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
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
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
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
太阳结构:1.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
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
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
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
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
质量的大气层。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命。
(2)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
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
日的概念: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
恒星日: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月球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自转角速度
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5。,或每分15',每秒15"。
自转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方,地球自转的速度减为赤道
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
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对地球自转起着"刹车”那样的
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
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和半周年变化。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律。
3.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产生了地方时。
5.对潮汐产生阻碍作用。
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证据:恒星周年视差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
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
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的回归运动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4.四季更替5.五带分布
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
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一一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一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
五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首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直射阳光
其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极昼和极夜。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四条纬线作为天文地带的界线,全球就分成五个纬度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
寒带。
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
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
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
黄赤交角为。时:
1.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
2.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
3.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径向环流加强;
4.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
5.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6.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
赤道: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大圆,是纬线中唯一的大圆。赤道分地球为南北两半球,
是地理坐标系的横轴。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也必然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所有经圈都是大圆,因而有同样的
大小。它们都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二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度经线。它是地理坐标系的纵轴
纬度一一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
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
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莱曼面。
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康拉德面。(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第二章地壳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
条痕:锐器割划矿物后粉末的颜色。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
9刚玉10金刚石相对硬度:指甲2.5小刀5.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裂开面称解理面。
断口: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解理不完全,则断口愈显著。
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
喷出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或者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深成侵入岩;在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关系等特征。
1.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
2.按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颗粒大小10------5---------2--------0.2mm
粗粒中细
3.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
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喷出岩特有的结构。
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
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一一剥蚀与搬运一一沉积一一固结成岩。
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压固作用一一胶结作用一一重结晶一一新矿物的形成。
深色矿物浅色矿物岩石种类
橄榄石超基性岩
辉石基性斜长石基性岩
铠闪石中性斜长石中性岩
酸庇斜长石酸性岩
正妹石
白率母
鲍文反应系列(结晶系列):石英
层理构造: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海侵(浸)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海侵”,这
时所形成的岩层称“海侵层位”。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
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海退”。这时所形
成的岩层称为“海退层位"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
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作用。(通常与地壳运动通用)
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⑴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
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⑵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
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
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
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
4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具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
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褶皱构造: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
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断层构造: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
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0时代不连续,岩性和
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沉秒旋回
粗
细海为
粗海侵
沉积旋回:海侵层位是在地壳下降条件下形成的,而海退层位是在地壳上升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
退层位,在垂直剖面上构成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有规律变化,表明该地区的地壳曾经历了一
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
背斜:岩层时代中央老,两侧新,通常表现为往上拱起的弯曲,但在变质岩区有例外。在平面图(地质图上),也表
现为中间岩层老两侧新。
向斜:一般表现为向下弯。岩层时代中央新,两侧老。在平面图上也表现为中间新两侧老。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盘。
断层的主要类型:正断层一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逊退一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壬整断层一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
依据逆断层断层面倾角的大小,分为:
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
逆撞瓯屋(断层面倾角小于45。)。
枢纽断层:是指那些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运动,断层上盘似乎绕一个轴旋转。
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貌:背斜为谷,向斜成山。
大地构造学说(即地壳运动学说):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
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德,1912)提出】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在大约2.5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
