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2024年秋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0×l.5=60分)1.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索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意生存须要时,逐步相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己观测出“北斗”天象。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A.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提升了历法的精确程度C.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2.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分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政教合一C.君主专制D.等级森严3.战国时期,墨子主见“尚同”,萄子主见“群居和一之道”,韩非也感叹“大臣贪重,细民安乱……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这反映出战国诸子()A.具有统一倾向B.质疑礼乐文明C.相互沟通学习D.心系苍生疾苦4.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行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变更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A.标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5.汉武帝曾发布诏令“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敢犯令,没入田僮”,还在全国各地设置盐官和铁官,由大农部丞数十入主理各郡国盐铁事宜,通过均输方法统一调制盐铁。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交通发达便于物资调度C.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加强D.重农抑商政策正式确立6.西晋时期,晋武帝特殊开设“寒素科”大举寒门,到了东晋则形成了“寒门掌机要”的局面。通过这些举措()A.庶族地主取代了门阀士族B.社会阶层流淌大大加快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更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7.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躲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大量向南方迁移,甚至大量进入传统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此同时,南疆少数民族也存在向北推移现象,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这种现象()A.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完成了民族融合8.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状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A.中心与地方的冲突渐趋激化B.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C.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D.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9.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心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心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淌性增加10.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全部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依据资产状况定户等,按户等凹凸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限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夫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全部制度11.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A.反映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C.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D.说明宋初措旌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12.元世祖统治的前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等,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都位于中书省直属的腹里以外,且设置时间也比较长。这反映了()A.中心与地方之间的冲突被解决B.行省向地方最高机构转化的趋势C.部分行省摆脱了中书省的管辖D.行省逐步丢失了处理军政的职权13.《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以农桑、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这反映出南宋时期()A.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14.“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A.AB.BC.CD.D15.有学者认为,仅就丞相制度而言,明朝阅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阅历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终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D.前朝宰相制度变相复原16.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提倡“思以济世”“学必好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学问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起先关注现实问题17.明代中叶以后,产生了一批具有纯粹求知看法的科技学者,如徐霞客蔑视科举功名,“以生命游”“直抉鸿蒙来未凿之窍”;宋应星特地从事技术科学的探讨和自然哲学的探讨,宣称“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违儒说之讥,亦不遑恤也”。这反映了()A.科技呈现出独立发展之势B.宋明理学起先走向了衰落C.自然科学理论得到了创新D.启蒙思想激发了科学精神18.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时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斗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斗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斗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样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斗争B.斗争的缘由是英国预谋己久C.禁烟运动是鸦片斗争的诱因D.社会制度差异是斗争的起因19.其次次鸦片斗争结束后,清政府不仅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城下之盟,还要面对德国、比利时等国来华请订商约,中外不同等条约关系进一步扩大。在此过程中,清政府渐渐深化条约相识,调整对外政策,呈现出从排斥“要盟”到严格信守,从“羁縻驭夷”到条约体制,从“惠及远人”到力挽利权的态势,商约观念亦随之萌生。这说明()A.华夷之辨观念已经消退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D.清廷朝贡体系完全瓦解20.1844年6月,美国公使顾盛致信美国驻广州领事,认为“依据欧美奉行的国际法,每一外国人居住或暂留在任何基督教国家内都应当听从该国家的法律”,对于合众国在中国的公民,认为“受美国所派驻华官员的审判”。这反映了()A.国际法仅适用于欧美国家B.殖民者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C.美国获得治外法权的特权D.美国以广州为侵略中国的中心21.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大胆地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见,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同时,他又强调“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恭,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据此可知,《海国图志》()A.势变道不变的文化反省B.侧重介绍西方的军事技术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D.相识到工业强国的必要性22.《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农夫革命所固有的思想色调,是太平天国运动自身发展的产物,而《资政新篇》却与农夫革命本身没有干脆的渊源关系,从基本思想内容来说它是当时西学东渐的思想结晶。这反映了()A.两者是当时国内经济的产物B.前者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C.后者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潮流D.两者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3.如图是19世纪50-70年头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更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A.晚清小农经济渐渐解体B.