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纲要_第1页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纲要_第2页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纲要_第3页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纲要_第4页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前言敦煌,知名丝路明珠。“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元鼎六年(公元前1)设郡,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南枕气势雄伟祁连山,西通资源丰富中亚诸国,北靠广袤辽阔蒙古高原,东接绵延千里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咽喉锁钥”、枢纽都市和商贸重镇,是国内最早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史称“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备突出地位。敦煌,人类文化宝库。历史上敦煌不但拥有人类最灿烂文化,并且是人类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交汇点,佛教东传通道和门户。敦煌同步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莫高窟和世界级自然景观——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是世界上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所有六项原则文化遗存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存规模最大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莫高窟保存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洞窟735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以为“人类文明曙光”、世界佛教艺术宝库。敦煌学是全球最负盛名国际显学。敦煌已成为享誉世界知名品牌,被誉为“世界敦煌”、“人类敦煌”。今日敦煌迎来了千载难逢发展机遇。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敦煌因其文化资源优势和国际文化影响力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突破口和示范点。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战略布置。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增进敦煌文化当代复兴,打造当代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国家文化向西开放战略平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敦煌历史使命。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与世界级文化资源、品牌优势及辉煌历史地位相比,当代敦煌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总量小,同步还肩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重大责任;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起步较晚,产业形态、发展效益与资源禀赋还不相称;经济总量小,人口少,财政支撑较弱,都市水毁后建设期限较短,基本设施滞后,都市功能还不完善,全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敦煌发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必要立足于资源禀赋,牢牢把握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田园都市四大建设原则,不能简朴模仿某些发达地区、走大规模都市建设粗放式发展道路,必要走出一条以有限环境容量为先决条件,以迅速增长为基本,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内涵型巧增长”发展之路,摸索资源品牌化、品牌市场化、市场资本化、资本国际化有效途径,形成有限都市、无限空间,有限资源、无限产业,有限产品、无限市场。全力推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打造“一会四区”战略支撑平台,努力实现全面有效保护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树立老式文化当代复兴典范、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伙交流战略平台、摸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等五大目的,不但是敦煌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也是甘肃省以文化旅游经济为切入点呼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发力点,机遇之千载难逢,使命之光荣神圣,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只有秉持坚定崇高抱负信念,传承坚守执着奉献精神,以辽阔国际视野,全面深化改革,大胆开拓创新,敢于实践,敢为人先,才干实现这一宏愿。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敦煌游览时曾说:“一种伟大过去,蕴藏着一种光辉将来”。让咱们以此来共勉,举全球华人之力,共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1

规划背景1.1

发展优势1.1.1

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地,古丝绸之路重要枢纽都市横贯欧亚大陆古丝绸之路是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经济文化大通道。知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区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地方只有一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敦煌和吐鲁番地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重要枢纽都市,也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融汇之地。1.1.2

敦煌是世界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融为一体都市敦煌不但拥有丰厚独特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景观,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共处一城,交相辉映,世所罕见。1.1.3

莫高窟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所有六项原则两处文化遗存之一莫高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存规模最大石窟寺遗迹,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佛教艺术高度成就,1987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候选者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认定。在收入《世界遗产名录》981项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项原则遗存仅有两处,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1.1.4

敦煌学是世界公认国际显学知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新潮流也。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以及悬泉置遗迹汉代简牍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一种重要分支——敦煌学,为层累性地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亚关系史,复原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交汇史,提供了直接佐证,成为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国际学术宝库。1.1.5

敦煌是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敦煌在国际上知名度高,文化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推出12条旅游线路,丝绸之路位于首位。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枢纽都市,拥有世界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等丰厚文化、旅游资源,是丝绸之路上知名旅游胜地。敦煌已成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1.2

发展劣势1.2.1

文化遗产承载力和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承载力有限敦煌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给莫高窟等文化遗产带来游客周期性超载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按照《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25)》规定日游客容量控制值≤3000人次。游客中心建成后,单日最大游客接待量为6000人次,而当前最高纪录是单日2万人次。作为西部典型沙漠绿洲都市,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空间有限,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敦煌水资源总量小,农业用水占比高,近二十余年来,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了10.77米,当前仍以每年24厘米速度下降;周边植被退化,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绿洲及天然植被区推动3—4米,增长沙化土地面积2万亩,全市50多万亩土地浮现沙化;湿地萎缩明显,河道湖泊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沼泽面积更减少了约2/3。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当前正在按照国家布置,实行《敦煌水资源合理运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加强生态综合治理。1.2.2

地处内陆偏远地区,区域经济整体支撑力局限性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深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生产总值78.3亿元,消费市场内生动力局限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27.5亿元。远离中心都市,距离酒泉约400公里,距离兰州约1100多公里;缺少周边区域有力支撑,周边瓜州、肃北、阿克塞人口规模为酒泉市七个县(市、区)末三位,仅占酒泉市总人口16%。对外交通联系不便,铁路网密度为14.4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6.1%,且在敦煌形成末端,与周边区域连通性局限性;机场尚且缺少与成都、深圳、香港等国内及国外重要枢纽机场航线衔接。1.2.3

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晚、水平低长期以来,对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学术研究获得了国际公认成果,但开发运用起步晚、水平低。其一,敦煌缺少国际知名艺术会展品牌。相比拥有上百年历史、同属于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所有六项原则文化遗存威尼斯水城而言,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已举办上百年,成为世界顶级艺术盛会;其二,敦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文化产业发育较晚,文化产业增长值仅占GDP3.2%,缺少高创意型、高科技型文化产业项目和市场主体;旅游还处在简朴观光游览阶段,游、行占旅游收入比重高达44.8%,购、娱比重仅为21.9%,缺少精神性、体验性、参加性旅游产品设计和全产业链布局,亟待转型升级。其三,敦煌国际知名度没有明显提高。敦煌境外游客早在就达到7.5万人,而到了还徘徊在7.3万人左右。1.2.4

