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江苏卷第18—20题乡村和城镇江苏省新高考方案从2021年开始施行,新高考中江苏省高考地理卷分为单选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约22~23题,每题2分,共44~46分;非选择题共3题,共54~56分。选择题前半部以自然地理为主,后半部以人文为主。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地理考题也会联系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历年来各省高考乡村和城镇都是考查的重点。这部分与生活相关,需要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作答,不要死搬知识理论。2021年江苏卷地理选择题第六组14-16小题考查了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22年江苏卷第八组21-23小题考查了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预计2023年会考查城镇化知识点。1.乡村的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布局(1)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农业用地:包括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的类型;居住用地:不同的地形,聚落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集中分布,有的分散分布;公共设施用地: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板时,村落出现缇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功能的用地类型。(2)乡村空间结构布局:公共设意用地位于乡村中心;居住用地位于公共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2.城市功能区的判断方法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方法具体说明看面积大小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看形态特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人口变化相反;工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小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迁移,占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扩散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3.城镇化(1)城镇化的表现: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化最重赛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郊区城市化(3)逆城市化(4)再城市化(5)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6)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4.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21•江苏卷•选择题第六组第14—16题(2021·江苏·高考真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功能区竞争力 B.保护环境敏感区域C.促进劳动力就业 D.提高城镇化水平2.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
)A.I B.IIC.III D.IV3.在我国重大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
)A.集聚扩大 B.原地保护 C.均衡布局 D.分散迁移【答案】1.B2.D3.A【解析】1.据图模式I中乡村聚落迁移的方向为从生态功能区向经济功能区迁移,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敏感区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要将生态功能区的聚落迁移到经济功能区,B正确;增强功能区竞争力应该采取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交通网等措施,单纯的聚落迁移无法增强功能区竞争力,A错误;乡村聚落从生态功能区迁移到经济功能区是所有人群的迁移,促进劳动力就业说法有些片面,C错误;评价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模式I图无法判断城镇化水平的变化,D错误。2.图IV中,聚落从靠近河流向靠近公路迁移,可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为主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为主,D项正确;A项只是单纯的从生态功能区迁移至经济功能区无法看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转变,A错误;B项只是乡村聚落从山地迁移至丘陵然后又迁移至平原,只体现了受自然要素的影响,B错误;C项小的乡村聚落向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迁移,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本题选D。3.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所学可知乡村聚落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1.城乡结合趋势;2.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3.空心村撤并的趋势,故可以判断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集聚扩大,从而提高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A项正确;有些乡村聚落分布在偏远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苦,不适合原地保护,B错误;乡村聚落数量多,空间分布不均,均衡布局显然不可能,C错误;乡村聚落一般规模不大,分散迁移不太实际且没有必要,D项错误,本题选A。2022•江苏卷•选择题第八组第21—23题(2022·江苏·高考真题)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III,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A.多元化 B.内向化 C.等级 D.中心化2.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A.城市近郊型 B.边远山区型 C.搬迁撤并型 D.特色保护型3.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历史文化传承 B.工业与信息化 C.自然环境变迁 D.交通区位变化【答案】1.A2.A3.B【解析】1.从图中可知,阶段I属于本村居民内部联系,阶段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与服装工厂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阶段I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网上商铺、服装工厂互相联系,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关系,A选项正确。