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逐章(节)解读_第1页
《贞观政要》逐章(节)解读_第2页
《贞观政要》逐章(节)解读_第3页
《贞观政要》逐章(节)解读_第4页
《贞观政要》逐章(节)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贞观政要》逐章(节)解读CATALOGUE目录君道第一政体第二任贤第三求谏第四纳谏第五君臣鉴戒第六择官第七封建第八CATALOGUE目录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尊敬师傅第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规谏太子第十二仁义第十三忠义第十四孝友第十五公平第十六诚信第十七CATALOGUE目录俭约第十八谦让第十九仁恻第二十慎所好第二十一慎言语第二十二杜谗邪第二十三悔过第二十四奢纵第二十五贪鄙第二十六CATALOGUE目录崇儒学第二十七文史第二十八礼乐第二十九务农第三十刑法第三十一赦令第三十二贡赋第三十三辨兴亡第三十四征伐第三十五CATALOGUE目录安边第三十六行幸第三十七畋猎第三十八灾祥第三十九慎终第四十01君道第一123为君之道,首要任务是存活百姓。君主不应损害百姓以奉养自身,而应视百姓的福祉为治国的基石。君主的自身修养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君主必须端正自身,以身作则,才能为天下树立榜样,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君主应避免过度追求个人享乐和私欲。沉溺于声色犬马、过度挥霍,不仅损害君主的形象,更会对国家政事和百姓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君道第一02政体第二主题政体第二主要讨论了唐太宗对于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看法和实践。背景贞观年间,唐太宗致力于国家建设,重视政治体制的完善与官员的选拔考核。意义该篇章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政体第二03任贤第三齐州临淄人,初为隋朝的隰城县尉。因事被除名后迁至上郡,后来在渭北投效李世民,成为其重要谋士。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登位。在贞观年间,他历任多个要职,包括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和司空,对贞观之治贡献卓著。房玄龄房玄龄尽心竭力辅佐太宗,处理朝政事务夜以继日。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法令审定宽平,被誉为良相。晚年虽然多次请辞,但太宗因其重要性而未许。贡献与评价任贤第三04求谏第四《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其中“求谏第四”是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该章节主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如何积极纳谏、鼓励臣子进言的故事,体现了唐太宗的开明与睿智。求谏第四05纳谏第五通过具体历史事件,阐述纳谏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讨论了臣子进谏的方式和君主的纳谏态度。强调君主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纳谏第五06君臣鉴戒第六010203强调君臣应同治乱,共安危,君主应纳忠谏,臣子应进直言。指出如果君主自认为贤明而不接受臣子的匡正,国家将危亡。以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钳口不敢言的史事为鉴,告诫君臣应同舟共济,勿使国家败亡。君臣鉴戒第六07择官第七08封建第八背景介绍封建第八-《贞观政要》是唐代重要历史文献,由唐朝政治家、文学家魏征撰写。-“封建第八”是该文献中关于封建制度讨论的章节,主要围绕唐代封建制度的利弊展开。-文中提及了周、秦等历史时期的封建制度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影响。主要内容-贞观年间,唐太宗对于是否推行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入考虑。封建第八010203-着重讨论了封建制度可能带来的问题,如世袭刺史制度可能导致的政权腐化、社会不公等。封建第八核心观点-强调政治制度的选择应基于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福祉的考虑。-唐太宗认为封建制度有其优点,但也存在明显弊端。-提出了对官员选拔、考核及地方行政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优化政治体制。封建第八09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分封与定职本章主要讨论了唐太宗对子女的分封和职责确定。他强调子女虽有血缘之亲,但国家事务与个人家庭事务应分开处理。为了国家的稳定,子女需要担当重任,成为国家的屏障,并且要及早明白自己的职责。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历史教训文中引用了汉、晋以来诸王因权势不当而灭亡的历史教训,提醒唐太宗应避免重蹈覆辙。同时,通过马周的上疏,进一步强调了制定合理的长久之法,以防止因私爱而导致的国家危亡。财富与权力的平衡唐太宗意识到皇帝子女已经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财富,不应再过度溺爱,以免导致他们骄奢淫逸。他提出了要制定合理的赏赐制度,防止无节制的恩赐导致子女的堕落。10尊敬师傅第十尊敬师傅第十01李纲的忠诚与教育:尽管身体有恙,李纲仍尽心尽力地辅佐太子。他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道,以及日常礼节。