都市功能不完善,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市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生活配套功能不完善矛盾日益突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有关生产性服务业欠缺。都市文化和景观特色不突出,古城风貌不清晰、都市个性不鲜明、时代特性不同步,无法体现出敦煌近年文化底蕴。如何使各类旅游和都市设施在主题和外观形态上与敦煌都市形态应有文化基调和自然风貌相统一,成为一种突出问题。人口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需要,大学及专科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7.29%,平均受教诲年限为10.77年,教诲体系不完善,缺少高等教诲、职业教诲、技能培训等支撑。1.3

发展机遇1.3.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梦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梦,中华文化当代复兴既是其中重要内容和目的,又是其中必要条件。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历久弥新,敦煌文化所体现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和跨时空创新力,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最佳媒介。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背景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实现敦煌文化当代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1.3.2

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成为拉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9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东盟博览会时指出:“特别要做好内陆开放这篇大文章,这是国内将来发展最大回旋余地,要增进西北地区增强实力,在向西开放中形成新优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甘肃要全面推动向西开放”。因而,加大力度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是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幸福美好新甘肃必由之路。以敦煌为重要节点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东西交通大通道,区位优势明显,必将成为国家向西开放、对接欧亚大陆经济共同体战略前沿和核心通道。1.3.3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19个国家交通部长在日内瓦订立《丝绸之路复兴筹划意向书》,期待通过贯通亚欧大陆桥这一当代丝绸之路,实现缔造共同市场、重构世界能源版图、增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目的。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战略构想。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战略布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欧亚国家关系迅速发展,古老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生机活力。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枢纽都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地位、作用和特殊性不可代替。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枢纽重镇,对于以文化旅游经济为切入点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增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伙,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1.3.4

世界文化、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现实机遇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来看,美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在31%左右,日本在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全国文化产业增长值总量达到13479亿元,占GDP比重2.85%;同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达到10126亿元。精神文化消费进入迅速增长期,文化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据世界旅游组织记录报告,全球游客人次历史上初次突破1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4%;到亚太地区旅游国际游客人数上升了7%,达到2.33亿人次。,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内居民出境人数83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究竟,国内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同步,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增进旅游业发展有关文献,旅游业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3.5

当代科技进步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伙时代机遇随着云计算、沉浸式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文化资源保护、运用方式更为多样,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世界各国之间展开文化交流合伙变得更加便捷,文化产品物流成本大大减少,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伙提供了时代机遇。1.3.6

国家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平台发展机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甘肃建设第一种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旨在摸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新路子,具备全国意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中,敦煌文化是灵魂,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是首位工程。1.4

规划范畴、期限和根据1.4.1

规划范畴规划空间范畴:以敦煌市域为重点,总面积为3.12万平方公里。研究内容范畴:扩展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1.4.2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30年,其中近期为,中期为,远期为2030年。1.4.3

规划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行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华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发〔〕14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意见》(国发〔〕6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国办发〔〕2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国发〔〕41号)《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意见》(甘发〔〕16号)《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政策规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关于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行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甘发〔〕9号)《敦煌水资源合理运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25)》《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5)》《酒泉市都市总体规划(—2030)》《酒泉市土地运用总体规划(—)》《敦煌市都市总体规划(—)》《敦煌市土地运用总体规划(—)》国家、甘肃省其他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文献2

总体思路2.1

指引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进一步贯彻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总体规定,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引擎,以弘扬敦煌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创意、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田园都市建设,摸索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绿洲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建立文化引领、旅游拉动、经济转型、生态改进、生活富裕、体制创新六位一体发展格局,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性都市,争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排头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国家文化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实现敦煌文化当代复兴,打造“文化圣殿,人类敦煌”。2.2

建设原则保护第一原则。在资源开发运用、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中,坚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第一,坚持把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放在首位,严格保护遗产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尊重自然规律,严格保护遗产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干扰和破坏。有限容量原则。有限自然环境容量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容量。以可运用自然资源有限性、稀缺性、约束性为建设前提,严格控制都市规模、人口规模、产业门类和产业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容为王原则。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着力挖掘和激活敦煌碎片化、隐性化历史文化信息,加强设计创意类产品、文化艺术创作类产品、文化旅游融合类产品研发和核心景区景点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田园都市原则。以“小”“巧”“精”“高”“静”为原则,走独具特色城乡化发展道路,不搞老式大规模造城运动,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既有田园式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和当代人文气息特色田园都市。2.3

发展目的全面有效保护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遵循“保护为主、急救第一、合理运用、加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对敦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运用进行统筹规划,使其历史真实性、完整性获得有效保护和延续。加大对敦煌戈壁沙漠、风蚀地貌等特色原生态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遗产保护力度,使敦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进。树立老式文化当代复兴典范。进一步强化敦煌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将敦煌建设成为全球敦煌学研究中心。并将敦煌文化基因植入敦煌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依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体制创新,拓展文化阐释与大众传播综合途径,使敦煌成为老式文化当代复兴典范。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地。打造与国际接轨旅游环境和国际化、典型性、独一性敦煌品牌形象,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游客需求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伙交流战略平台。以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搭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对外合伙交流平台,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中华民族新风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新成就,同步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都市搭建文化合伙、交流、展示、交易窗口和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贡献。摸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立足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互相协调与综合统筹,积极摸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生态环保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新模式、新途径,将敦煌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融合发展特色田园都市。2.4

