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街道临河街西段(北星大道至利民路)新建工程-排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大丰街道临河街西段(北星大道至利民路)新建工程-排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大丰街道临河街西段(北星大道至利民路)新建工程-排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大丰街道临河街西段(北星大道至利民路)新建工程-排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大丰街道临河街西段(北星大道至利民路)新建工程-排水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丰街道临河街西段(北星大道至利民路)新建工程排水工程设计说明排水工程设计说明1.项目概述临河街西段(北星大道至利民路)新建工程(以下简称临河街)位于新都区大丰街道。道路起点与北星大道平面相交,中间与天云路平面相交,终点与利民路平面相交。路线呈东西走向,道路全长782.18m,道路规划红线宽为20m,为新建城市支路标准,设计时速20km/h,双向两车道。2.主要编制依据和相关的规范标准1、主要设计依据(1)合同规定的内容和要求;(2)甲方提供的规划用地红线图(1:1000地形图);2、主要规范及规程(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4)《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3:2002)(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9)《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以及其它相关现行各种设计规范、规程、图集和相关道路设计图。3.设计内容概述本工程暂无雨水管网规划,雨水管网按现状以及结合周边管网布设,主要收集周边地块雨水,将雨水集中收集后分别排入东西两侧侧利民路和北星大道既有雨水管网,最终流入北侧既有沟渠九道堰。本工程暂无污水管网规划,污水管网按现状以及结合周边管网布设,主要收集周边地块污水,将污水集中收集后分别排入东西两侧侧利民路和北星大道既有污水管网。本工程沿线适当预留支管,供周边地块雨污水接入,涉及沿线地块雨污水管均能确保接入设计排水管道。4.工程设计4.1、设计范围和原则1、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城市排水规划、道路两侧地形条件和排水现状,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以利于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保护区域水环境。2、充分结合相关规划,依照道路走向、周围功能区规划及地理环境情况,雨水、污水管道沿规划道路设置,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的污水能重力流排放,以保证排水顺畅与节省工程投资。3、根据道路规划和周围地理环境情况,雨水管道就近排入规划沟渠、现状雨水井,避免长距离输送,以减小管径与埋深,节省工程费用。5、雨水管道尽可能避免穿越地下建筑和其它障碍物,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妨碍,并与其它管线取得优化布置。6、尽量布置管线在人行道和控制绿带内,减少在车行道布置管线,避免井盖对行车的影响。4.2设计标准及参数4.2.1设计方法按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1)雨水设计采用成都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综合径流系数取0.65):(mm/min)其中:设计重现期(年)取3.0年, 降雨历时t=t1+t2t1——地面集水时间(min)取12mint2——管道内雨水流行时间(min)t2——管道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污水系统设计参数本工程污水系统计算采用比流量法,污水量计算公式:Q=Axq其中:Q——服务面积内污水量(L/s)A——服务面积(ha)q——面积比流量q=1.2L/s·ha4.2.2基本设计参数最大设计流速:钢筋混凝土管道Vmax=5.0m/s;玻璃钢夹砂管、塑料管Vmax=8.0m/s。最小流速: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min=0.6m/s。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4.3管道设计4.3.1排水管道设计1、雨水排水设计根据前期批复方案设计本项目沿设计道路新建一根d600~d1000的雨水管道,位于机动车道下规中南5.0m。