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是出土于河南和尚岭2号墓的春秋晚期楚国文物,其壶身既有楚地传说中的鸟头蛇身像,也有中原地区传说中龙的画像。据此可说明,当时()嵌红铜画像壶A.楚地冶炼技术比中原地区先进 B.中原与楚地区域文化交融互鉴C.楚地与中原地区绘画风格一致 D.龙蛇已成为中华各族共同图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晚期(楚国)。据本题材料“其壶身既有楚地传说中的鸟头蛇身像,也有中原地区传说中龙的画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楚国文物,其壶身纹饰既包含楚国地区文化,又包含了中原地区文化,说明当时中原与楚地区域文化交融互鉴,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将楚国与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显示楚国与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并不一致,排除C项;“龙蛇已成为中华各族共同图腾”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诗经》载:“诸侯不命天子,则不为君”,诸侯成为“君”的前提,是接受和得到天子的册命,表示对天子的臣服。由此看出,当时的这种礼制()A.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 B.强化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改变了原有继承方式 D.导致了诸侯间的攻伐不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诗经》体现出诸侯不听从天子就不能成为国君,诸侯要成为“君”,必须经过天子册封,这体现出诸侯与天子之间是君臣关系,因此当时的这种礼制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继承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诸侯与天子之间关系,不涉及诸侯间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左传》提出“夫民,神之主也”,以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命题,并肯定郑子产、齐晏婴等政治家关注民心向背,淡化上天意旨的言行。当时这些思想()A.摆脱了神权色彩 B.突破了贵族政治C.肯定了重民轻神 D.遏制了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夫民,神之主也”,“肯定郑子产、齐晏婴等政治家关注民心向背,淡化上天意旨的言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转》认为人民是神的主人,上天一定会顺从民意,对关注民心,淡化神旨的思想持肯定态度,说明当时这些思想肯定了重民轻神理念,C项正确;材料思想并未摆脱神权色彩,排除A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是政治的主要模式,排除B项;材料与遏制诸侯争霸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西周时期,“里”指“国人”的居住区;战国时期,“里”逐渐成为普通的基层行政组织,各国每里户数各有不同,因时因地而异。“里”的职能变化()A.巩固了中央集权 B.适应了社会转型C.冲击了宗法制度 D.完善了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据材料可知,“里”由西周时期的“国人”的居住区演变为战国时期普通的基层行政组织,据所学可知,“里”成为普通的基层行政组织,有助于强化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战国时期,社会慢慢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这种强化对地方管理的做法适应了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B项正确;战国时期,国家处在分裂转态,谈不上巩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社会等级秩序,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5.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墓的秦简,记载了不少有关秦朝官吏在执行职务时,要“审悉毋私”“审当赏罚”“举事审当”,反对“居官善取”“贱士而贵货贝”“受令不偻”等准则。据此可说明,秦朝()A.注重规范官吏品行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C.行政法律体系完善 D.重视提升官吏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审悉毋私”“审当赏罚”“举事审当”、“反对“居官善取”“贱士而贵货贝””可知,秦朝律法对官员的品德做出了规定,说明秦朝注重规范官吏品行,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对官员的控制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秦律对官员品德的规定,无法得出整个秦朝的行政法律体系情况,完善说法本身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涉及对官员品德规定,排除D项。故选A项。6.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以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汉初采纳了黄老之学,而没有信奉儒家“积极有为”的治国理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治国方略选择需考虑现实情况 B.黄老之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眼界决定其治国主张 D.黄老之学推动汉代德政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司马迁的话表明,世人推崇道家思想的就贬抑儒家思想,重视儒学的则反对道家思想,说明在治国选择时采用单一的思想治国,显然这种做法过于偏颇,在实际国家治理中应该因时制宜,考虑实际情况,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黄老学与加强中央集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黄老之学一般对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息息相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的眼界决定其治国主张,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黄老之学推动汉代德政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7.为解决对匈奴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该举措()A.推动了中原农耕文明普及到边疆 B.消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C.有利于西域主权归属问题的解决 D.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2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通过招募内地农民屯田和军队屯田两种方式,此举目的是为了防止西域少数民族入侵,有利于西域主权归属问题的解决,C项正确;“普及到边疆”说法错误,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依然存在,排除B项;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并不能起到开辟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8.《隋书·食货志》载,“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北魏则长期“钱币无所周流”,民间完全以谷帛作为货币交易。反映这一时期()A.社会经济发展大幅衰退 B.北方只能用谷帛支付C.货币使用仅限对外贸易 D.货币流通条件不成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只是部分地区流通货币,其他地区采用实物交易,北朝的北魏则基本是实物交易,这折射出当时因为政局不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货币流通条件不成熟,D项正确;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争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但是这一时期南方得到了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大幅衰退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B项说法不是本质是现象,排除B项;C项明显错误,;南朝梁货币不仅限于对外贸易还包括“京师及三吴、荆、益”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9.隋初,“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文帝、炀帝相继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文帝罢去郡一级,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见如表)。这一改革()行政区划改革前隋炀帝改革后州241个—郡680个190个县1524个1255个A.改进了地方治理 B.降低了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废除了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往地方机构州、郡、县层级和机构过多,官吏臃肿,财政开支过大。