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碧桂园的营销策划讲解_第1页
教学案例:碧桂园的营销策划讲解_第2页
教学案例:碧桂园的营销策划讲解_第3页
教学案例:碧桂园的营销策划讲解_第4页
教学案例:碧桂园的营销策划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碧桂园神话

——一个轰动南国的战例资料来源于企业资料,致谢碧桂园地产碧桂园,一个田园风光的别称,一个毫不起眼的地名,然而就是这个“碧桂园”,在1994年至1995年间,却像一座原子反应堆,裂变出一系列注目的新闻,形成了奇峰迭起的连锁反应,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使广东为之轰动,影响涉及全国。

这是广东的神话,也是策划家的神话。

一、碧桂园策划与运作过程碧桂园,它座落在广东省顺德与番禺的交界地,前不着村,后不靠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碧桂园,这个占地1000多亩土地,投资上亿元的花园别墅楼盘,1993年6月处于“死火”状态。这个被誉为“金三角的交汇点”,颇得民心的广东省前省长叶选平亲笔题写“园”名的楼盘,看楼买房的人伶仃可数。

为了“救命”,发展商曾多次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希望出奇制胜,但也没有什么高招。

碧桂园的老板虽出身农民,却酷爱看书报。古谚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料不到,机遇女神竟也藏身其中。

一天,他从报纸上获知,四川某地办了一所“贵族学校”,广州从化也办了“中华英豪学校”,为“大款”们解除了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于是,1993年8月的一天,他驱车到广州从化考察“中华英豪学校”,准备送其子女去那儿上学。

当他到离广州两个小时车程,并且是建立在偏乡僻壤、水田鱼塘之上的“贵族学校”,看到那么多“大款”,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千金”、“公子”往这儿送,尽管每个学生要交教育储备金15万元。他突然眼睛一亮,他想为什么我们不打破先建房再办学的惯例,而是先办学再建房呢?于是,他决定:楼盘不治先办学。(逆向思维出创意!)可是,一帮农民出身的建筑商,怎么办起一个商档次的贵族学府呢?在三角洲的田园地带办学,能吸引大都市的有钱人吗?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当时,有人建议请新闻界的“大腕”出山,写一篇大手笔的文章,为办学推波助澜。这位“奇人”就是被人们誉为“策划大师”的王志钢。

碧桂园老板初衷是请王志钢写一篇文章。

1993年10月,王志钢看完了死火的楼盘的后,王志钢说:“这个事业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做好的。办学,不是权宜之一计,而是围棋上的‘生死之劫’,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的部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用全新的策划思路去做。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也许反过来救了大市。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种住宅配套,那就注定要失败。”。

心灵相通的碧桂园老板当场拍板“碧桂园请您当总策划”。二、王志钢的策划思路第一部分

碧桂园学校的策划

以征收6位数的教育储备全面启动的“高价学校”,当时正在广东风起云涌,“中华英豪”打响火炮后,有东莞的“新世纪英才学校”,深圳的英文书院,顺德的“亚加达”,广州的“南洋英文”,“华美国际”等20多家学校,争夺那些富翁、大款们对子女的投资。在各路英豪当中,有的与美国、加拿大学校联姻,有的聘请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的教师,有的则在繁华都市中心的华丽校舍、设备齐全、交通便利为号召,相比之下,位于偏远的乡村,目前还是一片桑基鱼塘的“碧桂园”条件最差,简直没有“叫阵”的资格。(一)广告策划:

1.报纸:

面对当时中国房地产广告大多是直接了当地、简单地进行理性诉求,诸如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价格低廉一类,也有一些感性诉求广告,但往往是哗众取宠,目标不明。王志钢则要求广告设计必须改换思路,从总的战略着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设计出“可怕的顺德人”的广告。

1994年1月3日、1月9日、1月13日《羊城晚报》刊出一则引起轰动的系列广告:《可怕的顺德人》,“可怕的顺德人”刮起一股“悬念旋风”,那神秘的“智慧果”之后又有什么?人们急不可耐地等9日的报纸,9日晚报,又由“智慧果”引出了“博士帽”。