其言辞直白,道理明畅,使得听者不知疲倦。此外,他还与太子商讨君臣伦理与效忠尽节之事,展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和教育热忱。0203太宗对师傅重要性的认识:在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强调师傅的重要性。他引经据典,举出前代圣王都有师傅辅佐的例子,以此说明师傅对于君主成长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作用。太宗认为,如果不学习古道,就无法实现政治的太平。这一观点体现了太宗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尊重。李纲的脚疾与太宗的关怀:在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行走不便。唐太宗体恤其困境,特赐步舆,并命侍卫抬其进入东宫。此举不仅体现了太宗对臣子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其对贤臣的敬重。11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本章中,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他要求辅导太子的官员们经常为太子讲述百姓的艰苦生活,以培养太子的民本思想。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唐太宗作为父亲的严格和对下一代责任感。唐太宗强调太子及诸王应学会自我克制,不可骄奢放纵。同时,他鼓励并要求他们容纳并接受忠言直谏,这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这种态度也反映了唐太宗自己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在教导太子时,唐太宗使用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来强调君主与百姓的关系。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君主应时刻关注民生、珍惜民力的思想,也是唐太宗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一章节的内容不仅展示了唐太宗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深远见识和治国理念。严父教诲自我克制与纳谏以水喻民12规谏太子第十二规谏太子第十二背景介绍在贞观五年,李百药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他注意到太子承乾虽然对典籍有所留意,但在闲暇之余却嬉戏过度。为了规劝太子,李百药撰写了《赞道赋》来进行讽谏。-李百药的讽谏方式通过《赞道赋》,李百药以古代圣贤的格言和遗训来引导太子,强调人纪人纲、立言立德的重要性,以及违背这些原则的后果。他的目的在于提醒太子要遵循正道,不要过度嬉戏,荒废学业和德行。太子的反应与后续影响虽然原文没有直接提及太子的反应,但这一事件反映了贞观时期对太子教育的重视。太子的教育和行为举止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李百药的规谏不仅是对太子的提醒,也是对整个皇室和朝廷的警示。-对后世的影响《贞观政要》中的这一章节被后世视为教育皇室子弟和储君的典范。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皇室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李百药的规谏方式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即以温和而富有哲理的方式进行劝导,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规谏太子第十二13仁义第十三核心思想-强调仁义为治国之本。唐太宗认为,以仁义治理国家可以延长国祚,而依赖严刑峻法虽然能暂时纠正弊端,但国家会迅速衰败。仁义第十三-揭示风俗可移之理。唐太宗观察到,经过努力,百姓开始懂得廉耻,官民守法,盗贼减少,这表明了政治清明对于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描述了贞观年间社会风气的转变,从混乱离散到逐渐知廉耻、守法律,展示了国家治理成效。主要内容-记述了唐太宗与大臣们关于仁义治国的对话。唐太宗表达了他对仁义的坚定信念,并认为通过仁义和威信可以安定国家,去除苛刻政策,避免异端行为。仁义第十三010203历史意义与启示仁义第十三-体现了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深知仁义在治国中的重要性,其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表明了政治领导者的言行和政策对社会风气和民众道德水准的直接影响,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14忠义第十四忠义第十四冯立的故事冯立在武德年间作为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冯立率兵在玄武门苦战,以表达对太子的忠诚。后受到唐太宗的赞许,被任命为左屯卫中郎将。太宗葬故息隐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书右丞魏徵与黄门侍郎王珪请求陪送葬,表达了对故主的忠义之情,太宗被他们的情义所感动,允许他们送葬,并下令二王宫中的官吏都去送葬。太宗论忠臣太宗与侍臣讨论隋朝的忠贞之臣,如元善达和独孤盛的忠诚行为被提及,表明太宗对忠臣的敬重和推崇。15孝友第十五房玄龄侍奉继母非常孝顺,能够顺承继母的脸色,恭敬谦谨超过一般人。当继母生病时,他每次请大夫上门,都会流泪迎拜大夫。在居丧期间,他更是悲伤过度,形容憔悴。事迹唐太宗得知后,命散骑常侍刘洎前往安慰劝解,并送去寝床、粥食和盐菜,以示关怀。唐太宗的关怀孝友第十五16公平第十六-君王处理政事,应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公正会导致奸邪之人有机可乘,正直之人受冤。