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历代户籍制度演化1.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全部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这一制度()A.固化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差异B.是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缘由C.有利于政府掌控人口征发赋役D.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确立的标记2.宋代第一次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别出来,另行编制户籍。坊郭户成了户籍制中与“乡村户”相对应的、府州县治以及镇区等城居人口的专用名称。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城乡二元对立缓和 D.坊市制度走向崩溃3.中国古代某一朝代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地方上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同时又分属中心三个不同的机构。后来,朝廷派出巡抚、巡按,慢慢总揽一省大权。该朝代的户籍()A.管理相对松弛 B.分主户与客户C.按职业来划定 D.每一县造一册4.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乾隆年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导致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土地政策的调整 B.赋役制度的变革C.基层治理的失控 D.商品经济的发展题组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5.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调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C.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D.市民文化慢慢发展6.明代《大诰》规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对地方官员测评,“列姓名具状”递送朝廷,并各级官员都不得阻拦。这些举措()A.意图借助社会力气维护统治B.有效地规范了官员从政行为C.推动民主评议朝政之风盛行D.体现了监察体系的逐步完善7.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鸦片斗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起先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确定地方割据色调的基层政治力气。这()A.表明传统基层治理体系慢慢解体B.导致清末军阀割据现象出现C.说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经崩溃D.引发清朝专制政府走向灭亡题组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隋文帝赈灾的历史叙述。这种差异说明()记述出处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唐)吴兢《贞观政要》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官方档案可信度高 B.唐朝记载更具真实性C.两则史料无法互证 D.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9.《御制大诰续篇》载,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灾”过程中,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明初()A.社会救济主要依靠政府B.确保救灾活动能优抚弱势群体C.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D.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10.下图是四川省出土的汉代“养老图”画像石拓片,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持鸠杖的老者赐物资,而另外有官吏在一旁监督的情景。这反映出汉代 ()A.尊老养老观念深化人心B.政府严格管理社会优抚C.社会救济保障日常生活D.尊老养老制度发展完备B组关键实力提升11.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担当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白()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限制1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此制度在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持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加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13.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限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说明白()A.基层管理系统的无序性B.基层自治管理的封闭性C.基层自治管理的狭隘性D.基层管理组织的系统性14.下表是两宋时期部分宋廷诏书。由此可知,两宋时期()时间内容淳化二年(991年)“峡路州军于江置撞岸司,贾人舟船至者,每一舟纳百钱已上,至一千二百,自今除之”宣和元年(1119年)“应客人兴贩米斛般赴灾伤州县,并免沿路力胜税钱,候丰熟日照旧”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应客贩食米若无他货,并即时放行,应禾谷皆合免税。如有违慢,许民户经监司、御史台越诉,当议重作施行”A.赈灾体制做出重大变革B.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施政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D.漕运贸易影响商业发展C组学科素养创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藏下来。秦末农夫斗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行忽视的社会力气……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退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力力并未被彻底歼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合了一股与中心集权南辕北辙的离心力气。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行胜数。◆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探讨》(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C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民的管理,而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驾驭人口变动状况,以便征发赋役,故选C项;编户齐民仅是将国民编户入籍,不是固化“士农工商”的身份,解除A项;土地私有制是编户齐民形成的重要条件,B项逻辑错误,解除;郡县制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没有干脆关系,解除D项。2.B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对城镇坊郭户进行了单独的户籍编制,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多,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市镇民众另行编制户籍,不能表明户籍管理日益松弛,解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城乡二元对立,解除C项;坊市制度走向崩溃并不是城镇坊郭户进行单独的户籍编制的缘由,解除D项。3.C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制度,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故选C项;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是在清朝,解除A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解除B项;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解除D项。4.B解析据所学可知,古代政府管理户籍是为了便利征发赋役,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说明清朝赋役制度发生了变革,故选B项;清朝的土地政策照旧是土地私有制,解除A项;基层治理失控与史实不符,解除C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导致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解除D项。5.A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地方治理中对社会教化的重视,故选A项;传奇故事与儒家正统思想的特征不符,解除B项;“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解除C项;据所学可知,D项与材料反映的地方治理的主旨不符,解除。6.A解析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百姓举报贪官污吏,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选A项;题干仅述及明代政府的一些规定,并未述及结果,解除B项;题干中做法不属于“民主评议”和“监察体系”范畴,解除C、D两项。7.A解析乡绅由过去的地方治理力气变成地方割据力气,可见传统基层治理的作用丢失,故选A项;材料强调乡绅所在的地方与中心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而不是军阀割据,解除B项;“已经崩溃”说法确定化,解除C项;乡绅并没有成为反政府的力气,不会对政府产生干脆冲击,解除D项。8.D解析同样都是对隋文帝赈灾一事的记载,唐代的《贞观政要》和北宋的《资治通鉴》却有不同的历史叙述,说明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故选D项;仅从材料无法推断出官方档案是否可信度更高,解除A项;唐和北宋都在隋朝之后,其记载的真实性都须要与其他类型史料进行互证,解除B项;“两则史料无法互证”的表述不精确,解除C项。9.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太祖对赈灾过程中的贪污官员从重处置,说明明初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救灾过程中政府对贪腐问题的处理,不能说明社会救济主要依靠政府,解除A项;材料并无弱势群体的信息,解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的结论,解除C项。10.B解析据材料可知,政府不仅关注社会优抚问题,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监督,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明汉代社会“尊老养老观念深化人心”,解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救济的目的是“保障日常生活”,解除C项;仅仅是物质救济无法体现“养老制度完备”,解除D项。11.D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限制,推动了中心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无法说明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解除A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了政府税收,解除C项。12.B解析材料“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持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道德教化的内容,与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无关,解除A项;材料强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而非基层自治,解除C项;“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说明乡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具有制度创新的一面,解除D项。13.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系统性和困难性,D项正确。14.B解析材料内容表明政府对民间商业行为减免税收,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说明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政府的施政措施,故选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