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限制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24.1852年,咸丰帝下令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气;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因协作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亦声名显赫。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与中心分庭抗礼B.清朝统治危机加深C.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D.太平天国呈现颓势25.洋务民用企业欲从社会上吸纳资本,实行了对投资者必需支付官利(固定利息)的做法。民办公司兴起后“官利必付”也是普遍的做法,连张謇也认为:“中国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猬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可见,官利制度()A.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B.深受中国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C.对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2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这笔生意,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的坚决抵制,旗昌公司才未能如愿。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B.成本太高经营特殊艰难C.确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官督商办是其主要形式27.1862年8月,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以外国人为教习,特地培育外文译员: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选派了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1876-1877年,清政府又派遣人到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留学。清政府的举措()A.顺应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须要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标记着近代教化制度的确立D.颠覆了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28.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斗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阻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动文明进行的斗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斗争实行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29.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全部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逆境B.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学习西方必需从本土的国情动身D.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30.至1911年,中国已修成的铁路里程的93.1%限制在帝国主义手里。此外,外资还限制着中国机器采煤的91.9%(1912年),生铁生产的10096,棉纺生产的76.6%(1908年),内外航运的84.4%(1907年)。这类现象()A.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B.标记着中国沦为了殖民地国家C.在甲午中日斗争结束后快速发展D.促使国家间同等关系逐步构建31.中日甲午斗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相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斗争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加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同等的原则C.使民主共和观念快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2.严复意识到引导女性进行体育熬炼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体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主见对女性解禁缠足,使之相识到“天下兴亡,夫女有责”,并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这一思想()A.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为女性参政供应了制度保障C.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化开展33.1899年,梁启超撰文说:“此殷忧愤激者之言,此事虽屡行于欧美,而不切于我中国今日之事势也。……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时日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据此可看出粱启超()A.固守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者C.舍弃了向西方学习的救国方案D.找到了中国自强独立的新出路34.下表是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A.清廷已失去对地方的限制B.帝国主义对华威逼日益加深C.中国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D.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35.1900年6月26日,清政府要求地方各省打算对列强各国作战之际,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了《东南疼惜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疼惜,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疼惜,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D.中外反动势力起先勾结36.1901年《辛丑条约》特殊规定“永禁设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起先确立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37.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更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B.帝国主义转变了侵华策略C.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D.中国坚决抗拒列强的侵略38.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实行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确定的工作。这些改革()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逆境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D.-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39.宋教仁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称:“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1912年3月,有同盟会成员指出:“政党内阁其主义在取强有力之政府,吾国采法国制,则总统立于内阁之外,不与内阁同肩其责。”这一说法得到革命派的广泛赞同。对材料说明合理的是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引发民众不满B.列强竭力干涉中国资产阶级革命C.革命党人意图调整政体维护共和制D.欧美宪政阅历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40.有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事务作出如此评价:它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有学者认为:它破除旧权威是成功的,成功的,但建立的新权威未获成功,造成政治稳定性的丢失,致使中国的现代化一再被延误,该学者评价的这一事务()A.是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最早尝试B.助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奠定基础D.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重大障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朝人口估计有3000万,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157年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三国鼎立期间,人口仅存约2300万。西晋人口约有3500万,此后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609年,才复原到6000万左右。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至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960年,估计人口只有4000万。1100年,人口超过1亿。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明初人口不足6000万,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1655年,人口估计已降至1.2亿。1700年,复原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1850年,全国人口创建了4.3亿的新纪录。