隋文帝、炀帝相继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由州郡县三级制到州县两级制,合并州县,裁汰冗员,降低地方官品级,由吏部任命,规定任期,异地任职,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和考核。该做法裁汰了冗员,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防止了本地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改进了地方治理,A项正确;改革地方机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地方权力并没有因改革地方机构而扩大,排除C项;隋朝并未废除郡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代画家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如图),以印度佛典《瑞应本起经》为蓝本,描绘释迦牟尼降生时天地诸界的反应,画中的人、鬼、神、兽等皆加以中国化。这反映了,唐代()A.佛教文化臻于鼎盛 B.佛教融入本土文化C.绘画艺术辐射域外 D.儒学主流地位丧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画中的人、鬼、神、兽等皆加以中国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王送子图》中涉及的诸多元素都具有中国化特征,说明材料涉及的佛诞题材的绘画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B项正确;唐代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佛教影响中国绘画内容,而不是中国的绘画艺术辐射域外,排除C项;唐代儒学在思想上依据占据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建造了平城京(如图),城市的中轴线也名“朱雀大街”,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据此可说明,当时()A.平城京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B.日本已全面学习中国文化C.中华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D.隋唐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材料表明在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建造的平城京,称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可知日本在当时学习了唐朝文化也能得出隋唐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日本的平城京学习隋唐文化,不能得出平城京已成为世界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日本学习中国的建筑文化,得不出日本已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日本的平城京学习隋唐文化,不能得出中华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2.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即有土地的纳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北宋中期“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佃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这一举措()A.激化主客户间矛盾 B.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推动市民阶层兴起 D.意在加强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意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主客户之间矛盾被激化,主客户比例变化主要涉及百姓跟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排除A项;市民阶层兴起于主客户比例变化没有多大关联,排除C项;主客户确实涉及户籍管理,但是客户比例下降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客户比例下降主要目的是什么,排除D项。故选B项。13.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吸取了阿拉伯天文学精华;波斯人札马鲁丁被元廷召入编制《万年历》;中国四大发明,随着蒙古大军西征传至阿拉伯和欧洲大陆。这说明元朝时()A.中西互鉴开放多元 B.陆上丝绸之路繁盛C.西学东渐开始起步 D.中西科技发展同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吸取了阿拉伯天文学精华;中国四大发明,随着蒙古大军西征传至阿拉伯和欧洲大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制定历法时吸收了阿拉伯文化,而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传播至阿拉伯和欧洲大陆,说明元朝时中西互鉴开放多元,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元代时陆上丝绸之路繁盛的结论,排除B项;西学东渐开始于明代,排除C项;“发展同步”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代科举放榜之后,进士需先拜谒宰相;宋太祖颁布诏书:“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皆不得呼举官为恩师、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该禁令()A.遏制了结党营私 B.有利于君主权力加强C.维护了社会公平 D.规范了科举考试程序〖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皆不得呼举官为恩师、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禁止新科进士在朝中与知举官结成师生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加强皇权,有利于君主权力加强,B项正确;禁止新科进士在朝中拜师并不能起到遏制结党营私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与保障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对科举考试的程序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5.根据如表可知,从宋到元的手工业技艺演进()工艺在宋元两朝的演进例举《太平御览》(宋)工艺部书画棋类博戏类其他类射御数巧类同唐宋杂艺术类同古代仪式之艺工之艺《元史》《方技传》中附“工艺传”塑像工艺造炮工艺铠甲工艺A.体现治国方略变化 B.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要C.重视传统伦理道德 D.提升了匠人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工艺涉猎范围广泛,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工艺体现出世俗化的色彩;元朝手工业注重丝织工艺和军器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对军事后勤建设、武器装备、军需物资和军事通信都有严格的规定,元朝忽必烈能够完成统一,关键在于吸取历代王朝治国取天下的经验,采用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并针对南宋的具体情况,加强水师建设,改善武器装备,修正战略方针,由此可见宋元治国方略有所不同,在工艺发展上也有所体现,A项正确;元朝工艺的发展并未体现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重视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匠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A项。16.观察如图,隋元运河的修建与完善,说明()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A.南北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B.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C.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D.交通建设与国家统一同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元朝(中国)。据图并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其修建是为了满足隋朝都城长安的需要;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把大运河改成直线,这说明元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南北经济格局主要涉及经济重心,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材料涉及隋朝,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涉及隋朝、元朝大运河,没有将水运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比较,无法得出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隋朝、元朝大运河,无法得出交通建设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7.元末,确立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修史方案,三史分修;此后,辽金“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争论不断,直至清乾隆钦定《辽史》《金史》为中国正史。