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辅道南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大学城辅道南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大学城辅道南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大学城辅道南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页工程名称:大学城辅道南段道路工程第1页大学城辅道南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设计合同我院与业主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1.2相关规范、标准1.2.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1.2.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2.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2.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2.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2.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2.8《重庆市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工程规划导则》2007.12重庆市规划局1.2.9《重庆城乡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导则》2009.12重庆市规划局1.3工程设计资料1.3.1《重庆大学城辅道南段东侧行洪沟设计图》(重庆渝南水利电力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12.04)1.3.21:500地形管线图(重庆市勘测院2015.09)1.3.3业主提供其他相关资料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1工程概况重庆大学城辅道南段道路工程为南北走向,南起科技大道北线,终点北接横四路,本次设计道路全长约3018.662m。道路实施范围为:K0+538.812~K3+557.474。2.2设计范围本次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沿线雨、污水管道新建,对由于道路修建,受影响其他管线的迁改征求各管线单位意见,根据综合管网迁改方案另行进行综合管网专项设计。3设计原则3.1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在现状管线勘测及道路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排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规划区内人口和经济增长提供安全的水环境。3.2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实行雨污分流制系统。3.3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3.4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下地埋设。3.5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冲突,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3.6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3.7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1)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2)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3)柔性结构管线让刚性结构管线。4排水工程4.1排水现状及规划片区现状地势起伏变化不定,道路多起伏,现状雨水主要排入就近水体。与本次设计道路相交的道路有科技大道北线及横四路,其中科技大道北线为现状道路,各管线已实施到位,科技大道北线南侧建有雨水管网,其中管径为d400,均由西向东敷设,出口接入现状水体;北侧布置有d400污水管道,由西向东接入下游污水系统。4.2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1)设计年限本工程为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2025年)规划进行设计,同时按远景(2030年)复核。(2)排水体制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3)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和道路设计范围内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4)基本设计参数①最大控制设计流速:排水管道Vmax=5m/s。②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③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4.3雨水系统4.3.1雨水系统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本次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重庆市主城区暴雨强度修订公式的通知》(渝建[2013]625号,2013年12月31日)沙坪坝片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L/s·Ha)暴雨重现期:道路P=3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本次设计道路取ψ=0.7。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a)。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n:管材粗糙系数,聚乙烯(HDPE)塑钢缠绕管取0.01,钢筋混凝土管取0.014。表4-2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雨水管段汇流面积(ha)重现期(年)径流系数设计流量(L/s)管径(mm)粗糙系数坡度(‰)流速(m/s)过流能力(L/s)Y-1~Y-100.830.7191.4d4000.0151.52195.0Y-11~Y-348.9+4.030.73144.0d12000.0163.473926.0Y-37~Y-334.030.7974.9d6000.01222.191183.9Y-62~Y-605.5+5.430.72412.8d10000.01103.973116.9Y-46~Y-605.430.71316.1d8000.0183.061537.6Y-91~Y-905.3+3.030.72022.9d10000.0173.322607.7Y-80~Y-903.030.7731.2d8000.0131.87941.6Y-79~Y-74-13.030.7731.2d5000.01805.051388.4Y-107~Y-1215.630.71364.8d8000.01103.421719.1注:Y1-Y10段两侧地块现状已完成建设,已有完善雨水系统,本次设计仅考虑路面雨水收集及排放。4.3.2雨水管道平面布置本次设计道路路幅宽度为21m,其中车行道15m,西侧人行道宽0.5m,东侧人行道宽5.5m,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侧人行道下,管中心距路缘石距离为1.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排水管网标准横断面图》。道路雨水管道按道路坡向布置,道路起伏较多,根据道路低洼处设置排水出口,排入现状行洪沟,本次设计道路雨水管管径为d400~d1200,4.4管材及附属构筑物:4.4.1管材根据重庆市建委于2007年颁发的《关于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第四号)》(渝建发[2007]240号)的规定,从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本次设计排水管道均采用聚乙烯(HDPE)塑钢缠绕管,埋深H≤6m,环刚度SN≥8000N/㎡;6m<H≤9m,环刚度SN≥12000N/㎡。