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命审题单位:武钢三中语文学科组审题单位:圆创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时间:2024年6月26日上午8:00—10:30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千峰陡峭,万壑争流,这片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林区有着来自亘古时代的美感,再看它与远古传说关联的“神农”之名,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相传上古时代,人们饱受瘟疫横行之苦,此地是草药茂密之地,但大多数珍稀药草都生长在悬崖绝壁处,不易取得,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天,此地遂得名“神农架”。历史上,洪灾对农耕民族同样是梦魇般存在,治水问题曾让历代统治者焦头烂额。对洪水的畏惧,就很容易令人们对远古时代治水的先贤大禹产生崇拜和怀念。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一定渊源。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等,而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余杭”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见于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其二,则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与大禹治水无关。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故名曰“吹台”,最初与大禹并无关系;但自元朝以来,开封地区黄河水患愈发严重,明嘉靖二年,苦难的开封人民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祈祷他能守护这一方水土,从此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从殷商时代起,因重大历史事件而诞生的地名逐渐变多,且不再像远古史那般缥,而是变得具体,有史可查,有迹可循。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辖的武陟县之名,就与武王伐纣这场大进军关联。武陟县隋开皇十六年(596)置,这是“武陟”首次出现。它的命名有两种说法,最早的说法见于明万历年编撰《武陟县志》,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而另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陟”有登高之意,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随着大军向商王都朝歌推进,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牧野位于今河南新乡市北部,牧野之战前并非专有名词,而是相对殷都朝歌而言的位置。当时都城由内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简单地说,“牧野”原指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战后,“牧野”就专指这一块地区。湖北省宜昌市秘归县的地名同样来源于著名历史人物,《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名女婴,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种”则由“姊”演变而来。为了“示威,服海肉”,泰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第四次出巡最北至辽西郡,在此刻瑞石门,并派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药,这里就是河北省秦皇岛市,不过秦皇岛作为地名在明代才出现。大概没有哪个时代能像汉末三国那样,能给中国人留下如此根深蒂岗的影响。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并非一座城市,而是“州”级行政建制,囊括当今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区。赤壁大战前,荆州核心治所在襄阳。建安十三年,曹操引军南犯,孙到联军于赤壁大欢曹军,一年后周瑜攻克南郡,南郡之战的胜利打破了荆州原有格局,曹操势力除了占据北部襄阳为据点,基本退出荆州。对荆州南部地盘的划分使得周瑜与刘备的关系趋于紧张。周瑜领南郡太守,屯兵于江陵,还任命程普为江夏太守,可江夏本来就属于刘备和刘琦的控制范围,如今却要让刘备拱手让出,刘备所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屈辱可想而知。攻克江陵后,刘备仅分得南郡南岸一小块,即陵地区。刘备当时的职衔为左将军,人称左公,他遂取“左公安营扎寡”之意,改暴陵为公安。刘备一如既往地顽强,即使地盘很小,但正如这个地名的美好寓意,他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左公从此安定。这年与公安一同改名的还有宜都。此前曹操南征吞并荆州后,将南郡枝江以西的地方划为临江郡,曹军赤壁兵败后,刘备控制了这块地盘,遂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只可惜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义于夷陵之战惨败,公安、宜都均为孙权所占。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的赤壁市也是三国文化十分浓厚的城市,然而哪怕在20多年前,这里都还叫蒲圻市.随着20世纪90年代央视版《三国演义》播出后,三国热席卷全国,加上历来对赤壁之战古战场具体位置诸多争议里,大部分专家都认可蒲圻市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蒲圻市遂提出更名为“赤壁市”。198年6月11日,民政部批复同意将蒲圻市更名赤壁,就这样,乘着三国文化的青云,赤壁市迅速名扬天下,还有的地名大概率和三国正史无关,反而有很重的演义痕迹。这里以湖北省荆门市下辖的掇刀区为例。这个地名因提刀石而来,相传关羽曾在此屯兵,将青龙偃月刀掇于巨石中,人们便将这块巨石命名为刀石。然而正史上并未记载关羽使用的武器是刀,青龙偃月刀更是宋代才出现的武器,加上刀传说又出现于关公崇拜已兴起的清代,应该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而来。这类地名虽然很难与历史事件直接对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也反映了数百年来三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同样具有人文色彩。从塞北大溪到烟雨江南,从繁华都市到阡陌乡村,地名浓缩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标识着漫漫来路,指引着未来去路。湖南衡阳之名源于其位于衡山之南,陕西华阴之名则由于其地处华山北侧:江苏海门因其位于长江入海口,江西湖口则得名于其为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江苏淮安、山东泰安、四川雅安、陕西西安都有个“安”,寄托了中国人对安定生活的祈祝;浙江镇海、江苏镇江、广西南宁等地名,充满了中国人期盼平定祸的心愿……从远古到明清时代,留在神州版图上一个个特殊的地名,不仅是几千年风雨中那些惊心动魄历史瞬间的见证者,这些名称从诞生到演变乃至含义发生变化,折射出的也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方向。(摘编自国家人文地理《华夏青史的地理印记》,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理水患历来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需要关注的问题,黄河自元代开始在开封地区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明万历年编撰的《武陟县志》最早记载了关于“武陟”两个命名的说法,这两个说法都与武王伐封这一历史事件相关。