“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这说明()A.修史对君臣大义坚守 B.华夷之辨的演变轨迹C.以史为鉴修史观形成 D.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末至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辽金‘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争论不断,直至清乾隆钦定《辽史》《金史》为中国正史。‘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末期,“辽宋金”三国均为正史的修史方案被确定下来,虽然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该修史方案一直受到挑战,但由于元末至清代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该修史方案却未被颠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修史者对君臣大义坚守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华夷之辨的演变轨迹无关,排除B项;因“以史为鉴修史观的形成”与本题材料的主要结论“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18.李时珍在薪州大疫接诊过程中,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等错误,于是走遍大江南北,积累药物标本,优化前人药物分类,“稿凡三易,然后告成”《本草纲目》。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知识分子热衷科学创新 B.施医用药须经科学实验C.勘误别类演绎仁医精神 D.师古不泥推动医术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于是走遍大江南北,积累药物标本,优化前人药物分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的文献研究有利于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发现著作中的失误,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丰富了医学知识,所以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所展现的勘误别类的仁医精神,C项正确;《本草纲目》属于总结性著作,不属于科学创新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李时珍进行科学实验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李时珍完善的是医学著作而不是医术,排除D项。故选C项。19.如表是部分学者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量的估算,由此可推知当时()估算学者美洲日本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全汉昇5500万两5800万两约1.13亿两李隆生1.25亿两17亿两约2.95亿两王裕巽1.3亿两2亿两约3.3亿两万明12620吨7500吨约5.4亿两Yamamura和Kamiki3500万两1.9—2.5亿两约2.3—2.8亿两A.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B.政府推动了赋税征收白银C.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 D.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材料表明在明代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使得当时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也使得政府赋税征收也征收白银,B项正确;根据所学闭关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能说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排除A项;根据表格的后两个阶段可知流入中国的白银总计减少了很多,不能说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排除C项;表格直接体现的是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最多,直接得出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与设问的推断得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1655年,顺天府巡按贪赃枉法,顺治帝将其正法,并反复告诫称“遣尔等往巡直省,朕即倚为耳目手足……”;次年,山西巡按又被劾贪赃;顺治帝去世后,巡按制度被废止。这一制度变化,反映了清初()A.朝廷加强了吏治整顿的力度 B.监察与行政间相互制衡C.中央集权强弱决定制度存废 D.地方治理不断做出调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中国)。据本题材料“1655年,顺天府巡按贪赃枉法,顺治帝将其正法”,“顺治帝去世后,巡按制度被废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时期因巡抚贪污,顺治帝将其处置并告诫它省巡抚,力求规范对巡抚的管理,后因巡抚依旧出现贪污问题,顺治帝后巡按制度被废止,说明清初在地方治理方面不断做出调适,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清廷是否加强了整顿吏治的力度,排除A项;清代监察与行政间并不存在制衡关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强弱并不是决定制度存废的唯一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21.1748年,澳门华人李廷富被葡萄牙士兵殴打致死,澳门总督借故销毁尸体,隐匿凶手。乾隆帝申饬广东巡抚办理错误,并指出外国人来到中国“益知守法”,要求此后类似案件“务必按律定拟,庶使夷人共知畏罪奉法”。据此推知,当时清政府()A.力图摆脱治外法权的束缚 B.对国家司法主权的坚持C.改变传统夷夏观念的固守 D.在涉外司法中的被动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4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乾隆帝申饬广东巡抚办理错误,并指出外国人来到中国‘益知守法’,要求此后类似案件‘务必按律定拟,庶使夷人共知畏罪奉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皇帝斥责地方巡抚办事不利,要求按清政府的司法方式处理与外国人的纠纷,是在维护清政府的司法主权,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清政府允许英国获得治外法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748年清政府对传统夷夏观念的固守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材料展现出清政府在涉外司法中的主动性,排除D项。故选B项。22.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一个怀孕的女奴如获得了解放,其子女出生天然就应当是自由的。未成年人应当处于监护之下……这些都应当反映在法律和政治生活上。其意在主张()A.淡化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 B.保护生命个体的人文精神C.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捍卫弱势群体的平权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本题材料“一个怀孕的女奴如获得了解放,其子女出生天然就应当是自由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如何确定自由人身份,罗马放宽了对自由人身份的要求,对出身的要求降低,说明该法学家的思想意在主张保护生命个体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淡化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关,排除C项;罗马法维护的依旧是贵族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23.孟德尔(见如图)在得知《物种起源》问世后,充满信心地说“看吧,我们的时代到来了”。其信心源于()A.实验成果得到了印证 B.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C.突破了神权思想束缚 D.进化论逐步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2年至1884年(奥地利)。据本题材料孟德尔“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困地,种植了豌豆,山柳莉,玉米,进行杂交实验。潜心研究8年,豌业杂交实验非常成功,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因为孟德尔的实验成果得到了印证,取得了成功,促使其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才促使孟德尔充满信心,A项正确;孟德尔的信心源于他的实验成果得到了达尔文的印证,而不是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突破了神权思想束缚等因素,排除BC项;进化论刚提出时遭到很多人质疑,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24.二战前,有史学家认为,历史应当是“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标尺”,代表进步的文明启迪落后的文明;二战后,不少史学家则认为,各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的时间观念和历史叙述方式。这一变化,更凸显()A.历史内在的教化功能 B.历史价值体系的重构C.历史研究的主观色彩 D.历史表达的多元视角〖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前后(世界)。据本题材料二战前史学家认为历史应当是“代表进步的文明启迪落后的文明”,二战之后史学家认为“各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的时间观念和历史叙述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后史学家对历史的表达视角不同,二战前认为进步文明应该启迪落后文明,二战后认为应该尊重各文明的独特的历史叙述方式,说明材料变化凸显出历史表达的多元视角,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历史内在教化功能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变化并不能凸显出历史价值体系的重构,排除B项;材料所示的历史研究视角与史学研究的主观色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答案〗(1)相同认识:都重视音乐教育;都注重社会教化;都能美化心灵,注重个人修身养性。

