哄哄的,怎么一下子就静悄悄了。”妻望向树林那头,除了一盏昏黄的路灯之外,只剩下一片漆黑的夜色。那天晚上,他陪着妻在山间的小路上提灯笼,他们像两只迷路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觅那群灯笼,直到点完了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找到。那个夜晚,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固执。半夜,他们客厅里的灯还亮着。“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妻说。“什么游戏?”“就是各自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然后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再把它埋在土底下,过二十年后才可以挖出来,看看对方写了什么。”“无聊。”“哪会无聊!”他知道拗不过妻,便走进书房里去。虽然只要交出一句话,他却感到异常烦闷。“好了没?”妻在客厅那头不停地催促着。“二十年之后,妻必定早就忘了这事了吧。”他在心里想着,便把空白的纸片卷起,再对折。妻已投入她的纸片了,他故作神秘地笑了笑,也投下他的。院里的茶花树下挖出了一个一尺多深的洞,他取出那个玻璃罐子,用手抹掉外边的一圈泥土。月光下,他举起那个密封罐子,光线穿过玻璃。他看见罐子里只剩一张纸片,还未打开盖子,他便已经猜到了:剩下来的必定是他当年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他知道,在埋完罐子之后,妻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发现他投入的只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给收走了。那,妻的纸片上,究竟写了什么呢?他打开罐子,取出那张空白的纸片,然后重新扣上罐盖,再把它埋回土底下。他笑了。游戏结束了,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早在那个提灯的夜晚,妻便已经离他而去了。(选自《联合文学》,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他写毛笔字,觉得书法能够消磨时光,放松心情,妻子建议他不要放弃。B.文章说他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没有太大烦恼,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C.文章写那一群提灯笼的小孩嬉游的场景,意在为下文妻子要求我做灯笼和半夜提着灯笼找灯笼的情节做铺垫,表现妻子对小孩子的喜爱之情。D.文章中我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也代表了我对这个游戏的态度,我不想写,是因为我隐约猜到了妻子的秘密却不知如何面对,表现出他的逃避和自欺。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叙述方式上,作者综合运用了顺叙、倒叙和插叙,整个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中来回穿插,给人带来一种惝恍迷离、恍若隔世之感。B.在叙述视角上,小说全篇仅用限知视角,将男主人公与妻子八年来和谐美满的婚恋故事讲述得温柔细腻,笔调像一首散文诗一样云淡风轻。C.在情感表达上,作者讲述故事非常克制,虽没有展示尖锐的矛盾冲突,却平和细腻地将夫妻二人的情感困境解剖给读者看,读来有一种别样的疼痛。D.在艺术风格上,作者综合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白色”也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含蓄蕴藉,有东方文学的典雅之美。9.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的作用。10.小说以“密封罐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B8.B9.①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白色山茶花的纯洁素净、宁静娴雅之美。山茶花既是男子对亡故妻子思念的情感载体,又隐喻夫妻曾经的幸福生活;
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男子陷入对亡妻的回忆做铺垫。10.①情节方面:密封罐子是故事的物线,起着串联核心情节的重要作用;
②形象方面:密封罐子是对他们夫妻关系疏离的隐喻:他们心底的秘密都要通过这密封罐子来获悉,他们的爱情,也像被关在这密封罐子中,慢慢褪色消逝;
③主旨方面:揭示主题,作者通过讲述一对爱人,甜蜜爱情背后是彼此在婚姻里深深的不可言说的疏离和孤独,也象征看似亲密的人际关系背后深深的疏离与孤独。〖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B.“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错误。结合“妻是否的确也不想要小孩子,他没有认真地问过”可知,妻子未必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小说全篇仅用限知视角”“和谐美满的婚恋故事”错误。应是在全知视角下也运用了限知视角(对男子来说,是限知视角);“和谐美满”只是表象,因为在“和谐美满”的表面之下,妻子内心的孤独我并不理解。故选B。【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在这个句子中,说刚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羞怯地依偎在一起”,这是将“山茶花”人格化,赋予花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显得亲切生动,尽显“山茶花”的纯洁、素雅、安娴;同时又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之比喻成一个“沉睡中的女婴”,再显“山茶花”的宁静和安谧;这其实是一个隐喻,隐喻夫妻之间曾经的幸福和甜蜜,此处写山茶花,其实就是在写男子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另外从结构的角度看,这段描写也为男子回忆与妻子在世时的情节打开了一扇门,有推动后面情节铺展的作用。【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标题作用的能力。一篇小说的标题通常有构成作品的行文线索、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作品主题、象征某种性格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本篇小说以“密封罐子”作为标题,其实就起到了行文线索的作用,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围绕“密封罐子”铺展开的,所有看似的幸福、甜蜜、秘密以及思念、孤独、反思都被藏在罐子里,所以说“罐子”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是一条重要的物线。