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4届河南省百所名校仿真模拟大联考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寄欧阳舍人①书[宋]曾巩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②。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③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④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欧阳舍人:欧阳修。②严:尊敬。③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④兼胜:都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祖之言A行卓卓B幸遇C而得铭D其公E与是F其传世行G后无H疑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泛指朝廷近侍属官,宋代舍人主管中书六房,文中指欧阳修。B.“或纳于庙”与“或命巾车”(《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或”意思不同。C.本,指依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同。D.里巷之士,指平民百姓。“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记录人物的美德懿行,以显扬自己,流传后世。B.曾巩认为后世碑铭有的不可信,因为有的死者子孙过分美化先祖,而作铭者不好拒绝死者子孙的请托之情。C.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碑铭作者是难得一遇的,这样的人常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D.曾巩为了感谢欧阳修为自己先祖撰写了碑铭而作了这篇文章,并认为先祖的碑铭一定会流传下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14.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请简要说明。10.BDF11.D12.A13.(1)如果那个人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原因。(2)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14.①作铭者要有高尚的道德,能明辨是非、不徇私情,创作内容要公正、正确。②作铭者要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善于写文章,文辞要精美。【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而得以写成碑铭,铭文公正与正确,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先祖之言行”作主语,“卓卓”是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B处断开;“铭”是“得”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公与是”是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或:有的(人)/有时;句意:有的人置于家庙里。/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C.正确。本:依据/推究;句意:一味地只想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依据事理。/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D.错误。“‘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错,“里”与“巷”的理解反了。“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巷”泛指狭长的小街道。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错,根据“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可知,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并不相同。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何有”,宾语前置句,有何;“所以”,……的原因。(2)“畜”,通“蓄”,积聚、积蓄;“能”,工于;“岂……哉”,难道……吗。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可知,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要有高尚的道德,能明辨是非、不徇私情,创作内容要公正、正确。②根据“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可知,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要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善于写文章,文辞要精美。参考译文:之所以铭志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大概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人置于家庙里,有的人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个人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原因。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使生者能借此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而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的,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想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依据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人情上就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词。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的人,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平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然而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和不徇私情,就公正而且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真算得上是几百年间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而得以写成碑铭,铭文公正与正确,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徽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材料二: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节选自《越绝书·卷一》)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见识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B.夷,铲平,与词语“东夷”“匪夷所思”“化险为夷”中的“夷”意思均不同。C.掩,遮蔽、掩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掩”意思相同。D.薄,轻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车马兵革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导。C.材料二肯定了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天命,这与《伶官传序》中作者的观点一致。