原因:音乐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外化的表达方式;同处于轴心时代,思想活跃,受早期人文精神的影响;频繁的战争,需要音乐来调节人心。(2)不同:主张音乐要体现人伦秩序,要服务于政治需求,深刻体现了儒学价值观。

简评:推动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滋养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提倡人伦价值,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纷争,缓和社会矛盾;成为后来统治者以儒治国,以儒化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伦理道德的培养,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大的价值;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影响周边国家;为中国和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所维护的礼乐制度固化了阶级等级,不利于社会流动。(3)认识:“放郑声”体现了孔子评判音乐优劣的标准之一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反映出一个儒家人士积极的社会责任感。音乐是涵养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应努力追求真、善、美,对于不符合的音乐等艺术形式予以规范是有道理的;音乐是以个人体验为感悟形式,这就决定了评判音乐优劣的标准不应过于单一,除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应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总之,我们抵制劣质艺术,也要允许艺术多元化,更符合我们国家和个人需求。〖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西方)。相同认识: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有,都重视音乐教育。根据材料“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可知都注重社会教化。根据材料“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可知都能美化心灵,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原因:根据材料“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可知音乐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外化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孔子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特征可知,同处于轴心时代,思想活跃;频繁的战争,需要音乐来调节人心。根据材料“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可知柏拉图的思想受早期人文精神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希腊)。不同:根据材料“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可知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主张音乐要体现人伦秩序,要服务于政治需求,深刻体现了儒学价值观。简评:根据材料“他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结合礼乐制的作用可知,推动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滋养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根据材料“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可知孔子提倡人伦价值,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纷争,缓和社会矛盾。结合儒家思想的相关史实可知,孔子的主张成为后来统治者以儒治国,以儒化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伦理道德对稳定社会秩序的价值可知,伦理道德的培养,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大的价值。结合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可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影响周边国家;为中国和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联系礼乐制的弊端可知,孔子所维护的礼乐制度固化了阶级等级,不利于社会流动。【小问3】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放郑声”体现了孔子评判音乐优劣的标准之一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反映出一个儒家人士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结合规范音乐的必要性可知,音乐是涵养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应努力追求真、善、美,对于不符合的音乐等艺术形式予以规范是有道理的。联系音乐的评价标准可知,音乐是以个人体验为感悟形式,这就决定了评判音乐优劣的标准不应过于单一,除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应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结合现代国家对对艺术多元化的需求可知,我们抵制劣质艺术,也要允许艺术多元化,更符合我们国家和个人需求。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繁荣、文化先进而军力孱弱的北宋和南宋,都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武力面前退出历史舞台的。在许多时候,用武力取胜的一方往往需要从失败者的文化里吸取更为强大的养分,否则胜利者将面临困窘、挫折乃至惨败的后果,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全新建设。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文化的生命力也得以提升和完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第二版)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举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北魏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熏陶深厚,对当时中原文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极为推崇。随着北魏统治范围扩大,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采取改革,对鲜卑不符合时代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一系列诸如语言、文字、服饰、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如文字方面学习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原地区广泛使用的文字——汉字,文化上崇孔子,力推儒家核心思想,促进了当时北魏的发展、繁荣,也使他们对中华主流文化产生了更大层面、更深层次的认同。北魏时期这些措施对促进其治下的各族人民交融,作用不言而喻,进而对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足轻重,对促进社会进一步整合,起到了关键作用。〖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根据材料“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全新建设。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文化的生命力也得以提升和完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汉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推动其影响力的增强,故可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为观点展开论述。