发展时序按照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总体规定和有序规划、分步实行原则,遵循文化引领、旅游拉动、经济转型、生态改进、生活富裕、体制创新六大规定,逐渐实现全省引领、全国示范、国际影响三大阶段性目的,全面实现敦煌文化当代复兴。近期:—。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立工作,加快国际旅游目地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进,新型城乡化进程加快推动,城乡化率达到65%,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长值达10亿元,文化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达8%,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实现全省引领目的。中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运用,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积极创立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化率达到80%,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文化产业增长值达50亿元,文化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达15%,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经济转型、旅游发展与都市品质提高相得益彰,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远期:2021—2030年。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科学运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的全面实现,成为老式文化当代复兴典范和全球文化旅游地标都市,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窗口和国际文化合伙交流战略平台,城乡率达90%,文化产业增长值达200亿元,文化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达20%,旅游总收入达300亿元,成为具备重大影响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表一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单位近期

()中期

()远期

(2030年)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7812527010002文化产业增长值亿元310502003文化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3.6815204规模以上文化公司个630501005旅游接待人次万人31250095012006入境游客人次万人7.315501507旅游总收入亿元30501003008人口数量万人202225309城乡化率%606580902.5

发展方式全面转变敦煌发展方式,摸索以有限环境容量为先决条件、以迅速增长为基本、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内涵型巧增长”发展之路,摸索资源品牌化、品牌市场化、市场资本化、资本国际化有效途径,形成有限都市,无限空间;有限资源,无限产业;有限产品,无限市场。2.6

战略支撑形成“一会四区”五大战略支撑平台。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整合已成功举办六届甘肃省文博会和两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申请提高为国家级文化博览会,以建设“一会一坛”为核心内容,构建“一枢一轴两轮”战略布局,搭建敦煌国际化文化交流、展示、交易平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遵循文化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加快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和报批进程,引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产业繁华发展。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借鉴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经验,重点摸索敦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旅游综合改革全面进一步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遵循文化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关规定,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老式文化当代复兴模式。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倡导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改进绿洲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干旱地区绿洲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题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

发展途径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和发展应立足于敦煌资源特性和文化禀赋,严格遵守“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田园都市”四大原则,顺应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走具备鲜明敦煌特色发展途径。3.1

国际化发展途径历史上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枢纽,是国际化产物。充分挖掘敦煌文化内涵,在国际化视阈下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哺育外向型文化市场主体,对接国际通行原则,实现敦煌文化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场,国际表达”,强化敦煌文化世界影响力、辐射力、向心力,将敦煌文化辐射区域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逐渐拓展到有文化认同感其他国家和地区,使敦煌以崭新姿态重新融入世界文化体系。3.1.1

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重点建设以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基地;以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为重点国际文化研究交流基地;以艺术创作、艺术培训、艺术交流为重点中外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基地;以敦煌佛教艺术为重点国际佛学交流基地;以古文明保护为重点古文明都市联盟。建设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博览园,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展示,积极推动敦煌与古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名城缔结和谐关系,邀请关于国际商贸组织在敦煌设立办事机构。3.1.2

打造国际文化商贸平台积极申请设立敦煌保税区。留足建设空间和用地,构建版权交易、文化会展、产业融资、文化贸易公共服务等支撑平台,为国内外文化公司提供文化商品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与保税仓储等服务。充分运用中外互办文化年、文化节、艺术周等国际文化活动,以及在敦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旅游节、艺术品交易会、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吸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公司在敦煌落地生根,开展各具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展示和销售,建立全球文化贸易网络,拓展文化贸易营销渠道,推动敦煌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公司集聚地和文化旅游产品集散地。3.1.3

培养外向型文化市场主体勉励、支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文化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在丝绸之路沿线节点都市和地区设点办厂,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培养一批参加国际竞争外向型文化市场主体,使之在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增进敦煌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敦煌文化出口主导力量。3.1.4

对接国际资我市场改革创新既有金融体制,建立国际化投融资体系。将国际化文化旅游资源与国际资我市场实既有效对接,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股权交易市场、债权交易市场、国际信贷、信托租赁等金融工具,推动资产证券化,充分发挥国际金融资本杠杆作用,实行国际金融支持工程,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按国际原则、国际惯例、国际市场需求,全面提高敦煌基本设施、都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国际化水平。3.2

分众化发展途径建立分众化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巩固大众旅游市场,开拓中高品位旅游市场,发展特色旅游市场,开拓冬春季旅游市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旅游服务,在全面提高敦煌旅游品质同步,实现敦煌文化雅俗共赏、世界共享目的。3.2.1

巩固大众旅游市场重点推广观光览胜游、休闲度假游、民俗风情游、科普教诲游等大众性、普适性旅游产品。借助当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印象敦煌、数字洞窟、互动导览、VR漫游、3D动画、全息影像等创新性旅游体验产品。规范旅游产品合理定价,加强旅游淡季景区门票优惠等促销办法。积极运用当代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和立体化宣传,全面巩固和拓展大众旅游市场。3.2.2

开拓中高品位旅游市场突出精神性、体验性和创新性中高品位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国际化、精品化思路,重点开发以畅游丝绸之路、体验边塞文化、品鉴敦煌文化艺术等为核心修学度假游,以静心禅修、参禅礼佛、鸣山沙疗、大漠温泉、中医养生等为核心禅修养生游,以及高品位会展商务游、博物馆聚落修学体验游等精神性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差别化、针对性旅游市场营销,为中高品位游客提供旅游专列、包机、VIP会员等专业化和定制化优质旅游服务。3.2.3

