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课程标准
供临床专业
《中医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医学》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
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
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
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四、课程基本理念
本门课程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力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采用布置作业,组织讨论,
加强辅导及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学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课程设计思路
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鼓励学生以中医模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
4.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
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
2.注重人文修养
3.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4.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解、应用中医的精
髓和主要内容,学习中医学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介绍常
用的中医与中药方剂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方法、药物、方剂等。
二、分类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
2、利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独立诊断。
3、掌握基本的中医治疗原则及用药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在实验和临床见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沟
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师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
3.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测验提问,操作技能考核及考试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
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学时分配建议
篇、章教学内容
理论实验小计
绪论堵论22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44
第二章气血津液学说22
第二章藏象学说88
第三章经络学说22
第十三章腌穴概论22
第十三章常用腌穴44
第十三章毫针刺法22
第十三章艾灸疗法22
第十三章火罐疗法22
第十三章刮痛疗法22
第四章病因学说88
第五章四诊88
第五章八纲辨证22
第六章防治原则22
第七章中药概论22
第七章方剂概论22
第八章常见病证1212
第十四章常见疾病44
合计64872
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
(-)理论课
绪论
基本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
主要内容目标要求
段
中医的发展史主要教学方法:
中医学的发展概况:配合史书记载、生活
中医学的起源中常见症进行讲解。
中医理论的确立
主要教学手段:
1.《黄帝内经》2.《神农本草经》3.
《伤寒杂病论》等。1.简述中医的发展史多媒体、板书、模型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现代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详解中医的基本特色
(-)辩证论治
辩证:区别证、症、病及其关系
论治:(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3.了解中医现代的发展
中医临床研究
中药现代化研究
第一章阴阳五行
基本要求:
阴阳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阴阳的基本概论:1.简述阴阳的定义及区分配合图示利用教
1.定义学课件详细讲解
2.阴阳的属性
主要教学手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多媒体、板书、模
(-)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型
2.解释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相互转换
(五)阴阳消长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阐述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5.用于确定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原
则,用于指导养生防病
五行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简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配合图示利用教
学课件详细讲解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教学手段:
(一)五行的各自特性
多媒体、板书、模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型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2.详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生克制
3.五行制化化及乘侮等概念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
相及
1.五行相乘
2.五行相侮
3.五行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
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2.相克关系的传变3.阐述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使用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1.指导四诊
2.推断病情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传变
第二章藏象
基本要求:
气、血、津液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气配合图示利用教
气的基本概念
1.了解气的概念、来源,掌握气的分类、学模型详细讲解
功能及基本的气机主要教学手段:
气的生成
1.先天之精多媒体、板书、模
2.后天水谷精微型
3.自然界清气
气的生理功能
4.推动
5.温煦
6.防御
7.固摄
8.气化
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分学
1元.气
2宗.气
3卫.气
4营.气
二.血.
(―)血的基本概念
(―)血的生成2.了解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三.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
区别3.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功能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与血
I.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4.掌握气、血、津液间的关系
4.血能载气
(二)气与津液(参考气与血)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藏象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藏象的基本概念,脏的腑的区配合图示利用教
1.掌握五脏与六腑的功能
别及各自作用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二.五脏的具体功能以及生理联属
多媒体、板书、模
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血脉型
2.熟悉心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2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