结合所学,进行论证的时候可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结合所学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额北京、内容和影响方面展开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熏陶深厚,对当时中原文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极为推崇。随着北魏统治范围扩大,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采取改革,对鲜卑不符合时代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一系列诸如语言、文字、服饰、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如文字方面学习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原地区广泛使用的文字——汉字,文化上崇孔子,力推儒家核心思想,促进了当时北魏的发展、繁荣,也使他们对中华主流文化产生了更大层面、更深层次的认同。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北魏时期这些措施对促进其治下的各族人民交融,作用不言而喻,进而对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足轻重,对促进社会进一步整合,起到了关键作用。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405年7月11日,奉成祖命,郑和率2.78万人第一次下西洋。回航途中,郑和从容指挥打败海盗袭扰,船队满载着象牙、胡椒、香料和药材等顺利回国。1407年,郑和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了真腊(今柬埔寨)迄罗(今缅甸)等地,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农作物栽培等技术;还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1409年,郑和奉旨第三次下西洋。船队到锡兰,提前察觉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预谋,才免遭不测,后押解亚烈苦奈儿到南京皇宫,明成祖对其宽大处理,放回锡兰。至1433年,郑和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等地,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梁启超先生曾评价道“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到了明朝后期大约有十几万华侨散居在南洋各国。——摘编自朱光立《浅谈郑和下西洋对当下意识形态传播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功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和取得功绩的原因。〖答案〗(1)功绩:推进了中国航海事业、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印非各地的联系;推动了海外贸易、海洋开发;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技术交流;推动了中国对外移民,促进了南洋开发;传播了中华文明,推动了儒家文化圈的拓展,增进了文化认同。(2)原因:明朝强盛国力的支持;统治者奉行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造船航海等技术条件的成熟;郑和个人优秀品质与才能;船队成员的智慧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朝(中国)。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功绩,由材料“,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农作物栽培等技术;还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由材料“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可知,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国对外移民,促进了南洋开发;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推动了推进了中国航海事业、航海技术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世界航海业发展;郑和下西洋途径东南亚、非洲等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印非各地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与当地经济交流还有文化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儒家思想得以在海外广泛传播,推动了儒家文化圈的拓展,增进了文化认同。【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可知,统治者奉行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当时明朝强大的国力可以作保障,同时明朝造船航海等技术条件的成熟;加上郑和个人的优秀品质和整体船队的配合,以及中华文化巨大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是出土于河南和尚岭2号墓的春秋晚期楚国文物,其壶身既有楚地传说中的鸟头蛇身像,也有中原地区传说中龙的画像。据此可说明,当时()嵌红铜画像壶A.楚地冶炼技术比中原地区先进 B.中原与楚地区域文化交融互鉴C.楚地与中原地区绘画风格一致 D.龙蛇已成为中华各族共同图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晚期(楚国)。据本题材料“其壶身既有楚地传说中的鸟头蛇身像,也有中原地区传说中龙的画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楚国文物,其壶身纹饰既包含楚国地区文化,又包含了中原地区文化,说明当时中原与楚地区域文化交融互鉴,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将楚国与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显示楚国与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并不一致,排除C项;“龙蛇已成为中华各族共同图腾”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诗经》载:“诸侯不命天子,则不为君”,诸侯成为“君”的前提,是接受和得到天子的册命,表示对天子的臣服。由此看出,当时的这种礼制()A.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 B.强化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改变了原有继承方式 D.导致了诸侯间的攻伐不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诗经》体现出诸侯不听从天子就不能成为国君,诸侯要成为“君”,必须经过天子册封,这体现出诸侯与天子之间是君臣关系,因此当时的这种礼制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继承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诸侯与天子之间关系,不涉及诸侯间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左传》提出“夫民,神之主也”,以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命题,并肯定郑子产、齐晏婴等政治家关注民心向背,淡化上天意旨的言行。当时这些思想()A.摆脱了神权色彩 B.突破了贵族政治C.肯定了重民轻神 D.遏制了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夫民,神之主也”,“肯定郑子产、齐晏婴等政治家关注民心向背,淡化上天意旨的言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转》认为人民是神的主人,上天一定会顺从民意,对关注民心,淡化神旨的思想持肯定态度,说明当时这些思想肯定了重民轻神理念,C项正确;材料思想并未摆脱神权色彩,排除A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是政治的主要模式,排除B项;材料与遏制诸侯争霸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西周时期,“里”指“国人”的居住区;战国时期,“里”逐渐成为普通的基层行政组织,各国每里户数各有不同,因时因地而异。“里”的职能变化()A.巩固了中央集权 B.适应了社会转型C.冲击了宗法制度 D.完善了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据材料可知,“里”由西周时期的“国人”的居住区演变为战国时期普通的基层行政组织,据所学可知,“里”成为普通的基层行政组织,有助于强化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战国时期,社会慢慢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这种强化对地方管理的做法适应了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B项正确;战国时期,国家处在分裂转态,谈不上巩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社会等级秩序,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5.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墓的秦简,记载了不少有关秦朝官吏在执行职务时,要“审悉毋私”“审当赏罚”“举事审当”,反对“居官善取”“贱士而贵货贝”“受令不偻”等准则。据此可说明,秦朝()A.注重规范官吏品行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C.行政法律体系完善 D.