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课件_第1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课件_第2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课件_第3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课件_第4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活动的内涵(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2)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客体(4)中介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中介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工业实践农业实践科研实践实践活动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的形式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组成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可能

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农牧业生产丈量土地建筑、手工业战争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天文学数学力学孙子兵法生态科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认识产生例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源(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间接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大地是球形吗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实践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2)“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直观反映论

3、唯心主义先验论(1)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客观(2)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主观(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1、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

2、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费尔巴哈

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康德的“不可知论”休谟的“不可知论”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1、以其能动反映的观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

2、以其能动反映的观点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基本环节

3、以其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4、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四)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2)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精神活动

2、反映、选择与建构(1)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2)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机制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红花!好美啊!杯弓蛇影鬼从何来?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A、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形式

B、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2)理性认识: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A、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

B、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比较

A、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前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深化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渗透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苹果(知觉)=红+甜+硬+……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理性认识的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比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注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和途径(1)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马蹄莲是白色的判断感觉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

(1)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方向(2)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水平(3)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表现为:

(1)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2)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案例

2、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回到(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回到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飞跃(1)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2)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3)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反作用(1)制约作用:制约实践的范围和效率(2)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镜头一:

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

且一扔了事,干脆利索,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

那么,这里有规律吗?

有。这就是,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即可发现:1O~1OO克的最少,1~1O克的稍多,O.1~1克的和O.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之碎片的重量比为l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关系是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关系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们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

这位极善思考的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

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于是突然发现了我们的可悲。这就是,打碎瓶子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的身边淘气地溜走时,我们拥抱过它吗?

没有!就因为迟钝!

如此看来,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

瓶瓶罐罐与木桶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镜头二:

有位奥地利医生叫奥斯布鲁格,他父亲是卖酒的,为了判明高大的酒桶里还有没有酒,这位父亲经常用手在桶外头敲敲,然后由声音判定桶里还有多少酒,是满桶还是空桶。父亲的这一做法启发了他,他便由此推论,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吗?既然父亲敲敲酒桶能知道酒的多少,那么,医生敲敲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听,不就可以由声音判明他的病情了吗?于是细细钻研,认

真总结,终于发明了著名的诊病方法——叩诊。

有人更聪明,由木桶而提出了著名的“木桶理论”,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木桶壁上最高的那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反之,只要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怪不得人们常大声疾呼要补缺补差抓落后环节,原来其意盖出于此。

更有趣的是关于木桶的诸多提法。

比如,想知道一个人的水平究竟如何吗?像观察木桶似的研究研究他吧,这将有助于找到他最短的“那块木板”!像敲敲桶似的敲敲他吧!你会由此发现他的水平境界究竟如何?正所谓“满桶不响,半桶晃荡”。这“响”与“晃荡”,不就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吗?

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处处有哲学,瓶里有歌,罐里有歌,桶里也有歌。苹果落地,敲出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水的沸腾引出了瓦特的蒸汽机;奇迹的基因往往就在于简单的现象中,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肯于思考的头脑。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思考讨论

1、从人们对日常琐事如花瓶的碎片、瓦罐打碎之后以及敲击木桶等的态度中,可以获得什么哲学启示?

2、奥地利医生奥斯布鲁格是如何发明著名的诊病方法一一叩诊的?“木桶理论”是怎样被提出的?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实践新的实践指导制约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案例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1)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2)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

(3)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把握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1)它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防止和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提供了认识论基础。(2)这一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大陆漂移说”的启示

地球表面被浩瀚的海洋和坚如磐石的大陆所覆盖着。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轮廓都是那么清晰、分明。人们不禁要问: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吗?今天的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和大陆的产生、变化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直到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罗塔尔﹒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突然被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所吸引。“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越看越觉得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四块大陆可以拼凑成一块。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就像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他的脑海里再也不能平静,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移开,中间隔了个大西洋。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从古生物化石、古气候、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于19l2年首次提出了地壳变迁的大胆假说,即“大陆漂移说”。这一理论认为,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洲,在两亿年前的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超级大陆一一魏格纳称之为“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日月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欧洲、非洲分出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印度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脉,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这一石破惊天的理论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为之积极求证,也有人称之为“诗人的梦”,更多的人则是猛烈抨击,直至l928年在纽约举行的一次地学讨论会上,“大陆漂移说”仍被斥为“荒诞的怪论”、“积木游戏”。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陆漂移说的动力不足,根据当时物理学家的计算,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两年后,魏格纳为了继续寻找更多的证据,他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他和两个追随者胜利地到达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可是,不幸发生了,193O年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O岁的生日后返回西海岸基地的路上,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走失了。直至第二年的4月他的尸体才被发现。他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与冰河浑然成为一体。随着魏格纳的辞世,“大陆漂移说”也几乎销声匿迹了。

可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又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一一古地磁学。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英国的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沉寂了20多年的“大陆漂移说”又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随后以“大陆漂移说”为基石,通过采用声呐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等得出“海底扩张学说”。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底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见解也应运而生。这一见解的提出,使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解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至此,人类认识史上一条完美的知识大“链接”,“大陆漂移一一海底扩张一一板块构造”问世了,这是地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堪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媲美。不仅如此,它的产生、成长留给人的启示更是深远的。思考讨论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大陆漂移说”随着魏格纳的辞世几乎销声匿迹了,20年后又是怎样被认肯的?