再者,“密封罐子”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一种被表象的幸福和甜蜜遮掩住的孤独和疏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隐形的隔阂,他们的心思都要通过玩这个密封罐子的游戏来传达获悉,所以作者设置这样一个物象,其用意在于揭示这对夫妻的感情困境,塑造他们看似安和其实孤独又疏离的形象。另外,作品写男子对亡妻的怀念,既是在表达一种思念,也是在表达一种反思,妻子有不能直接道明的东西,她想寻找与男子对等的交换,发现男子没有交换的内容,就撤回了自己的东西,所以她的秘密却永远无法知道了,这是一种带人脱离日常熟悉环境、置身一桩有些绝望的孤独事件中的感觉,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凡人世界里常常存在的深深的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孤独与疏离感,要寻找〖答案〗,或许只能求诸自己,这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当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欷歔流涕,俯伏受诏。佐时劝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遗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B.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C.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D.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赍,“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中的“赍”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中的“赍”含义相同。B.而,“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中的“而”与“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中的“而”用法相同。C.欷歔,也作“歔郗”、“唏嘘”,指抽咽声,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也指叹息声,感慨、叹息。在这里指抽咽声。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并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朝。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到云南。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15.纪事本末是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史书体裁。请简述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唐朝的过程。〖答案〗11.C12.A13.D14.(1)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2)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15.①在吐蕃的盘剥重压下,云南王异牟寻打算归附唐朝;②在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异牟寻派使者携带生金、朱砂到成都表达通好之意;③韦皋先派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接着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异牟寻接受了册封,南诏归附唐朝。〖解析〗【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使者三辈”是定语后置句,应该在后置定语“三辈”后断开,据此排除BD;“金以示坚”和“丹砂以示赤心”结构一致,断法也应一致,所以“金”后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持有、携带/送给、赋予。两句中的“赍”含义不同。句意: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到云南。/这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B.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用法相同。句意: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服装入城。/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C.解说正确。D.解说正确。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错误,由原文“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可知,是异牟寻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故选D。【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这样;“致”,表达;“凡”,一共。(2)“帅”,带领;“盟”,立盟约;“盟于点苍山神祠”,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可知,在吐蕃的盘剥重压下,云南王异牟寻打算归附唐朝;②由原文“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皆达成都”可知,在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异牟寻派使者携带生金、朱砂到成都表达通好之意;③由原文“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可知,韦皋先派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接着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异牟寻接受了册封,南诏归附唐朝。参考译文:云南有民众数十万,吐蕃每次进犯内地,常常以云南为前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又夺取云南的险要之地建立城池堡垒,每年征兵帮助防守,云南民众因此困苦不堪。清平官郑回趁机劝说云南王异牟寻自行归顺唐朝,说:“中国崇尚礼义,对我们有恩惠,没有赋税和徭役。”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到西川节度使韦皋至边镇镇守时,招降安抚边境上蛮人各部,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那些蛮人向他请求归顺唐朝。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异牟寻上奏表请求背离吐蕃归顺唐朝,并写一封帛书给韦皋。