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8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18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选择题下图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典型的()A.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己地的自然带名称为()A.亚热带硬叶林带 B.温带混交林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苔原带1.A2.C第1题,读图可知,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总体上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变化的,其热量是逐渐降低的,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第2题,根据己地的纬度可知,该地处于北极圈附近,为亚寒带,因此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正确;亚热带硬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带分布的纬度较己地低,A、B错误;苔原带分布的纬度较亚寒带针叶林高,庚应为苔原带,D错误。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重要的草地资源,是北方草原核心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沙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京津冀地区主要风沙源地之一。下图示意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FVC均值(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5题。3.锡林郭勒草原从东到西依次为()A.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C.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D.荒漠草原—草甸草原—草原4.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A.1—3月 B.4—6月C.7—9月 D.10—12月5.改善锡林郭勒草原的植被覆盖度,需要()A.大力植树种草B.扩大耕种面积C.建设人工湿地D.进行季节性轮牧3.A4.C5.D第3题,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说明降水量由东向西减少,因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分别是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A正确。第4题,受夏季风影响,锡林郭勒草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最多,C正确。第5题,锡林郭勒草原区主要为牧区,又处于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当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严重荒漠化区域显著增加。针对荒漠化的原因可知,锡林郭勒草原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合理放牧,退耕还草,进行季节性轮牧,D正确。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6.该山地可能属于()A.昆仑山 B.秦岭C.祁连山 D.大巴山7.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高山草甸带、山地灌丛草甸带、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荒漠带、山地灌丛草甸带、针阔混交林带C.高山荒漠带、山地灌丛草甸带、山地针叶林带D.山地灌丛草甸带、山地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6.D7.D第6题,由图可以推断,该山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不可能是位于西北内陆的昆仑山、祁连山,A、C错误;秦岭位于南北方分界线,北坡基带应为落叶阔叶林,而图中落叶阔叶林在海拔1500~2000m处,B错误;大巴山位于秦岭南侧,符合题意,D正确。第7题,由图可以推断,落叶阔叶林带往上应为针阔混交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往上应为山地针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以上应为山地灌丛草甸带,D正确。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森林生长的最高海拔界限;下边界为林线,是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白马雪山位于横断山脉中段,图1示意白马雪山所在区域,图2示意林线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分别随高程的分布占比。据此完成8~9题。8.白马雪山林线植被是()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 D.高山灌丛9.白马雪山的高山林线交错带集中在()A.3700米以下B.3700~4500米之间C.4500~4900米之间D.4900米以上8.A9.B第8题,读图可知,白马雪山林线植被分布的上边界达到了4500米处,由于此处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分布的森林植被应是耐寒性较好的针叶林,A正确。第9题,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根据图片可知,白马雪山的林线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在3700~4500米之间交错最为明显,B正确。一般典型山地植被带的高差都小于1000米,在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北坡出现了落叶阔叶林带的垂直高差达到了2000多米的现象,这是世界上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带,被称为“超级垂直带”,下图示意秦岭北坡落叶阔叶林带的垂直结构。据此完成10~12题。10.秦岭北坡山地落叶林带形成“超级垂直带”的原因有()①落叶林物种多②位于暖温带南界附近③气候垂直差异小④地形坡度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1.在“超级垂直带”中形成不同亚带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热量C.降水 D.坡度12.在“超级垂直带”中,自然状况下最可能发生变化的植被带是()A.栓皮栎亚带B.锐齿槲栎亚带C.蒙古栎亚带D.糙皮桦亚带10.A11.B12.D第10题,秦岭北坡山地落叶林带形成“超级垂直带”的实质是垂直分异显著且分布范围广。秦岭北坡基带位于暖温带南界,山地的海拔又足够高,导致北坡几乎包含了完整的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广大地理环境,热量条件能满足绝大多数落叶林物种的生长,且与水平分异的温带落叶林相邻,绝大多数落叶林物种的种子都能传播至此,①②正确,③错误;地形坡度属于小尺度的局部因素,只会造成局部差异,④错误。故选A。第11题,影响“超级垂直带”这种大范围分异的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超级垂直带”植被的分异主要是森林带的分异,说明内部水分差异不大,随着海拔升高热量变化显著,因此影响其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B正确。第12题,糙皮桦亚带是位于落叶林带和其他植被带交会处的先锋植被带,未来会被其他植被所取代,最易发生变化,D正确。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山顶上分布着同纬度规模罕见的山地草甸带。据此完成13~14题。13.