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测。13.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2)越国之中,吾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14.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0.BDF11.D12.C13.(1)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2)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14.①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②爱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③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东南方(的国家)有成为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东南有霸兆”,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不如往仕”,“往仕”为连动,不断开,D处断开;“相要东游”“入越而止”两组动作,主语相同,各自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孤陋寡闻而不懂得出谋划策。/当权的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B.正确。铲平。/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平常。/平安。句意: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C.正确。句意:掩盖他们的罪恶。/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D.错误。迫近、依附。/削弱。句意:西边则依附晋国。/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相对就削弱了。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观点一致”错误,《伶官传序》原文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见“盛衰之理,虽然说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部;“会”,正好;“聘”,访问。(2)“子”,当作子女来对待;“忠惠”,忠厚仁爱;“养”,供养。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可概括出,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结合“博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可概括出,爱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结合“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可概括出,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参考译文: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可以攻打吗?”申包胥说:“我孤陋寡闻而不懂得出谋划策,不能够用我来预测啊。”越王说:“吴国施行暴虐,破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我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现在兵车战马、武器铠甲、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我真想听一下有关战争的事,用什么办法才行?”申包胥说:“我实在愚昧无知弄不清楚。”越王坚持问他,申包胥才说:“那吴国,是个善良的国家啊,在诸侯各国都传颂着他们的贤德。我胆敢问一下大王凭什么和他们作战?”越王说:“在我身边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分给他们吃的;我吃饭不吃五味俱全的菜肴,听音乐不听五音俱全的曲调。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还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我修改法令,放宽刑罚;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除去民众憎恶的东西;赞扬他们的善行,掩盖他们的罪恶。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仍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我越国在天下之中,南边则到楚国和他们结交,西边则依附晋国,北边则敬仰齐国,一年四季拿礼品、财物贡献给他们,从未敢断绝。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好啊!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了,但还不可以去作战。战争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君主、将领如果没有智慧,就没有通权达变的计谋去明辨士兵数量的多少;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和全军将士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如果没有勇敢,就不能决断是去还是留、是进还是退的疑惑,就不能裁定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于是越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了。”材料二:问道:“吴国灭亡、越国兴起,这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呢?”“这都是人为的。吴王夫差无道,而越国却能得治国之道。这就如天湿易下雨、饥荒易获助一样。”问道:“怎么能知道完全是由于人为呢?”“子贡与孔子在一起闲坐,告诉孔子说:‘太宰嚭死了。’孔子答道:‘他没有死。’子贡将原话重复了一遍,孔子也还是这样回答。于是,子贡起身向孔子拜了两拜,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太宰嚭没有死?’孔子回答说:‘上天让太宰嚭降生,就是要用他来灭亡吴国。现在吴国还没有灭亡,太宰嚭怎么会有不测呢?’后来,果然有人来告诉孔子,太宰嚭确实没有死。况且,圣人是不会乱说话的,因此清楚地知道越国会称霸。”“凭什么这样说呢?”回答道:“文种与范蠡相见的时候,他俩一起谋划说:‘东南方(的国家)有成为霸主的征兆,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做官。’两人相邀东游,到了越国就停留了下来。贤人不乱说,因此知道越国会称霸。”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许昌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潘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延誉之。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B.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C.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D.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B.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C.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D.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聪慧好学,元代未曾入仕。他年少聪慧,有很强的记忆力,曾经跟从多人学习;他拒绝做官,入山著书立说。B.宋濂为帝讲经,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谏太祖要赏罚适中;讲授《大学衍义》,劝太祖用礼义教化百姓。