发展特色旅游市场以创意为核心,以项目为支撑,运用当代科技手段,创新旅游活动、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类型。在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基本上,充分运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光能资源、运动资源、康体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等积极发展以“旱极”体验、极限挑战、沙疗养生、沙漠越野、观光农业等为代表特色旅游项目。3.2.4

开拓冬春季旅游市场丰富冬春季旅游产品供应,摸索冬春季旅游创新路子。进一步挖掘会议展览、教诲修学、科研科考、民俗节庆、康体养生等四季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禅修文化基地等非季节性特色文化基地项目。健全和完善冬春季旅游优惠机制,不断开拓冬春季旅游市场,做到淡季不淡。3.2.5

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旅游服务通过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造都市基本设施、提高“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功能体系等办法,不断提高敦煌旅游服务水平,为不同人群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旅游服务。一方面,针对中高品位游客提供“管家式”、“导览式”、“菜单式”、“自助式”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另一方面,全面完善大众旅游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各类游客旅游需求。3.3

高科技化发展途径敦煌环境容量有限,文化遗产以隐性遗存为主,高科技是敦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核心手段。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为基本,以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为前提,将文化资源开发与云计算、沉浸式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结合,搭建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共享平台,智慧旅游云联网互动平台,数字化都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媒体新技术文化传播平台,逐渐实现“在地文化产业”向“在线文化产业xv”转变,构建完善“智慧敦煌”、“数字敦煌”文化体系。3.3.1

搭建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共享平台立足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手段,依托各类贵重文化资源和敦煌研究院研究成果,建立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共享平台,推动数字化石窟再现和数字出版、数字纪念品、动漫游戏等文化衍生数字产品研发制作,以及VR漫游、3D动画、全息成像、立体成像等沉浸式体验馆、互动导览等文物遗产展示产品开发。3.3.2

搭建智慧旅游云联网互动平台以智慧旅游管理云服务平台为驱动,以线上线下互动为特色,融合旅游前期宣传推广、中期服务体验、后期深度挖潜,搭建智慧免费上网、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交易、智慧旅游社区、智慧游乐互动等平台,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旅游行业产业升级,创立全新旅游体验。3.3.3

搭建数字化都市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面向都市管理服务应用主题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诲、医疗卫生、食品药物安全监管、规划建设、安防监控、都市管理、政务信息、交通出行、生态监测、灾情预警等社会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为市民游客生活和出行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服务。3.3.4

搭建全媒体新技术文化传播平台运用老式媒体,制作系列高品位纪录片、影视剧、舞台节目、音乐作品等,阐释与传播敦煌文化。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敦煌学互动网站、网络展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敦煌大学等系列网络产品。进一步研发主题网络游戏、主题社交网络、系列APP应用软件等文化周边产品,搭建与消费者互动平台。3.4

学术化发展途径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是敦煌发展和创新灵魂和基石。以丰厚敦煌学研究成果为基本,进一步挖掘研究敦煌文化精髓,完善敦煌文化研究体系,创新敦煌文化多元传承手段,是弘扬敦煌文化精神内涵和文明价值主线所在。3.4.1

保护敦煌历史文化遗产重点加强莫高窟保护,严格执行《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加快推动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严格将入窟游客数量控制在6000人/日合理容量如下。对敦煌境内玉门关及长城烽燧、悬泉置遗迹等241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进行充分保护与展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保护城区历史格局,在旧城改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中,充分延续和保持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空间环境、都市肌理、建筑风貌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认定、保存、传承和展示工作,对已认定12个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保护传承。3.4.2

完善敦煌文化研究体系进一步拓展和进一步挖掘研究敦煌学研究内容,以敦煌学丰富研究成果为基本,立足于发现考古、实证、保护、临摹等微观技术层面,进一步深化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等领域实证研究,作为敦煌文化研究体系基本性研究。进一步拓宽敦煌学研究领域,大力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精神,挖掘“人类敦煌”、“世界敦煌”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再现崇高唯美、包容开放、向善守正、布满理性主义色彩精神性文化精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让敦煌文化真正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3.4.3

创新文化传承手段打造“专、精、小、特”博物馆聚落,建设丝绸之路上博物馆城。打造以文化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文化交流平台,创新多元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载体,建设多元文化体验之城。大力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要特性智慧都市建设,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重点研发数字化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智慧文化远程分享之城。3.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教诲培训体系。环绕敦煌学研究领域拓展,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合伙机制,为专业人才提供优质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大力培养和吸引敦煌学研究专业人才、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等。环绕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突出抓好旅游服务人才、艺术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等政策,加大干部交流和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提高敦煌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3.5

品牌化发展途径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战略平台,实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品牌保护管理,以品牌战略撬动资本,弥补容量限制,实既有限空间内无限品牌输出目的。3.5.1

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战略平台发挥敦煌自然文化遗产品牌优势,争取申报和打造“一会四区”等国际化交流合伙平台和国家级战略平台,为敦煌发展提供人力、财力、项目、政策等全面支持。积极创造条件与国际知名文化人士、文化机构、文化公司进行互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对话与项目合伙,广泛汇集国际文化名人、社会资本与合伙机构,提高敦煌品牌国际化限度。3.5.2

挖掘资源价值提高品牌附加值挖掘和锻造敦煌顶级文化资源无形价值,以学术研究夯实品牌基本,以博览会展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国际交流合伙提高品牌价值。积极吸引战略投资,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文化公司集团,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体现形式,通过多元化手段进行品牌营销,全面提高敦煌品牌附加值。3.5.3

