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2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2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2课 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见)C.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 D.亦有仁义而已矣(只是)答案B解析遇:投合、符合。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苟为后义而先利,孳孳为善者)) B.eq\b\lc\{(\a\vs4\al\co1(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C.eq\b\lc\{(\a\vs4\al\co1(舜之徒,而罢三军之师)) D.eq\b\lc\{(\a\vs4\al\co1(何以利吾国,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答案D解析A项,假设连词,如果/做;B项,副词兼有判断作用,是/却;C项,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D项,用。3.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苟为后义而先利 B.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D.不耻相师答案C解析A、B、D三项,都为意动用法;C项,使动用法。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国? B.孟子遇于石丘。C.沛公安在?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B解析B项,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B.“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C.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答案C解析本文没有比喻论证。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做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说:劝说。B.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向。C.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号召。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答案C解析号:说法,理由。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先生将何之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C.说之将何如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A解析A项,动词,去,往、到;B、C、D三项为代词。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B.第二段,宋告诉孟子去楚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劝说楚王和秦王停止战争。C.第三、四段,通过问答,宋说出了自己劝说二王的策略:“我将言其不利也。”D.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劝说二国必然失败,利用“仁义”去劝说二国必然成功,从而阐明了实行仁义的巨大作用。答案D解析强调不能用“利”劝说二王,而应用“仁义”。“必然失败”“必然成功”错误。(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各题。(甲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乙文)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宋·李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10.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1)孟子的态度是eq\x()eq\x()eq\x()eq\x();其理由是eq\x()eq\x()eq\x()eq\x()eq\x()eq\x()。(2)李觏的态度是eq\x()eq\x()eq\x()eq\x();其理由是eq\x()eq\x()eq\x()eq\x()eq\x()eq\x()eq\x()。答案(1)利不可言言利会误国(2)可以言利谋利是人之常情11.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_______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句则达到了________的说理效果。答案陈其利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12.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答案A、D【参考译文】利益的事情可以说说吗?回答: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欲望可以说吗?回答:欲望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不能说呢!说却不按照礼的规定,这就是贪婪与过分,罪过啦!不贪婪,不过分,却说不可说,难道不是贼害人的生命,违背人情吗?世俗社会不喜欢儒家就因为这个。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过激了,哪有讲求仁义却对生命不利的呢?他的书多次说到汤武凭借七十里百里的土地统治了天下,利益难道还小吗!三、文化经典专栏(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4题。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13.一个人丧失本心叫“eq\x()eq\x()”,把本心找回来就叫“eq\x()eq\x()eq\x()”,“哀哉”指的是“eq\x()eq\x()eq\x()eq\x()eq\x()eq\x()eq\x()”。答案放心求放心放其心而不知求14.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差别。孟子的“放心”是指丧失本心,“求放心”是指要把丧失的本心寻找回来,使“心”的官能发生正常作用。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是不必担心、安心之意,与孟子的“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参考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15、16题。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15.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16.关于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认为要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人。【参考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子张问孔子关于善人的行为。孔子说:“善人如果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那学问也就不能达到高深玄妙的境地。”四、表达与交流17.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解析本题用一首小诗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按此情境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场景,并且要有人物“他”的心理描写。小诗中提到的场景要素:小路、十八台阶、月光、蚂蚁;人物是“我”,但在描写场景的时候需要转换成“他”;人物的活动是:坐在台阶上数蚂蚁;人物的心理主要是“数回一个童年”。从人物的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