根据周边地块雨水及雨水管道服务范围,该管道主要用于路面及周边地块雨水,汇流收集后分段排入东西两侧北星大道和利民路侧既有市政雨水管网。污水管网设计沿设计道路新建一根d500的污水管道,位于机动车道下,规中北5.0m。本工程污水管网按批复方案布设,主要收集周边地块污水,汇流收集后分段排入东西两侧北星大道和利民路侧既有市政污水管网。4.3.2预留支管设计为了利于用地开发和便于地块内雨污水收集,在工程沿线适当位置设置雨污水预埋支管,预埋管位置详见排水平面设计图。4.3.3排水管材本工程雨污水管采用钢筋砼承插管(GB/T11836-2009),弹性密封橡胶圈承插连接,接口作法详06MS201-1-23。采用钢筋砼承插管,橡胶圈柔性接口。当管顶覆土0.7m≤H≤4.5m时,采用Ⅱ级管;管顶覆土4.5m<H≤7.0m时,采用Ⅲ级管。4.3.4地基基础(1)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道路同标准压实度。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2)管道基础排水管道基础根据覆土深度采用180°砂石基础,做法参照06MS201-1P11。雨水口联络管、覆土深度未达到700mm的主管均采用满包砼加固,每隔20~25m设置一道柔性接口,接口为现浇混凝土内套弹性密封圈柔性接口,作法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32~37页(管道定货时应向供货商注明道路车辆荷载等级、管道覆土厚度、管道级别等),其柔性接口处混凝土基础分缝,缝内填2cm厚沥青木板。(3)沟槽回填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相关密实度详见沟槽开挖回填图。回填材料详见大样图;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本工程沟槽回填参照《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1中要求进行。回填材料及压实度应严格执行本设计相关图集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设计规范》(GB50268-2008)相关规定。4.4附属构筑物4.4.1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检查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满足GB50014-2006(2016年版)表4.4.2的要求。2、检查井井盖按照“成城发〔2012〕241号”文要求,井盖荷载等级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车行道采用D400级,其他采用C250级。若检查井位于非机动道或车行道上,井盖面与设计地面齐平;若检查井位于绿化带内,井盖面应高出地面0.2m。排水检查井井盖均为Φ680,井盖面应分别有“雨”“污”标志,不得盖错,须符合《检查井盖》(GB/T23858-2009)、《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2012年版)》(成建委【2012】600号文)、《成都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成城发[2012]241号文)、《球墨铸铁可调试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的要求。1)车行道上检查井采用D400级“五防”扩盘式球墨铸铁井盖井座,外翻180度开启,并应符合《球墨铸铁件》(GB/T1348-2009)和《球墨铸铁可调试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的相关要求。图1球墨铸铁五防井盖2)排水检查井采用Φ1000、Φ1250、Φ1850、2000*1700混凝土检查井,作法详20S515~P29,30,80其安装应与路面齐平,井面标高可根据现场路面作相应调整。3、雨水篦子采用“五防”球墨铸铁篦子,其荷载等级为D400。图2五防”球墨铸铁篦子4、排水检查井井口处一律设防坠安全网,满足GB50014-2006(2016年版)4.4.7A条要求,作法详设计图。图3防坠安全网5、车行道上检查井应采用检查井井周加强,井周80cm范围内采用5%水稳碎石回填,作法详设计图。6、车行道上检查井井圈应采用扩盘式井圈座,扩盘顶面带齿状物,增强与沥青层的摩擦系数。扩盘预留3×120°孔洞,井筒浇注时预埋相应的螺栓,井圈座与井筒顶面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井圈座与井筒顶面连接处的螺栓强度应符合要求,并紧密固定,井盖与井座应保证配套。井圈与井盖之间设厚度为1cm的防震响橡胶垫圈,垫圈上下面均应有凹凸纹,避免噪音和位移,防震响橡胶垫圈应确保在10年内不脱落、不老化失效。井盖需满足《球墨铸铁可调试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的要求。