实行品牌战略哺育产业集群积极摸索敦煌品牌多元化运营模式,提高敦煌品牌国际影响力;深化敦煌品牌建设、宣传和精细管理,着力打造学术敦煌、出版敦煌、舞蹈敦煌、影视敦煌、美术敦煌、音乐敦煌、书法敦煌、旅游敦煌、服饰敦煌、饮食敦煌、数字敦煌等系列品牌;加强与知名品牌战略合伙,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哺育旅游经济、演艺经济、会展经济、文化金融、创意设计、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集群。3.5.4

加强敦煌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针对敦煌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和增进办法,积极开展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资源管理机构交流与合伙,建立完善敦煌品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交易体系,增进知识产权国内与国际交易,规范敦煌品牌保护与管理。3.6

田园化发展途径立足敦煌有限环境容量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的,既保护好大漠绿洲、沙水共生原生态自然风貌,又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提高敦煌都市化率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同步全面提高都市功能,使敦煌既有田园式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和当代生活气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融合发展田园都市。3.6.1

大漠绿洲,沙水共生大漠绿洲,沙水共生,既是敦煌自然景观资源,也是敦煌文化生存环境,是敦煌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融为一体都市特色和精髓所在。沙漠、戈壁和绿洲、田园对于敦煌缺一不可,需要上升到战略高度去理解、保护和传承。依照敦煌原生态自然文化特色,保护大漠绿洲城乡文化景观,加大对戈壁沙漠、风蚀地貌等特色原生态地质地貌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和弱化人为活动影响。3.6.2

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将农村、农业发展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统筹考虑,在延续原有村庄空间特色与农田风貌基本上,植入文化创意、艺术创作、手工生产等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乡村驿站、庄园经济、博物馆聚落等亦农亦文亦游产业,将农民培训转换为市民,整体营造“城中有乡、乡中有城”都市田园—艺术村庄,形成别具特色都市田园人居环境。3.6.3

相向发展,拓展空间按照沙水共生、城乡融合、国际品质总体规定,尊重现状和历史传承,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前提下,将沙州、莫高、七里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将沙州主城提高拓展与莫高城区、七里城区两翼协同发展并进,进一步强化莫高组团区域门户枢纽地位,将七里组团融入将来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沙州主城坚持老城区更新改造与新城区开发建设统筹考虑,老城区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老式商贸服务功能,疏解行政服务、教诲培训等功能,改进提高都市环境;新城区作为都市功能提高重要载体,都市服务功能与文化产业功能融合共生。3.6.4

特色风貌,传承文化在都市风貌和建筑风格方面进一步突出西域风情本土地区风格,追求小巧精致,突出融合品质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三危山、鸣沙山等特有地形对都市整体风貌塑造作用,控制相应通风廊道和景观视觉廊道,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密度、容积率。按照都市即景区规定,在老城区更新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和融入敦煌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通过建设博物馆聚落等方式,全面展示敦煌文化厚度和深度。3.7

融合化发展途径以融合发展思路带动经济转型跨越。从老式文化保护、发展和创新出发,全面增进区域发展融合,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与商贸、科技、饮食、生态、农业、体育等深度融合,城乡经济社会融合,产城互动融合,使敦煌成为包容性发展、融合式发展典范。3.7.1

区域发展融合敦煌不能孤立发展,要树立区域协同大文化发展理念。增进敦煌与周边都市、河西五市乃至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都市地区形成融合式发展格局,注重开放、借力、联合、互动,凝聚共识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先整合周边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进一步加强与河西五市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资源开发开放、项目联合互动,联合策划丝绸之路小镇、文化驿站等丝路沿线特色村镇旅游品牌;联合哺育旅游航班航线、专列、低空飞行、自驾游项目,做大游客规模和旅游市场,整体推动河西五市资源信息共享、旅游线路共建、旅游交通联运、旅游市场共销,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驱动力区域发展组团;充分注重与省域丝绸之路沿线都市联动开发,重点强化与酒泉嘉峪关、张掖七彩丹霞、兰州黄河风情线、平凉崆峒山—泾川大云寺、天水麦积山等大景区旅游项目串联整合;依托“丝绸之路”都市市长论坛、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伙座谈会等载体,加强与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内蒙等西部省区协作互动,推动生产要素跨地区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整合,最后形成丝绸之路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格局。3.7.2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坚持发挥文化旅游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让文化之“魂”附于旅游之“体”,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渗入发展。进一步挖掘敦煌得天独厚文化特色资源,以彰显敦煌博大恢弘文化精神内涵为核心,重点开发文化精神体验旅游产品,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提高敦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以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增进文化繁华。3.7.3

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增进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体育、商贸、金融、科技、饮食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挖掘提高敦煌绿洲自然生态系统文化属性,将大漠、绿洲、田园等生态元素,放到文化景观高度进行保护和开发运用,构建多元文化共生、共容、共存文化生态环境。注重当代农业发展文化表达,融合文化及艺术元素,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与农村环境整治、自然村落改造、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新引擎。以文化创意理念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大力开发文化附加值高体育产品品牌和有关衍生品,积极推广独具特色体育竞赛文化、运动休闲与健身文化等方式。3.7.4

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加快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增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与都市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融为一体。针对不同圈层农村地区,采用“坚持为文而农,城郊农村融入城区;坚持为游而农,近郊农村转型发展;坚持为城而农,远郊农村育好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方略,增进农业当代化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当代服务体系向乡村地区输入,激活农村活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3.7.5产城互动融合以都市为基本,以构建多元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通过文化产业发展,驱动都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构筑产城融合发展平台。以重点产业为纽带,保证优势项目用地;积极引导周边地区文化公司向园区集中,引导园区文化公司向功能分区模块集中;注重提高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突出产业集聚效应;增进文化产业高效有序集聚和集群化发展,推动都市品质提高,实现都市体系与产业体系高效融合与协调发展。3.8