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肺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
3.熟悉肺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2主.宣发肃降
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
(1)宣发卫气
(2)宣发浊气
(1)肃降清气
(2)肃降水谷清微及津液
(3)肃降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
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
1.主运化配合图示利用教
第三章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
学模型详细讲解
水湿
2.主升清熟悉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手段:
3.主统血多媒体、板书、模
在志为思,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型
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
肝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
a)主疏泄配合图示利用教
(1)疏泄气机
学模型详细讲解
(2)疏畅情志
(3)助脾运化熟悉肝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手段:
2.主藏血多媒体、板书、模
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型
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配合图示利用教
生殖
学模型详细讲解
2.主水熟悉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3.主纳气主要教学手段:
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多媒体、板书、模
其华在发,在此液为唾型
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教学方法:
(-)胆的生理功能配合图示利用教
1.贮存和排泄胆汁
学模型详细讲解
2.主决断
(二)胃主要教学手段:
1.主受纳、腐熟水谷多媒体、板书、模
2.主通降,以降为和型
(三)小肠
1.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3.主水液)了解六腑的功能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1.主5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活
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上焦如雾,中焦如混,下焦如渎
奇恒之府主要教学方法:
(-)脑配合图示利用教
1.主宰生命活动
学模型详细讲解
2.产生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
府”主要教学手段:
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
3.主管感觉和运动多媒体、板书、模
(二)女子胞型
1.天癸
2.冲任二脉作用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教学方法:
(-)五脏间的关系
配合图示利用教
1.心与肺主血脉与主气、朝
学模型详细讲解
百脉以及宗气的
作用主要教学手段:
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多媒体、板书、模
为气血生化之源型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
心主神志,肝主疏
泄
4.心与肾——心属火,肾属水
5.肺与脾——脾运化精微,肺呼
吸清气,肺通调水
道,脾运化水液
6.肺与肝——肝主升,肺主降
7.肺与肾——肺通调水道,为上
源,肾主水,为下
源。肺主气,肾纳
气
8.肝与脾——肝疏泄,脾运化,
肝藏血,脾统血掌握五脏之间的联系,了解五脏与六腑间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的表里联系
肝主疏泄,肾主封
藏
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二)六腑间的关系
1.七冲门
2.绘表说明六腑间关系
(三)脏与腑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1)脾主运化,胃主运化
(2)脾主升清,胃主降和
(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4.肝与胆
(1)肝之余气聚而成胆汁
(2)胆汁贮存于胆,疏泄靠肝
(3)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
第三章经络
基本要求:
经络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经络概述配合图示利用教
经络的概念1.简述经络的概念,经与络的区别学课件详细讲解
经与络的内容
主要教学手段:
经与络的区别
多媒体、板书、模
二十二经脉型
1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2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的手足分布、躯干分布规
律
2.讲述十二正经的名称、分布、走行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
律
5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奇经八脉
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
维、阳维3.阐述奇经八脉的内容及其功能
第十三章针灸
基本要求:
腌穴概论主要教学方法:
腌穴概述配合图示利用教
(-)月俞穴的分类和命名学模型详细讲解
1分类
主要教学手段:
1)经穴
1.了解腌穴的分类及命名原则多媒体、板书、模
2)奇穴
3)阿是穴型
2腌穴的命名
(-)腌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1腌穴的作用2.了解腌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2腌穴的主治规律
(三)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郑穴,背俞
3.了解特定穴的概念
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交会穴
(四)腌穴定位法
4.掌握腌穴的定位方法
1体表标志法
2骨度分寸法
3指量法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常用腌穴主要教学方法:
(-)手太阴肺经腌穴配合图示利用教
1.掌握手太阴肺经的常用腌穴
天府,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腌穴
2.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腌穴多媒体、板书、模
商阳,三间,合谷,曲池,迎香
型
(三)足阳明胃经腌穴
3.掌握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脆穴
承泣,地仓,大迎,头维,乳根,
天枢,足三里,丰隆
(四)足太阴脾经腌穴
4.掌握足太阴脾经的常用腌穴
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五)手少阴心经腌穴
5.掌握手少阴心经的常用腌穴
极泉,少府
(六)手太阳小肠经腌穴
6.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常用腌穴
支正,颔寥
(七)足太阳膀胱经腌穴
睛明,攒竹,风门,肺俞,心俞,
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7.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腌穴
三焦俞,肾俞,膏肓,委中
(A)足少阴肾经腌穴
涌泉,太溪,照海,复溜8.掌握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腌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腌穴
天池,曲泽,郊门,内关,大陵,9.掌握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腌穴
劳宫
(十)手少阳三焦经腌穴
10.掌握于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腌穴
外关,支沟,天井,翳风,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腌穴
11.掌握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腌穴
瞳子寥,听会,阳白,风池,风市,
阳陵泉,阳辅
(十二)足厥阴肝经腌穴
12.掌握足厥阴肝经的常用腌穴
行间,太冲
(十三)任脉腌穴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水分,13.掌握任脉常用腌穴