核心思想公平第十六-公正则能统一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公平第十六公平第十六-不因个人喜好或关系优先照顾旧部下与亲眷。-唐太宗表现出秉公无私,不徇私情的作风。具体实践010203-减少公主嫁妆,以示公正。影响与意义公平第十六-《公平第十六》是《贞观政要》中强调君主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重要篇章。公平第十六-唐太宗的公正行为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对当时及后世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公正与和谐。17诚信第十七主题概述诚信第十七-《贞观政要》中的“诚信第十七”章节强调了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该章节通过唐太宗与大臣们的对话,阐述了诚信对于君臣关系、政治稳定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唐太宗认为,君主作为政治的源头,其行为会直接影响臣民。他强调自己不愿用欺诈的手段来教导百姓,而是要推行诚信。1.唐太宗论诚信魏徵在疏中强调,国家的基石在于道德和礼仪,而君主的保障则在于诚信。他认为,诚信能使臣民不产生二心,并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和道德的提升。2.魏徵上疏诚信第十七3.诚信的缺失与后果章节中也讨论了如果君主不能坚守诚信,可能会导致臣民的不信任,进而影响政治的稳定。同时,如果君主对臣下不诚信,那么臣下也可能会回应以不诚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诚信第十七启示与意义-在商业环境中,诚信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它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诚信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诚信的组织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诚信第十七”章节对于现代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强调了诚信在领导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诚信第十七0102030418俭约第十八本章强调了俭约在国家治理和个人品德中的重要性。俭约的重要性通过引用历史事例,展示了俭约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历史例证描述了唐太宗在实际治理中如何贯彻俭约原则。太宗的实践俭约第十八01020319谦让第十九《贞观政要》中的“谦让第十九”章节,主要讲述了唐太宗关于谦逊和谦让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详细解读谦让第十九谦让第十九0102031.天子的自谦与自我约束唐太宗认为,作为天子,更应该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而不是自认为尊贵崇高就无所畏惧。他引用了舜告诫禹的话:“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强调不骄傲自满、不自夸功劳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天子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态度,那么有过失时,将无人敢提意见。因此,他提倡常怀谦逊恐惧之心,以更好地治理国家。2.谦逊与政治稳定魏徵在对话中指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唐太宗能够坚守谦逊之道,做到日慎一日,这样国家才能永远巩固,不会倾覆。他引用了唐尧、虞舜的例子,说明他们以谦逊治国,实现了天下的太平。唐太宗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易经》中所说的“劳谦,君子有终,吉”与魏徵的观点不谋而合。这表明谦逊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谦让第十九3.谦逊与君臣关系在另一段对话中,唐太宗向孔颖达询问《论语》中的一句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孔颖达解释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要谦逊好学,不矜夸自己的才能和学识。唐太宗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君臣之间也应该保持这种谦逊的态度。如果帝王炫耀自己的聪明和才能,欺凌别人、掩饰过错、拒绝诤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情感就会被隔断,君臣之间的原则就会被抛弃。这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谦让第十九20仁恻第二十仁恻之心本章强调了国君应具备仁慈胸怀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君主的责任作为君主,不仅要掌握大权,更要体恤百姓,施行仁政。仁恻第二十21慎所好第二十一唐太宗的自我约束太宗表示自己的喜好仅限于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并认为这些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同时批判了神仙等虚妄之事。君主的喜好影响国家文中引用古人的比喻,将君主比作容器,百姓比作水,强调君主的喜好和行为会直接影响百姓和国家的走向。