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皇帝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泉派遣使者安抚他。冬十月甲子,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到云南,并亲自写帛书答复异牟寻。贞元十年春正月,崔佐时到云南都城羊苴咩城,数百吐蕃使者原先就在云南。异牟寻还不想让吐蕃知道这件事,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服装入城。崔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异牟寻没有办法,在夜间迎接他。崔佐时大声宣读诏书,异牟寻害怕,看身边跟随的人都变了脸色。已经归附唐朝,就抽噎流泪,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崔佐时劝异牟寻将吐蕃使者全部杀死,去掉吐蕃立的称号,献出吐蕃给的金印,恢复南诏原来的名称。异牟寻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刻制金契呈献。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派他的弟弟凑罗栋献地图、土产贡物以及吐蕃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国号。癸丑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银窠金印,上刻文字“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到南诏后,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册封的印信,俯身拜两拜,接着宴请使者,异牟寻出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表滋说:“南诏应当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孙孙都要向唐朝尽忠。”异牟寻行拜礼说:“岂敢不恭谨地接受使者的教导。”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道逢文通北使归王安石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实写,写出了我对朋友文通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的夸赞。B.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C.“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D.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用还家之乐来反衬自己还需北上,远离家乡的愁苦。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6.A17.①对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羡慕。诗人想象朋友成功出使后回国的喜悦状态,而自己却还要北上,只能表示羡慕。②对难以相逢的遗憾。诗人开始还觉得可以“欲报京都近消息”,但因为朝廷的规定,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会停留,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遗憾。③对自己出使北上的伤感。行人都说回家快乐,而诗人却还要担任送辽伴使北上,离故乡而去,因而流露出无限的乡愁。〖解析〗【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说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句子含义等的能力。A.“实写”错误,由“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沈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沈文通”可知,应该是运用了“想象”,是虚写。故选A。【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说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想象友人出使归京的喜悦,而自己却是离京出塞,表达出自己的羡慕之情。第一句运用想象,“朱颜使者锦貂裘”对朋友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进行了描写,写出了归京的美好场面,从“笑语春风”可体会到诗人想象友人归京的喜悦之情,友人归京而自己却要离京出塞,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对比之下,更加凸显诗人的羡慕之意。颔联写自己与友人无法会面,只能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意的无奈。“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本来诗人想与友人相见,“欲报京都近消息”想要跟友人聊一聊近来京都的消息,但是因为朝廷惯例而见不到了,自己的期待落空了,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不得相见的无奈。颈联通过“行人归家乐”来表达自己离家远行的苦闷。“行人归家乐”,行人都说回家快乐,但是诗人却要离家,这也是一种对比,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应是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骑士能吹出塞愁”可以看出诗人即将出塞的愁苦,表达了诗人送辽使出塞,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六、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人望而生恶,反衬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2)曾子将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孔子对其中“恕”这一概念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魏征有言:“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而《道德经》早已给出了相应的破解之法——“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七、简答题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5月,“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珠峰地区开展。“珠峰科考实际上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我们已筹划多年。