2.“大陆漂移一一海底扩张一一板块构造”这一知识“链接”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统一

4、真理的一元性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首先,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是客观;其次,是认识内容的客观符合性;再次,真理主客体关系是客观的;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为什么真理有主观性?真理的主观性是指其存在形式方面的主观性,而不是其内容方面的主观性。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体对象的属性、规律以及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绝对的(2)真理性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世界的正确反映,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受条件制约(2)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的实践状况制约着人类的认识状况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关系

案例(1)对立:(2)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图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17世纪,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做了一个关于气体体积的有趣实验。波义耳做了一根U型的细玻璃管,封死了短的一头,从开口的一头倒进一些水银。水银顺玻璃管流下去,但是不能升到短的一头,因为玻璃管里的空气被堵在一头了。

当时已经知道,一个大气压力相当于水银柱高76厘米。当水银在弯管中端平衡的时候,记下了被堵在玻璃管里的空气的柱高为ab。这就是一个大气压的空气的体积。然后,波义耳又往管里倒更多水银,使管底的空气承受的压力加大。他发现,压力不断加大,空气柱高ab不断缩小,这说明空气受到了压力,体积会小。

这种变化有规律吗?波义耳的实验表明:在一个大气压下的一个体积的空气,受到了两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压缩为二分之一;受到三个大气压,体积就会被压缩为三分之一……

在波义耳的那个时代,实验的设备还很简陋,没法提供更高的大气压。波义耳把他的实验结果,归纳为一个公式: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它所受到的压力成反比。这就是他在1662年提出的波义耳定律。这个定律和计算公式,我们常常要用到,就是:PV=K。P表示压强,V表示体积,K是个常数,由气体的质量多少决定。

这样说来,波义耳定律似乎是一条绝对的真理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到了19世纪,科学技术大大向前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存在各种各样的气体,空气不能再作为一切气体的代表。由于科学实验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进,科学实验测定的结果也越来越精确。有一位名叫雷尼奥的法国物理学家,对不同的波义耳定律错了吗?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气体施以不同的压力,对波义耳定律进行了检验,并且做了十分精确的测定。结果,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气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遵守波义耳定律的。比如,二氧化碳吧,在通常的室温下,给它施加60个大气压的压力,它就变成了五色液体,不再是气体了。又如氮,在1个大气压下1000升的氮,按照波义耳定律,应该被压缩为1升,然而实际是2升,比按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字要大l倍。在这种情况下,波义耳定律几乎要被推翻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波义耳定律?它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这样的回答:“雷尼奥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合于某些情况。……雷尼奥是科学家,没有玩弄这样的儿戏,而是继续研究,并发现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特别是对于可以因压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始的那一点时,波义耳定律就失去了效力。所以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它是不是绝对地最终地正确的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断定说是。他将说:这一定律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在这种更加狭窄的范围内,他也不会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未来的研究对它作更加严格的限制,或者改变它的表述方式。可见,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例如在物理学上,情况就是这样的。”

雷尼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对波义耳定律作了补充,并且把适合于波义耳定律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1873年,一位名叫范﹒德﹒瓦尔斯的荷兰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自然界中并没有这种“理想气体”,各种不同的气体在受到不同压力的时候,体积的变化并不完全一样,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他对波义耳定律又提出了一个补充公式,就是在运用波义耳定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气体,在压力上加一个改正值,在体积上减一个改正值。这就是瓦尔斯方程,比波义耳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定律完善多了。

那么,瓦尔斯方程式是不是尽善尽美了呢?也不是,因为这个方程中的两种改正值,都必须用实验的方法才能求得。所以,它还是一个经验方程,如果一种气体没有经过实验测定,就无法运用这个方程来修正,它只是比波义耳定律更加反映客观真理。

思考讨论

1、波义耳定律在1662年似乎被看成是绝对真理,到19世纪雷尼奥对他提出异议并加以补充,到1873年瓦尔斯又对波义耳定律提出了一个补充方程,但此方程并非尽善尽美,还须继续完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本性?

2、法国物理学家雷尼奥对波义耳定律进行了检验,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气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遵守波义耳定律的。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怎样回答的?