以史为鉴通过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秦始皇和汉武帝追求神仙、隋炀帝猜忌专信邪道等历史故事,警示君主应慎重选择自己的喜好,以免误导国家。慎所好第二十一22慎言语第二十二本章强调了君主言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言语的重要性君主的自我约束历史案例与教训讨论了君主应如何谨慎选择自己的言辞,以及为何需要这样做。通过引用历史事例,展示了不谨慎言语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慎言语第二十二23杜谗邪第二十三本章重点讨论了谗言对于国家和君主的危害,以及防范谗言的重要性。谗言的危害通过斛律明月、高颎等人的历史案例,阐述了谗言如何导致忠良受害、国家衰败。历史案例分析提出君主应警惕谗言,并采取措施防止谗邪之徒的危害。君主的防范措施杜谗邪第二十三24悔过第二十四悔过第二十四在这一章节中,唐太宗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他自述在平定天下时,因忙于战事而无暇读书,但天下安定后,开始重视学问,并深感不学的弊端。他提到“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意味着没有学问就如同面对墙壁,一无所知,处理事情时会感到烦恼和束手无策。太宗论学问之重要本章还记录了唐太宗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当太子承乾行为不检时,他并未姑息,而是加以提醒和纠正。对于魏王泰,虽然因其才华而深受太宗喜爱,但太宗也避免了因私爱而乱公法,这一点在魏徵上疏劝阻太宗让魏王泰移居武德殿一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太宗对子女的教育章节最后,唐太宗再次展现了其自省精神。他承认自己在某些决策上的失误,并对此表示悔过。这种自省和悔过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太宗的谦逊和开明,也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同时,他还鼓励臣子直言自己的过错,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政治态度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太宗的悔过与自省25奢纵第二十五奢纵第二十五节俭之德与奢纵相反,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文中强调了节俭对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通过节俭,君主可以积累财富,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君主的责任作为君主,有责任树立节俭的榜样,引导民众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同时,君主还应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政策,来限制奢侈浪费的行为。奢纵之弊本章主要讨论了奢侈放纵的行为对国家和政治的负面影响。通过历史事例,阐明了君主如果过于奢侈放纵,不仅会导致国家财政困难,还会破坏社会秩序,甚至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03020126贪鄙第二十六010203强调贪婪的危害,以明珠弹雀为喻,指出人不应为了财物而丧失性命或道德底线。批评了贪图小利而失去大局的愚蠢行为,通过历史典故警示贪鄙之祸。强调了为官者应该忠诚正直,不要因小失大,规劝君臣要珍惜性命和名节。贪鄙第二十六27崇儒学第二十七唐太宗即位后,大力弘扬儒学,设立弘文馆,精选文儒学者,并供给珍膳,让他们在内殿讨论经典、商议政事。太宗弘扬儒学贞观二年,太宗停止了对周公的祭祀,开始在国学中设立孔子庙堂,确立了孔子的先圣地位,这是儒学在唐代的重要转折点。推崇孔子太宗大量收录天下儒士,增加国学生员,并扩建学舍,四方儒生纷纷负书前来,国学因此兴盛。兴办国学崇儒学第二十七28文史第二十八文史第二十八在本章节中,唐太宗表达了他对史书的深刻见解。他批评了前朝史书过于看重靡丽的文章而忽视政事记录的倾向,提倡史书应该注重记录政治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情况,以便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一观点体现了太宗以史为鉴、注重实用的思想。太宗对史书的见解太宗鼓励臣子上书论政,并强调论事之文应“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这表明他非常重视臣子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他们能提供有益于国家治理的真知灼见。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为贞观时期的政治清明和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鼓励臣子上书论政太宗对记录自己言行的起居注给予了特别关注。他认为起居注应该真实记录君主的言行,以便后人了解历史真相。他还强调“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体现了他对历史记录真实性的严格要求。这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使得贞观时期的历史记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价值。对起居注的关注01020329礼乐第二十九维护社会秩序礼乐制度是古代社会维持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来保持社会的稳定。