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科考队队长姚檀栋说。顺利冲击世界之巅,并创下架设世界海拔最高气象站的纪录,是这次珠峰科考的高光时刻。此次珠峰科考整合了一个10余人的登山团队,他们接受过长期系统训练,能______掌握气象站安装、调试的各项步骤。攀登之路并非______。5月3日晚,登山队员们比预计提前一天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4日凌晨,他们就踏上了征途。哪怕队伍里有曾16次攀登珠峰的“老将”,这趟路也并不轻松。因为要在珠峰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平日登山任务的近两倍多。“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______地投入气象保障中。知道次日就要冲顶,心情紧张,连日来工作成果全在于此,我们都在密切关注结果。”队员姚楠感慨。很多科考队员手上都戴着一个电子“戒指”,上面的电子屏幕实时展现心跳、血氧等身体指标。这个研究项目,可探寻低压缺氧和高浓度臭氧共暴露对高原急进人群的健康影响。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游刃有余一帆风顺全心全意20.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平日登山任务的两倍。〖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他们接受过长期系统训练”可知,对于“安装、调试的各项步骤”,他们应是非常熟练。可以填入“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实际经验很丰富,解决困难问题毫不费事。第二空,从后文“哪怕队伍里有曾16次攀登珠峰的‘老将’,这趟路也并不轻松”可知,后面内容强调的是这次登山行动不可能非常顺利。因要填入成语的句中有“并非”一词,表示登山行动不顺利,所以要填入的成语则应含有“顺利”之意,可以填入“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第三空,从前文“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以及后文“我们都在密切关注结果”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队员们对于气象保障工作非常投入,可以填入“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20题详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与“工作”搭配的动词,应在“架设”前加上“完成”,使之与“工作”构成动宾结构,或者把“工作”删除。(2)不合逻辑。句中“近两倍多”语义矛盾,“近两倍”是不足两倍;“两倍多”是超过两倍,应删掉“近”和“多”,可改为“是平日登山任务的两倍”。故正确表述为: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平日登山任务的两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古至今,咸作为“百味之首”,①。人们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高盐饮食却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隐匿杀手”,带来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脑卒中等多种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峻的挑战。③,高盐饮食排在第一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有些家庭甚至达到了1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每天最高5克的标准。③。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钠摄入量每增加1克,收缩压随之平均增高2.86毫米汞柱。而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根据语段内容,简要分析“隐匿杀手”和“煽风点火”所用修辞手法及其含义。〖答案〗21.①让人们一日三餐变得有滋有味②在多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中③食盐的摄入量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22.①比喻、拟人。②“隐匿杀手”在文中是指高盐饮食对身体健康具有极大危害,且极不容易被发现。③“煽风点火”在文中指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的特殊因子促使血管细胞更加兴奋。〖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咸作为‘百味之首’”可知,填入句子应该与滋味有关,而后文说到“人们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说明咸让人们的饮食变得有滋味,所以可以填入“让人们的一日三餐变得有滋有味”。第二空,从后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每天最高5克的标准”可知,这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而根据“高盐饮食排在第一位”可推测出,在人们的饮食习惯中有很多不健康的习惯,故可以填入“在多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中”。第三空,通过后文“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可知,过多摄入食盐会升高血压,那么食盐的摄入量就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故可以填入“食盐的摄入量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在文段中,作者写到“高盐饮食却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隐匿杀手’”,此处是将高盐饮食比喻为“隐匿杀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杀手是危害人的生命的,此处作者用“隐匿杀手”这一比喻,非常形象地体现了高盐饮食对人体的危害性。文段中“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一句则是将没有生命的因子人格化,赋予它人的特性,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促使人体释放出一种因子,这种因子会让人的血压升高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非常生动地体现了高盐饮食对人体的伤害,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出自《论语》的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还有人认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西省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象就是客观物象融入主观精神而带有情意的艺术形象。