——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缘由》材料二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摘编自[明]田艺衡《留青日札》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皆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田亩起丁(丁银),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摘编自[清]吴永芳《嘉兴府志》(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至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变更的特点。(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从经济角度说明清代人口“很快破2亿大关”的缘由及影响。(10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晚清修律运动的开展,国内出现了学习西方法学的热潮,详细表现为大批青年分赴东西方学习法政,他们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法学传播的主体力量。纵观近代法科留学的历史,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874-1895年),法科留学处于初始的无意识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各省都没有有支配的派遣活动,但出现零星自费习法者,福建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赴欧留学生及在事人员中有少数接触西方法制或接受特地法律教化。其次阶段(1895-1911年),法科留学蓬勃发展,表现为中心提倡,地方响应,法政留学一时成为变法求才的首要途径。各种官费、公费、自费生分赴东西肆习法律、在职官吏出洋游历考察政治学术、亲责子弟建习政法以固国本。其中,留日生在数量上占据了确定的优势。第三阶段(民国以后),法科留学整体步入平缓发展的轨道,再未出现清末习法的汹涌热潮,留学运动向欧美国家扩展,法科留学呈现出日、关、欧同步发展的趋势。据有关学者估算,从鸦片斗争到1949年的100年时间里,中国的法科留学生大约有4500名,留学生归国后多任职于法律院校或司法行政部门,形成了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自清末新政起先,近代中国立宪运动迭起,建设法治国家的任务燃眉之急,独特的历史环境为,法学留学生供应了一个广袤的舞台。他们在工作实践、教学探讨中必定地传播法学学问、促进学术生长。——裴艳《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法学》(1)依据材料,概况近代法科留学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影响法科留学三个阶段变更的各自缘由。(8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梁启超主见中国须要大的变革才能自存,同时又反对革命派把革命仅视为推翻中心政府。为了与革命派相区分,他才如此重视对“革命”意义的辨析。“改革”不同于改朝换代,它和“革命”的主要差异在于“改革”往往由当权者及社会精英自上而下推动。自清末至民初,由当权者(清廷或绅士)推动的改革有戊戌变法、新政、立宪。下图所示为1890-1926年梁启超著作中“革命”及“维新”(含“改革”“改良”)的运用次数。——摘编自《梁启超对中国革命模式探究及其失落》选取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或部分,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学问加以阐述。(要求:看法详细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楚。)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天象观测”属于文明的组成部分,材料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表明我国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农业,尚未具备精耕细作的特征,解除A项;新石器时代先民相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但不能说明当时有了“历法”和“历法的精确程度提升了”,解除B项;材料主旨是原始农业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不是加速早期国家的形成,解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西周的宗法制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分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而周王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种宗法和政治制度结合的格局,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宗教的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解除B项;西周时期没有君主专制制度,解除C项;材料是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而不是等级森严,解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墨家、儒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都有着推崇国家政令出一,提倡风俗统一的思想,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追求统一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礼乐文明的质疑,且荀子崇尚“隆礼重法”,解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诸子的观点,无法体现诸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沟通的状况,解除C项;材料中荀子提倡“性恶论”,用“礼”约束人的行为,韩非子强调“霸王”出现以治理大臣、人民,二人的观点并未明显体现出关切黎民的倾向,解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并田,开阡陌”标记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系不大,解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物质基础,解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由“汉武帝曾发布诏令‘贾人有市籍者…敢犯令,没入田僮’,还在全国各地设置盐官和铁官……通过均输方法统一调制盐铁”可知,西汉针对商人以及盐铁经营,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这反映出西汉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的对比状况,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相识,解除A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交通对物资调度的作用,解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涉刚好间是西汉时期,时间不符,解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便于限制他们。同时也能分割门阀士族官员的权力,使得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庶族地主没有取代门阀士族,A项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且此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阶层流淌没有加快,解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更,解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魏晋时期。依据材料“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可知,魏晋时期,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及发展,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动乱状态,并未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解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除B项;“完成了民族融合”表述有误,解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汉至唐前期。据题干可知,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数量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到隋唐,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政府重视南方地区的行政管理,因此南方经济发展影响了地方行政区划,B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加强对南方的行政管理,而不是中心与地方的冲突激化,解除A项:材料是地方行政体制,而不是中心行政体制,解除C项;唐前期北方是政治统治中心,解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材料中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中心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心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心机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B项正确:中心集权解决中心与地方之间的冲突,材料涉及的都是中心机构,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中心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不大,解除C项;“社会阶层流淌性增加”是管理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全部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依据资产状况定户等,按户等凹凸交纳赋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知民户可在现居住地交纳赋税,国家允许人口流淌,这说明国家确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限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两税法无必定联系,解除B项;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并非更加繁复,解除C项;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状况下推行的税法,因为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全部制,解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依据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可知,苏洵描述了宋代中心能有效统领地方,表明宋制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进而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不敢对抗中心,未体现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节度使的统兵权问题,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解除C项。