7、在井盖四周拉四条十字交叉线,仔细调整井盖顶面标高,调出井盖的纵坡和横坡,使其与路面保持一致,调整到位后用螺栓固定。8、检查井与管道连接处的下部120°范围采用大坍落度的C20砼振捣充填,长度2m。9、检查井的回填必须在检查井混凝土强度达到75%(填方路段达到85%)时,方能进行井周回填。。4.4.2雨水口1、本工程雨水口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偏沟式单箅和双箅雨水口,雨水口深度为0.94m,水篦子采用球墨铸铁篦子,本工程雨水口、井圈、水篦等做法参照16S518图集P42,P43,P60。雨水篦子采用“五防”球墨铸铁篦子,其荷载等级为D400。2、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均以1%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3、雨水口位置要安装正确,不得超前或退后。雨水口的篦面标高应比周围路面标高底3cm~5cm,并且严格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与设计路面均匀顺接,以利进水。若因道路纵坡调整、或者设竖曲线、弯道超高等原因致使道路最低点发生变化,雨水口必须随之调整至新的最低点或者在最低点增设雨水口。4、在道路凹曲线段布置雨水口时必须设在最低处,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4.4.3可调式防沉降井盖“五防”井盖、雨水篦子1球墨铸铁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的球墨铸铁应使用不低于QT500-7的牌号,应符合GB/T1348的规定,球化率应不小于80%,球化等级不低于三级。2橡胶条(橡胶块)硫化氯丁橡胶,橡胶条应符合GB/T23661中E类的要求。拉伸强度≥12Mpa,拉断伸长率≥175%,压缩永久变形(100℃×22h)≤35%,硬度(绍尔A型)≥75,耐臭氧(200x10-8,40℃,预拉伸20%,100h)表面不龟裂。3不锈钢(铰链)不锈钢(铰链)材质应符合GB/T20878-2007中S30408(新牌号06Crl9Nil0)的要求。4外观要求1)井盖的外表面应完整、光洁,花纹、标记及字标清晰无缺损,无毛刺、锋利边缘、翘曲变形、龟裂,材质应均匀,不得有裂纹和影响产品性能的冷隔、鼓包、砂眼等缺陷,不得有补焊。2)盖座保持顶平,井盖上表面不得有拱度。井盖与井座的接触面应平整、光滑。井盖与井座应采用同一材质。3)与井座接触的井盖底面及井座支承面应进行机械加工,井盖与井座的装配尺寸、公差等级应不低于GB/T6414-1999中CT10的规定,保证井盖与井座接触平稳。4)井盖关闭后,井盖与井座的高度差不得大于1.5mm。5)弹性缓冲减震胶垫宜镶嵌在井座支承面上,胶垫宜采用垫圈。井座支承面上设“梯形”凹槽,嵌入深度为8mm(见图6);橡胶垫圈顶面宽12mm,底面宽14mm,高度10mm,形状为梯形;井盖闭合时与井座支承面金属间的距离为1mm~2mm(见图7)。若采用块状胶垫时,垫块在井座支承面上应均匀分布,间距允许误差不得超过3mm,嵌入井座支承面应稳固,高出井座支承面1mm~2mm6)雨水箅子的过水缝隙应匀匀分布,过水缝隙面积不得少于雨水口总面积的40%5结构尺寸1)检查井盖上表面应有防滑花纹,C250高度为2mm~6mm;D400、E600高度为3mm~8mm,凹凸部分面积与整个面积相比应不小于30%,且不大于70%。2)铰接井盖的仰角应不小于100°。3)检查井盖的斜度e以1:10为宜。4)嵌入深度不低于25mm5)井座支承面宽度应不小于24mm6井盖1)井盖厚度最薄部分(不含防滑花纹高度)不低于8mm。2)井盖与井座接触面宽度不小于20mm井盖与井座接触面宽度示意图承载等级D400、E600的检查井盖应设置三条刚性的弹性锁定装置,当井盖闭合时可使之与支座卡口紧扣,防止井盖脱离支座,弹性锁定装置应采用整体铸造的生产工艺弹性锁定装置、限位凸块示意图6井座井座高度:C250井座高度宜不小于120mm,D400、E600的井座高度宜不小于190mm。2)对于D400、E600的井盖设施,井座承载面径向宽度应不小于80mm,最薄部分(不含防滑花纹高度)厚度不小于8mm。3)井座的制造应当确保井盖与井座的适配性,应通过对接触表面机械加工,保证同型号井座可互换,通过防噪音的橡胶垫圈(或采用橡胶垫块的多点设计)以确保无噪音。4)井座外边缘须有3个及以上限位凸块(见图10),限位凸块与沥青层紧密接触,防止井盖晃动。5)井座净开孔设计应切实满足相关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一般人孔井座净开孔直径应不小于600mm,其尺寸偏差符合下表的规定尺寸偏差井盖与井座应采用内置式结构或其它可靠设计进行防盗。采用铰接方式的,铰链轴、销宜采用同材质球墨铸铁或新牌号为06Crl9Nil0的不锈钢,直径不小于14mm其余未尽事严格按照《球墨铸铁可调试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的要求4.4.4基坑降水根据地勘报告,地下水水位较高,本次设计的排水管道位于地下水位范围内,管道沟槽开挖较深,结合本项目水文地质条件及项目规模等情况,本次采用管井井点降水。