可持续化发展途径都市全功能要素整体提高是敦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重要环节,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确立文化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强化城乡基本设施建设,推动当代化都市管理,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是保证敦煌长期可持续发展基本工程。3.8.1

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构筑大敦煌生态安全屏障,全力维护绿洲生态安全。进一步贯彻《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保,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战略规定,严格执行8月国务院批准通过《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5)》,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思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屏障。争取实行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加大对敦煌戈壁沙漠、风蚀地貌和荒漠森林、湿地植被以及雅丹地貌、鸣沙山、三危山、梦柯冰川等特色原生态地质地貌景观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建立系统莫高窟保存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保护性、有限度开发运用,杜绝“竭泽而渔”式盲目性、破坏性开发。以水定发展,科学合理运用水资源。调节产业构造,大力推动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当代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压缩种植面积,减少农业比重,减少农业用水,让出更多资源为文化旅游所用;禁止发展高耗水型产业,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当代农业;逐渐建立节水型产业体系。加快实行《敦煌水资源合理运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重点实行“引哈济党工程”,采用农业综合节水办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满足敦煌文化旅游发展新增需水规定。增长党河水库生态用水下泄量,补给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治河道,保障疏勒河干流生态泄水畅通;实行月牙泉恢复工程与敦煌市地下水源地置换工程,逐渐抬升敦煌地下水位,有效恢复月牙泉水深和面积。3.8.2

确立文化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在加快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增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基本上,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在有效保护和提高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这两个核心旅游景区基本上,通过大景区建设方式加快西线旅游资源开发,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积极开发文化修学游、禅修养生游、科考探险游、体育赛事游、休闲度假游和商务会展游等新兴精品旅游产品;加快平衡淡旺季旅游,强化淡季旅游产品开发和线上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综合发展效益。构建当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和核心,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对文化创意、文化生产、文化交流、都市商贸、服务及有关产业带动作用,构建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配套产业特色产业链条。完善当代文化市场体系,哺育市场主体,增进文化产业集聚,加快形成独具敦煌特色文化产业体系。3.8.3

强化城乡基本设施建设构建当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推动敦煌机场4D级扩建工程,开放敦煌国际航空口岸,打造国际空港,开辟与重要客源国家直航线路;建立覆盖周边地区游览路线直升机和低空飞行体系。铁路对接中亚,建设大通道运送体系;加快建设敦格铁路和敦煌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开通与国内重要客源市场直达列车和丝路节点都市间旅游专列。强化融入区域迅速路网建设,加强市域内城乡公路网建设和市域旅游道路网建设,健全自驾游交通服务体系。重点实行敦煌至瓜州迅速通道、国道215线敦煌至阳关及雅丹景区公路和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项目;构建都市环路及各功能区块之间迅速通道,优先发展公交客运交通体系,建立适应旅游步行街区系统。高效配备市政基本设施。遵循高科技发展途径,积极实行宽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战略,加快“智慧敦煌”建设步伐,积极构建数字化发展平台。建设多水源供水系统、完善都市能源供应系统建设、提高分布式能源运用比例,提高市政供应设施水平;加强生态可持续型排水系统改造,统筹实行垃圾解决设施无害化改造,建设生态环保型基本设施;构建都市消防、防风、防洪、抗震、地质灾害等应急预警系统,全面保障都市公共安全。重点加强旅游基本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敦煌旅游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市、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文化展示推介、旅游资讯服务、旅游记录管理、旅游目地营销、旅游智能服务等应用系统;重点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公共服务中心,增进都市服务功能和服务品质升级。3.8.4

推动当代化都市管理全面推动都市人性化精细化管理。研究制定与敦煌都市发展相匹配精细化管理质量原则,加快构建网格化、即时性、全覆盖都市精细化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都市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构建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立体化监督机制。通过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优质都市管理环境,彰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重点构建智慧都市管理系统。涉及以都市交通智能监控与信息发布系统、交通诱导控制系统为重点智慧交通管理系统;以能源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管网智能分派调度系统为重点智慧市政管理系统;以都市统一教诲、医疗基本数据平台、数据互换平台和门户展示平台为重点智慧教诲医疗管理系统;以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物业管理自动化等系统为重点智慧建筑及家居管理系统等,全面增进都市和社会管理创新应用。3.8.5

提高城乡人口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健康水平长效建设机制;通过争创全国文明都市、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城“五城同创”等创立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加,增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各类文化联谊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满足群众对科技、文化、健康需求;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参加名城建设途径,使人口综合素质提高与名城发展建设协同并进,城乡共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成果。4

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敦煌示范和协作效应,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增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沿线都市地区整体协作共同发展。4.1

总体空间布局以敦煌为核心,统筹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依照敦煌与外部区域地理区位特性、历史地缘关系、经济文化联系等因素,并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发展格局,规划形成核心区——协作区——战略互动区三级空间体系。4.1.1

核心区范畴界定:敦煌市域,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以敦煌市中心城区(沙州、七里和莫高构成“一城三区”)、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为核心地区,二是涉及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等景点在内周边市域。发展指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主体核心功能区,是呈现敦煌文化特色品牌形象区域。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及有关产业,构建市域大景区格局,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4.1.2