C.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D.宋濂文风醇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广泛赞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14.文中宋濂两次被贬,各是什么原因?请简要概括。10.D11.A12.C13.(1)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2)(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14.①第一次被贬是因为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②第二次被贬是因为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宋濂被牵连。【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用进德修业来勉励他。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还亲自赐信褒奖宋濂,并令太子写信答谢”。“并奉书太子”,“太子”是“奉书”的对象,之间不断开,排除AC;“赐札褒答”,省略主语“太祖”,之前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起居注是职官名。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错误,原文是“恶可深罪”,意思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中“傅”,做老师;“讽”,劝谏;“讽以礼法”,用礼法劝谏;“使(之)归于道”,使他回到正道。(2)中“悉”,全部;“诘责”,责问,质问;“微”,如果没有;“罪”,加罪,治罪。。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意思是“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即第一次被贬是因为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意思是“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贬谪到茂州”,即第二次被贬是因为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宋濂被牵连。【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跟随闻人梦吉学习,精通《五经》,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非常推崇宋濂,自认为不如他。元代至正年间,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到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太祖召见宋濂,聘请他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经,不久改任起居注。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够遵照施行,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乙巳三月,宋濂请求返乡探亲,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用进德修业来勉励他。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还亲自赐信褒奖宋濂,并令太子写信答谢。不久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奉诏返京。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征召四方儒士,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的,提升为编修,任命宋濂为老师。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太祖剖符封赏功臣,征召宋濂商议封赏五等爵位,宋濂引鉴汉、唐前例,选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太祖挑出《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宋濂讲完,接着说:“国君如果能用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章,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当场称赞他。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贬谪到茂州。宋濂文风淳厚,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的典礼,朝会宴享、律历衣冠的制度,四裔贡赋、赏劳的礼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的文辞,都委托给宋濂。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各地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第二年,宋濂在夔州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部分名校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薛公①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梦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仇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②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注】①薛公:指孟尝君。②果:公子果,周君的另一个儿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楚王出A必德B齐C齐得东D国E已而益强F而薛G世H世无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同“借”,与《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中的“藉”意思相同。B.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与《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意思相同。C.让,谦让,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中的“让”意思相同。D.于,表比较,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的“于”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庆劝说薛公时,并没有直接说出目的,而是以替齐国着想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B.游腾劝说楚王时,把周君安排士兵迎接秦兵一事解释为名义上是拿着兵器保护樗里疾,实际上是监视他,让楚王化怒为喜。C.司寇布借函冶氏的故事劝说周君,认为周最能真诚侍奉周王,从而成功地使周君改变心意,让人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D.周最游说秦王时,强调西周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君,认为秦国侵犯西周必会惹起众怒,授人以柄,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2)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14.游腾劝说楚王时为什么会用智伯、桓公的例子?请简要说明。10.ACF11.C12.C13.(1)薛公一定会(派兵)击破秦国来使韩、魏扩张,他之所以向秦国进兵,是想让大王把楚的东国地区割给齐国啊。(2)如今君王想让周最担任太子,只有周最自己知道这个约定,天下却没有人知道这件事。14.用智伯、桓公的例子意在说明周君对秦国深怀戒备之心,向楚王表明周君并不是尊敬、欢迎秦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怀王被释放,必定会感激齐国的恩德,齐国得到东地之后会更加强大,而您的封地薛邑也就世世代代没有祸患了。