重视提升官吏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审悉毋私”“审当赏罚”“举事审当”、“反对“居官善取”“贱士而贵货贝””可知,秦朝律法对官员的品德做出了规定,说明秦朝注重规范官吏品行,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对官员的控制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秦律对官员品德的规定,无法得出整个秦朝的行政法律体系情况,完善说法本身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涉及对官员品德规定,排除D项。故选A项。6.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以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汉初采纳了黄老之学,而没有信奉儒家“积极有为”的治国理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治国方略选择需考虑现实情况 B.黄老之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眼界决定其治国主张 D.黄老之学推动汉代德政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司马迁的话表明,世人推崇道家思想的就贬抑儒家思想,重视儒学的则反对道家思想,说明在治国选择时采用单一的思想治国,显然这种做法过于偏颇,在实际国家治理中应该因时制宜,考虑实际情况,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黄老学与加强中央集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黄老之学一般对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息息相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的眼界决定其治国主张,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黄老之学推动汉代德政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7.为解决对匈奴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该举措()A.推动了中原农耕文明普及到边疆 B.消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C.有利于西域主权归属问题的解决 D.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2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通过招募内地农民屯田和军队屯田两种方式,此举目的是为了防止西域少数民族入侵,有利于西域主权归属问题的解决,C项正确;“普及到边疆”说法错误,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依然存在,排除B项;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并不能起到开辟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8.《隋书·食货志》载,“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北魏则长期“钱币无所周流”,民间完全以谷帛作为货币交易。反映这一时期()A.社会经济发展大幅衰退 B.北方只能用谷帛支付C.货币使用仅限对外贸易 D.货币流通条件不成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只是部分地区流通货币,其他地区采用实物交易,北朝的北魏则基本是实物交易,这折射出当时因为政局不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货币流通条件不成熟,D项正确;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争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但是这一时期南方得到了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大幅衰退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B项说法不是本质是现象,排除B项;C项明显错误,;南朝梁货币不仅限于对外贸易还包括“京师及三吴、荆、益”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9.隋初,“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文帝、炀帝相继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文帝罢去郡一级,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见如表)。这一改革()行政区划改革前隋炀帝改革后州241个—郡680个190个县1524个1255个A.改进了地方治理 B.降低了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废除了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以往地方机构州、郡、县层级和机构过多,官吏臃肿,财政开支过大。隋文帝、炀帝相继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由州郡县三级制到州县两级制,合并州县,裁汰冗员,降低地方官品级,由吏部任命,规定任期,异地任职,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和考核。该做法裁汰了冗员,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防止了本地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改进了地方治理,A项正确;改革地方机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地方权力并没有因改革地方机构而扩大,排除C项;隋朝并未废除郡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代画家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如图),以印度佛典《瑞应本起经》为蓝本,描绘释迦牟尼降生时天地诸界的反应,画中的人、鬼、神、兽等皆加以中国化。这反映了,唐代()A.佛教文化臻于鼎盛 B.佛教融入本土文化C.绘画艺术辐射域外 D.儒学主流地位丧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画中的人、鬼、神、兽等皆加以中国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王送子图》中涉及的诸多元素都具有中国化特征,说明材料涉及的佛诞题材的绘画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B项正确;唐代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佛教影响中国绘画内容,而不是中国的绘画艺术辐射域外,排除C项;唐代儒学在思想上依据占据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建造了平城京(如图),城市的中轴线也名“朱雀大街”,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据此可说明,当时()A.平城京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B.日本已全面学习中国文化C.中华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D.隋唐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材料表明在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建造的平城京,称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可知日本在当时学习了唐朝文化也能得出隋唐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日本的平城京学习隋唐文化,不能得出平城京已成为世界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日本学习中国的建筑文化,得不出日本已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日本的平城京学习隋唐文化,不能得出中华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2.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即有土地的纳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北宋中期“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佃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这一举措()A.激化主客户间矛盾 B.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推动市民阶层兴起 D.意在加强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意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知主客户之间矛盾被激化,主客户比例变化主要涉及百姓跟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排除A项;市民阶层兴起于主客户比例变化没有多大关联,排除C项;主客户确实涉及户籍管理,但是客户比例下降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客户比例下降主要目的是什么,排除D项。故选B项。13.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吸取了阿拉伯天文学精华;波斯人札马鲁丁被元廷召入编制《万年历》;中国四大发明,随着蒙古大军西征传至阿拉伯和欧洲大陆。