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与面临挑战探究59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与面临挑战探究59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与面临挑战探究59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与面临挑战探究59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与面临挑战探究59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与面临挑战研究目录TOC\o"1-2"\h\u23837我国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与面临挑战研究 18288摘要 124273关键词:普职分流;教育;质量 15313一、普职分流的理论依据 216729(一)普职分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10698(二)普职分流面临相关的选择 322907二、中国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类型 313386(一)以“课程”为导向加强普职分流 414181(二)以“学籍”促进普职分流 416364(三)以“统一办学主体”为渠道推进普职分流 419331三、中国高中阶段普职分流面临挑战 426922(一)普职分流过程中职高普高社会认可程度不对等 532539(二)普职分流的课程缺乏特色 58202(三)普职分流所需的师资力量不够 518090(四)普职分流相关政策推进力不够 624943四、关于推进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 69311(一)树立正确的普职教育观 69285(二)创新办学模式 6799(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624796(四)强化相关政策的推进力度 722263总结 73102参考文献 8摘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教育政策实施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实行了“普职”分流并进的政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的重点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大批的技术和高质量的劳动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职业素养也必须相应提高。普职分流也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本文以我国普职分流为基点研究我国的教育问题可以拓宽国内研究者的视野,提高我国的政策执行研究质量。关键词:普职分流;教育;质量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普职分流"政策,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适时调整完善这一政策,成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不得不作出的抉择。在现代,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职业分工也从单一化向复杂化,从单纯的个体劳动者转变成了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校教育所培育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这对今天的“双轨制”的教育体制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广大初中生对普通教育的偏爱、对高职教育的忽视,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生源质量等问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关系,理顺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寻找切入点,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普职分流的理论依据(一)普职分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国外已经在努力调整教育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英国教育部自六十年代起先后三次更名,从最初的“教育部”到“教育与就业部”,一直到“儿童、学校和家庭部”。从这三个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改变。英国人一向重视教育和科学,认为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能力。所以,原来的教育部叫做“教育科学部”。到了一九九二年,英国政府将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对比,认为英国经济之所以不能发展,主要是因为缺少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于是,政府将教育部、劳工部合并,设立教育与就业部。此次更名标志着英国教育部把工作放在了一个优先发展的高度,希望能够增加受教育者的就业率。此举改变了英国的教育传统,即教育和就业分开,而强调学术而忽视专业。然而,由于就业问题的特殊性,英国政府在二○○一年六月做出了第二次调整,将教育处改名为教育就业,并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年轻人不但要学到基本的知识,还要学会一些专业的东西,这也是找工作时必须要具备的。英国教育部的改名反映出,无论是单纯的学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普通中学是一种纯粹的为升学服务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导致他们对职业素质的缺失,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全民职业技术”教育背道而驰。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非常有远见地把技术教育列为一般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技术教育及其相关内容在各国的教育中并未被列入。直到1970年代,许多国家都在从各种途径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改革。在此背景下,教科文组织在90年代提出了以“全民教育”为指导的职业教育思想。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修改的《面向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建议书》再次强调:应该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普及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更适合劳动市场,使其能够获得就业和就业、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的机会。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纷纷对高职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大多数政策并不能够自动实施,而是需要一定的组织载体,如果组织不能有效运转,那么即使政策设计再完美也不能取得期望的政策效果。[1]所以1988年,英国将“设计和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而美国则推出了《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德国,瑞典,新加坡,日本,荷兰等国相继推出了面向基础教育的技术教育项目。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面向整个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被普遍接受。如果要把高职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般教育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学。“在中等学校里,全面的技术教育应当得到普及,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灵活性,从而使终生教育成为可能。”(二)普职分流面临相关的选择总体来说,中职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发展速度比较慢。“文革”时期,中专、技校倒闭,中专、农科院校遭到严重破坏,中等教育仅存于一般教育。但高中毕业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上大学,大多数人都要找工作,但他们没有充分的准备。为此,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在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提出,要把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改成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农业中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国逐步形成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双线并行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二、中国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类型机制研究可看作是对事物运动时的内在结构及要素间的运作关系和原理的探究。[2]自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先后开展了普职分流的试点工作,探索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办学模式,如:“浙江模式”、“上海模式”、“江西模式”等等。通过对这些模式的具体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以“课程”为导向加强普职分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每一项教育制度,都是以课程为中心,以实力为中心。”所以,在普职分流教学中,如何将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衔接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中国各地以课程为基础的普通职业教育的实施,可以分为跨学校的选修课和学校的选修课。“跨校选修”是指普通高中和高职院校,普高学生可以选择专业的专业课程,以实现职业能力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例如,2012年浙江温州就开始在温州的中专院校开展普高选修班。所谓“本校选修”,就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中在各自的学校开设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分流,这是中国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通过将专业课程分流到普通高中,以提高普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素质。