从阶段I到阶段III,可以看到本村居民逐步加强向外联系,并非社会关系内向化发展,B选项错误。从阶段III的社会关系来看,本村居民、外来人口、服装工厂、网上商铺彼此之间均属平等关系,并未出现等级化趋势,C选项错误。阶段III村落社会主体之间互相联系,多元主体结构明显,未呈现出中心化趋势,D选项错误。故选A。2.从图中可以看到阶段I为本村居民为主;阶段II村落出现了服装工厂,而随着服装工厂的出现,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使该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从阶段III可以看到随着服装工厂和网上商铺的逐渐增多,其社会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而本题中的村落在工厂建立后逐渐发展壮大,城市近郊型乡村受工业化推动和城市化推动较为明显,符合本题村落的变化发展规律,A选项正确。边远山区型一般由于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受限,外来人口难以迁入,B选项错误。搬迁撤并型一般村落人口大量外流,并不会出现村落壮大发展的趋势,C选项错误。该村落在服装工厂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从本题中并未看到该村落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或自然特色,D选项排除。故选A。3.从图中三个阶段发展来看,阶段II由于服装工厂的出现促进了外来人口大量进入,而在阶段III由于网上商铺的大量发展,使得村落逐渐发展壮大,该村落受工业及信息产业的带动较为明显,B选项正确。从材料和图示发展来看,并未发现该村落传统产业,并不存在历史文化传承,A选项错误。从材料和图表中无法获知该地自然环境的变化,C选项排除。从材料可知该村落得以发展壮大,得益于工业的推动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并非交通区位变化,D选项错误。故选B。(2023·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下图为北京市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的人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商业小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的变化特点是(
)A.甲区工作日人流量大于周末 B.甲区工作日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晚C.乙区工作日人流量小于周末 D.乙区周末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甲区晚2.导致图示商业小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变化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①甲区距离市中心较近 ②乙区交通通达度高③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 ④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B2.D【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图中信息显示,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小于周末,故A项错误;从曲线的峰值出现的时间信息可知,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工作日晚,故B项正确;乙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大于周末,故C项错误;乙区周末的人流高峰出现得较甲区的周末早,故D项错误。因此排除A、C、D,选择B。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分类。由材料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可知,两商业区到市中心距离基本相同,且交通通达度差异很小,①②错误;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工作日人流量较小,③正确;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一体,工作日人流量偏大,④正确。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2023·江苏·一模)某市通过对市区的地貌(图a)、水系(图b)进行叠加研究,明确开发区的分布(图c)。据此完成3-5题。3.图c中最适宜设为旅游经济开发区的是(
)A.Ⅰ区 B.Ⅱ区 C.Ⅲ区 D.Ⅳ区4.该市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首先要防止(
)A.城区交通拥挤 B.居民收入分化 C.产业结构失调 D.土地资源浪费5.该城市开发区建设研究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答案】3.C4.D5.A【解析】3.旅游经济开发区应选择在有山、有水、环境优美的地区。据图分析可知,Ⅲ区位于山地、丘陵地区,且有湖泊、河流分布,因此最适合建设旅游经济开发区,C正确;Ⅰ区、Ⅱ区、Ⅳ区不适宜建设旅游经济开发区,ABD错误。所以选C。4.据图可知,开发区占用了部分平原,因此该市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少占耕地,防止土地资源浪费,D正确;城区交通拥挤、居民收入分化、产业结构失调都不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主要首先防止的,ABC错误。所以选D。5.地理信息系统是用来分析、存储、查询、模拟地理信息的技术手段;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遥感主要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据材料可知,该市通过对市区的地貌图层和水系图层进行叠加研究,因此主要采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A正确;不需要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数字地球,BCD错误。所以选A。(2023·江苏·一模)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6-8题。6.2000—2012年间,该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7.造成该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区迁移 B.新区开发C.旧城改造 D.保护文化古迹8.2000—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对该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 D.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答案】6.B7.B8.D【解析】6.仔细读图,注意对比2000年与2012年城西、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2012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故选B。7.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方向区域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通过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新区开发,可以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C错,B正确。西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明显增加,而工业区一般占地面积大,建筑高度不是很高,表明主要原因不是工业区迁移,A错;保护文化古迹不是主要原因,D错。故选B。8.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故排除A;建设新区,部分人口、产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B错,D正确。部分产业外迁,如果在该产业就业的部分人群居住在内城,则通勤压力较大,C错。故选D。(2023·江苏南通·统考二模)19世纪末,旧金山成为美国加州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奥克兰承接了该市部分制造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图为“20世纪以来旧金山湾区空间结构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20世纪初,奥克兰的主要城市功能为(
