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套卷15讲学生版_第1页
初二语文套卷15讲学生版_第2页
初二语文套卷15讲学生版_第3页
初二语文套卷15讲学生版_第4页
初二语文套卷15讲学生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15讲八年级卷二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遗嘱(zhǔ) 娴熟(xián) 崎岖(qú) 眼花瞭乱(liáo)B.镌刻(juān) 篡改(zuǎn) 初衷(zhōng) 单精竭虑(dān)C.劳碌(lǜ) 畸形(jī) 愚钝(dùn) 筋疲力尽(jīn)D.诘责(jié) 黝黑(yǒu) 匿名(nì) 振聋发聩(kuì)3.默写填空。(12分)(1)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 。(郦道元《三峡》)(2)晴川历历汉阳树, ,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王维《使至塞上》)(4)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 。(曹植《梁甫行》)(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6)今年的天气变暖的比较早。春节过后,我们到郊外去,竟然看到了“ , ”的气象。《钱塘湖春行》4.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5分)①家书, 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交谈的情感载体,是一种重要的家训方法和家教形式。②最早的文字家书始于秦末汉初,被称为“简”或“牍”。③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家书升级版的最好印证。④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经济优裕的家庭已经用锦帛写作并传递家书。⑤东汉后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1)请在第①句横线上填写一对关联词语。(2分)(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意见是: (1分)(3)第⑤句有语病,应改为: (2分)5.名著阅读。(5分)(1)下列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孙玉厚勤劳朴素,忍辱负重,他的儿女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等自强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帮助别人。B.孙少平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安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C.田润叶的身上具有一个女人本该有的所有天性,温良、耐心、忍让、无私、宽宏大量,但又是一个不折不扣为爱痴狂的女青年。D.贺秀莲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她坚信,只要踏实肯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2)保尔说:“只有在生活用铁环把你箍起来,坚强才是光荣的事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许多情节都印证了这句话,请概括写出其中的一个情节。(3分)二、古诗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诗夜游》)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解衣欲睡(2)念无与为乐者(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8.“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了什么?(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9分)书上元夜游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B.归舍已三鼓矣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C.孰为得失 孰若孤(《孙权劝学》)D.予欣然从之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1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3分)12.作者“笑韩退之”的理由是什么?(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3分)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注释】①营:指军营。流照伏波营:表达了一个妇人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13.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作简要分析(3分)三、现代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2分)宣纸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挫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作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⑦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14.文章分写部分从宣纸的 、湿染性、 、胶着性、 五个特性做了说明。(3分)15.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16.第⑥段中的“通常”一词为什么不能删除?(3分)17.⑤⑥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2分)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②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的,十分得意地回家。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⑥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的。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⑧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