(二)以“学籍”促进普职分流中国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学籍都是分开管理的,而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分开很久了。但是,2015-2016期间,四川广安市的普职生转学使267人进入职高,4人转学到普通高中;青岛普职分流班等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在普高和职高之间建立学籍关系,通过一定的考试评估,实现学生的分流双向转换,改变了中国“一考即终生”的局面,给了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三)以“统一办学主体”为渠道推进普职分流所谓的“统一”,就是在一个学校里,既要有普通的,又要有专业的,还要有工作,还要有升学的。[3]20世纪初,综合中学由美国引进中国。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加之种种原因,导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失败。目前,要解决“普通高教、职业冷门”的状况,促进中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高中改革的建议。[4]三、中国高中阶段普职分流面临挑战在中国,普职分流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也仅仅是处于试点的过程之中,因此,通过对中国普职分流的时间的研究和审视后,可以看出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普职分流过程中职高普高社会认可程度不对等从当前的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强调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5]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观念,造成的效果并不明显。在父母看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选择文化知识,而不是技术知识。[6]在大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与差生教育是一个相当的概念,其社会认同度不高。这种“普通”、“职业”的不平等现象,成为影响“普职分流”实践的重要因素。(二)普职分流的课程缺乏特色中国中学之所以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缺少特色,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缺少地方特色。中国目前关于普通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着学校的办学模式展开的,而对于普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却没有太多的研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英、日等国家的职业转制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美国的“单向、平行、问题中心、工作中心”一体化课程、英国的“拼盘式”课程以及日本的“综合性课程”。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然而,在实施普通职业转制的试点实践中,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各地对普通职业的分流模式的试行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要使中国普通职业学校的普通转轨教育得到社会的认同,就需要探索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转轨。(三)普职分流所需的师资力量不够中国普高历来担负着“升学”的重任,而中职则始终肩负着“就业”的重任。所以,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在选择老师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普高注重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中职则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普通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根据中国当前的职业转岗实践,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虽然是合作式的,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教师要在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工作,同时也要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由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会有很大的差别,老师的工作负担很大,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一贯高水准的普通职业转制教师队伍的建立,将使普通职业转制的实施更为顺畅。(四)普职分流相关政策推进力不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在2010年颁布,明确提出要加强普通和高职之间的交流,并就一些有可能的普通高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探索一种综合性高中的模式。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普职分流的高度重视,但普职分流是一个实践性的、系统性的复杂项目,单凭一纸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推动普职分流的实施。要真正推进普通职业转岗,就需要更具体、更有力的政策。四、关于推进普职分流的理性认识(一)树立正确的普职教育观要实现“以人为本、平等”的教育观念,必须对高职教育进行再认识,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改变“差生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确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其次,要建立和健全高职教育的学位制度,以实现高职教育的价值与地位。(二)创新办学模式普职分流是依据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水平所探究出来的适应本国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因此,中国各地区的普职分流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办学模式,要依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来探索普职分流的办学模式。(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师资培养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各地要想顺利进行普通职业教育,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普高和中职两校的师资交流,一方面可以让普高和中学的老师互相学习,互相学习,了解对方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案,方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管理,也方便他们讨论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同时,中等、普通高中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活动,相互交流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节省培训费用。(四)强化相关政策的推进力度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布了《关于改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中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协定》,该协议为有关制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20世纪90年代,芬兰政府对学校的建设、用地、设备等作出了非常清楚的规定,从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具体、实践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我国普职分流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健全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的学分转换机制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阶段的教育,采用统一的学分制度,有利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结果的交流,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总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流动时代的社会特点的改变,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居民教育的需求都有很大的不同。文章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各个区域的教育积累过程进行了回溯,建立了各个区域高等教育机会获取的层次平等指数,并对各个区域的职业分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中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分流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初次分轨﹐具有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分流特征。从发展的逻辑出发﹐职业教育为社会现代化与工业化转型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产教融合的基本规律下,职业教育的布局为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现实情况,研究出实施普职分流对于现阶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并同时提出普职分流实践中存在的阻碍,尤其是社会风气,如“普高热、职高冷”,并对其进行思考与对策,以更好地培养能力多元的人才。普职分流的实施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能够解决我国普职分离、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一教育模式的发展前景是极为光明的。

参考文献[1]丁煌,定明捷.国外政策执行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