1994年1月25日,“可怕的顺德人”全面揭开谜底,在《羊城晚报》的一整版套红广告中,语出惊人:

“中国古谚云:富不过三代。今天向成功人士进言:要使事业有续,最明智的投资莫过于投资子女。儿女需要什么?孩子在呼唤什么?做父母的最明白。”

广告和盘托出了“21世纪经济大潮的黄埔军校”——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方案与招生条件。

据统计,在广告刊出的一个月中,“碧桂园”就收到全国各地来信8000多封。

[可怕,代表一种能量,产生一种震撼]

“可怕的顺德人”

一架天平,左边是别墅、轿车、美金,右边的是一个小学生,文字:财富的积累或儿女的成才?两相权衡,谁重谁轻?钱财身外物,儿女千秋业。

唯一性:广告设计及内容,公关活动

排它性:景山中学的分校

权威性:一流人才,一流学校2.电视广告:

6月份,私立学校的招生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王志刚又设计了一个“为什么”系列,在战云密布的社会大背景上,打上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号。

电视屏幕上,一个成功人士志得意满地回到家中,不料开门之后,所见的是家中乱七八糟,太太正在追打自己的爱子。何故?一张不及格的试卷,令“大款”涨大了头脑,一家人愁眉苦脸之时,突然画外音插入一个小孩清脆的声音,“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

3.广播:

“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这孩子气提醒,在广播中也经常重复出现。

结果:7、8月,草创而成的碧桂园学校人头涌动、车水马龙。报名者达到1300人,教育储备金也由最初的一个学生18万元涨到23万元直至30万元。“碧桂园”一跃成为广东高价学校的“龙头大哥”。据说,在各种媒体的广告费支出不到100万元。(二)公关:

将碧桂园学校的办学过程,策划了许多传奇因素,戏剧性的色彩,在新闻“热点”上聚集放大,吸引新闻界的注意力,“炒”出一台又一台有声有色的话剧来。

1.借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

1994年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周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捕捉新闻机会,专门派员北上拍摄了景山学校高质量办学的系列专题片。正在筹办碧桂园学校的校长(原广东高教出版社副总编)廖秉权,恰好与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是北师大的同班学友,于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产生了:借用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和顺德北密镇合办北京以外的全国第一所分校——碧桂园学校。新闻炒作:94年1月,碧桂园学校正式奠基的日子,邀请新闻界记者来碧桂园参观,先请记者们观看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录像。屏幕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说上千个汉字,三四年级能用英语会话,令人啧啧称奇。镜头捕捉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你爷爷是谁?”

“邓小平”

“爷爷在家做些什么?”

“看报纸、看电视”

此时,画面定格。王志钢“这是邓小平的孩子,邓家的孩子,包括邓朴方、邓榕、邓楠,都曾在景山学校读书。”他又提醒记者们注意邓小平在10年前为景山学校的著名题词。他强调,碧桂园学校将作为中国教育的“王牌”——景山学校的广东分校,“加入北京景山学校国际教育产业集团”。目标是“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那时,新闻机构对“高价学校”的报道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已出现由客观报道转向批评的倾向,然而,加入了北京景山的学校这一张王牌,就起了戏剧性的变化,角度不同了,主题也不同了。

“南北携手,共创新模”、“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与国际教育接轨”、“构筑跨世纪的文化‘金字塔’”——《羊城晚报》、《经济参考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电视台、广东新闻台纷纷的“抢新闻”的态度对碧桂园学校作突出报道,与“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相互呼应,刮起了一股“碧桂园旋风”。2.人才新闻炒作

王志钢建议:千万不要将学校办成企业,去千方百计赚钱,这样会使碧桂园学校档次下降,要切记“学校不赚钱就是胜利”,花大力气把学校教学质量搞上去。

(1)广告“礼聘”

94年2月15日,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中素负盛名的上海《文汇报》,头版报眼位置刊出套红“礼聘”广告,向全国“高薪礼聘”优秀教育与教学骨干,开出的待遇在当时是很高的:教师月薪1500-3000元,部主任3000-4500元;并解决户口、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

