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及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材料二:甯戚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而举之;尧舜相见不违桑阴,文王举太公不以日久。故贤圣之接也,不待久而亲;能者之相见也,不待试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与之临财分货乃知其廉也;非必与之犯难涉危乃知其勇也。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故见虎之尾,而知其大于狸也;见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节见,则百节知矣。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或曰:“吾子论汉末贡举之事,诚得其病也。今必欲戒既往之失,避倾车之路,岂有方乎?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馀,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徐徐先试,则不可仓卒将如之何?”抱朴子答曰:“知人则哲,上圣所难。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但共遣其私情,竭其聪明,不为利欲动,不为属托屈。所欲举者,必澄思以察之,博访以详之修其名而考其行,校同异以备虚饰。令亲族称其孝友,邦闾归其信义,尝小仕者,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则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也。”(节选自《抱朴子·审举》)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朝A臣多B贤C左右D多忠E主F有失G皆交H争证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遗策,文中指失误、失策,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策”意思不同。B.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C.百节,身体的各个关节,引申为事物的整体,其中的“节”与成语“高风亮节”中的“节”意思不同。D.归,指称赞、称许,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庄王迅速收罗贤士,终于称霸天下,可见贤主对待各种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他们,而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B.圣贤能人彼此相见,不用考察就能短时间亲近了解,就如齐桓公听甯戚悲歌就任用他,文王见姜太公不久就加以重用。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说到了症结所在,有的士人虽有好的风度仪容,但内在修养不足,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D.抱朴子认为,州郡长官在举荐优秀人才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为私情私利所扰,不为他人的请托屈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4分)(2)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4分)14.三则材料都谈到“知人”,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分)10.CEG【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贤能,身边的侍从多是忠诚,君主有过失,都争相进谏。“朝臣多贤”“左右多忠”是并举成分,两者都是完整的主谓成分,中间可断开,即C处;“主有失”另起主语“主”,故其前应断开,即E处;“皆交争证谏”省略主语“朝臣”“左右”,与前一句“主”有所不同,故句前应断开,即G处。11.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后一个“遗策”指遗留下来的策略。句意: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B.正确。“壮”也是意动用法。句意:庄王认为很好。/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C.正确。后一个“节”是气节的意思。句意:就知道整体了。/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D.错误。“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也是称赞、称许。句意:乡亲邻居称赞他守信讲义。/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12.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说法有误。论及汉末贡举之事的是抱朴子,且“不能”得到贤士表述过于绝对,“不必”是不一定之意。13.(1)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2)如今让州牧郡守全都能够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证他们的本性和行为始终一致,实在是不容易的。【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让”,谦让。(2)“审”,审查,考查;“诚”,实在。14.①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②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而知人。③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3材料一中,“善相人”对于自己的识人之术,指出“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并针对“布衣”“事君”“人主”三者分别加以分析。从“友”可看出,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材料二中,材料最后总结道“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而知人。材料三中,作者指出“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从而指出我们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而是还要深入观察其内在实质。由此可见,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有个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名声闻于全国。楚庄王召见并询问他。他回答说:“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观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顺老人、尊敬兄长、忠厚恭谨、敬畏王命,这样的人,他家里一定会日益富足,自身一定会日益显荣,这就是所说的吉人。观察侍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忠诚可靠、品德高尚、乐于行善,这样的臣子,侍奉的君主就会更有进益,他的官职就会日益得到升迁,这就是所说的吉臣。观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贤能,身边的侍从多是忠诚,君主有过失,都争相进谏,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就会日益安定,自身就会日益尊贵,天下就会日益敬服,这就是所说的吉主。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啊!”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好,于是迅速收罗贤士,日夜不懈,终于称霸天下。