(1)降水总体工艺

在布设的井点管底部设置滤管插入透水层,上部接软管与集水总管进行连接,集水总管采用φ200钢管,周身设置与井点管间距相同的φ40吸水管口,然后通过真空吸水泵将集水管内水抽出并集中排入周边沟渠或就近市政雨水管网,从而达到降低场地四周地下水位的效果。

(2)井点布置

本次降水井布置于西侧路基外2m,沿道路路线每隔30m成直线布置一孔。

(3)井管结构

降水井直径500,内放置直径300的混凝土条孔管,井管部分打孔,并用玻纤丝包裹。井管下入用4~8mm粒料对井管外的井孔进行回填。管井穿基础底板处用钢管代替。用钢板焊制止水片。深井停止施工后,底板范围内孔洞用比底板混凝土高一级标号的微膨胀混凝土浇捣密实,然后用8mm钢板与钢管焊接封口。

(4)其他

本次管井井点降水实施工艺,应在施工阶段由施工单位进行编制具体的施工组织方案。

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应采用砂砾石对废弃的降水井进行回填。5.施工注意事项5.1施工准备1、施工放线图中管线定位,根据道路桩号及《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中管线与路中线距离进行定位;特殊节点及道路交叉口节点根据坐标定位。为了避免截断管材和浪费,检查井井位可沿道路纵向移动前后调整不超过1.5m,但不允许将检查井调整至道路轮胎轨迹下。2、施工复核施工前应首先核对与本工程相交(或相接)的外部道路排水管平面位置与高程,确保管线衔接平顺。施工前应了解、探测清楚现状管线位置,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时对其它已有管线产生破坏。施工前应实测既有管道位置及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后方可施工。下管前必须按管材产品标准逐节进行外观检验,不合格者严禁下管敷设。下管方式应根据管径大小、沟槽形式和施工机具装备情况确定人工或机械将管材放入沟槽。下管时必须采用可靠吊具,平稳下沟,不得与沟壁、槽底碰撞,吊装时应设两个吊点,严禁穿心吊装。5.2沟槽开挖1、沟槽开挖边坡系数按照1:2开挖,具体沟槽开挖边坡系数m视地质情况、开挖深度而定。除执行地勘报告建议值外,还需要按《四川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有关规定执行。2、排水管道基底标高位于路床标高之上时,应在沟槽区域宽度范围内先回填至管顶标高以上0.5m再开挖;位于路床标高以下时,则应先开挖沟槽,再进行回填。5.3开挖支护根据