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由
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海底扩张说:【迪次(1961)、赫斯(1962),美)提出】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1)、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
消减,因而洋壳不断更新。
2)、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在软流圈之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
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3)、地幔对流说表明,不是"舟行于水",而是软流圈类似"传送带”的作用。如果上升流发生
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1).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岩石圈)板块;
2).板块由于软流圈运动而运动,如传送带;
3).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
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4).板块边界:(山弧)岛弧-海沟系、洋中脊、转换断层,在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前三种
边界位于洋底或洋陆交接处。
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1.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增地壳增生的地方,喷出的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
断层和节理为主;地震震源较浅,烈度也不大。
2.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多强烈地震,分布亦广;板块
拼缩的速度每年多在5cm以内。
3.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被断开的两条海岭之间的部分断层两盘运动方式相反,而两
条海岭外侧的断层两盘的方向一致。仅见于大洋地壳中,以浅震
为主,亦有少量玄武岩喷出。
全球岩层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板块。
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火山喷发”,或称为“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的成因:板块边界构造运动频繁
火山的喷发形式:1)裂隙式:岩浆由地壳的裂缝溢出地表。多为基性熔岩,形成熔岩被,一般没有固体喷发物。
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带。
2)中心式:岩浆沿管形通道喷出地表。
▲宁静式(夏威夷式):基性岩浆喷发:只有熔岩流,无火山碎屑,多形成盾
形火山锥;
▲爆炸式(培雷式):中、酸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强,含气体多,火山碎屑多,
形成锥形火山锥;
▲中间式(斯特龙博利式):中、基性岩浆喷发;爆炸力小,火山碎屑少。
火山的分布: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火山带:
太平洋火山带:62%以上的活火山分布于此,有“火环”之称。
地中海火山带
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裂谷分布。
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
地震:地壳的快速震动称为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所有的地震都发生于地壳和上地幔部分
地震的主要成因: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地震的分布:呈带状并与板块边界一致。
1.环太平洋地震带一一沿太平洋板块边界上的海沟-岛弧分布,全世界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
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发生在该地层带。
2.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一一沿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接合带分布,地震数量约占全世
界地震总数的15%,其中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
3.大洋中脊地震带一一地震数量不多,震级较小
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一一此带主要为浅源地震。
生物的发展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显生宇:新生代(第四纪一一人类时代被子
新近纪,一一哺乳动一一植物
古近纪)物时代时代
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一一爬行动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
上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一一两栖动物时代陆生抱子植物时代
第三章:大气圈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大气垂直分层(5层):
1.对流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
气温垂直梯度。
(2)垂直对流运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
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
(1)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大约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
升高,在55km高度上可达-3°C。
(2)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显著减弱。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
3.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为中间层。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2)中间层内水汽含量更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仅在高纬地区的75—90km高度,有时能看到一种薄而带银
白色的夜光云,但其出现机会很少。
(3)在中间层的60—90km高度上,有一个只有白天才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4.热层:又称热成层或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上。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u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
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2)在热层中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其中最强的有两区,即E层和F层。这种高
层大气又可称为电离层。
(3)在高纬度地区的晴夜,在热层中可以出现彩色的极光。
5.散逸层:这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
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
小,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3.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太阳辐射能分布:主要是波长在0.4um-0.76um的可见光区,约占总辐射能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um的红外
辐射,约占总辐射量的43%。波长小于0.4um的紫外辐射只占能量的7%。99%的辐射能在波长
0.15um-4um之间。
太阳常数:8.16J日地平均距离处,太阳光垂直照到地表,排除大气影响,lcn?吸收的太阳能
地面长波辐射:地表面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的辐射。
大气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地面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的这种大气
保温作用。
气温日较差: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最高值:午后两点左右,最低值:清晨日出前后)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造成逆温的条件: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
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
(3)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
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
(4)下沉逆温:空气下沉,绝热增温,顶部下沉距离比底部下沉距离大,顶部气温绝热增温比底部多。这种因整
层空气下沉而造成的逆温。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用e表示,单位:hpa.
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
态。
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用E表示。
绝对湿度j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crr?表示。
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用f表示。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水相变化的判据:E>e蒸发(未饱和)
E=e动态平衡(饱和)
E<e凝结(过饱和)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显著增大。
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性质的关系:
1)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时,若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
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是"冰晶效应,
2)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天然水通常是含有溶质的溶液。溶液中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
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
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这种作用对
在可溶性凝结核上形成云或雾的最初胚滴相当重要,而且以溶液滴刚形成时较为显著。
3)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形状的关系
图3-3不同形状蒸发面上分子芟到的吸弓I力
A分子受到的引力最小,最易脱出水面;C分子受到的引力最大,最难脱出水面;B分子的情况介于二者之间。因此,
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而且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
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
凝结而不断增大。此即所谓的“凝结增长"。
水汽凝结的条件:1.是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2.是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两种:1.是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
2.是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和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
大气降水过程有以下四种:1)暖水面蒸发2)绝热冷却3)辐射冷却4)平流冷却5).混
合冷却
2: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o°c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