故选D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不行能把地方上全部事务都交给中书省打理,中书省就在地方上设置外派机构,代表中书省进行管理,即行省制,行省制在早期并不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更像是临时派遣,以军事为主,等到形势稳定之后,行中书省的职能渐渐向民政转移,同时也包括管理军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云南等行省向固定的行政区和管理机构转化,没有体现中心和地方的冲突被解决,解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中书省节制,解除C项;行省职能包括管理军政,解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两宋之交,北方人口大量迁移江南,相当多的人口进入市场谋生,市镇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南迁人口在村落或市镇落脚后,开张或扩建交易设施,推动了市镇的建立与扩大。临安府的汤村、临平,桐乡的濮院镇等镇市,都因南渡人口的迁入而旺盛,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民社会秩序,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且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解除C项:材料涉及的农桑手工业均是传统经济,而市镇经济也是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近代经济形态没有关系,解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搁)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可见明朝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C项正确:依据材料“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日‘制’,令日‘诏’,于是‘诏’兴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下强调皇帝独尊,政令称之为“诏”,无法得出秦朝起先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解除A项;“(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的大致意思为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是重要部门,诏敕如存在问题,可进行协商探讨,实行的时候交由尚书省,无法得出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解除B项;材料中“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强调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是为了避开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官员干脆对皇帝负责,从而更好的维护皇权,强化君主专制,与决策机制的规范化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最终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就是使大臣担当着丞相的责任,却没有丞相的权力,实质上加强皇帝专制独裁的权力,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化是有体系的,有确定运行机制,A项说法错误,解除A项: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标记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除C项:“兼职丞相制”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不是前朝宰相制度的持续,解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解除C项: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起先,就关注现实问题,解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由材料中的“罹背违儒说之讥”可知,徐霞客、宋应星等人的科技探讨摆脱了对儒学的依附,体现了科技独立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的“罹背违儒说之讥”说明当时儒学仍占主流地位,并非走向衰落,解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科学理论得到创新,且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仍留意好用性,而非理论探讨,解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是启蒙思想激发的结果,解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中国当时的目的全在禁烟”和“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斗争’’可知,该学者认为禁烟运动是鸦片斗争的诱因,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中“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说明国人没有预料到禁烟会引起斗争,解除A项;依据材料“更非两者所预谋”说明斗争也不是英国预谋己久的,解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国的社会制度,与题干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与外国关系的认知己从朝贡关系向近代条约关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的传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外交趋向近代化,B项正确:当时华夷之辨的观念照旧存在,解除A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记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解除C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朝贡体系完全瓦解,解除D项。故选B项。20.B【详解】依据题干可知美国公使在致美国驻广州领事的信中“每一外国人居住或暂留在任何基督教国家内都应当听从该国家的法律”和“对于合众国在中国的公民,认为‘受美国所派驻华官员的审判”体现了其认为美国人在中国可以不听从中国的法律,不符合国际法的规范,这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B项正确;国际法并非仅适用于欧美国家,解除A项:美国通过1844年7月的《望厦条约》获得领事裁判权,解除C项:题干中并未涉及到美国的侵略中心问题,解除D项。故选B项。2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魏源主见“势变道不变”,认为形势变了但封建制度和儒家道德不能变更,但同时又主见“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反抗外来侵略,可见,是对势变道不变的文化反省,A项正确;据材料“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的军事技术,但不能体现是否侧重,解除B项;据材料,《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技术,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眼界,但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项;材料未提到发展工业,不能得出《海国图志》相识到工业强国的必要性,解除D项。故选A项。22.D【详解】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农夫革命所固有的思想色调,是太平天国运动自身发展的产物”可知,《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夫阶级要求废除地主土地全部制的愿望,是农夫运动的产物;而《资政新篇》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调的改革方案,是西学东渐的产物,D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时中国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不是国内经济的产物,A项解除;《天朝田亩制度》调动农夫革命的主动性,而《资政新篇》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并没有调动人民生产的主动性,B项解除;鸦片斗争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项解除。23.D【详解】材料体现晚清时期的关税和厘金比重增加,田赋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较快,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解体,解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的半殖民化特征,解除B项;材料并不体现政府对关税的限制,且材料还有厘金的变更,解除C项。