中脱,膻中,承浆
(十四)督脉腌穴
14.掌握督脉常用腌穴
命门,灵台,大椎,百会,素寥
(十五)奇穴
15.掌握常用奇穴
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瘢风
毫针刺法主要教学方法:
(一)针刺方法配合教学录像
1.毫针结构的讲解《腌穴疗法》及
2.正确的毫针进针方法。1.掌握毫针的针刺方法实验操作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3.进针后晕针等情况的处理主要教学手段:
(-)行针方法实训
得气的概念
2.掌握正确的行针手法
得气后施针者及受针者的感觉
不得气下常用的行针方法
上肢常用腌穴的针刺主要教学方法:
()上肢常用腌穴配合教学录像
1.上肢常用腌穴的定位《力俞穴疗法》及
2.正确的进针方法。1.掌握上肢常用腌穴实验操作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二)行针主要教学手段:
.正确进行行针
上肢腌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2实训
下肢常用腌穴的针刺主要教学方法:
()下肢常用腌穴配合教学录像
1.下肢常用腌穴的定位《腌穴疗法》及
2.正确的进针方法。1.掌握下肢常用腌穴实验操作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二)行针主要教学手段:
.正确进行行针
上肢腌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2实训
实验考核主要教学方法:
抽签考核,考核学
(一)月俞穴定位的考核1.考核学生对腌穴定位的掌握生对腌穴的掌握
程度及进针、行针
手法的掌握
(二)针刺方法的考核2.考核学生对毫针针刺方法的掌握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第四章病因病机
基本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
主要内容目标要求
段
病因学说主要教学方法:
病因的概念、分类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病因的概念课件详细讲解
(二)病因的分类
1.简述病因的概念及分类主要教学手段:
1外.因
多媒体、板书、模型
2内.因
3.不内外因
4.病理产物
外感六淫主要教学方法:
外感六淫的概念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1.六淫1.了解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色课件详细讲解
2.六气主要教学手段:
3.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多媒体、板书、模型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
主要内容目标要求
段
4.六淫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1)风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a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课件详细讲解
b风善行而数变2.掌握风的致病特色
c风为百病之长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主要教学方法:
)寒
2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3.掌握寒的致病特色课件详细讲解
b寒性收引
c寒性凝滞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主要教学方法:
)暑
3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4.掌握暑的致病特色课件详细讲解
b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c暑多挟湿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4)湿主要教学方法:
a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耗伤阳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气
5.掌握湿的致病特色课件详细讲解
b湿性重浊
主要教学手段: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多媒体、板书
主要教学方法:
5)燥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a燥性开涩,易伤津液6.掌握燥的致病特色课件详细讲解
b燥易伤肺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6)火主要教学方法:
a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b火易耗气伤津7.掌握火的致病特色课件详细讲解
c火易动血生风主要教学手段:
火易致痈疡
d多媒体、板书
疫疣之气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疫病之气的致病特色1.了解疫疣之气的致病特色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七情损伤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课件详细讲解
L喜伤心
1.熟悉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2怒.伤肝主要教学手段:
3思.伤脾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
主要内容目标要求
段
4忧.伤肺多媒体、板书
5.惊恐伤肾
二.七情对气机的影响
1喜.则气缓
2怒.则气上
3思.则气结
2.掌握七情对气机的影响
4悲.则气消
5惊.则气乱
6恐.则气下
三.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饮食内伤
主要教学方法:
—.饮食不节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1.了解饮食内伤的觉原因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劳逸损伤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过劳
课件详细讲解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主要教学手段:
1.了解劳逸损伤的常见原因
3房.劳过度多媒体、板书
二.过逸
不内外因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刀枪伤
二.跌仆伤课件详细讲解
三.扭挫伤主要教学手段:
四.虫兽伤1.了解常见的不内外因多媒体、板书
五.烧烫伤
六.冻伤
痰饮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痰
课件详细讲解
1.有形之痰
1.熟悉痰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色
2.无形之痰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二.饮
1.痰饮
2.悬饮2.了解常见的饮及致病特色
3.支饮
4.溢饮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
主要内容目标要求
段
瘀血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学
一.瘀血的成因
课件详细讲解
1.气虚
主要教学手段:
2.气滞
1.了解瘀血的成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脆弱区保护与恢复策略考核试卷
- 盐湖区水资源分配与供给保障考核试卷
- 无线电频率共用与协调考核试卷
- 苗木保密协议样本
- 潜水装备在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考核试卷
- 纺织机械性能优化策略考核试卷
- 染料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矿床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规执行考核试卷
- 安全教育预防火灾
- 小学生教育故事:诚信与成长的启迪
- 脑电图判读异常脑电图
-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卓越)
- 《小学生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班会》课件
- 传统园林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直播中的礼仪与形象塑造
-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老年人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 海南声茂羊和禽类半自动屠宰场项目环评报告
- 跳绳市场调研报告
-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及司法解释培训课件
- 交通事故法律处理与索赔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