S: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o°c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
雾的类型:
1.辐射雾:这种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
的夜间或早晨。
2.平流雾: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就是
平流雾。
3.蒸汽雾: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
闯进冷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
4.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
5.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
大气降水的形成(使云滴增大的过程):
1.为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
1)、直接凝结(凝华)增大阶段
2)、水汽转移阶段:对形成大云滴来说,冰水云滴共存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温度下,冰水之间的
饱和水汽压差异很大,特别是当温度在-10—12℃时差别最显著,最有利于大云滴的增大。因此,对于冷云(降水,
这种冰水云滴共存作用(称为冰晶效应)是主要的。
2.为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经常处于运动之中,这就可能使它们发生冲并。大小云滴之间发生冲并而合并增大的
过程,称为冲并增长过程。
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
2.南北纬15°-30°少雨带:这一纬度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带。
3.中纬多雨带:受天气系统影响,多雨。大陆东岸受夏季季风影响,降水多。中纬大陆内部因离海洋较远,降水
量很少。
4.高纬少雨带:本带因纬度高,全年温度低,蒸发微弱,大气中含水量少,故降水量也少。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水循环的5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
3个阶段:蒸发、降水、径流。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
分交换过程。
小循环:包括内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
1.内陆间循环:就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陆地上的循环过程。
2.海上内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大陆降水量+海洋降水量=大陆蒸发量+海洋蒸发量
大洋年降水量+入海径流量=大洋年蒸发量
收入-支出=变化量
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1)将各圈层与圈层连接在一起。
2)使水成为可永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3)使不同纬度之间水分收支平衡得到缓解。
4)海陆之间、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
5)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
6)水分循环导致地貌形状变化。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涨潮: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
落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
世界洋流结构特点: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南北回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在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则逆时针流动;
♦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为中心,在南半球中高纬则为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冰盖影响,具
寒流性质);
♦绕极环流:南极周围,受极地东风作用,洋流自东向西流;
♦季风漂流: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逆时针流动,夏季顺时针流动。
河流的分段:较大的河流可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部分。
水系形式(5类):扇状水系、羽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
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河流的弯曲系数。
河长:从河口到河源沿河道的轴线所量得的长度。
河网密度: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距离之比值。
水系:指由干流和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比降:单位河长的落差。
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
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
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一些分散
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停蓄于洼地的水也不能立即变为径流,所以这个阶段叫做停
蓄阶段。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是,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
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漫流阶段: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
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
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只有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
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
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河流补给形式可分为: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透水性、给水性。
容水性:指岩土容纳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透水性:是指岩土的透水性能。
地下水的类型(按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1)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特点:分布范围小,水量小而季节变化剧烈;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耗损形式是蒸
发和渗透;易污染。
2)潜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特点: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动态变化较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潜水补给
条件好,水量丰富;水质容易遭污染。
3)承压水: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具有压力的地下水。
特点: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水头;补给区与承压区不一致;动态变化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补给
条件较差,大规模开发后,水的补充和恢复较缓慢;水质不易遭污染。
第六章:土壤圈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能够同时适度地和经常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生活所需的扎根条件、
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条件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素:养分、水分、空气、热量。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自然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人文土壤剖面划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团粒结构:是水稳性和机械稳定性较强的一种粒状土壤结构,主要由有机胶体和钙离子胶结而成,团粒内有毛
管孔隙,粒间有非毛管孔隙,能使土壤既保水又透水,并具有良好的土壤透气和热量状况,有利于
作物根系伸展及对养分的保蓄和供应。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暗色、酸性、富含氮素的有机胶体物质,是土壤中特有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
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
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分子。
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分。
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土壤是由大大小小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不同粒级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
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2)各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组合的改变,可以制约土壤形成过程的性质和演变方向,进而促进新的土壤类型的形成。
4)成土因素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规律性。因此,作为一定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也都
有着明显的地理规律性。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母质因素
1)、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在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下,母质表层逐渐发育为土壤,母质的某些特征往往被继承下来)
2)、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影响土壤天然肥力;
3)、母质的差异造成土壤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及性质的不同;(母质、母岩、土壤的化学成分不一定相同,但存在
发生上的联系。)
4)、土壤质地与成土母质类型关系密切;
5)、在总体上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速度和强度。
2.气候因素
1)是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气温与降水具普遍意义);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气候通过水热状况直接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下表)、粘土矿物的形成、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以及物质的迁
移、淋溶和淀积过程;
4)水热条件还通过对植物和微生物间接作用影响土壤的基本性状;
5)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3.生物因素
1)、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能有选择性地吸收分散于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于地表。而不同植被类
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
2)、土壤动物的作用: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