意象是我们民族诗歌领域的一个概念,从《楚辞》《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有着多姿多彩的意象。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强大的生命力。后来,随着叙事作品对诗意的追求,意象也进入叙事作品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学传统中重要的叙事形式。《红楼梦》是意象叙事的集大成者。《红楼梦》的某些象征意义就是靠大量的意象来实现的,太虚幻境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象空间,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十二支词曲则是人物命运意象化的体现,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都是象征人物命运、性情的意象。《红楼梦》意象运用的成功经验,启发了莫言的艺术灵感。任何物象与意义的对应与融合都可以构成意象。作者对意与象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成为富有意义的审美载体,使之承载独特的人文精神。莫言在小说中运用最多的是自然意象。有植物,如红萝卜、红高粱、白棉花、红树林等;有动物,如红马驹、牛、驴、猪、狗等;还有人体意象,如红耳朵、脚蹼、丰乳肥臀等。这些意象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或丰富了哲理的意蕴,或成为叙事过程的焦点,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些自然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如洪水意象。洪水是“高密东北乡”创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秋水》中,“我爷爷”和“我奶奶”逃到高密东北乡这一蛮荒之地。暴雨成灾,洪水淹没了周围的一切,只有小土山成为生命的避难场所,由此衍生出高密东北乡内在的丰富和神奇。在中外神话故事中,洪水是最为常见的模式和意象,它是远古的洪水灾害给先民心灵留下的历史印记。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但又提供了社会秩序得以重新组合的契机,也增强了人类生存的本领和创造的智慧。《秋水》中的洪水虽然不能说是上天对“爷爷”杀人放火的惩罚,但也带有创世神话原型的意味,是自然现象与神话原型相融合的独特的审美意象。同时,它还融合了莫言的才学神思。莫言在《马的眼镜》中说过,他是在听吴小如先生讲《庄子·秋水》后才创作小说《秋水》的。当然,莫言小说没有《庄子·秋水》的雄浑壮阔,也没有价值判断的无穷,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小说以洪水这一自然意象构成了意境,增强了其象征意义的神秘感。那漫野的秋水,传奇般的故事,横生的鬼雨神风,为这块涝洼地蒙上神秘魔幻般的纱幕。社会意象与社会历史、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对意象的选择就显示出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力,成为认识历史人生的节点。《檀香刑》中,莫言选择火车与铁路这一组意象,重叠着重重的时代影像,涂抹着屈辱的历史印记。《檀香刑》以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为背景,以高密市爆发的反抗德国人修筑铁路的斗争为主要描写对象。莫言创作《檀香刑》的灵感来源于火车的轰鸣声和汽笛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下定兴建铁路的决心,西方列强以此为契机强化他们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铁路和火车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符号,同时也为古老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个现代化的窗口。《檀香刑》中铁路的修筑,给沿途百姓带来了不知是祸是福的恐慌。由于对火车和铁路的无知和恐惧,才使高密东北乡人民将其看成怪物,也是由于德国人侮辱自己女人,才有了孙丙怒杀德国技师的举动。莫言正是通过铁路与火车这组意象,展示出当年那场高密东北乡人民可歌可泣的抗德阻路的斗争。匠心独具的多种意象的设置,激发出莫言小说的艺术魅力,使莫言小说有着浓重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意蕴。意象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了画龙『点石成金』的效果,具有丰富的诗意和哲理的意蕴。(摘编自张学军《莫言小说中的意象叙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以强大的生命力,在《楚辞》诗经》唐诗、宋词中均能找到多姿多彩的意象。B.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如《秋水》中的洪水是上天对“爷爷”的惩罚。C.小说《檀香刑》以清朝末年社会为背景,莫言选择火车与铁路这组意象与历史、现实联系密切。D.若将莫言的小说与《庄子·秋水》相比,前者神思独特而后者意境雄浑壮阔且价值判断无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意象的概念谈到《红楼梦》的意象叙事,进而引出下文关于莫言小说意象叙事的论述。B.文章第三段以小说《秋水》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所有自然意象之中都包含神话因素的观点。C.文章第四段以小说《檀香刑》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社会意象具有历史性优于现实性的观点。D.文章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将《红楼梦》意象叙事和莫言小说的意象叙事进行类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意象可成为审美载体,亦可承载人文精神。B.《红楼梦》意象叙事突出,如曹雪芹选取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意象,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增强了小说的儒教色彩。C.莫言小说中意象运用十分丰富,如红高粱、红树林、红马驹、红耳朵、脚蹼等意象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诗意。D.小说《檀香刑》中铁路和火车是列强侵略的象征;《红楼梦》通过花谢花飞表达林黛玉对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慨。