该山顶山地草甸带的分布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B.垂直地带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4.与西坡相比,东坡常绿阔叶林带的上界海拔更高的主要原因是()A.水热充足 B.土壤肥沃C.地势平缓 D.人为保护13.D14.A第13题,该山由针叶林带向较高海拔直接是山地草甸带,跳过了高山灌丛带,不符合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体现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第14题,与西坡相比,东坡常绿阔叶林带的上界海拔更高的主要原因是东坡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充足,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范围更广,A正确。下图为某纪录片中的一帧画面,蜿蜒的林带下嵌在广阔的高原上,就连高大的树冠顶也很难探出头来。据此完成15~17题。15.图中林带分布在()A.河谷中 B.峡湾中C.山谷中 D.裂谷中16.该狭长林地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17.在自然带分布规律中,该林带的分布属于()A.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15.D16.C17.D第15题,根据“蜿蜒的林带下嵌在广阔的高原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带分布在东非大裂谷中,受板块张裂影响,出现裂谷,裂谷处水热条件更好,适宜生长森林,D正确。第1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地处热带地区,在高原处形成热带草原,裂谷处出现森林,主要原因是裂谷水分条件更好,C正确。第17题,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受裂谷影响,裂谷内水分条件较好,使得该林带出现,因此,该林带的分布属于非地带性分异,D正确。右图为美国西部某山谷示意图,两侧山坡植被密度有明显差异。读图,完成18~19题。18.与乙坡相比,甲坡植被稀疏的原因是()A.位于山地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B.位于山地北坡,太阳辐射强,蒸发大C.位于山地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D.位于山地南坡,太阳辐射强,蒸发大19.甲、乙两坡自然景观的差异反映了()A.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18.D19.D第18题,该地位于美国西部,受地形阻挡等因素的影响,甲、乙两坡水汽到达均少,水汽到达量不是导致甲、乙植被覆盖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C。甲可能位于山地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相对较强,蒸发量大,土壤水分较差,植被稀疏,而乙可能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相对较弱,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更好,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B错误,D正确。第19题,甲、乙地理位置相近,但植被覆盖率差异明显,而这种差异主要受坡向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性分异,D正确。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自然带垂直地带性分布显著,但在局部河谷地带,由于受某些自然因素影响,植被分布出现了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下图示意澜沧江(26.9°N)两岸植被垂直分布。据此完成20~21题。20.澜沧江河谷植被非地带性分布的原因是()A.山顶有冰川,水分条件好B.山高谷深,焚风效应显著,谷底干旱C.受西南季风影响,热量充足D.河谷地带,晚上上升流明显,夜雨多21.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A.冰雪带灌丛草甸带B.荒漠带苔原带C.冰雪带针阔混交林带D.灌木林带冰雪带20.B21.A第20题,根据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澜沧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平地带的自然带应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在局部河谷地带形成了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出现了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该现象形成原因是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焚风效应显著,谷底干旱,植被缺水,不能生长高大乔木,只能生长低矮的小叶灌丛,B正确。第2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地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是由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于所在基带向极地的变化,因此在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之上,②自然带应是灌丛草甸带,在其之上的①应是位于山顶,海拔高,气温低,而出现冰雪带,A正确。二、非选择题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祁连山中段北坡某小流域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图1),该流域7月平均气温为10~14℃,年降水量为290~467mm,年均蒸发量超1000mm。青海云杉生长适应性强,是该流域森林草原带的主要森林种群,呈斑块状分布在海拔2700~3300m的阴坡、半阴坡,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没有被采伐和抚育。青海云杉林在各海拔区段森林结构特征差异显著,3100~3300m处树高、植株密度最小,胸径和冠幅(树木的南北和东西方向宽度的平均值)最大。图2示意该流域内青海云杉林在不同海拔处的根、枝、干、叶生物量占比。(1)分析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该流域2700~3300m阴坡、半阴坡的原因。(2)比较2800~2900m与3100~3300m处青海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3)若全球气候暖湿化持续,推测该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范围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解析:(1)植物的生长离不开一定的热量、降水、光照、土壤等条件,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该流域2700~3300m的阴坡、半阴坡,说明其他地区青海云杉林生长条件不佳,该流域蒸发大于降水,水分条件差,山麓地带不能形成森林带;2700~3300m处较山麓地区海拔高,气温降低,蒸发减弱;且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水分条件改善;阴坡、半阴坡太阳辐射弱,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2)据图可知,2800~2900m处青海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高,根系发育与土壤有直接关系,3100~3300m处海拔高,冻土影响大,根系埋藏浅,根生物量占比低,树木胸径和冠幅大,干、枝生物量占比更高。(3)全球气候暖湿化持续会导致区域水热条件改善,青海云杉林分布范围在山区会有所扩大,表现为青海云杉林向高海拔和低海拔方向扩张。全球变暖,高海拔处热量条件改善,青海云杉林向高海拔扩张;全球变湿,低海拔处水分条件改善,青海云杉林向低海拔扩张。答案:(1)该流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