体现等级差别传承文化传统礼乐第二十九礼乐制度能够明确反映社会等级,不同的礼乐仪式和规格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礼乐制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举行各种礼乐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30务农第三十01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本章开头,唐太宗就对侍臣们强调了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这显示了唐太宗对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深刻认识。批判前朝过失通过王珪的谏言,指出了前朝秦皇、汉武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导致国力衰竭的教训,以此警示唐太宗要重农务本,不要重蹈覆辙。唐太宗的自我约束唐太宗表示要抑制个人欲望,自我克制,以安民为国之本。并且在遇到蝗灾时,他亲自吞吃蝗虫以祈求消除灾害,这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为民担当的精神。务农第三十020331刑法第三十一刑法第三十一宽简用法的强调本章开篇,唐太宗就强调了用法的宽简原则,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他引用古人的例子,警示法司在审理案件时不应过于苛刻,而应该追求公正和平允。选拔公直良善的断狱官谏议大夫王珪建议选拔公正善良的人来负责断案,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这一建议得到了唐太宗的采纳,体现了对司法公正的重视。对死刑案件的慎重态度唐太宗提出,对于大辟罪(即死刑),应该由中书、门下四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尚书九卿共同审议,以避免冤假错案。他还指出,自贞观元年至四年,全国仅判处了29人死刑,这显示了当时对死刑的慎重态度。32赦令第三十二强调了国家不应频繁颁布赦令,以免让愚人存有侥幸心理。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刑罚思想。本章节主要记录了唐太宗关于赦令的观点和态度。赦令第三十二33贡赋第三十三本章主要讨论了关于贡赋的问题,太宗强调了贡赋应该合理,不应过分追求声名而过分征收。强调合理贡赋太宗指出了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过度征收贡赋的问题,并要求改正这种弊端。改正弊端对于远方国家进贡的珍奇动物,太宗表现出了怜悯,认为这些生灵不应被囚禁,而应回归自然。怜悯生灵贡赋第三十三34辨兴亡第三十四主题概述辨兴亡第三十四-本篇主要讨论了国家兴亡的原因与教训,通过对比周朝与秦朝、隋朝等历史朝代的兴衰,强调了行仁义与任贤良的重要性。-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前朝兴亡,意在汲取历史教训,以图唐王朝的长治久安。核心内容辨兴亡第三十四-周朝兴盛在于推行仁义,而秦朝短命则因其专行诈力,不顾百姓生计。-隋朝灭亡的教训在于隋文帝时期国家富裕却不顾百姓疾苦,仓库盈溢却不肯赈济灾民,导致民心尽失。-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含养民生,而非单纯充实仓库;强调后嗣之君若贤能,则国家可保,否则仓库积蓄只会助长奢侈与危亡。辨兴亡第三十四历史意义-该篇章所体现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历史对比,阐明了国家兴衰与统治者政策、品行的密切关系,对后世君主有着深刻的警醒作用。-《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强调了以民为本、行仁义、任贤良的重要性。辨兴亡第三十四0102030435征伐第三十五征伐第三十五背景介绍这一章节主要记录了贞观年间唐朝的对外征伐政策及相关事件。《贞观政要》中详细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时所采取的策略和决策过程。01关键事件包括了对突厥、岭南等地区的征伐行动。例如,文中提到了贞观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二十万大军进犯,但最终被唐太宗巧妙应对并退兵的事迹。还描述了对待反叛的岭南酋帅冯盎、谈殿的策略,通过智取而非武力镇压解决问题。02征伐原则与智慧从这一章节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征伐过程中并非一味使用武力,而是结合了政治手段,如通过外交谈判、分化瓦解敌方联盟等方式来减少战争的发生。这种以智取胜、避免无谓战祸的策略体现了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0336安边第三十六123背景介绍-贞观四年,李靖击败突厥颉利,大量突厥部落归降。-唐太宗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安置这些归降的突厥人。安边第三十六-秘书监魏征反对,认为突厥人具有潜在威胁,不应安置于河南,而应遣送至其旧土河北。他担心突厥人数量增长后会成为心腹之患。主要议题-中书令温彦博提议将突厥人安置在河南地区,理由是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展示朝廷的无猜疑之心,且符合养育之道。安边第三十六010203安边第三十六讨论与决策01-温彦博坚持其观点,认为天子应养育万物,归附者应得到怜悯和接纳。02-魏征以历史为例,警告说晋代胡部落被允许居住在近郡,最终导致了灾难。03安边第三十六-给事中杜楚客也表达了对突厥人可能带来的长期威胁的担忧。-唐太宗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四个州都督府来安置突厥人,并在长安安置了近万家突厥人。许多突厥首领被拜为将军和中郎将,在朝廷中担任职位。37行幸第三十七行幸第三十七010203本章节主要讨论了帝王行幸(巡游)的影响,特别是以隋炀帝为例,阐述了过度行幸导致的负面后果。唐太宗通过反思隋炀帝的行为,表达了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