故选D项。24.B【详解】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时期,汉族官僚私人武装力气日益壮大,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气,这反映出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B项正确;A项的“地方与中心分庭抗礼”与史实不符,解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不出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解除C项;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兴起,还未呈现颓势,解除D项。故选B项。25.C【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受洋务运动启发,19世纪后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纷纷效仿洋务民用企业接受官利制度,吸纳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行为的做法,反映出官利制度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是条件,又有压力的双重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官利制度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解除A项;中国传统经济观念是重农抑商,解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官利制度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解除D项。故选C项。26.C【详解】依据材料“因李鸿章和招商局的坚决抵制,旗昌公司才未能如愿”可知,轮船招商局成立确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依据材料,只体现了西方列强的压迫,而且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解除A项;依据材料不能反映成本太高经营特殊艰难,解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官督商办是其主要形式,解除D项。故选C项。27.A【详解】依据材料“1862年8月,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以外国人为教习,特地培育外文译员……清政府分四批选派了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所述时间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是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活动,因此洋务运动起先后须要大量懂得西方科技的翻译人才和科技人才,洋务派就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举措顺应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须要,A项正确;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主要是在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解除B项;近代教化制度的确立是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解除C项;颠覆儒家经典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解除D项。故选A项。28.C【详解】依据“文明开化进步者与阻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动文明进行的斗争”可得出,日本把对中国的侵略斗争看成是所谓的帮助中国文明进步的斗争,这明显是在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C项正确:日本不会白揭露清政府的反动,解除A项;日本是为其侵略找借口,并不是想推动中国进步,解除B项;日本不希望中国开展民主革命,也与主旨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29.A【详解】考查甲午中日斗争的背景。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看到清政府对于北洋水师的支持力度渐渐降低,由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在决策层并未有特殊猛烈的改革意识,晚清的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的逆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腐朽的制度不能保证军队的武器更新,不能体现重振国威的关键是改革,解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C项;材料没有日均装备状况,无法比较,解除D项。故选A项。30.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斗争结束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等被列强把持,外资在中国多个领域占有确定优势,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峻破坏,C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这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A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是殖民地国家,解除B项;中国处于被侵略境地,“促使国家间同等关系逐步构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解除D项。故选C项。31.A【详解】材料反映出中日甲午斗争后,国人“国”的概念和意识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斗争中国的惨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促进了国人的普遍觉醒,A项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未承认民族同等的原则,解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解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甲午战败促进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并非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解除D项。故选A项。32.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严复主见废除陈规陋俗,增加女性体力,进而发挥女性的作用,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他是将女性解放和国家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女性参加政治,解除B项;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其解放妇女的主见不会有力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解除C项;材料与清末新政无关,解除D项。故选A项。33.A【详解】梁启超强调“忧愤激者之言”不切于“中国今日之事势”,反对反清革命,固守改良之路,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革命,解除B项;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源于西方,解除C项;资产阶级维新方案无法实现中国自强独立,解除D项。故选A项。34.D【详解】依据表格中的斗争和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斗争使得三元里人民掀起抗英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阿古柏侵占新疆,使得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日本发动甲午斗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引起了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使得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由此可知,由于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掀起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廷失去对地方的限制、帝国主义对华威逼日益加深,解除AB项;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沦为殖民地,解除C项。故选D项。35.C【详解】中心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做好对列强各国的作战打算,但是东南地区却实行东南互保,抗拒中心嘱咐,这说明当时中心集权体制受到冲击,地方已经形成了集团化的现象,C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解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除B项;其次次鸦片斗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起先勾结,解除D项。故选C项。36.B【详解】依据材料“1901年《辛丑条约》特殊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进一步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秩序起先确立,与材料中的信息主旨不符,解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斗争后,解除C项;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D项。故选B项。37.B【详解】《辛丑条约》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是因为列强变更了侵华政策,由通商、瓜分中国到限制清政府作为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B项正确;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解除A项;《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