所以贤明的君主时常召见擅长各种技艺的人,不只是拥有他们罢了,而是用来成就大业的。材料二:甯戚敲击牛角唱着悲凉低沉的歌,齐桓公听到后任用了他;尧见到舜不久就禅位给他,周文王没有多久就重用姜太公。所以圣人与贤人的相遇,不用等很久就能够亲近;有才能的人相见,不用等考察就能够了解。所以士人的接触,不一定要与他面对财物分配才能了解他的廉洁,不一定要与他身冒危难经历艰险才能了解他的勇敢。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所以看见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猫大;看见大象的牙齿,就知道它比牛大;见到一部分,就知道整体了。由此看来,凭见到的能够预测未发生的,见到一小部分本来就足够知道整体了。材料三:有人说:“您谈论汉朝末年贡举的事情,确实是说到了它的症结。如果一定要戒除以往的过失,避开翻车的道路,难道有什么方法吗?士人有的风度姿态丰满魁伟,严整的仪容绰绰有余,但缺乏内在的修养,根本的东西不足,如果根据外貌取用他,那么不一定能够得到贤者;如果慢慢地先试一试,就又不能很快得到贤者。怎么办呢?”抱朴子回答说:“能透彻地了解人就可称为明智,这对于大圣人也是困难的。如今让州牧郡守全都能够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证他们的本性和行为始终一致,实在是不容易的。(牧守)只要都驱遣自己的私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为私利而动心,不为(他人的)请托而屈服(就能实现)。对所要荐举的人,一定深思熟虑反复观察,广泛询问详细了解,按其名声考查他们的行为,比较异同以全面了解虚名之下实际的不足。假如他的家里人和亲戚都称赞他孝顺友爱,乡亲邻居称赞他守信讲义,就尝试着让他当个小官,如果有忠诚清廉的政绩,处理事情的才干,那么一寸锦锻也可以知道其工巧,就是刺杀老鼠也可以看出勇敢了。”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材料二: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州邑A乡B聚C皆D依E山F为G坞H而I山惟黄山J为K大L大M鄣N山O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新安程氏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汊口定居,家族当中名声显扬的是宋朝的程珌。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C.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得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为此地盘绕在两山之间,其二为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盘旋居住的地方。D.李愿在盘谷居住,吃食取于自然,生活随性而为,没有规定的作息时间,这样的生活让他远离了朝堂纷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14.两篇文章都是序文,但写作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概括。10.CHL11.D12.B13.(1)所以他写作《汊口志》,记录这个地方的风物、习俗以及山丘坟墓。程汝玉所保存的资料,可以说是很多的了。(2)与其当面(或生前)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或死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心中没有忧虑。14.材料一,(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材料二,(言志)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建坞,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州邑乡聚”,主谓句,其后应断开;“皆依山为坞”省略主语“州邑乡”,其前C处应断开;“坞”作“为”的宾语,其后H处应断开;“大鄣山次之”,“大鄣山”为主语,其前L处应断开。故选CHL。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秦初在这里设置鄣郡。/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B.正确。句意:求学的人称他为徽庵先生。/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C.正确。D.“黜陟,罢免官职”错误。文中“黜陟”,是指官吏降免或升迁。句意: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错误。程汝玉写《汊口志》,归有光为该书作序。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写作;“志”,记载;“所存”,保存的资料。(2)“誉”,称赞;“与其……孰若……”,与其……哪里比得上……;“有誉于前”“无毁于其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前有誉”“于其后无毁”。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由“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可知,(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材料二,文章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愿之言”即“愈之意”;作者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参考译文:材料一:越山的西南方向高耸,其下倾向大海,所以天目山在浙江是最高的山峰,但也仅仅是与新安的平地是相等的。从浙江望去,新安就像在万山的上面。所以新安,是山郡。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建坞,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秦初在这里设置鄣郡。唐代广明之乱时,都使程沄聚集众人以求自保,在其外扎营,子孙于是就居住在这里。新安程氏,环绕邑镇,都以梁忠壮公为祖。而都使程沄才开始在汊口居住。程氏中名声显扬的,是宋端明殿学士程珌。而像庸师侍奉饶仲元,之后的吴幼清、程钜这些人都出自其门下,求学的人称他为徽庵先生。其他有名望德行的人,每代都有。程元成,字汝玉,都使程沄的后人。所以他写作《汊口志》,记录这个地方的风物地理风俗以及山川丘陵坟墓。程汝玉所保存的,可以说是很多的了。君子能够不忘故里,之后还能够使它在天下闻名。唉!现在的名都大邑,尚且还遗憾记载的缺失,汊口不过是一个乡邑,汝玉能够这样为家乡的山水增加名声,那么文献记录在世的,大概很少吧!材料二: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李愿说:“……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三)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节选自沈德潜《游虞山记》)材料二: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乎以兹丘之胜钱氏惆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面饷余两人,已日昃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禾樨华,由寺以往,芳馥载涂。(节选自张裕钊《游虞山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嗟乎A以兹丘B之胜C钱氏惆D不能藏E于此终焉F余与易州G乃乐H而不能去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拆,指分裂、裂开,与“吴楚东南诉”(《登岳阳楼》)中的“坼”词义相同。B.碑碣、纪念或歌颂某人事迹的刻石的总称,圆顶的叫“碑”,方顶的叫“碣”。C.“霁”,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与“不霁何虹”(《阿房宫赋》)中的“霁”词义相同。D.胜,指美好、优美,与“亦遂增胜”(《项脊轩志》)中的“胜”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常以山川胜景、自然风物为题材。