短短一个月,全国各地近万名“园丁”争先恐后定信,打电话向碧桂园报名应征,形成了教育人才“一江春水向南流”的“洼地效应”。(2)新闻炒作

1994年3月底的一天,王志钢又将新闻界各路诸候请到碧桂园。这天,碧桂园学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首批应聘教师进行公开测试,坐在考官席上的,有国家级督学、物理学教授、计算机专家、英语教授、音乐指挥家、美术专家,出场应考10名教师则来自陕西、福建、江苏、湖南、安徽等省市。

王志钢给记者们提供应考者的背景材料,有的曾在加拿大访问讲学的青年学者,有的多次获省市“园丁奖”,有的是当地屈指可数的“高级教师”。

测试自然是成功的,更成功的则是它又一次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之一。上海《文汇报》等以“八园丁热血荐南国、五湖四海心向碧桂园”为题向全国“转播”了这一盛事。

经过严格考核选拔,从8000多名应征者中挑出140多位教坛精英。

3.让海内外关注碧桂园的跨世纪试验

1300多位“小皇帝”进校后如何管理?怎样成才?

全校20多幢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楼宇,校内每个教室配有闭路彩色电视、立体音响、学生宿舍装有空调、外语广播,还有电脑教学室、语音实验室、恒温泳池、少年宫、图书馆和运动场。

然而,不少在家中娇生惯养,称王称霸的孩子,一开始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碧桂园学校没有‘小皇帝’,只有‘自强人’,既决定了学校重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承继父辈艰难创业意志,具有超群生存智慧。’”

△从解放军体院请来10名教练,全体初中生军训一周,男女一律剪平头、短发、步行拉练8公里。△开展“一日常规”,文明礼貌教育。

△强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3种教学。

——口碑传播第二部分

碧桂园楼宇的策划

一、碧桂园楼宇的策划思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碧桂园生活方式”的营造与炒作;

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国际性的碧桂园学校,另一个是五星级的国际俱乐部。

1.生活方式:

把“超级社区生活方式”定为碧桂园方式

当时宣传定位:

主题: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

碧桂园,成功人士的家园

我们选择碧桂园的理由……(大款自诉)有钱当然住碧桂园;

(白领自诉)其实,我是最挑剔的;

(小康小诉),小康的消费、贵族的享受。2.五星级的家

(1)“白领精英”下乡(借腹生子)

碧桂园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下设公关部、维修部、管家部、采购部、人事培训部、基建工程部、康乐部等11个部门,管理人员达150多人,其主要骨干平均为广州酒店管理“精萃”。

物业公司总经理朱兆祥原是中国大酒店的副经理;餐饮部经理来自白天鹅酒店;管理部经理,采购部来自国际大酒店,培训部来自花园酒店。广州的“五星”白领在这里竟有20人之多!

目的:①把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引进物业管理,把这里的每一幢别墅当作五星级酒店里的一套客户,使每一位住客享受到五星级的全程服务,把世界一流的管理专家引入碧桂园,加重“五星级”的含金量。

②“白领下乡”现象成为新闻炒作的又一题材。

·

《文汇报》曾发表一篇通讯《广东城里人下乡当保姆》这些“保姆”年薪很高,公司还为每人配一部小轿车上下班。

·

电视台追踪报道“上山下乡现象”。

3.国际俱乐部

1994年12月28日俱乐部会所开业,会所印制了2000张会员卡,如何“引君入瓮”?王志钢又设计了“名车大行动”。

1994年12月31日,星期六,学校召开第一次“家长大会”,家长们心挂下一代,纷纷百忙之中抽身驱车而来。学校门口出现了蜿蜒几公里“世界名车展”的盛况。当下午4:30大会结束后,家长与子女被引入碧桂园国际俱乐部,参加免费自助餐招待会。一餐美食之后,俱乐部老板亲自送上一张“会员金卡”,顿使家长们有了“五星级”的自尊,2000张卡很快就有了主人,一传十,十传百,加印了3000张卡又全部被抢购一空。

二、公关活动

1.生活方式大讨论。

当时,“碧桂园生活方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未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是“富人的特区”,穷人止步;

1995年2月20日,王志钢组织一批社会科学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