〖答案〗1.B2.A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如《秋水》中的洪水是上天对‘爷爷’的惩罚”篡改文意,第三段原文是“《秋水》中的洪水虽然不能说是上天对‘爷爷’杀人放火的惩罚,但也带有创世神话原型的意味”。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所有自然意象之中都包含神话因素的观点”以偏概全,第三段原文中是“有些自然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是“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而非“都包含神话因素的观点”。C.“文章第四段以小说《檀香刑》为例,论证了莫言小说中的社会意象具有历史性优于现实性的观点”分析错误,作者列举此例,论证了“社会意象与社会历史、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对意象的选择就显示出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力,成为认识历史人生的节点”,并没有将社会意象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进行比较。D.“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将《红楼梦》意象叙事和莫言小说的意象叙事进行类比”分析错误,文章是从《红楼梦》的意象叙事引出莫言小说的意象叙事的,并非类比论证。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增强了小说的儒教色彩”分析错误,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意象多是象征人物命运和性情的意象,并没有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儒教即儒家学派,从南北朝开始称为“儒教”,文中并未提到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意象的运用增强小说的儒教色彩。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答案〗4.C5.B6.B〖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错误。由文中“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家国情怀”对中国人而言有它的特殊性,而不是“独有的”。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B.“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错误。由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应是“共通的意识”而不是“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此外从原文“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可知,“以家为本位”是中国社会的特点。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知,是“不太需要”,而不是“不需要”,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原话是“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的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密封罐子袁哲生他盘腿坐在客厅的榻榻米上,前方的小方桌上有一碗蒸腾着热气的乌龙面,规规矩矩的一碗面,装在圆口的小铝锅和井字形的木格子里。桌面上,还躺着一枝刚从院子里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素净的花瓣羞怯地依偎在一起,泛起丝绸般的月光,仿佛是一个沉睡中的女婴。他的镜片上泛起一片迷蒙。八年前,他和妻在毕业旅行的途中,来到这偏僻的山城,发现了这间当时已荒废的日式木房子,和院里那株盛放的山茶树。当时,妻的欣喜神情就像一尾刚被钓者重新放回溪流里的小鱼,仓皇而幸福。婚后一年内,妻便把屋子打理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而他也习惯了在晨起后,坐在凭窗的大木桌旁临几个文徵明体的大字。他写得很慢,比晨光自木格窗棂外漫进来的速度还要慢。有时,一阵清淡的花香自窗外经过,他便放下毛笔,抬起头,好像在目送一位老邻居,等花香走过,再重新添加几笔,补完一个字。妻说他的毛笔字写得极好,不应该放弃。他只觉得早起很好,于是便起得愈来愈早;至于写字,他倒不甚在意,临帖而已,日子久了自然像。他不心急。晚上他们大多吃热腾腾的乌龙面。两只圆鼓似的铝锅架在井字的木框格里,白色的水煮蛋,白色的面条。他们没买电视机,因为早睡早起,看的机会不多。妻是否的确也不想要小孩子,他没有认真地问过,只是在学校里到处都是小孩子,他觉得好像什么都不缺了。他没有什么太大的烦恼,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这一直是最令他担心的地方。妻过世之后,他又独自生活了一年。这一年之中,母亲是唯一上山来看过他的人。“当初生个小孩就好了。”偶尔,在母亲下山离去之后,他在客厅里独自吃面的时候,耳畔会突然冒出这一句话来。半边月亮从茶树顶上探出头来,水洗过的光泽,像是面锅里冷去的蛋白。确定了正确位置后,他小心翼翼地从茶树下铲起第一把泥土,崛开的地方,细小的须根流出白色的汁液,像一束被切开的血管。那个玻璃罐子还在更深的地方,他记得很清楚。搬到山上的第三个元宵节夜晚,他和妻一起埋藏了这个西班牙手工制的玻璃密封罐子,地点是妻挑选的,在茶花树下。那晚他刚刷过牙准备写几个字就睡觉,原本平静的屋外突然传来一串小孩子的嬉闹声。正在院里浇花的妻子唤他出来看,是一群邻家小孩正提着一只只灯笼,打门口经过。那些小孩他全认得,正在尖声吵闹的是还未上学的小阿珠,她哥哥阿治独占了一把红色的小蜡烛,她正气恼着牛奶罐里的火光快灭了呢!“好好玩哦,好想提灯笼哪。”妻说。他也找来两个空牛奶罐,用一根钉子在底部打了小圆洞,再用一根细铁丝串起两个简陋的灯笼;妻从厨房里搜出了为台风天而准备的蜡烛,他用打火机在蜡烛底部烧了一下,把蜡烛黏在圆形的牛奶罐里。等他和妻一人提了一个灯笼走到门外时,那群小孩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奇怪,刚刚还闹哄哄的,怎么一下子就静悄悄了。”妻望向树林那头,除了一盏昏黄的路灯之外,只剩下一片漆黑的夜色。那天晚上,他陪着妻在山间的小路上提灯笼,他们像两只迷路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觅那群灯笼,直到点完了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找到。那个夜晚,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固执。半夜,他们客厅里的灯还亮着。“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妻说。“什么游戏?”“就是各自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然后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再把它埋在土底下,过二十年后才可以挖出来,看看对方写了什么。”“无聊。”