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_第1页
双减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_第2页
双减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_第3页
双减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_第4页
双减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减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业设计

21《庄子》二则

一、作业内容

1.大鹏形象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请结合

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试分析“大鹏”形象及其寓意。

材料一:有关“鹏”的诗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宋代-李清照

《渔家傲》)

材料二:有关“鹏”的成语。

“鹏程万里”“蛆鹏展翅”“扶摇直上”。

材料三:带“鹏”字的名人。

岳飞(字鹏举),李鹏,姬鹏飞,岳云鹏,李亚鹏,李小鹏,周

云鹏。

2.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的辩论,让我们看到辩论的趣味。请

认真阅读这篇充满机智的文字,说说你喜欢庄子还是惠子,请说明

理由。

二、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目标:1.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

精彩的语句,感受《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2.学习古人论事说

理的技巧、机智巧妙的论辩,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

启迪和情感陶冶。

作业1对应本课教学目标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能力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作业2对应本课教学目标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及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本题答案不唯一。如果喜欢庄子,可以从

其辩论的特点、方式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来分析。如果喜欢惠子,

可以从惠子探究事物的态度方面去分析。

三、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

大鹏形象:①大鹏形体巨大。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②

志存高远,对自由、光明有着执着的追求。“海运将徙于南冥也”。

③大鹏力大无穷,“水击三千里”。④大鹏善借长风。“大鹏一日同风

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并没有因为自

身的伟岸强大而鄙弃一切,而是善于凭借长天劲风而展翅迅征。

寓意:这些诗词名句和庄子创造出来的大鹏形象,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它随着时代的迁移,日见崇高和完

美,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并深入人心,常见于“鲸鹏之志”

“鹏程万里”等语中。鳏鹏凭借海水运动和强大风力飞到理想的境

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像大鹏一样,志存高远,乘风破

浪,到达人生的理想境界。

2.答案示例:

示例一:我喜欢庄子,因为庄子智辩、巧辩,他利用偷换概念

的方式,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或因为庄子有欣赏的眼

光,他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

上,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示例二:我喜欢惠子,因为惠子好辩,重分析,他对事物有寻

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具有逻辑家的个性。

四、完成时间:20分钟左右。

22《礼记》二则

一、作业内容

1.《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

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在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学原

则、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做了较为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观点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请认真阅读课文,结

合学习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看法。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

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

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并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

解与认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

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儒家“大

同”社会的理想。2.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

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作业1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观点的把握程度。解答这题的关

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让学生

结合自身经验谈出体会,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作业2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儒家的社会

理想,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

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

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答案示例:相似之处:

示例一:从“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

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

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示例二: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

“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

分,女有归”。

对“大同”社会的认识:“大同”社会是孔子基于当时社会的黑

暗及不合理现实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虽然这个社会在当

时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不可能实现,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

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已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

份宝贵财富。

四、完成时间:15分钟左右。

23*马说

一、作业内容

1.本文首句直接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

但从真实状况讲,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善于相马的伯乐。

那么,作者这样的论断是否和实际相矛盾?

2.阅读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所引短文,结合《马说》中韩

愈的观点,说说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

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

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

退。

二、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作

者的观点和思想情感;2.理解作者借千里马托物寓意,为不被重用

的人才鸣不平的表现手法。

作业1对应目标1,通过对文本看似悖逆的质疑,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本文意旨,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

作业2对应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拓展阅读,深入理解文

章观点,探讨人才问题,提升学生由阅读感受上升到自身人生感悟

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三、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

示例一:矛盾。“有千里马”是“世有伯乐”的前提条件。伯

乐是相马高手,但如果没有千里马,怎么可能有善于相马的伯乐。

所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有问题。

示例二:不矛盾。作者有意这样颠倒事实顺序,其目的在于突

出伯乐之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这样表述才能顺理成章地引发后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表达作者对识马的伯乐的

深切期待和呼唤,同时也借此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

感慨、悲愤之情。

2.答案示例: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

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

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

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

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

的人呢?”封德彝惭愧地退下。

(1)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2)要善于用人所长,发挥人才的价值。

(3)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

四、完成时间:20分钟左右。

24唐诗三首

一、作业内容

1.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暗

写,明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2.诗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对恶劣

天气和生活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3.比较《顺宗实录》卷二中的故事与《卖炭翁》的异同,体会

《卖炭翁》的社会批判价值。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官市”取之,才与绢数

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

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

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已经!”遂殴宦

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

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

赦,又明禁。

二、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

实,体会诗人的情怀;2.品味三首诗中的环境及人物描写,体会其

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作业1对应目标1。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小吏,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

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

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深切同情老妇自请应役的无

奈,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通过引导学生

对一明一暗的理解分析正确把握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

把握文章主题。

作业2对应目标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及句子作用的

掌握。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写景句的理解与分析,明确诗中对恶劣

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从侧而说明了诗人生活之艰苦,为后文的议

论和抒情做铺垫。

作业3对应目标1。在了解白居易创作目的的基础上,通过比

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卖炭翁》的主题,体会作者对底层劳

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具

有极强的讽喻时政的艺术效果。

三、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

明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

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2.答案示例:

诗歌这六句描写了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比如“俄顷风定云

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

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用恶劣的天气衬托出环境之恶劣,生活环

境之艰苦。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

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为结尾

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3.答案示例:

译文: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到城里去卖,遇到太监,称

是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只给他几尺绢,又要索取门户税,仍然强

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有得到的绢给了太监,不肯接

受。(太监)说:“我必须要用你的驴把柴送进去。”农民说:“我

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到钱后才有饭吃。现在我把我的木柴

给你,不拿钱币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去死罢了!”于是殴打

太监。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

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

都不肯听从。顺宗皇帝初登位时,禁了宫市;到皇帝下大赦令时,又

再次明令禁止宫市。

(1)物的设计。

柴和炭,虽是一字之差,但炭更来之不易,就更能表现卖炭翁

生活的不易。

⑵人的设计。

《顺宗实录》写明主人公是“农夫”,表明他应该有农田,但后

文“待此然后食”可以看出,这农田不能供给生活,卖柴所得不说

是全部收入,至少是大部分收入。《卖炭翁》则明确指出“身上衣裳

口中食”,卖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