“楚王”作主语,“出”作谓语,是主谓句,故应在A处断开;“必”作状语,“德”作谓语,“齐”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薛”作主语,“世世无患”作谓语,“而”前停顿,即应在F处断开。故应在ACF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并向西周借兵求粮。/这就是所说的“把兵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B.正确。句意:我私下为您感到不安啊。/我私下里替大王觉得这么做不可取。C.错误。“让”,责备;谦让。句意:责备西周君。/有谦逊辞让的心,是礼的发端。D.正确。“于”,表比较,比;对于。句意:奉养父王没有谁比周最更真诚更有挚爱的了。/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从而成功地使周君改变心意,让人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错,这只是司寇布的劝说之辞,文中并没有交代周君是否接受劝谏。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张”,使……扩张;“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与”,割给、给予。(2)“使”,让;“契”,契约,约定;“信”,知道。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仇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分析:周臣游腾引用智伯、桓公两个历史案例来引证自己的观点。智伯的例子是说毫无防备的恶果,桓公的例子是警惕敌人的野心,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周君深怀戒心,并不是欢迎、尊敬秦军,强化对楚王的说服力量的。参考译文:孟尝君利用齐军替韩、魏两国去攻打楚国,又与韩、魏联合去攻打秦国,并向西周借兵求粮。西周大臣韩庆为西周去对薛公说:“您利用齐军替韩、魏两国去攻打楚国,九年的时间终于攻下宛、叶以北的地方,使韩、魏两国强大起来,现在又通过攻秦来增强它们的力量。韩、魏南边不担心楚国,西边又没有秦国的威胁,于是土地扩大,地位提高,齐国必然受到轻视。事物的本末盛衰都是交替进行的,万物的虚实消长也都是有其时令的,我私下为您感到不安啊。您不如叫我们西周暗中与秦国结盟,而您不去向暴国发兵,更不用借兵马粮草。您守住函谷关而不进攻,让我们西周把您的想法告诉秦王说:‘薛公一定会(派兵)击破秦国来使韩、魏扩张,他之所以向秦国进兵,是想让大王把楚的东国地区割给齐国啊。’秦王必定放出楚王来议和,然后您可以让西周以此使秦国受到恩惠,秦国为了不被攻破而可以得到楚的东国来免除自己的战祸,秦王肯定会同意。楚怀王被释放,必定会感激齐国的恩德,齐国得到东地之后会更加强大,而您的封地薛邑也就世世代代没有祸患了。秦国没有受到大的削弱,而位于赵、魏、韩的西方,三国必然会更加重视齐国。”薛公回答说:“很好。”于是就派韩庆出使秦国,同时停止了三国攻秦的计划,也就不再向西周借兵求粮了。秦国派樽里疾率领一百辆兵车进入西周,西周君派一百名士兵去欢迎他们,很是尊敬。楚怀王很是气愤,责备西周君,认为他过分尊重从秦国来的客人。周臣游腾对楚王说:“以前晋卿智伯想要攻打狄人的仇由,就赠送仇由一口大钟,用大车装着,大车后面跟随大队兵马,仇由措手不及因此亡国,这是毫无防备的原因。齐桓公攻打蔡国的时候,扬言说要出兵楚国,事实却袭击了蔡国。现在的秦国是如狼似虎的国家,怀有兼并西周的野心;如今派樗里疾率领百辆战车进入周境,周君因此非常害怕,于是心里深以蔡国和仇由的教训为戒,所以安排拿着戈矛的士兵走在前面,派手持强弓的士兵紧随其后,名义上是保卫樗里疾,实际上是监视围住他。周君难道不爱自己的国家吗?他担心有朝一日国家被灭亡,使得大王担忧。”楚王听了这番话才高兴起来。司寇布为周最的事对周君指出:“您派人把周最不肯做太子的事告诉齐王,臣认为这样做实在不太合适。以前函冶氏为齐太公买了一把宝剑,齐太公没有看出宝剑的精良品质,结果叫函冶氏退掉宝剑并且要索回买宝剑的钱。后来越国的一个人想用一千金买这把剑,函冶氏却又认为不够原价而没有卖。当函冶氏要死时,叮嘱他儿子说:‘任何重要的东西,绝对不能只让自己知道。’如今君王想让周最担任太子,只有周最自己知道这个约定,天下却没有人知道这件事。臣深怕齐王听了你的话后反而认为你说的不是真的,觉得你的真实意图是立公子果为太子,只是用这种假托周最不肯做太子的办法虚饰周最罢了,以此欺蒙齐国。如果人们觉得君王是在搬弄计谋,周最在搞权诈之术,那么现在君王为何不让人们看到事情的真相呢?(话说回来)奉养父王没有谁比周最更真诚更有挚爱的了,(周最是应当立为太子的,)你可以将这些真相告白于天下。”秦国想要进攻西周,周最对秦王说:“我为大王的国家考虑,不能进攻西周。攻打西周,确实是对秦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反而会得到讨伐天子的恶名,被诸侯所唾弃。天下诸侯因为秦国有进军讨伐周天子的恶名,就必然与东边的齐国联合起来。您的兵力因进攻西周而耗损,而又促使诸侯与齐国联合,那么秦圈就会处在孤立的地位而难以称霸了。这是天下诸侯都想让秦国精疲力竭,才劝您进攻西周。如果秦国与诸侯都疲惫不堪,那么任何人的命令都不能在西周横行无忌了。”2024届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寄欧阳舍人①书[宋]曾巩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②。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③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④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欧阳舍人:欧阳修。②严:尊敬。③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④兼胜:都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祖之言A行卓卓B幸遇C而得铭D其公E与是F其传世行G后无H疑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泛指朝廷近侍属官,宋代舍人主管中书六房,文中指欧阳修。B.“或纳于庙”与“或命巾车”(《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或”意思不同。C.本,指依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不同。D.里巷之士,指平民百姓。“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记录人物的美德懿行,以显扬自己,流传后世。B.曾巩认为后世碑铭有的不可信,因为有的死者子孙过分美化先祖,而作铭者不好拒绝死者子孙的请托之情。C.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碑铭作者是难得一遇的,这样的人常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D.曾巩为了感谢欧阳修为自己先祖撰写了碑铭而作了这篇文章,并认为先祖的碑铭一定会流传下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2)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14.曾巩认为一个优秀的作铭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而得以写成碑铭,铭文公正与正确,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先祖之言行”作主语,“卓卓”是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B处断开;“铭”是“得”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公与是”是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2)D.错误。“‘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错,“里”与“巷”的理解反了。“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巷”泛指狭长的小街道。

故选D。

(3)A.“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是一样的”错,根据“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可知,曾巩认为铭与史的内容与意义并不相同。

故选A。

(4)①“苟”,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