这说明元朝时()A.中西互鉴开放多元 B.陆上丝绸之路繁盛C.西学东渐开始起步 D.中西科技发展同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吸取了阿拉伯天文学精华;中国四大发明,随着蒙古大军西征传至阿拉伯和欧洲大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制定历法时吸收了阿拉伯文化,而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传播至阿拉伯和欧洲大陆,说明元朝时中西互鉴开放多元,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元代时陆上丝绸之路繁盛的结论,排除B项;西学东渐开始于明代,排除C项;“发展同步”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代科举放榜之后,进士需先拜谒宰相;宋太祖颁布诏书:“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皆不得呼举官为恩师、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该禁令()A.遏制了结党营私 B.有利于君主权力加强C.维护了社会公平 D.规范了科举考试程序〖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皆不得呼举官为恩师、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禁止新科进士在朝中与知举官结成师生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加强皇权,有利于君主权力加强,B项正确;禁止新科进士在朝中拜师并不能起到遏制结党营私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与保障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对科举考试的程序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5.根据如表可知,从宋到元的手工业技艺演进()工艺在宋元两朝的演进例举《太平御览》(宋)工艺部书画棋类博戏类其他类射御数巧类同唐宋杂艺术类同古代仪式之艺工之艺《元史》《方技传》中附“工艺传”塑像工艺造炮工艺铠甲工艺A.体现治国方略变化 B.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要C.重视传统伦理道德 D.提升了匠人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工艺涉猎范围广泛,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工艺体现出世俗化的色彩;元朝手工业注重丝织工艺和军器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对军事后勤建设、武器装备、军需物资和军事通信都有严格的规定,元朝忽必烈能够完成统一,关键在于吸取历代王朝治国取天下的经验,采用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并针对南宋的具体情况,加强水师建设,改善武器装备,修正战略方针,由此可见宋元治国方略有所不同,在工艺发展上也有所体现,A项正确;元朝工艺的发展并未体现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重视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匠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A项。16.观察如图,隋元运河的修建与完善,说明()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A.南北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B.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C.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D.交通建设与国家统一同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元朝(中国)。据图并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其修建是为了满足隋朝都城长安的需要;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把大运河改成直线,这说明元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南北经济格局主要涉及经济重心,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材料涉及隋朝,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涉及隋朝、元朝大运河,没有将水运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比较,无法得出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隋朝、元朝大运河,无法得出交通建设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7.元末,确立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修史方案,三史分修;此后,辽金“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争论不断,直至清乾隆钦定《辽史》《金史》为中国正史。“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这说明()A.修史对君臣大义坚守 B.华夷之辨的演变轨迹C.以史为鉴修史观形成 D.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末至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辽金‘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争论不断,直至清乾隆钦定《辽史》《金史》为中国正史。‘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末期,“辽宋金”三国均为正史的修史方案被确定下来,虽然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该修史方案一直受到挑战,但由于元末至清代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该修史方案却未被颠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修史者对君臣大义坚守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华夷之辨的演变轨迹无关,排除B项;因“以史为鉴修史观的形成”与本题材料的主要结论“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18.李时珍在薪州大疫接诊过程中,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等错误,于是走遍大江南北,积累药物标本,优化前人药物分类,“稿凡三易,然后告成”《本草纲目》。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知识分子热衷科学创新 B.施医用药须经科学实验C.勘误别类演绎仁医精神 D.师古不泥推动医术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于是走遍大江南北,积累药物标本,优化前人药物分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的文献研究有利于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发现著作中的失误,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丰富了医学知识,所以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所展现的勘误别类的仁医精神,C项正确;《本草纲目》属于总结性著作,不属于科学创新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李时珍进行科学实验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李时珍完善的是医学著作而不是医术,排除D项。故选C项。19.如表是部分学者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量的估算,由此可推知当时()估算学者美洲日本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全汉昇5500万两5800万两约1.13亿两李隆生1.25亿两17亿两约2.95亿两王裕巽1.3亿两2亿两约3.3亿两万明12620吨7500吨约5.4亿两Yamamura和Kamiki3500万两1.9—2.5亿两约2.3—2.8亿两A.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B.政府推动了赋税征收白银C.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 D.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材料表明在明代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使得当时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也使得政府赋税征收也征收白银,B项正确;根据所学闭关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能说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排除A项;根据表格的后两个阶段可知流入中国的白银总计减少了很多,不能说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排除C项;表格直接体现的是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最多,直接得出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与设问的推断得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1655年,顺天府巡按贪赃枉法,顺治帝将其正法,并反复告诫称“遣尔等往巡直省,朕即倚为耳目手足……”;次年,山西巡按又被劾贪赃;顺治帝去世后,巡按制度被废止。