)A.高端金融 B.商贸服务 C.生产居住 D.总部经济10.阶段三,该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A.向心化 B.双向化 C.外向化 D.多向化11.阶段一、二、三对应的空间结构依次为(
)A.单中心集聚、双核心共生、核心-外围 B.双核心共生、核心-外围、泛网络化联动 C.核心一外围、单中心集聚、泛网络化联动D.泛网络化联动、单中心集聚、双核心共生【答案】9.C10.D11.B【解析】9.由材料“20世纪初,奥克兰承接了该市部分制造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可知,当时的奥克兰主要是承接旧金山的产业转移,以工业生产和居住为主,C正确;当时没有高端金融,A错误;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商贸不发达,B错误;当时没有总部经济,D错误,故选C。10.由阶段三的图可知,此阶段的生产要素形成以三大中心城市为中心,周边的一般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要素呈现多向流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阶段一以旧金山和奥克兰双核心为中心形成双核心结构;阶段二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城市往周边扩展,形成核心-外围结构;阶段三,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边成一体,形成泛网络化联动结构,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3·江苏·模拟预测)我国浙江的乌镇是具有自然生态、人文文化、历史保护价值的水网型乡村古镇。作家茅盾在《大地河山》中这样描写自己的故乡“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下图为“乌镇居住空间生长与演变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12.乌镇内部的空间结构主要呈(
)A.团块状 B.点状 C.星状 D.带状13.茅盾在《大地河山》中描述的人家,一般位于(
)A.甲 B.乙 C.丙 D.丁14.在古代,乌镇的空间布局(
)①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②促进了商贸的发展③降低了交通的通达度④阻碍了人际间的交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2.D13.C14.A【解析】12.由图可知,乌镇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街道狭窄,所以当地街巷和住宅常随着河流的走向延伸,呈现出条状或带状,D对。团块状多出现在山区,A错;点状城市用地紧凑,围绕城市单一核心向四周发展,与图不符,B错;星状城市呈现出子城围绕主城不规则散布的形态,图中无主城与子城之分,C错。综上,本题选D。13.由材料可知,此房屋后门临近河流便于打水。观察图片可以发现,甲和丁仅邻街,未靠近河流,A、D错;乙既未邻街也未邻河,B错;图中住宅沿街道两侧分布,大门面向街道,丙的后面紧邻河流,方便取水,C对。综上,本题选C。14.条带状的布局是适应当地河网密布的表现,充分利用陆地面积,提高了土地的理应率,①对;乌镇街道一河一街、前街后河、一河两街的布局形式,方便了人们交往和生活,便利的交通极大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发展,②对,③④错。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①②,即A。青岛市自1910年起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海岸自南向北呈带状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世纪90年代,为响应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青岛市开始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合并胶南市和黄岛区,成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简称黄岛区。下图为青岛市行政区划图。据此完成1-2题。1.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青岛市跨过胶州湾向南发展,主要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C.城市融入多元文化 D.协调区域平衡发展2.青岛市将食品、化工等企业从老城区迁移到周边市区,其主要目的是(
)A.降低老城区土地利用强度 B.疏散老城区人口C.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D.扩大第二产业用地【答案】1.D2.C【解析】1.若青岛市向北(即墨区)方向发展,同样可以扩大城市土地面积,疏散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AB错误;青岛市及周边地区均属于汉文化地区,因此与城市融入多元文化无关,C错误。由材料可知,原青岛市的发展以胶州湾为界线,主要向北发展,胶州湾以南地区发展缓慢,因此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跨过胶州湾向南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协调区域平衡发展,D正确。故选D。2.由题意可知,将食品、化工等企业从老城区迁出,其原有用地最可能被服务性产业所替代,因此土地利用强度并没有下降,A错误;将部分工业企业迁出,确实可导致部分人员迁出老城区,但疏散老城区人口不是其主要目的,B错误;题意为工业企业迁出,并没有阐明扩大工业用地规模,D错误。将工业企业从老城区迁出,城市中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C正确。故选C。广佛同城指广州和佛山两市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旨在促进广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下图为广佛两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跨界地区职住空间模式。据此完成3-4题。3.与佛山相比,广州市的职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
