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
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1.口算。
23X30=47X20=42X197
58X41七
2.计算。
43X26=12X34=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该怎样列竖式
计算呢?(学生回答后师点击出示: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
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
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十一“黄金周”快到了,李叔叔想去北京旅游,在
旅途中,李叔叔有一些数学问题要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下,
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教学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
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1)同学们,题目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生
思考后汇报,师点击课件帮助分析:题目中已知火车1小时
行145千米,行了12小时,要求1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怎样列式?(145X12=)
(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每小时行145千米,要求
12个145千米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这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会算吗?该怎样计
算呢?请你估一估145X12的积大约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
估算的?
估算一:把145看作150(有的把145看作140来算)
150X10=1500,150X2=300,1500+300=1800,
而145比150小,所以结果比1800千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作10
145X10=1450,而12比10大,所以结果比1450千米
大。
请你估一估145X12的大致范围。
(5)估算毕竟不是准确结果,我们要想得出准确结果,
该怎样算?(笔算)如何笔算呢?
①学生自主尝试列出竖式。
②教师可以从学生中选取两名学生上台演板。
③让演板的学生给同学们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若不
会,请同学们帮忙。
④师生一起回顾竖式的书写和思考过程,出示完整正确
的竖式。思考:积写在什么位置上?
竖式中的每一步表示什么?竖式:
145X12=1740
145
X12
290
145
1740
第二部分积该怎么写?
(6)计算对了吗?用计算器验算一下。
2.小结方法°
交流汇报: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
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
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个数位上的
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完成做一做。选择几道题说说算法。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讲评。
3.说出下面计算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134
X16
804
134
938134
X16
804
134
2144
4.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全校共36个班,
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129元/套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1.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O
2.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提示: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上面一行写三位
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教学反思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
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
生的估算能力。
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及练习八3、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1.口算。
35X2=19X5=250X3=
140X6=230X4=140X7=
16X5=17X5=18X3=
13X6=280X3=350X2=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
法,如果因数末尾有0,或中间有0,该怎样计算呢?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教学例2(1)
160X30=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零,此题如何
口算呢?
根据题中的信息,请解答小精灵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160X30=
(2)汇报思考过程及计算方法。
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
理“0”和非“0”的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有几个零。
2.教学例2(2)
106X30=
自己试着做一做,说说计算方法。
3.将算式“106X30=”与“160X30=”进行比较,
看看有什么不同?
笔算: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末尾有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完成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学生练习(指名板
演)。
2.完成练习八的第3、4题。可让学生自己审题后独立
完成。
3.课后动脑筋题,“格子乘法”。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1.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新的知识?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如何计算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
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几
个0。)
3.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
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
对齐。)
■教学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
这些知识去分析、探究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
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
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
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境中去,
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新课程理念最好的体
现。
第3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的练习(练习七的第2、5〜11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出示练习七第2题,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能解决
题中的问题吗?今天我们继续练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问:怎样列式?
2.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24X32=3968(吨)
124
X32
(2)124X85=10540(吨)
124
X85
3.比较:讨论交流:
85
X124
和124
X85
比,哪一种计算时比较简便?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笔算。
124X7346X215224X36
28X15327X142182X47
2.完成练习七第5题。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350X20=7000(千克)=7吨
7吨>5吨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3.完成练习八6——11题。
4.思考第12题。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得出的
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2.有效地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对齐,横
线的画法等。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中的规律。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
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
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
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
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1.口算。
(1)6X2=(2)20X4=
6X20=10X4=
6X200=5X4=
2.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数
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板
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教学例3(1)
探索发现1: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动画演示左边三道题的变化规律。
(2)小组内讨论:第(1)组题中,第2、3题同第1题比,
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一个因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2.教学例3(2)
探索发现2: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观察第⑵组题,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
的?
(2)动画演示第二组题目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
也乘(或除以)几。
4.举例说明。
能举例说明你发现的规律吗?(生先自主举例说明,师
再点击课件举例说明,加深学生的认知。)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完成做一做的1、2两题。
2.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X24=105X45=
(18:2)X(24X2)=(105X3)X(45:3)=
(18X2)X(244-2)=(1054-5)X(45X5)=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口中填上数。
24X75=1800
(2406)X(75X6)=1800
(2403)X(750口)=1800
36X104=3744
(36X4)X(10404)=3744
(360口)X(1040口)=3744
4.填空: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
积也()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
积也()相同的倍数。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
律,然后指导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
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4、第53页例5,“做一做”和相应的习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并掌握三者之间的数
量关系。
2.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
表TF速度。
3.会用常见数量关系的术语去分析有关问题,并灵活
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单价X数量=总价”,“速度X时间=路程”这
两个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1.解答下面的问题。
⑴
(2)
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4(1)(2)题,我们已经解答了这两道题。
80X3=240(元)10X4=40(元)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需
要花多少钱。
3.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1)单价: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2)数量就是指购买商品的多少。
(3)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4)注意:在运算中,单价的单位要与数量的单位相匹
配。
4.学习“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单价X数量=总价
5.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
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已知单价和
数量,求总价。)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
读机多少元?(已知数量和总价,求单价。)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
2.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