C.武王伐封之后,“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其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比这场决战打响前的所指缩小了。

D.刘备在攻克江陵后改孱陵为公安,寄寓了其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就是在这一年,刘备还为宜都定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古中国历史相对模糊缥,缺乏史料支撑,许多地名的由来与神话传说有关也说明这一点,商朝之后情况逐渐改观。

B.“州”级行政建制在汉末三国时期是相对较大的区域,可知《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益州”不单指成都一市。

C.虽然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具体位置有诸多争议,但专家们都支持原蒲圻市为战争发生地,促成了该市成功更名为赤壁市。

D.中国地图上一个个城市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化内涵,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追求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从中探寻。

3.文中划线句子“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下面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此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溯源发现,与大禹相关的地名,大多是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怀念之情,余杭并不是大禹治水之处。

B.远古时代的夏部落联盟活动地区,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地。

C.夏禹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较低下,交通闭塞,禹不可能同时活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处地区。

D.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的《余杭县志》成书于清朝嘉庆年间,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

4.结合文本材料,请概括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缘由。(4分)

5.本文在讲述地名文化时能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少年

崔立少年是在一个上午,蹑手蹑脚地走出图书馆。图书馆外,是一条步行街。步行街上,来来往往走过人群。阳光下,天并不热,但少年的额头上微微沁出了汗。少年的头一直低着。从阅览室门口,直至走到步行街的每一步,少年都小心翼翼,脸上带着惊慌。倘若有谁呼喊少年一声,少年恐怕都会被惊住,暴露出他那不想暴露的东西。少年远远地朝身后的图书馆望,确定安全了。少年如释重负般的,整个人也放松下来,大喘一口气,一种如释重负后的解脱。少年轻轻拉开上衣,一本崭新的杂志到了手上。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少年都喜欢。少年想带回家去看。少年去附近的报刊亭看过,没有这本杂志卖。犹豫再三,终于选择了铤而走险。这一晚,少年躺在床上,将这本杂志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好好地看了一遍,连中缝处都没放过。合上杂志,少年满足地伸展了一下腰,好爽!几天后,少年再度出现在了图书馆门口,左顾右盼地,又上了二楼的报刊阅览室。走进去时,少年的心是带着一点忐忑的,小小的忐忑,在门口演变成大大的忐忑,那个坐在服务台前中年女管理员,似乎朝着少年的方向凌厉地望了一眼,就那一眼,少年的心都快要出来了。还好,中年女管理员在望过一眼后,就没再看少年,少年有过瞬间的放松。少年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径直在书架前停住,那里有一本新的杂志。是上次杂志的新一期。这是本半月刊。少年轻轻地拿下杂志,在旁侧的书桌前坐下,看杂志的人不是很多,只有几个年纪大的老人,在认真地翻看,像少年一样的孩子,几乎是看不到的。翻了几篇文章,少年又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上一次,少年就是没控制住自己。少年抬头望了眼女管理员的方向,女管理员低着头,似乎在认真看着什么。少年心头有些窃喜。真的要像上次那样吗?少年想。少年合上杂志。少年的手,伸向了杂志。少年的手,忽然又打开那本杂志。在心头,少年拒绝了自己。少年不想再这样了。这一天,少年把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读完了。读完后的杂志,少年轻轻地合上。少年站起身,又来到书橱前,轻轻地放了上去。每隔几天,少年都会来到图书馆,来到报刊阅览室,去找寻那本新一期的杂志。看这杂志,像是少年的一个约定。每次,少年都会看到那个女管理员,总有那么一丝心悸,在心头慢慢弥漫开。每次,少年都会认真把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都看完。少年轻轻地合上那本杂志,站起身,来到书架前,将那本杂志轻轻地放在上面。时间在慢慢地拉长。少年喜欢看那本杂志的习惯,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反而,少年带来了纸、笔。少年会照着那些文章,自己也开始写起了文章。虽然写得多少有些拙劣,但少年喜欢。那些像是青涩的自己,容易犯错,在错误后慢慢修正。有一天,女管理员走到了少年的身旁。少年正低着头写他的文章。感觉似乎有人在注视自己,抬起头,少年吓了一跳。女管理员笑,说,写文章啊?少年说,哦,对,对。少年的脸微有些烫,是被看到偷偷写文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女管理员说,下周,我要退休了。女管理员说,我看你经常来这里看杂志。女管理员还说,我带你参观一下我那里吧。少年跟着女管理员,到了服务台处,惊讶地发现一台带监控的电脑,阅览室里各个角落的场景,包括少年常常拿杂志的书橱和坐下来看杂志的位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少年忽然脸特别地烫。她是在提醒自己什么吗?少年记得那次“拿”杂志的时候,女管理员是低着头的,低着头在看电脑吗?几秒的停顿。女管理员忽然又说,以后文章写好了,给我看看。少年说,好。少年稍稍有些缓和。隔两周,少年去报刊阅览室,女管理员果然已不在了,换了一个中年男人。这个是多年前的事了。多年后,少年长大了,考上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少年的文章写得也很精彩,经常在当地的日报上刊登,还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刊登,包括那个杂志,少年也经常会上。少年在这个领域已小有名气。少年常常想,如果当年那位中年女管理员抓住偷杂志的他,会是怎样?如果自己偷了一次,又偷,又会是怎样?少年还想,如果没有当年自己青涩的文章,能有现在精彩的文章吗?现在,少年不用再去当年的图书馆了。老图书馆拆掉了,这里又建起了新图书馆,在新图书馆门口,这个少年在阳光下站立几分钟,想想多年前的自己,他微笑着,再次迈开步,走了进去。(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走出图书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神情紧绷,额头冒汗,可以看出少年此时的内心是非常的焦虑和不安。