管径d300的雨水口连接支管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本工程中所标注管道大小均指管道内径。聚乙烯(HDPE)塑钢缠绕管选用管材、管件必须是符合《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CJ/T270-2007)以及《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248-2008)的规定,管材的外观质量及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国标钢筋混凝土管材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的相关规定。4.4.2管道基础聚乙烯(HDPE)塑钢缠绕管采用砂垫层基础,详细作法参照本设计图册《管道基础及管道接口断面图》。管径d300的雨水口连接支管采用满包混凝土基础。4.4.3管道接口聚乙烯(HDPE)塑钢缠绕管管道接口采用不锈钢钢箍连接(400≤DN≤1200),塑钢缠绕排水管(HDPE)管接口按管材提供厂家要求和《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248-2008)的相关要求进行施工,或由厂家配套提供现场指导施工。钢筋混凝土管道接口基础较好时其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刚性接口。4.4.4普通检查井①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本次设计检查井采用C30砌块M10砌筑。②本次设计排水检查井统一采用防盗铸铁井盖及盖座。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B125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井座采用方形,井盖采用圆形;爬梯均采用GRP复合材料成品。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的要求。4.4.5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1.0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跌水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做法详见《跌水井大样图》。4.4.6雨水口本工程雨水口采用新型复合材料,采用双篦雨水口,雨水篦为新型复合材料成品做法详本图册《路边复合材料蓖雨水口大样图》。双蓖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25L/s。雨水口连接管采用II级钢筋砼管,管径为d300mm,以不小于1.5%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连接管管材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并采取360°混凝土包封。道路竖曲线最低点、道路交叉口附近及未置于道路最低洼处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洼点,雨水篦比路面低3~5cm,以保证有效收水。4.4.7八字出水口本设计范围内共有八字式出水口共2座,具体做法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9第5、6页。4.5管道施工4.5.1施工放线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上下游管线必须接顺。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时首先复核上下游现状管渠、接纳水体等的位置、标高、断面尺寸等,若与设计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4.5.2沟槽开挖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1:0.1~1.5控制(详见管道开挖断面图),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管底填方高度不大于3m时,可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底填方大于3m时,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0.5m,再回填0.5m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最后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4.5.3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土、砂砾石、砂性土等。4.5.4沟槽回填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钢筋混凝土管道,填料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土回填,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具体详见《HDPE管道基础及接口大样图》;当检查井在车行道下时,应在检查井周围采用砂石回填,回填宽度不小于40cm。回填材料及压实度应严格执行本设计相关设计图说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5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4.6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本施工设计图及《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有关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进行施工。(2)施工前应校测已建各种管道的断面、高程和位置,确保满足接入条件后方可施工。若开挖中发现图中未示意的排水管道,应通知业主和监理,并联系设计人员。(3)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聚乙烯(HDPE)塑钢缠绕管接口在安装完毕后,须进行接口的水密性试验,试验方法按照各自相关专业规范进行。(4)施工中发现问题,或设计资料之间、设计与现场情况之间有不符之处,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不得擅自进行处理。(5)施工前必须做好防洪工作和施工组织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施工。并组织材料进场,堆放,搞好临时排水。施工组织计划须经项目监理研究批准后才可允许进场施工。(6)本设计要求各管段连接时,必须用同一测量控制点。施工前应对排水的进出口处的高程进行校核,杜绝水排不出去的事故发生。(7)沟槽开挖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开挖放坡坡度根据地质情况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防止跨塌伤人事故发生。(8)施工每一道工序完毕后,须经现场监理,项目监理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施工中做好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资料必须满足业主要求及国家规定。(9)排水管道必须做闭水试验,按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10)其余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执行。5其他注意事项由于缺乏片区控规,设计要求必须征求规划主管部门意见,经同意后方可实施。行洪沟设计终点处为直线接顺,为防止冲刷及不良水力条件等情况出现,该处应采用圆滑曲线连接,请业主协商行洪沟主管部门及其设计单位,对其进行优化调整。本次设计仅按预留道路基础及面层要求控制涵洞进出水口高程。6主要工程量表表6-1排水管网主要总工程量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规格雨水管道国标II级钢筋混凝土管m1645d300聚乙烯(HDPE)塑钢缠绕管SN≥8000N/m2m1046d400聚乙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