)A.就业多中心 B.就业郊区化 C.大分散小聚集 D.职住错位明显4.佛山市职住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乡镇经济蓬勃发展 B.新型城市化建设C.政府政策引导 D.城市化快速发展【答案】3.D4.A【解析】3.由图可知,广州市的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ABC错误;广州市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外围,职住错位明显,D正确。故选D。4.由图可知,除中心城区分布有就业中心外,佛山市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分散有多个就业居住区,说明中心区外围的乡镇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A正确;材料未提及当地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和政府政策引导,BC错误;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大量流向市中心区,而不是中心区外围的乡镇,D错误。故选A。“城中村”是指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耕地被征用,农民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村中城”是指村落内部或邻近村落围绕特定市场或产业自发形成的“城”,从而形成“村”包围“城”的空间格局。根据材料,完成5-6题。5.“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城乡二元体制并存②村民文化素质低③土地征用成本高④安土重迁思想⑤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6.关于“城中村”和“村中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村中城”是“城中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城中村”和“村中城”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可能同时存在C.“村中城”的形成得益于它比周边村落科技力量雄厚D.“城中村”滞后于时代发展,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答案】5.C6.D【解析】5.结合材料中“城中村”的定义可知,城乡二元体制并存是形成“城中村”的原因之一,①正确;结合材料可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耕地被征用,但居民的住宅未被征用,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故可推测土地征用成本高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人多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不愿意拆迁、搬迁,导致“城中村”的形成,④正确;但“城中村”的形成与村民文化素质低和保护生态环境无关,②⑤错误。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6.根据“村中城”和“城中村”的定义可知,“村中城”和“城中村”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现象,两者可能同时存在,但“村中城”并不是由“城中村”发展而来,AB错误;结合材料无法得出“村中城”的科技力量雄厚,C错误;结合“城中村”的定义可知,城中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属于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居民区,兼具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管理难度较大,故其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D正确。故选D。重庆市北碚区北靠缙云山,嘉陵江环城而过,是重庆九区之一。2000年以来,北碚区迅速发展为重庆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图为1972~2006年重庆市北碚区城区用地重心变化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7.1972~2006年北碚区城区用地重心点变化距离约(
)A.500米 B.1000米 C.1500米 D.2000m8.影响北碚区城市扩张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人口 B.人口
交通 C.河流
交通 D.河流
地形9.2000年以来,北碚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
)A.矿产资源开采 B.交通条件改善C.基础设施完善 D.产业发展加速【答案】7.C8.D9.D【解析】7.由图可知,1972~2006年重心总趋势是向西南迁移。1972~2006年变化距离根据比例尺估算,估计图上距离为1.5cm,估算约为1500m,C对;A、B、D错误。故选C。8.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中无法获取人口分部信息,交通线仅有水运,且北部地区临近嘉陵江,水运条件更好,北倍区交通主要受地形、河流制约,A、B、C错误;重庆北部为山区,东部为河流,皆阻挡城市扩张,城市基本沿河流向西南扩张,D正确。故选D。9.根据材料·因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而兴起信息可知,北倍区是由于重庆成为直辖市而发展起来,并不是由于资源丰富而兴起而发展的,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影响北倍区城市扩张方向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山脉,河流、山脉同样制约交通发展,B错误;基础设施完善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区域社会经济的驱动力主要是二三产业,C错误;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D正确。故选D。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0-11题。10.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1.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增大,下渗量减少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区太阳辐射量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0.D11.A【解析】10.由该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柱状统计图可以看出,该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大,可以推测该市因城市化发展,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故D项正确;该市林地面积在2009-2013年明显减少,A项错误;水域面积变化小,而耕地面积减少,B项错误;未利用地面积变化较小,且在后期有减小的趋势,C项错误。所以选D。1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则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A项正确;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增大,B项错误;城市范围扩大,人为放热增多,但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故C项错误;城市建设用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会减少,D项错误。所以选A。湖南山区某县于2020年脱贫,该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