它既可描写叙事,亦可议论抒情,多为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B.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与友人前往,但因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无法成行,只得遗憾离去。C.两文均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全面铺叙,将登山越岭所见所闻风光景物逐一展现笔下,部分内容可相互映衬。D.两文为同题游记,但各具特色。沈文于写景中见哲思,张文于写景中见禅意,但都流露出对这一方山水的难舍之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橙道,遂陟椒极。(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14.两文均写到了拂水岩胜景,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0.ACF11.B12.B13.(1)行走了四五里路,层层曲折向上攀,翻越山岭,登上石径,就攀登到了山顶。(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14.①沈文侧重描写拂水岩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奔腾如虹的水势,展现出自然山水的雄奇壮美;②张文则侧重记述与拂水岩相关的文化古迹,如拂水山庄旧址,更具文化的厚重感。【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唉!凭着这么好的山丘,钱先生却糊涂地不能隐居在此终了一生,我和赵惠甫却快乐得不想离开啊。“嗟乎”是叹词,单独成句,其后A处断开;“以兹丘之胜”是介宾短语作句外状语,其后C处断开;“焉”是句末语气助词,“余与易州”是下句主语,F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山脉突起并且裂开。/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B.“圆顶的叫‘碑’,方顶的叫‘碣’”错误。应为圆顶的叫“碣”,方顶的叫“碑”。C.正确。句意:不一会儿天放晴了。/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D.正确。句意:凭着这么好的山丘。/也增加光彩。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但因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无法成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本次游山无法成行的原因是“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困惫而归后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亦不能再去游玩。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折”,弯曲;“磴道”,石径,石道;“椒极”,山顶。(2)“之”,到,往;“幽邃窈窕”,幽深的地方;“探历”,探访游历。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可知,沈文侧重描写拂水岩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奔腾如虹的水势,展现出自然山水的雄奇壮美;②由原文“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可知,张文则侧重记述与拂水岩相关的文化古迹,如拂水山庄旧址,更具文化的厚重感。参考译文:材料一: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层层曲折向上攀,翻越山岭,登上石径,就攀登到了山顶。上面有石块堆成的小土丘,似乎是古时的坟墓,但没有墓碑标记是什么人的坟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大门被打开,又像刀刃直立,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停下脚步站了很久,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我和朋友都难以停留片刻。不一会儿天放晴了,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难道只是寻山吗!材料二:虞山后面向东延伸进常熟城,出城斜向西,绵延有二十里地,四面都是广阔的田野,山横亘在中间。其中最美的景点是拂水岩。岩脚下是拂水山庄的旧址,是钱牧斋曾经住过的地方。唉!凭着这么好的山丘,钱先生却糊涂地不能隐居在此终了一生,我和赵惠甫却快乐得不想离开啊。山崖的边侧是维摩寺,经过战乱后大半被毁坏了。出了寺向西走,稍微转个弯,过了一道岭,然后向北,只见云海豁然开朗,渺渺茫茫,仿佛天外一般,而狼山忽然出现在前面。我指着狼山对赵惠甫说,之前我在那上面游玩过。又从西边下去,是三峰寺,所在房屋常常都可作休息。走进寺里一看,里面很多古树,有一株罗汉松,树皮已经剥落,树干蜷曲光秃,像是数百年的树。寺里和尚准备了酒菜、水果,请我们两人吃,太阳将要西斜,。我们沿着山向北走,经过安福寺,那就是唐代诗人常建诗中所说的“破山寺”,清幽深邃,和他诗中描绘的相符。寺里多桂花树,从安福寺经过,一路上充满着芬芳。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最后一卷(三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致为臣而归,王①就见孟子,曰:“今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②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陈臻问曰:“于齐,王馈兼金一百镒而不受;于宋,归七十镒而受;于薛,归五十镒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则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归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戒归之备乎!’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夫金归,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时己贪,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金有受不受之义,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无功”,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贪富”,引前辞十万以况后万。前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节选自王充《论衡》)【注】①王:指齐宣王。②陈子:指材料二中的陈臻,孟子的弟子。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夫富贵者A人B之所欲也C不D以其E道F得之G不H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指国都之中,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意思相同。B.有司,指官吏,与《答司马谏议书》“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意思不同。C.归,同“馈”,赠送,与《静女》“自牧归黄,洵美且异”中的“归”意思相同。D.前,指以前、从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中的“东”指向东行,两者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返回故国,齐宣王前往会见,询问以后还能否再见到孟子;孟子表示,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B.得知齐宣王要拿出一万钟的俸禄来奉养自己的弟子,孟子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子叔疑的例子进行类比,表示自己不会如他一样。C.