转化外,有些动物如白蚁、蚯蚓等还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的结构、孔隙和土层排
歹U;
3)、微生物的作用: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从而间接地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1)、影响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2)、引起母质的重新分配:
3)、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和地理分布
5.时间因素
1)、以上各成土因素对成土过程作用的程度,是随时间延续而不断加深的。土壤的发生发展是时间的函数。
2)、土壤发育程度的表现,也是随着时间的进展,由原始状态逐步发育成典型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部位,由于
成土时间长短不同,即可发育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实际上是成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因此,土
壤是历史自然体。
6.人为因素
1)、人类作用的目的性和有意识性:土壤的定向培育和人为破坏;
2)、人为活动的社会性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程度有差异;
3)、人类活动创造了耕作土壤。
成土过程
(一)、灰化过程:是指土体亚表层二氧化硅残留,氧化铝、氧化铁和腐殖质淋溶及淀积过程。主要发生在针叶林
区,二氧化硅残留土体上部形成灰白色淋溶层,叫灰化层。
(二)、铁铝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条件下,硅酸盐强烈水解,释
出盐基物质,使风化液呈中、碱性环境,盐基离子和硅酸淋失,铝铁富集,滞留于原土层中,
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三)、粘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温带、暖温带条件下,土体内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
分解、次生矿物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淋洗。在土体心部粘粒明显聚积,形成粘化层。
(四)、潜育化过程:是指在湿润环境下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所进行的成土过程。形成青灰色的潜育层为标志。整个
土体或土体下部,因长期被水浸润,几乎完全处于闭气状态,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
还原物质,高价铁锦转化为亚铁锦,形成潜育层。
(五)潴育化过程:系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一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到地下水浸漫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位
的季节性变化,使该土层干湿交替,从而引起铁、镐化合物发生移动或局部淀积,在土体中形
成锈纹、锈斑以及含有铁镒结核的土层,称为潴育层。
(六)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表层聚积,形成暗色腐殖质层。这种土壤的腐殖化过程主要地发生在草原和草甸
土中,同时也广泛发生于自然界其它土壤中。腐殖化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在土体上部形成
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七)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是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通过耕作、培肥、改良等方法,不断改变土壤原有不良
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向转化。包括三阶段:
•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过程阶段2培肥熟化阶段3改善土体构型阶段
土壤系统分类:分类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主要根据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
性划分。
(1)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⑵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综合体(自然地理系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
地组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1)自然综合体学说的整体性概念一一要素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2)地理系统学说的整体性一一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
3)地理耗散结构理论的整体性一一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因素控制下发生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
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和分布的规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非地带性因素控制下发生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
征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和分布的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沿纬度方向递变的分异规律性。
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经线方向呈带状延伸,沿经度方
向递变的分异规律性。
水平地带性:由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在具体大陆上的叠加作用形成了大陆的水平地带性。
垂直带性规律: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和变化规律性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对比分析:
1)相似性:类型相似、基带与水平地带一致、成因(温度差异)相近;
2)水平与垂直地带性的差异性:带的宽度不同、分布范围也不同、水热对比关系不同、气温年日较差不同、日
照辐射条件不同、组成要素及景观的不同,即垂直带并不完全重复水平带。还有具体的成因不同。
3)对比关系:山地所处的一定的水平地带有其相对应的垂直带谱序列,反之亦然。
自然区划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要查明现代区域自然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和古地理分化过程。同一区域都是自然历史体,具有
共同发展历程、具有时间上的整体性。
(1)•发生统一性原则保证每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的历史发
展的产物。因此,区域发展的共同性应作为区划的基础。
(2)♦区域发展的共同性是指作为整体的自然区之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而不
是仅指地质基础、地貌特征或某一个别景观要素具有共同性。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高级自然区
发展历史长,低级自然区发展历史短。
2)相对一致性原则:指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有三层含义:
(1)这一原则要求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区域单位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即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区域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一个等级系统,高级区可划分为若干中等区,中等
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低级区。
(3)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如辐射-热量基础的一致性形成同一自然地带,在此背景下水分
及水热组合状况一致,因而植被、土壤性质一致,则形成相同的自然地带。同样,不同的辐射-热量基
础使地球表面分化为不同自然带,同一自然带内又因水热组合状况与植被、土壤特征差异而分化为不
同自然地带。
3)区域区挽性原则: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轨性原
则。
⑴区域共规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能存在
着彼此分离的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须把
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但
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只有一个,而作为景观型的沙漠可出现于任何干旱区。
⑵两个自然特征相对一致,但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自然区,不能划为一个区,即至少在陆地上,不容许自然区
出现“飞地”现象。
4)综合性原则:这是在应用中最成功的原则,强调把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现代因素与历史因素的影响结
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5)主导因素原则:各要素的作用程度是有差异的,其中某些或某一因素是主要的。
不同地域分异和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其主导因素是不一致的,可用一系列的主导标志划分不同等级的自
然区域。
自然区划的方法:历史检验法、顺序划分与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
志法。
综合自然区划的区划:是自然地理系统,是按照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并根据各区划单位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与主导性原则的关系:
综合分析原则是在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对该地域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进行历史和全
面的分析,深刻认识其地域整体规律,只有贯彻综合分析原则,才能真正掌握各自然地理系统的综合特征的相
似性和差异性及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才能保证综合自然区划尽可能符合实际。
主导性原则是在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自动焊剂焊条烘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洁肤精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平面趟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神衰果素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可控流量型磷化氢熏蒸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聚四氟乙烯再生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现场压力变送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建筑工地专用钢钉铁钉租赁合同4篇
- 2025年度存量房买卖资金监管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代销平台佣金调整合同4篇
-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领域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课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4秋《小学学霸单元期末标准卷》考前专项冲刺训练
- 中国游戏发展史课件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完整版)减数分裂课件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第01讲 直线的方程(九大题型)(练习)
- 微粒贷逾期还款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