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不为尧存(wéi) 夏桀(jié)不忒(tè) 倔强(jiànɡ)B.应和(yìnɡ) 六畜(chù)日薄西山(bó) 蕃息(fán)C.驰骋(chénɡ) 倘若(tǎ)蓄积(xù) 妄行(wànɡ)D.奢侈(shēchī) 罕见(hǎn)日蚀(shí) 歪门邪道(xié)答案B解析A项,为wèi;C项,骋chěnɡ,倘tǎnɡ;D项,侈ch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文王康之 B.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C.因物而多之 D.孰与骋能而化之答案B解析意动用法,其他三项为使动用法。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在文中反复强调要用礼义治国,对“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要“日切瑳而不舍”这是因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B.荀子在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精辟透彻地论述了人定胜天的重要思想。C.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跟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矛盾的,因为他承认人的命运由天决定。D.荀子论证说理时,善用排比,使论证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答案C解析很明显C项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纵观全文,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有在天者,也有在己者,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正如礼义能改变国家命运一样。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雩而雨,何也 雩:祭祀求雨B.故君子以为文 文:文章C.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博:博大D.故错人而思天 错:放弃答案B解析文,文饰,装饰。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及意思。(1)大天而思之:________(2)孰与物畜而制之:________(3)思物而物之:_______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2)名词作状语,当作物(3)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物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见文本翻译。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艹,岁)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荀子·天论》)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寇难并至 寇:外寇B.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常:时常C.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伤:妨碍D.弃而不治 治:研究答案B解析B项,“常”通“尝”,曾经。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是禹、桀之所同也,,是何也)) B.eq\b\lc\{(\a\vs4\al\co1(繁启、蕃长于春夏,,祅是生于乱))C.eq\b\lc\{(\a\vs4\al\co1(得地则生,,人祅则可畏也)) D.eq\b\lc\{(\a\vs4\al\co1(物之已至者,,三者错,无安国))答案A解析A项,“是”,代词,这;B项,“于”,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所自,从;C项,“则”,副词,表承接,就/副词,表判断,是;D项,“者”,用在动词后面表发出动作的人或事物,助词/用在数词后表列举的事物或情形,助词。9.下面对文段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大乱对比,可以看出“治乱”本来就与天象、时令和地利等自然条件无关。B.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C.自然无法影响“治乱”,但是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使自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D.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一大进步。答案C解析C项,“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使自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错。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在秋天、冬天,人们把谷物积蓄、收藏起来,这在禹和桀又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季节决定的。(2)没有用处的辩说,不紧要的明察,抛弃掉不去研究。(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神龙初,为给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注],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诰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服阙,累迁黄门侍郎。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开元三年卒。(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注】取急:在职官员因私事请假。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用法严急 用法:执法,应用法律B.此囚终无生理 生理:活下来的道理C.将出居别业 别业:别的职业D.及归田园,不事产业 产业:财产家业答案C解析别的住所,唐时“别业”类今之“别墅”。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久之乃苏,,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B.eq\b\lc\{(\a\vs4\al\co1(何为遽辞职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C.eq\b\lc\{(\a\vs4\al\co1(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失其所与,不知)) D.eq\b\lc\{(\a\vs4\al\co1(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A项,均为“才”;B项,为某种原因/是;C项,跟/结交、亲附;D项,的/定语后置的标志。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授年间,李日知任司刑丞,宽大公平而没有冤案和滥用刑罚。曾经为一个死囚是否该杀与同僚胡元礼争论多次,最后果然李日知是对的。B.李日知事母至孝,后来母亲没有来得及接受命妇封号就死了,而命妇封号在将要殡葬的时候送到,日知更是悲痛得当时就昏死了过去。C.安乐公主的池馆新落成,连中宗也亲自前去,跟随的大臣都写诗祝贺,唯独李日知加以规劝告诫,因而招致很多人的议论。D.李日知退休回家后,不经营产业,只修池塘,筑小亭,多多提携后学青年,与他们喝酒谈论。答案C解析“招致很多的议论”说法有误。【参考译文】李日知,是郑州荥阳人。考取了进士,天授年间,屡次升迁担任了司刑丞。当时朝廷使用法度严厉苛刻,唯独李日知宽大公平,没有冤案和滥用刑罚。他曾经要赦免一名囚犯,少卿胡元礼请求判处这名囚犯死刑,跟李日知来来往往地争议达三四次。胡元礼恼怒地说:“只要我胡元礼不离开司刑官署,这名囚犯终究没有活着的理由。”李日知答道:“只要我李日知不离开司刑官署,这名囚犯终究没有死的道理。”于是把两人的陈述一并上奏,李日知果然是正当在理的。神龙初年,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李日知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当时母亲年老,曾经(有一次)身染疾病,李日知请了事假,调治服侍了几天,鬓发就变白了。不久李日知被加封为朝散大夫,他的母亲没有来得及接受命妇(有封号的妇女)的封号就去世了,在将要出殡、灵车出发的时候,差官携带着皇帝给他母亲的封号文书到来了,李日知在发丧的途中当时昏厥过去,很久才苏醒。左右的人都十分悲哀地大哭,没有人能抬头看他。巡察使兼卫州司马路敬潜打算上报李日知孝敬父母的事迹,派人来索求他的事迹,李日知推辞,没有上报。服丧完毕,又屡次升迁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安乐公主的池塘馆舍刚刚落成,中宗亲自前往那里,随从的官员都赴宴作诗,唯独李日知的诗中存有规劝告诫的话,诗的最后写道:“希望暂且想着让居住的人安逸,不要让社会上的人都说‘劳作的人太辛苦’。”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景云元年,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转任御史大夫,还如从前一样参与政事。第二年,升官做了侍中。先天元年,转任刑部尚书,不再参与政事。他多次要求告老还乡,请求退休,皇上答应了他。起初李日知打算有所陈述请求辞职,却不和妻子商量,回家后让手下人打点行装,要到别的住所居住,妻子吃惊地说:“家中财产一无所有,常常贫穷,家中子弟还没有功名官职,为什么这就要辞职呢?”李日知说:“我一个读书人,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已经超越了自己应得的权利,不知满足是人之常情,如果放纵自己的贪心,这样就没有满足的一天。”等到他回归田园之后,他不置办产业,只是修建花池亭台,多多提携晚生后辈,和他们谈论宴饮。开元三年去世。三、文化经典专栏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5题。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14.画线句子的含义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5.荀子为什么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缺点会让我像有灾祸一样厌恶自己,感到忧惧,所以指出我缺点并批评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参考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四、表达与交流16.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B.因事务繁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