“哪会无聊!”他知道拗不过妻,便走进书房里去。虽然只要交出一句话,他却感到异常烦闷。“好了没?”妻在客厅那头不停地催促着。“二十年之后,妻必定早就忘了这事了吧。”他在心里想着,便把空白的纸片卷起,再对折。妻已投入她的纸片了,他故作神秘地笑了笑,也投下他的。院里的茶花树下挖出了一个一尺多深的洞,他取出那个玻璃罐子,用手抹掉外边的一圈泥土。月光下,他举起那个密封罐子,光线穿过玻璃。他看见罐子里只剩一张纸片,还未打开盖子,他便已经猜到了:剩下来的必定是他当年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他知道,在埋完罐子之后,妻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发现他投入的只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给收走了。那,妻的纸片上,究竟写了什么呢?他打开罐子,取出那张空白的纸片,然后重新扣上罐盖,再把它埋回土底下。他笑了。游戏结束了,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早在那个提灯的夜晚,妻便已经离他而去了。(选自《联合文学》,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他写毛笔字,觉得书法能够消磨时光,放松心情,妻子建议他不要放弃。B.文章说他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没有太大烦恼,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C.文章写那一群提灯笼的小孩嬉游的场景,意在为下文妻子要求我做灯笼和半夜提着灯笼找灯笼的情节做铺垫,表现妻子对小孩子的喜爱之情。D.文章中我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也代表了我对这个游戏的态度,我不想写,是因为我隐约猜到了妻子的秘密却不知如何面对,表现出他的逃避和自欺。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叙述方式上,作者综合运用了顺叙、倒叙和插叙,整个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中来回穿插,给人带来一种惝恍迷离、恍若隔世之感。B.在叙述视角上,小说全篇仅用限知视角,将男主人公与妻子八年来和谐美满的婚恋故事讲述得温柔细腻,笔调像一首散文诗一样云淡风轻。C.在情感表达上,作者讲述故事非常克制,虽没有展示尖锐的矛盾冲突,却平和细腻地将夫妻二人的情感困境解剖给读者看,读来有一种别样的疼痛。D.在艺术风格上,作者综合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白色”也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含蓄蕴藉,有东方文学的典雅之美。9.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的作用。10.小说以“密封罐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B8.B9.①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白色山茶花的纯洁素净、宁静娴雅之美。山茶花既是男子对亡故妻子思念的情感载体,又隐喻夫妻曾经的幸福生活;
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男子陷入对亡妻的回忆做铺垫。10.①情节方面:密封罐子是故事的物线,起着串联核心情节的重要作用;
②形象方面:密封罐子是对他们夫妻关系疏离的隐喻:他们心底的秘密都要通过这密封罐子来获悉,他们的爱情,也像被关在这密封罐子中,慢慢褪色消逝;
③主旨方面:揭示主题,作者通过讲述一对爱人,甜蜜爱情背后是彼此在婚姻里深深的不可言说的疏离和孤独,也象征看似亲密的人际关系背后深深的疏离与孤独。〖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B.“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错误。结合“妻是否的确也不想要小孩子,他没有认真地问过”可知,妻子未必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小说全篇仅用限知视角”“和谐美满的婚恋故事”错误。应是在全知视角下也运用了限知视角(对男子来说,是限知视角);“和谐美满”只是表象,因为在“和谐美满”的表面之下,妻子内心的孤独我并不理解。故选B。【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在这个句子中,说刚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羞怯地依偎在一起”,这是将“山茶花”人格化,赋予花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显得亲切生动,尽显“山茶花”的纯洁、素雅、安娴;同时又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之比喻成一个“沉睡中的女婴”,再显“山茶花”的宁静和安谧;这其实是一个隐喻,隐喻夫妻之间曾经的幸福和甜蜜,此处写山茶花,其实就是在写男子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另外从结构的角度看,这段描写也为男子回忆与妻子在世时的情节打开了一扇门,有推动后面情节铺展的作用。【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标题作用的能力。一篇小说的标题通常有构成作品的行文线索、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作品主题、象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兼职人员短期聘用合同模板
- 创新型羊圈施工合同范文
- 塑料制品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初中道法】增强安全意识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初中交通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2024年图书馆用水水箱采购合同
- 感恩的演讲稿2024
- 高中毕业生代表发言演讲稿
- 建设工程设备贷款协议(34篇)
- 建筑设计的实习报告
- (新教材)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教学课件
- 白云区地图广州市白云区乡镇街道地图高清矢量可填充编辑地图PPT模板
- 反对三股势力和两面人的发声亮剑发言材料精选4篇
- 员工心理健康培训(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打好心里防疫战)
- 急救药品教学课件
- 店长离职交接表
- 可爱卡通小熊背景小学班干部竞选自我介绍PPT模板
- 高温合金精品PPT课件
- 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共10篇)
- DB51∕T 5057-2016 四川省高分子复合材料检查井盖、水箅技术规程
- 教师德育工作考核细则条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