B.少年轻轻地合上杂志,又轻轻地把它放上书橱,几个“轻轻地”表现了少年行窃时的犹豫不决和思想斗争。

C.中年女管理员很关心少年,这也让少年产生了极大的疑惑,他不确定她是否知晓他的偷窃行为,因为她没有表现得特别清楚。

D.少年在图书馆只偷过一次书,却让他长时间忐忑不安,表明少年仍然是一个有良知、未泯灭道德的年轻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不想再这样了”一句是文章的一个转折,表现了少年的成长,也为下文他的努力和成功埋下伏笔。

B.“如果没有当年自己青涩的文章,能有现在精彩的文章吗?”一语双关,既有“写文章”,也有“做人”两层意思。

C.小说多处运用神态、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大量心理描写则让读者看到少年的内心变化。

D.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显得极具客观性;以顺叙的方式展现事件全貌,让读者能够将来龙去脉明了于心。

8.小说以“少年”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多处呼应开头,含义深刻,余韵悠长。请从首尾呼应的角度,为小说的结尾写一个短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使民务于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务于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务于农则重,重则少私议,少私议则公法立,民力专一。民务于农则其产丰,其产丰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籍田①,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则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民朴,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故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逐利也。然则下官之冀迁者皆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必不冀矣,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于是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节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注】①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②农战:农业和军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民B求官爵C皆不以D农战E而以巧言F虚道G则国H必无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意为没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中的“无”意思相同。

B.所以,表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所以”意思相同。

C.劝,文中指勉励、鼓励的意思,与荀子《劝学》中的“劝”意思相同。

D.迁,在文中表示提升官职,与其类似的还有升、擢、拔、陟、加等,这些词语表示官员包括升官、提拔、调动等情形。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民众致力于农耕就会家产富足,家产富足就会安土重迁,这有利于国家统治;反之,则不利于国家统治。

B.材料一认为,天子率诸侯耕种籍田,后妃率妃嫔养蚕采桑,他们身体力行,是为了给民众做表率,引导民众致力于农事。

C.材料二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即使国家不缺粮食,也不会放松农耕;即使位高权重,也不会用言语轻侮底层百姓。

D.材料二认为,如果为官者曲意逢迎,考虑一己之私利玩弄权术,就会误导人民,使其效仿而求取官位,最终危害国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4分)

(2)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4分)

14.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了培养百姓质朴的品性,但培养的途径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在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史湘云提议以“柳絮”为对象来填词,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填的词得到了众人的推崇。请阅读下面两首词,按要求完成完成15~16题。唐多令·柳絮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临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何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百花洲在姑苏山上。②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这里暗自呼应“白玉为堂金作马”。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黛玉词中以“粉堕”“香残”开篇,既写出了柳絮飘零,香消玉残的败景,也为词作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出了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也暗含黛玉的自我嗟叹。

C.宝钗词中“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宝钗的柳絮词描写了春光里柳絮飘飞的景象,借柳絮“终不改”“随聚随分”的形象喻已“守拙随时”之怀。

16.宝钗和黛玉的两首词,吟咏之物虽都是柳絮,但二人笔下之柳飘飞的地点、飘飞的姿态、寄寓的情感皆不同,请试着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与《诗经》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类似。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以“,”这句话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委、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A。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B的创世之神,齐名盘古;或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繁衍人类;或帮助黄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或协同大禹治理江河,泽及后世。鉴于我国神话传说与历史起源难以隔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C、华夏儿女,都蒙受过龙的福祉。在古代社会,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龙的精神体现了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被奉作水神,总司灵泽,因此,龙的精神又包括了造福苍生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有着腾飞、振奋、开拓、进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又增添了踔厉前行,奋发有为的内涵。①中国是龙的家园,龙文化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婚丧礼仪、服饰冠履、岁时节令,龙都占据着醒目的位置,展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③适逢龙年,作为“龙的传人”,当秉承龙的精神,弘扬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④18.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无边春色来天地,有志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