3、从波义耳定律一一雷尼奥的检验一一瓦尔斯方程说明了真理的获得过程是怎样的?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三)真理与谬误

1、谬误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1)对立统一的存在关系对立:在一定范围内,两者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统一: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斗争而发展;(2)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系图

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各种非科学观点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言论

3、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的关系(1)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来证明待证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权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我国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欧洲中世纪以亚里斯多德的见解作为判断真伪的标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众人意见标准

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系过程图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主观认识

客观对象

相符合

实践(主客观的中介、桥梁)

真理

不相符合谬误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的关系(2)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经验由特殊上升为普遍;为某些命题提供理论证明。(3)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的前提及其正确性依赖于实践;逻辑证明的法则来源于实践;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检验。(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实践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一定能最终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局限性,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们已有的认识;实践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对真理的检验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内涵解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门捷列夫(1834-1907)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UFO外星人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茫茫宇宙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内涵解读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意义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

2、价值的特点(1)价值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5)价值具有相对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含义评价主体在对价值事实的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的评判。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2、价值评价的特点(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价值评价的结果一般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3)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1)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驱动力。(2)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3)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行动的规范。(4)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人生价值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人生境界是人的价值追求的境界,是人依据自身需要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的水平、程度和目标。它体现了人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状况,人生没有境界就没有意义,人生境界的高低则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发展水平和高尚程度。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境界层次说(1)以生存为生活目的的境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2)以占有为生活目的的境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3)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境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人生的最高层次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境界如人与人之间的开诚布公、坦诚相待等,这是一种可贵的真,反之则假;二是指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反之则假。善,广义的善泛指对人和对社会有益的、符合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反之就是恶;狭义的善仅指首先上合乎规范,即善行,反之就是恶。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它充分展示并显现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人的活动的创造性,就其裨而言,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自由的肯定。

一般来说,作为人类的价值理想,真、善、美缺一不可。缺乏真的善和美,不是真正的善和美;缺乏善的真和美,就失去了真和美的意义;缺乏美的真与善,就失去了真与善的光彩而没有感召力。真、善、美的统一,既是人类全部价值目标的高度统一,又是真理和价值的高度统一,它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意味着人生意义的充分实现。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一是要掌握科学知识,在认识上求真。二是培养高尚人格,在行为上求善。三是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世界和美的生活,在情感上求美。四是力求三者在更高水平上得到统一,其表现则是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要在实践中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1)真理原则是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主体性原则。(2)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目的性原则。(3)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多样性原则。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引导的。

3、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基础是实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案例(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一)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二)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三)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世界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下一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7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无疑,他无愧于大科学家的称号。但丁肇中在接受记者采访和在大学演讲回答同学提问时,却多次表示“我不知道”。

镜头一:

2002年9月16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大名誉教授丁肇中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亮相,上午lO:OO演讲《反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宇宙》,并在演讲中向中国大学生发出邀请,欢迎中国大学生参加到他正在进行的磁谱仪电子系统研究实验中。

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讲,深奥玄妙的物理学,都被丁肇中幽默、深入浅出的话语化解成听众的阵阵笑声。丁肇中用四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科研故事贯穿整个演讲,自始至终,现场的气氛非常轻松,上百位没有座位的交大师生一直站到终场,还感到意犹未尽。

报告后的自由提问中,面对交大学子的提问,丁肇中接连回答了三个“不知道”。

有同学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丁肇中马上回答:“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虽然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但是不做实验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对的。”

有同学提问:“数字有正数、负数和零。那么物质是否也存在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呢?”丁肇中非常简洁但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知道。”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丁肇中回答说:“我们只知一问三不知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知道反物质的存在远在我们的银河系统之外,只知道我们的银河系统中没有反物质。至于其他的银河系统中是否有反物质,我不知道。”镜头二:

2004年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AMS实验是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造价约7亿美元,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它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这的确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补充说,在太空实验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能不能找到。对于第二个问题,他说了一段话:“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1890年前后,物理学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发现了电子和X光的科学家,那时候很多人间它有什么用,有什么经济价值?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子和X光都很有用。三四十年代最先进的科学是量子力学,现在用在了超导、激光、通讯上比如微处理器等,到了四十年代最基本的科学是原子能物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现在也被用在能源等方面,所以今天我们所用的东西都是以前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后来他补充说,我所研究的东西确实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场内立即发出会意的笑声。对于第三个问题,他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思考讨论

1.对于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你是如何评价的?

2.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体现的是什么精神?说明什么问题?返回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素质。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活动状态。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自然主人——社会的主人。认识必然,争取自由,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游弋大千题海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3、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BBA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CDBC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10、“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DBCD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一、多项选择题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