协作区范畴界定:涉及两个层次,一是由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周边县市区构成“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二是河西走廊五市。发展指引: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常态化区域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制,建立集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环保、重大设施为一体区域文化旅游合伙平台。4.1.3

战略互动区范畴界定:涉及两个层次,一是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都市;二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向东辐射带动甘肃周边10各种国内省份,向西延伸至中亚、欧洲等20各种国家。发展指引:在省域层面,充分发挥敦煌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龙头和示范作用,强化与省域内东西两翼丝绸之路沿线都市联动发展,共同推动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在国家层面,以敦煌为纽带,积极与甘肃周边省份、欧洲、中亚诸国等地区建立广域文化交流圈,建设国家间文化交流合伙、文化生产贸易对外窗口和平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4.2

核心区功能布局重点对核心区进行空间谋划,按照“文化引领、生态优先、城乡一体”总体思路,规划形成“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旅游和教诲科技集聚区、文化商贸区、综合保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生态保育区”六大功能区于一体空间布局框架。其中综合保税区、文化商贸区、文化旅游和教诲科技集聚区重要分布在敦煌中心城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保育区重要分布在外围。4.2.1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范畴界定:涉及以莫高窟为主文化遗产保护区和以鸣沙山·月牙泉为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指引: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护,发挥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在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内核作用。以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创立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地。同步,按照文化遗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容量规定,强化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4.2.2

文化旅游与教诲科技集聚区范畴界定:东南至314省道,西至党河,北至沙州城区南环路。发展指引:以文化旅游为首位产业,环绕敦煌文化保护、挖掘、研究、展示、运用、创新,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都市、农业深度融合,哺育优势文化公司和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文化研究教诲平台、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合伙交流平台。4.2.3

文化商贸区范畴界定:现状沙州城区及外围拓展区域。发展指引:老城区以功能提高和空间优化为重点,将行政办公等非主导功能向外围拓展区域疏解,加强棚户区改造,置换出新发展空间,植入文化休闲功能,强化商贸服务功能,打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色街区,保护历史遗迹,彰显文化内涵。外围拓展区域疏解老城区某些职能,承办新兴当代服务职能,重点建设文化服务、旅游服务、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商务服务、教诲科研等公共服务项目,适度发展居民社区,构建功能复合、彰显文化活力城区。4.2.4

综合保税区范畴界定:东至工业园区经一路,南至215国道,西至工业园区经四路,北至工业园区纬八路。发展指引:以文化保税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为主题免税店、文化贸易服务、文化保税仓储、文化展览展示、文化创意设计、文化研发生产、文化产品进出口加工等功能,摸索老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对外开发开放和科学发展新途径。4.2.5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范畴界定:辐射全市“七镇二乡”城乡地区。发展指引:坚持“为文而农、为游而农、为城而农”理念,把绿洲农业区纳入都市发展圈层,建设彰显文化魅力、富有旅游活力、保持原生态农业景观城乡特色综合体,稳步推动新型城乡化进程。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创立国家级当代农业示范区。4.2.6

生态保育区范畴界定:除上述地区以外生态功能地区。发展指引:以建设美丽敦煌,实现永续发展为目的,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严格保护绿洲环境和原生态地貌形态,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充分运用科学节水、工程调水、生态补水、循环用水等办法,加强水资源合理运用,建设城乡生态景观,提高生态环境修复能力。5

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既有政府牵头规划打基本、立长远综合性项目和工程,也有通过市场运作产业支撑体系或项目,对于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均具备战略支撑意义,将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行原则来逐渐展开。5.1

敦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运用工程重要内容: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保护与运用工程——涉及文物保护、数字化展示工程等内容。加强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展示运用手段,以数字化、临摹洞窟工程实现对莫高窟游客分级管理;以莫高窟游客中心为核心游客管理系统建设;以技术运用为重要手段实现对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保护与运用产业实践,数字化技术推广与应用、学术成果转化服务、文物保护技术推广、丝绸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世界自然遗产鸣沙山·月牙泉保护——以《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5)》为大纲,重点实行鸣沙山·月牙泉应急保护治理工程。涉及景区景观保护、景区设施保护、景区周边居民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土地运用规划、环保规划等保护和调控办法。戈壁保护——加强对莫高窟重点保护区、阳关、玉门关、河仓城、悬泉置遗迹、佛爷庙墓群等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周边历史风貌资源和雅丹地貌等大漠戈壁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禁止在受保护区域内开展农业开发、矿产开采、工业建设等,同步,在保护原有戈壁风貌前提下,开发和运用好大漠戈壁旱极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祁连山涵养水源保护——按照国务院批复《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保和综合治理规划》规定,加快实行祁连山地区林地、草地、湿地保护与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雅丹地貌保护——依照雅丹地质公园资源分布及特性,对雅丹地貌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完善雅丹地貌景区基本设施配套,积极申报雅丹世界地质公园。5.2

敦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工程重要内容:坚持“保护为主、急救第一、合理运用、加强管理”原则,以科学规划、严格保护为核心内容,编制《敦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依法加强对敦煌贵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监管。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监督管理机制,保护敦煌历史文化街区,传承敦煌历史文化,保证历史文化街区一定范畴内各类建设活动严格按照《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定进行。在保护前提下容许创新性开发,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融为一体,杜绝各类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积极运用各种当代传媒手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宣传活动,努力塑造良好敦煌都市形象,培养全民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参加良好氛围。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支持同步,拓展保护渠道,创新运营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运用。充分运用敦煌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关于国际组织、世界知名历史文化名城交流与合伙,全面提高敦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5.3