《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建行规【2018】3号)文件要求,本工程挖管基槽开挖深度超过3m,以及局部需采用起重吊装安装构件,定义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根据文件要求,本工程的基坑开挖及支护设计应由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情况进行专项设计,并报监理组织相应安全专项审查后方可施工,专项设计不属于本图设计范围,本次设计仅做必要的文字说明,清单编制应考虑相应的施工措施费用。根据本项目情况,建议采用直接放坡开挖施工。根据本项目情况,拟定采用直接放坡开挖的方式挖管基槽。对于部分管段沟槽开挖不能满足放坡要求,沟槽开挖需采用支护。沟槽深度在5m以内,由施工单位根据自身技术力量采用支撑措施,建议采用钢板桩支护。沟槽深度在5m以上,施工单位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支护方案。5.4管道敷设1、地基条件:管道及检查井基础应置于密实的原状土层上,要求地基承载能力R≥120Kpa,管道基础采用砂石基础(中粗砂)。若遇流砂、污泥、松散杂填土及回填土等软弱地基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连砂石换填或其他加固措施,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承载能力。2、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一般会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预留措施如下:①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换土改良处理,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②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砂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③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抗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干槽开挖,必要时可在槽坑底预留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封闭。5.5沟槽回填1、密实度要求:胸腔及管顶回填土应在管座混凝土强度达到80%以上才可进行;沟槽两侧应同时回填,两侧高差不得超过30cm。管顶50cm以上直至道路垫层底部范围内应逐层整平夯实及碾压,回填材料应对称运入槽内,严禁用机械推土回填。管道回填土压实度详设计图。2、回填材料:一般情况下,采用开挖料回填;当遇到软土地层时,则采用连砂石换填。回填材料中不得含有有机物、淤泥、树根、草皮及其腐植物、玻璃瓶以及直径大于20mm的硬物。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能直接作为沟槽回填材料,控制填料含水量不大于最佳含水量20%;当土的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遇地下水或雨后施工必须先排水再分层随填随压密实;杜绝带水回填或水夯法施工。在雨季施工、工期紧张、降水困难时,设计建议采用连砂石回填,但须由业主、监理等各方现场确定。3、回填作业规定:沟槽回填从管底基础部分开始到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回填;管顶500mm以上部位,可采用机械从管道轴线两侧同时夯实;每层回填高度应不大于200mm。5.6闭水试验除雨水连接管外,雨水和污水管道均要求在回填之前带井作闭水试验,合格后方可回填。无压管道闭水试验方法及允许渗水量详《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5.7抗震要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为工程抗震有利地段。1、雨水管道按一般抗震设防,污水管道按重点抗震设防,并应符合《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排水管道接口均采用柔性接口。2、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液化土或软弱土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承载力失效、震陷和不均匀沉降导致构筑物或管网结构损坏;3、同一结构单元的构筑物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震陷导致结构损害,可加设垫褥等方法;4、当构筑物基底受力层内存在液化、软弱黏性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虽经地基处理,仍应采取措施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5、管道与构筑物、设备的连接处,应配置柔性构造措施;6、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5.8施工验收施工中各分项、分部及单项工程均应采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时检查验收。上道工序、分部工程未按有关标准验收合格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或相关分部工程的施工。5.9安全措施1)、施工方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安全设施到位,文明施工,随时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以保障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2)、污水管道的检修、维护、疏浚清掏等操作过程,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和程序,操作人员应培训上岗,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规定进行操作,强化职业安全卫生工作,防止异常情况及误操作而造成危害,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3)、污水管道检查井盖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严格把关,使人为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对设备、材料质量和施工安装质量严格把关,使人为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5.10 营运期排水设施维修及养护1、对排水管道、检查井、雨水口等排水设施应定期维护、清淤。2、排水设施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应加强日常养护工作,使系统排水通畅、状况良好。发现非正常情况后应急时通知主管部门以便及时处理。5.11 顶管施工1、本项目雨污水管道接入利民路雨污水采用顶管施工,顶管所用管道需采用专用顶管钢筋混凝土管道,施工时需满足《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并随时监测;2、本项目顶管管道穿越利民路,考虑到此段道路车流量较大,对此段道路采用路基压浆加固处理,顶管施工时管道顶路面加铺钢板。6、其他注意事项图中标注的雨水管线长度均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应以实测为准。管道纵断面中所示的检查井设计路面标高若与道路标高不吻合,以道路标设计高为准。沟槽开挖边坡放坡坡率应根据地质实际情况按照本工程大样图取值。施工前应校测已建各种管道的断面、高程、位置和现状使用情况,确保满足接入条件后方可施工。若开挖中发现图中未示意的排水管道,应通知业主和监理,并联系设计人员共同研究解决。管内底标高是排水管道施工的主要依据,检查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预留支管应尽量设预留检查井。当无条件设置预留检查井时,预留管管端应采用砖块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起用。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需与其它综合管线施工密切配合,确保所有管线平面和竖向布置合理。本工程施工应严格遵循现行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技术规程办理。其余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执行。7、海绵城市设计7.1设计依据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4、《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7、《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9、《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10、相关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1、《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行)》2017.8;12、《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13、《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7.2项目概况及现状情况本项目所属规划区域为新都区大丰街道片区,现状周边道路基本形成。1.场地条件据现场勘探资料,构成场地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棕红色砂质泥岩基底拟建道路南侧约20m外见九道堰河自西向东流经,河道南侧为条石护坡,北侧(临拟建道路侧)为天然土坡,未衬底,河道宽约35.0~40.0m,深约5.0~7.0m,勘察期间河中水深约1.5m,流速0.05m/s,河中水与地下水呈互补关系。3.场地地下水场地内存在的地下水分为分布于填土层裂隙中的上层滞水和赋存于砂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两类。上层滞水主要呈零星分布,涌水量变化不定,无统一的稳定地下水位,主要受填土层孔隙分布影响,季节性较强特点,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经地下径流及地面蒸发排泄。勘察时未发现有该类型地下水出现。赋存于含水层(砂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为该场地内的主要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和周边含水层补给,经地下径流及地面蒸发排泄。勘察时为平水期,实测潜水的初见水位在卵石层中,稳定水位约在地面下4.1-6.0m,绝对标高约489.30m。由于场地北侧的施工区正在施工降水,该水位为非正常水位,正常水位应在自然地表下2.0m。本区地下水位年变幅2.0~2.5m左右。据我公司在场地周边长期观测的水文资料,道路沿线历年最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应在自然地表下0.5m。4.地基土的渗透性新都地区施工和收集的供水、降水井抽水试验资料和土工试验数据对照,位于不同空间或地质年代的同一类型岩土体的渗透性能差异不大,而组成岩土体的颗粒级配及结构构造亦是主要决定因素,故场地内各地基土层的渗透性与渗透系数(k)建议如下表:地基土层渗透性与渗透系数(k)建议值表名称杂填土粉土中、细砂卵石K(m/d)50.16505、气象条件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40.0℃,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mm之间,多集中于夏季,7、8月份易形成暴雨天气,最大日降水量为262.7mm。6~9月为丰水期,1~3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6.排水情况:片区及周边雨水主要排入现状道路周边九道堰沟渠。7.3上位规划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成都市位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第II分区(80%≤α≤85%)。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根据实际雨量资料分析的出:成都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应按下表执行。7.4海绵城市总体设计一、设计原则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的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