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卷: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期末试卷: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期末试卷: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期末试卷: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期末试卷: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晚清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的陵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对此解释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败仗”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1840年到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由材料“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可知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位,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到1860年,甲午战争从1894年到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前00年到1901年,时间不符,排除BCD。故选A项。2.2021年9月30日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为了致敬英雄,某班制作了一期题为《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墙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林则徐可归入的栏目是()A.甲午英烈 B.农民领袖 C.禁毒先驱 D.变法志士【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林则徐可以归入“禁毒先驱”一栏,故C项正确;甲午英烈是指邓世昌、左宝贵等,排除A项;林则徐不是农民领袖,排除B项;变法志士是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是()A.俄国 B.英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答案】C【解析】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4.这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它设计出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个革命纲领是()A.《变法通议》 B.《民报》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它设计出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C项正确;《变法通议》和《民报》不是革命纲领,排除AB项;《资政新篇》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意思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不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B.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C.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创办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不符合“冲击——反应”模式,D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A项符合“冲击——反应”模式,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B项体现的是“冲击——反应”模式,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创办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项体现的是“冲击——反应”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6.到了这个时候,它(指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最符合题意,故选D项;《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7.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的民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路……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表明义和团运动()①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②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③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④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神助拳,义和团,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和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族矛盾加剧的结果,“扶清灭洋”鲜明的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义和团对洋人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鬼神附体、刀枪不入等,①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而②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有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8.表格式归纳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表关于中国同盟会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时间地点机关报政治纲领1905年檀香山《时务报》民主、民权、民生时间 B.檀香山 C.《时务报》 D.民主、民权、民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C项符合题意;《民报》于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檀香山,是一个大型月刊,排除AB项;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9.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A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C项;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戊戌变法没有,排除D项。故选A项。10.十月革命后,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材料中的“他”是()A.陈独秀 B.李大钊 C.孙中山 D.蔡元培【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至1919年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欢呼“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团结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B项正确;ACD项人物与材料中的信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11.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主事在条陈中写道:“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罢学风潮”和“政治问题“分别指()A.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B.五四运动;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C.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C项符合题意;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排除AB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A.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C.香港海员罢工 D.青岛日资纱厂工人大罢工【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3年2月7日在吴佩孚的命令下湖北督军萧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罢工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运动不是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3.烟雨楼旁有条红船。2017年10月31日,习总书记伫立船旁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话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是()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答案】A【解析】根据“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遭遇危险后,中共一大转移到嘉兴南湖小船上进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小船承载的就是红船精神,它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A项正确;党的群众路线包含着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排除B项;焦裕䘵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排除C项;抗美援朝精神是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排除D项。故选A项。14.某同学到广州某地参观时,看到了以下场景和照片,你知道与此相关历史事件吗?A.发动反蒋起义B.北伐推翻清政府C.第一次国共合作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和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反映的是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这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C符合题意;北伐战争中北伐军的总司令是蒋介石,A不符合题意;北伐是为推翻军阀,而不是清政府,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材料体现的当时是军阀统治时期,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15.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A.东北易帜 B.“分共会议”C.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D.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答案】A【解析】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身负家仇国恨,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史称“东北易帜”,它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故A项正确;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排除B项;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标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排除C项;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它是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A项。16.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生日的到来,某校学生决定编排历史情景剧《红旗飘扬》。其中下列场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A.南昌起义——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井冈山会师一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秋收起义——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D.红军长征一—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的是八七会议,C项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A项不符合题意;井冈山会师后,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并且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项不符合题意;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并且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7.某历史学习论坛拟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资源名称视频《秋收起义》《建军大业》图片《八七会议旧址》《井冈山会师》文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人毛泽东》A.国共两党合作 B.北伐胜利进军 C.工农武装割据 D.工农红军长征【答案】C【解析】依据表格内容“《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之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形势,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在它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根据地,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形成“燎原之势”。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是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突出的军事事件是北伐战争,发生在秋收起义之前,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促进了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导致国民党围剿红军,红军被迫长征,排除D项。故选C项。18.如下图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日军: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路轨,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占领沈阳。共产党: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政府: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桥奋勇抵抗。民众:东北各族人民相继组织义勇军,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答案】A【解析】A.根据题中“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路轨,占领沈阳”可以看出反映的是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随后的“共产党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等信息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开展的局部反抗。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也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A选项正确;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题中“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路轨,占领沈阳”反应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各族人民相继组织义勇军”也只是局部抗战,当时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形成,故B选项错误;C.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日本占领南京、武汉之后,题中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民众的抗日态度,当时抗战相持阶段还未到来,故C选项错误;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时1945年日本投降,题中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形势,只是抗日战争中局部抗战的开始,并不是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19.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A.渡江战役 B.北平谈判 C.重庆谈判 D.西安谈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排除A项;北平和平谈判,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于1949年4月在北平进行的停火谈判,排除B项;西安谈判是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20.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15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B.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D.洋务运动以来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D项符合题意;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服饰上的变化表现为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大众传媒出现了报刊;通讯工具出现了电报和有线电话。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图一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他俩把蒋介石囚禁起来了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图二抗日战争胜利,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图一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图二抗日战争胜利,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22.图片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烙印深刻其上,承载着荣辱,诉说着兴衰。自1840年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图1产生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将何地割让给英国?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2)图2反映了甲午战争中的一幕,之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其中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是条约中的哪一条款?(3)通过图3这场战争,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列举一条该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4)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请举例说说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的哪次反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5)图1至图3反映的战争,你有何感悟?【答案】(1)香港岛。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4)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5)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图一“1842年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中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2详解】图二“旅顺大屠杀”反映了甲午战争中的一幕,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是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条款。【小问3详解】根据“1900年的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的反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的事例,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以此作答即可。【小问5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标志着“共产党诞生”是哪次重要会议?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件史实,以此说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材料二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它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摘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2)材料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远征途中对中国共产党最具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材料三“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3)材料所述内容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这次会议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摘自习近平2021年新年贺词(4)2021,“十四五”规划乘风破浪,扬帆起航。请你为中国共产党走好新征程建言献策【答案】(1)中共一大。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百团大战: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地域,对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答出1点,表述合乎题意即可)(2)长征(红军长征)。遵义会议。(3)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民主集中制,植根于人民大众;加强党内监督,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答出2点,表述合乎题意即可)【解析】(1)第一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这样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结合所学知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40年由彭德怀的领导的百团大战在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两个史实都证明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远征”“战略撤退”“红军最终到达目的地”可知,材料中的“远征”指的是红军长征。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困苦,1935年,中共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第二问:远征途中对中国共产党最具转折意义的会议是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及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所述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民主集中制,植根于人民大众;加强党内监督,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1)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如何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北三省被日军迅速占领的原因。材料二:七七事变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2)七七事变又称什么事变,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主要原因。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这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拔掉据点近3000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摘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精神》(3)写出材料四中“这次战役”的名称和指挥者。材料四日本右翼分子组成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竭力否认侵华事实和罪行。日本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4)通过材料四,你觉得中国应该怎样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答案】(1)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2)卢沟桥事变。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3)百团大战;彭德怀。(4)日本应正视历史;作为中国人必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中日两国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话处理分歧,增进了解与互信,加强交流与合作。(任意回答两个方面)【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根据所学可知,东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是蒋介石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撤出关外,才导致东三省迅速沦亡。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制造事端,遭到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的奋起抵抗,这件事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根据材料二可知,“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由此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主要原因是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三是对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战况的描述,百团大战是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指挥下进行的一次对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小问4详解】根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