这一制度变化,反映了清初()A.朝廷加强了吏治整顿的力度 B.监察与行政间相互制衡C.中央集权强弱决定制度存废 D.地方治理不断做出调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中国)。据本题材料“1655年,顺天府巡按贪赃枉法,顺治帝将其正法”,“顺治帝去世后,巡按制度被废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时期因巡抚贪污,顺治帝将其处置并告诫它省巡抚,力求规范对巡抚的管理,后因巡抚依旧出现贪污问题,顺治帝后巡按制度被废止,说明清初在地方治理方面不断做出调适,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清廷是否加强了整顿吏治的力度,排除A项;清代监察与行政间并不存在制衡关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强弱并不是决定制度存废的唯一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21.1748年,澳门华人李廷富被葡萄牙士兵殴打致死,澳门总督借故销毁尸体,隐匿凶手。乾隆帝申饬广东巡抚办理错误,并指出外国人来到中国“益知守法”,要求此后类似案件“务必按律定拟,庶使夷人共知畏罪奉法”。据此推知,当时清政府()A.力图摆脱治外法权的束缚 B.对国家司法主权的坚持C.改变传统夷夏观念的固守 D.在涉外司法中的被动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4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乾隆帝申饬广东巡抚办理错误,并指出外国人来到中国‘益知守法’,要求此后类似案件‘务必按律定拟,庶使夷人共知畏罪奉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皇帝斥责地方巡抚办事不利,要求按清政府的司法方式处理与外国人的纠纷,是在维护清政府的司法主权,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清政府允许英国获得治外法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748年清政府对传统夷夏观念的固守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材料展现出清政府在涉外司法中的主动性,排除D项。故选B项。22.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一个怀孕的女奴如获得了解放,其子女出生天然就应当是自由的。未成年人应当处于监护之下……这些都应当反映在法律和政治生活上。其意在主张()A.淡化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 B.保护生命个体的人文精神C.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捍卫弱势群体的平权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本题材料“一个怀孕的女奴如获得了解放,其子女出生天然就应当是自由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如何确定自由人身份,罗马放宽了对自由人身份的要求,对出身的要求降低,说明该法学家的思想意在主张保护生命个体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淡化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关,排除C项;罗马法维护的依旧是贵族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23.孟德尔(见如图)在得知《物种起源》问世后,充满信心地说“看吧,我们的时代到来了”。其信心源于()A.实验成果得到了印证 B.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C.突破了神权思想束缚 D.进化论逐步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2年至1884年(奥地利)。据本题材料孟德尔“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困地,种植了豌豆,山柳莉,玉米,进行杂交实验。潜心研究8年,豌业杂交实验非常成功,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因为孟德尔的实验成果得到了印证,取得了成功,促使其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才促使孟德尔充满信心,A项正确;孟德尔的信心源于他的实验成果得到了达尔文的印证,而不是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突破了神权思想束缚等因素,排除BC项;进化论刚提出时遭到很多人质疑,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24.二战前,有史学家认为,历史应当是“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标尺”,代表进步的文明启迪落后的文明;二战后,不少史学家则认为,各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的时间观念和历史叙述方式。这一变化,更凸显()A.历史内在的教化功能 B.历史价值体系的重构C.历史研究的主观色彩 D.历史表达的多元视角〖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前后(世界)。据本题材料二战前史学家认为历史应当是“代表进步的文明启迪落后的文明”,二战之后史学家认为“各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的时间观念和历史叙述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后史学家对历史的表达视角不同,二战前认为进步文明应该启迪落后文明,二战后认为应该尊重各文明的独特的历史叙述方式,说明材料变化凸显出历史表达的多元视角,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历史内在教化功能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变化并不能凸显出历史价值体系的重构,排除B项;材料所示的历史研究视角与史学研究的主观色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答案〗(1)相同认识:都重视音乐教育;都注重社会教化;都能美化心灵,注重个人修身养性。

原因:音乐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外化的表达方式;同处于轴心时代,思想活跃,受早期人文精神的影响;频繁的战争,需要音乐来调节人心。(2)不同:主张音乐要体现人伦秩序,要服务于政治需求,深刻体现了儒学价值观。

简评:推动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滋养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提倡人伦价值,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纷争,缓和社会矛盾;成为后来统治者以儒治国,以儒化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伦理道德的培养,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大的价值;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影响周边国家;为中国和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所维护的礼乐制度固化了阶级等级,不利于社会流动。(3)认识:“放郑声”体现了孔子评判音乐优劣的标准之一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反映出一个儒家人士积极的社会责任感。音乐是涵养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应努力追求真、善、美,对于不符合的音乐等艺术形式予以规范是有道理的;音乐是以个人体验为感悟形式,这就决定了评判音乐优劣的标准不应过于单一,除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应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总之,我们抵制劣质艺术,也要允许艺术多元化,更符合我们国家和个人需求。〖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西方)。相同认识: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有,都重视音乐教育。根据材料“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可知都注重社会教化。根据材料“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可知都能美化心灵,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原因:根据材料“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可知音乐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外化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孔子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特征可知,同处于轴心时代,思想活跃;频繁的战争,需要音乐来调节人心。根据材料“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可知柏拉图的思想受早期人文精神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希腊)。不同:根据材料“为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