面对陈臻的疑问,孟子表示自己先拒绝金子后又接受金子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选择,先拒绝是因为没理由接受,后来接受是因为有理由接受。D.王充认为,虽然金子和房子都有接受或不接受的理由,但孟子只是说自己不贪图富贵,而没有直接说自己没有功绩或者已辞官再接受就不合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2)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14.王充反驳孟子拒绝接受俸禄和馈赠的依据是什么?10.ACG11.B12.A13.(1)如果我想要富裕,却拒绝十万钟的俸禄而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2)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而送礼物给我,这是用财物收买我,难道有君子是可以用财物收买的吗?14.①富贵人人都想要,有的推辞,有的不必推辞,不能以自己不贪图富贵为由而拒绝该接受的,这不符合谦让的道理;②以前该接受的接受了,现在该接受的也不应拒绝。【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该享受。“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为“……者,……也”判断句,AC处断句;“不以其道得之”是动宾结构,其后G处断开。故选ACG。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想要在我国都城之中给孟子一座宅第。/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B.错误。都指“官吏”。句意:有专门的部门官员管理(这种事)。/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C.正确。句意:送你七十镒,你却接受了。/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D.正确。名词作状语,以前、从前;名词作动词,东下。句意:其实以前该享受十万钟那么多的俸禄。/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说法错误,“不敢请耳,固所愿也”的意思是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使”,如果;“予”,我;“是……乎”,这……吗。(2)“无处”,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归”,同“馈”,赠送;“货”,用财物收买,收买。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可知,富贵人人都想要,有的推辞,有的不必推辞,不能以自己不贪图富贵为由而拒绝该接受的,这不符合谦让的道理;②由原文“前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可知,以前该接受的接受了,现在该接受的也不应拒绝。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而返回邹国,齐宣王前去见孟子,说:“如今你要舍弃寡人而回国,不知道从此以后是否还可以再见到先生?”孟子回答说:“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某一天,齐宣王对他的臣子时子说:“我想要在我国都城之中给孟子一座宅第,用一万钟的俸禄来供养孟子的弟子,使各位大夫以及国人都能有所敬重和效法,先生为何不替我去说一说呢!”时子通过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原来是这样,时子哪里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呢!如果我想要富裕,却拒绝十万钟的俸禄而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季孙说过:‘子叔疑真令人感到惊异!他自己想要做官,不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担任卿的职务。哪个人不想要得到富贵,可他却在这做官发财中有私心想独占利益。’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用他们所拥有的交换所没有的,有专门的部门官员管理(这种事)。有一个地位低下的男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右观望,想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很卑鄙。”材料二:孟子拒绝做齐卿的十万钟俸禄,不符合谦让的道理。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该享受。所以君子对于爵位和俸禄,有的推辞,有的不推辞。难道是因为自己不贪图富贵,就拒绝应当接受的赏赐吗?陈臻问孟子:“在齐国,齐宣王送你上等金一百镒,你不肯接受;在宋国,送你七十镒,你却接受了;在薛国,送你五十镒,你也接受了。你如果认为以前不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礼物就错了;要是认为后来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礼物就错了。老师你在这二者中必居其一。”孟子说:“我都是对的。当时在宋国,我将要远行,给远行的人一定要送路费,辞行者说‘送盘费’,我哪能不接受呢?当时在薛国,我害怕有危险存有戒心,辞行的人说,‘听说你有戒心,所以为便于有武器进行戒备,送点钱给你做准备吧!’我哪能不接受呢?像在齐国,我就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而送礼物给我,这是用财物收买我,难道有君子是可以用财物收买的吗?”金子送来了,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有缘故的。并不是接受的时候就表示自己贪财,不接受的时候就表示自己不贪财。金子有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而房子也该有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如今孟子不说“自己没有功绩”,或者“自己已辞官了,再接受房子就不合理”,而是说“自己不贪图富贵”,并且用以前拒绝做卿的十万钟俸禄来作后来这次一万钟俸禄该拒绝的理由。其实以前该享受十万钟那么多的俸禄,这次又怎么能拒绝呢?2024届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材料二: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材料三: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A.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B.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C.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D.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阴行谋臣,资之金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卒兼六国,虏其王失其所与,不知C.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D.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秦始皇出行,李斯、赵高、胡亥随行,到达沙丘,始皇病重,下诏公子扶苏即位,书信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李斯听信赵高邪说,致使胡亥即位。B.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了七大罪状,希望二世看到此文后能醒悟并赦免他。C.由于赵高的阻止,李斯的上书并没有递交到二世手中。当初承诺让李斯世代富贵的赵高断绝了李斯求生的希望。D.世人认为李斯对秦极为忠诚,建立了周公、召公般的功业,却受五刑而死;司马迁考察这件事的真相,不同意这种说法。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2)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