敦煌大景区建设工程重要内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五统一”思路,以莫高窟为核心,重点整合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和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周边地区榆林窟、梦柯冰川以及阳关、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雅丹地貌等敦煌西线文化旅游资源,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着力打造敦煌大景区。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借助敦煌研究院、中科院寒旱研究所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等科研院所人才、学术优势,整体推动敦煌及周边地区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和生态环保工作,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传承、展示、运用工作,扩大敦煌及区域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坚持合伙共赢原则,与邻近地区协商建立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客源互送、成本共担、设施共建、利益共享区域联合发展机制,构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科学编制大景区规划;明确大景区区域构架;实行旅游项目带动;提高大景区市场竞争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强化品牌包装推广;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将基本设施建设、旅游景观建设、环保等纳入大景区建设内容;按照景区原则建设新农村;通过规划、投资、引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服务型产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快敦煌西线旅游景区资源整合和规划开发建设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积极引进战略合伙者,高起点规划、高原则设计、高水平打造,完善景区基本设施,丰富特色体验性项目、游客参加性项目,不断提高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打造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国际综合旅游目地。5.4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重要内容:整合已成功举办六届甘肃省文博会和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申请提高为国家级文化博览会,核心内容以“一会、一坛”为主,“一会”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园为载体,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展览推介和文化商品展示、交流、交易,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市)历史文化展、丝绸之路(敦煌)艺术品交易会、丝绸之路(敦煌)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和国际文化产业大会。“一坛”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论坛,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创意发起,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政要、知名公司家、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是一种非官方、非营利、定期论坛组织,总部设在敦煌。每年选定一种特定主题,分为主旨论坛和分论坛,重要涉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首脑文化峰会、丝绸之路沿线都市市长论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公司家文化论坛、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地圆桌会议等。通过5—7年努力,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打导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地区国际化限度最高、规模最大、交易额最高、影响深远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平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向西开放重要战略窗口,成为增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市)文明对话、区域经贸合伙重要战略平台。5.5

以“四区”为核心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重要内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自主创新”原则,以产业融合与产业链经营为核心内容,摸索西部文化资源富集绿洲都市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途径,打造敦煌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统筹协调,不断摸索完善旅游区域合伙交流机制、旅游商业运营模式,积极借鉴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桂林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经验,争取国家有关“特区”优惠政策,实现敦煌旅游综合改革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和旅游经济发展示范带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有效保护办法,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产业发展、产品交易和文化交流为一体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保证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关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式、语言环境、社会组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构成共生共存、互相作用,使文化遗产活态长期存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一步做好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戈壁等景观形成机理研究;做好生态资源运用,特别是敦煌水资源涵养研究和保护运用、周边沙漠治理、土地运用等;逐渐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能、自然光运用,建设能源节约型都市;增进市民文明素质养成和哺育,增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内源动力。5.6

智慧都市平台工程重要内容:完毕智慧敦煌网络基本设施建设,智慧敦煌基本空间数据库、人口库、经济库和法人库整合与建设,构建完毕智慧敦煌“飞天”云计算中心,建成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社会服务、智慧政务、智慧规划管理、智慧建设管理、智慧交通等八大项智慧敦煌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云平台。创立智慧都市核心是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生态。重要针对敦煌独特历史、文化、旅游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知识产权数字化交易;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旅游行业产业升级,创立全新旅游体验;同步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生态都市目的,减少都市运营成本,提高都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都市和谐发展。5.7

世界敦煌学中心重要内容:巩固已有敦煌学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文物保护、考古、绘画、书法、服饰、舞蹈等微观层面敦煌学研究;拓展新学术领域,从宏观和精神层面入手,挖掘敦煌文化中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构建起一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敦煌文化研究完整体系;搭建会议、期刊、网站等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敦煌学”研究更具时代特性、更加繁华。5.8

博物馆聚落重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以开放包容原则建设博物馆,制定引入机制和优惠政策,积极摸索市场化运作路子。吸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极参加,建设综合博物馆,邀请世界知名博物馆在敦煌开办分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灿烂辉煌、四大文化交汇丰硕成果和不同国家民族先进历史文化,为敦煌注入更多国际元素。大力发展特色类、专项类博物馆,建设集旅游、研究、保护、修学等功能于一体国际文化交流类、丝路精品陈列类、学术成果展示类、文物及遗迹展示类、自然遗产保护类、典籍文物馆藏类、民俗工艺传承类、私人收藏专项类博物馆,使敦煌成为一种以小、巧、精、专为特点博物馆城;新建大型项目原则上规定规划附建一种博物馆,作为主体项目配套,使其有机地散落在不同功能区,融入到居民寻常生活中。5.9

文化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体系重要内容:加强文化创意类产品研发,提高设计与创意含量,涉及影视产品、演艺产品、创作类产品、网络产品、服务类产品、节庆赛事等;加强文化旅游融合产品研发,既涉及旅游配套产品(旅游线路、航空、酒店等),也涉及旅游购物商品;加强精神性、养生性和修学性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平台,打造龙头产业、形成品牌化产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品,将创意产业、演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打导致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加强文化艺术基地建设,涉及敦煌艺术家村、艺术写生、修学基地等。5.10

文化艺术当代营销与传播体系重要内容:完善敦煌文化艺术产业链条,重点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云平台等营销体系建设;健全当代文化市场经济要素体系;建设文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文化艺术交易平台,涉及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艺术品交易会、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等;搭建敦煌文化展示与传播窗口,在厦门等发达都市建设敦煌文化艺术展示和创作基地;建设敦煌文化当代传播体系,涉及植入性内容传播、品牌传播和新媒体整合传播等。5.11

文化教诲体系重要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