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刘仲莹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莱芜市刘仲莹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莱芜市刘仲莹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莱芜市刘仲莹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莱芜市刘仲莹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莱芜市刘仲莹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图示的电路中,电源内阻r不可忽略,开关S闭合后,当可变电阻R的滑动片P向向上移动时,关于电路中相关参量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AB两点间的电压减小

B.AB两点间的电压增大C.通过可变电阻R的电流增大

D.通过可变电阻R的电流减少参考答案:AD2.(单选)从地面上同时抛出两小球,A沿竖直向上,B沿斜向上方,它们同时到达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则A.A先落到地面上

B.B的加速度比A的大C.A上升的最大高度比B大

D.抛出时B的初速度比A大参考答案:DA、A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B小球竖直方向也是竖直上抛运动,它们同时到达最高点,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它们下降的过程经历的时间也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一定是同时落地,故A错误;B、竖直上抛运动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斜上抛运动的加速度也是重力加速度,所以A和B的加速度是相同的,故B错误;C、A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B小球竖直方向也是竖直上抛运动,它们同时到达最高点,所以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是相等的,即上升的高度是相等的,故C错误;D、A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B小球竖直方向也是竖直上抛运动,它们同时到达最高点,所以B的初速度沿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与A的初速度大小相等,所以B的总速度一定大于A的初速度,故D正确。故选D。3.有甲、乙两颗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甲的运行速率比乙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长

B.甲距离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高C.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小

D.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大参考答案:D4.(单选)如图所示,AB杆以恒定角速度ω绕A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并带动套在固定水平杆OC上的小环M运动,AO间距离为h.运动开始时AB杆在竖直位置,则经过时间t(小环仍套在AB和OC杆上)小环M的速度大小为()A.B.C.ωhD.ωhtg(ωt)参考答案:解:经过时间t,角OAB为ωt,则AM的长度为,则AB杆上M点绕A点的线速度v=.将小环M的速度沿AB杆方向和垂直于AB杆方向分解,垂直于AB杆上分速度等于M点绕A点的线速度v,则小环M的速度=.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5.(多选)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用细线相连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运动,已知F1<F2,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若撤去F1,则甲的加速度一定变大

B.若撤去F1,则细线上的拉力一定变小C.若撤去F2,则乙的加速度一定变大

D.若撤去F2,则细线上的拉力一定变小参考答案:【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B3C2【答案解析】ABD

解析:A、撤去F1之前,甲的加速度a甲1=,撤去F1后,甲产生的加速度为a甲2=,知加速度变大.故A正确.B、撤去F1之前,甲的加速度a甲1=,此时细线上拉力满足T-F1=m甲a甲1即T=,撤去F1后,甲产生的加速度为a甲2=,此时线中拉力满足T′=,知绳子的拉力减小.故B正确.C、撤去F2之前,乙的加速度为a乙1=,撤去F2之后,乙产生的加速度a′=,因为只知道F1<F2,并不能确定F2-F1与F1谁大谁小,故不能判断a和a′的大小关系,故C错误;D、撤去F2之前,绳子的张力为T=,撤去F2之后,乙产生的加速度a′=,此时的绳子的拉力T′=,知绳子的拉力变小.故D正确.故选ABD.【思路点拨】连接体问题可以先整体求连接体的加速度,再隔离分析某物体的受力情况,通过计算分析可得相关结论.关于连接体的处理方法,先整体后隔离,可以求得连接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若用a/g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参考答案:(1)6;7【或7;6】(4分)(2)1.00;1.20(4分)(3)2.00;偏大(4分)7.一个质量为m的氢气球下方通过细绳悬挂一个质量为2m的小球,以速度v匀速上升,它们的总动量为_______;若某一时刻细绳断裂,过了一段时间后小球的速度恰好为零,此时氢气球的动量为_________。(设整个过程中两物体受空气作用力、重力不变)参考答案:3mv,3mv8.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2m的球A、B,由轻质弹簧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在正在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的电梯内,细线承受的拉力为F,此时突然剪断细线,在绳断的瞬间,弹簧的弹力大小为___________;小球A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参考答案:答案:,g+9.如图,用带孔橡皮塞把塑料瓶口塞住,向瓶内迅速打气,在瓶塞弹出前,外界对气体做功15J,橡皮塞的质量为20g,橡皮塞被弹出的速度

为10m/s,若橡皮塞增加的动能占气体对外做功的10%,瓶内的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则瓶内气体的内能变化量为

J,瓶内气体的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参考答案:5(2分)

升高(2分)热力学第一定律.H3

解析:由题意可知,气体对外做功:W对外=由题意可知,向瓶内迅速打气,在整个过程中,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即Q=0,则气体内能的变化量:△U=W+Q=15J-10J+0=5J,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本题考查了求气体内能的变化量、判断温度的变化,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正确解题.求解本题要由动能的计算公式求出橡皮塞的动能,然后求出气体对外做的功,再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求出气体内能的变化量,最后判断气体温度如何变化10.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改变重物的质量,利用计算机可得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

滑块和位移传感器发射部分的总质量m=

kg;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参考答案:0.5

0.211.(选修模块3-5)(4分)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当氢原子从n=4向n=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照射在某金属上,刚好能发生光电效应,则该金属的逸出功为

eV。现有一群处于n=5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在辐射出的各种频率的光子中,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频率共有

种。

参考答案:

答案:2.55(2分)6(2分)12.

如图所示,电阻R1=6kΩ,R2=4kΩ,两电压表示数均为35V,当两电压表位置对调后,V1表示数为30V,V2表示数为40V,则V1表的内阻Rv1=__________,V2表的内阻Rv2=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2.4kΩ,3kΩ13.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球固定在水平面上,顶部有一小物体A,现给它一个水平初速度,当这一水平初速度v0至少为_______________时,它将做平抛运动,这时小物体A的落地点P到球心O的距离=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在最高点,有mg-N=m,N=0时物体A做平抛运动,此时v0=.物体A做平抛运动的时间,所以==。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14.一在隧道中行驶的汽车A以的速度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方相距处、以的速度同向运动的汽车B正开始匀减速刹车,其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从此刻开始计时,若汽车A不采取刹车措施,汽车B刹车直到静止后保持不动,求:(1)汽车A追上汽车B前,A、B两汽车间的最远距离;(2)汽车A恰好追上汽车B需要的时间.参考答案:(1)16m(2)8s(1)当A、B两汽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远,即v=vB-at=vA

得t==3s此时汽车A的位移xA=vAt=12m;汽车B位移xB=vBt-at2=21mA、B两汽车间的最远距离Δxm=xB+x0-xA=16m(2)汽车B从开始减速直到静止经历的时间t1==5s

运动的位移x′B==25m汽车A在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x′A=vAt1=20m

此时相距Δx=x′B+x0-x′A=12m汽车A需要再运动的时间t2==3s

故汽车A追上汽车B所用时间t=t1+t2=8s15.如图甲所示,将一质量m=3kg的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设阻力大小恒定不变,g=10m/s2,求(1)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阻力的大小f.(2)小球在4s末的速度v及此时离抛出点的高度h.参考答案:(1)小球上升过程中阻力f为5N;(2)小球在4秒末的速度为16m/s以及此时离抛出点h为8m考点: 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 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小球上升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小球上升过程中受到空气的平均阻力.(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下落加速度,利用运动学公式求的速度和位移.解答: 解:由图可知,在0~2s内,小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1代入数据,解得:f=6N.(2)2s~4s内,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所受阻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设加速度的大小为a2,有:mg﹣f=ma2即4s末小球的速度v=a2t=16m/s依据图象可知,小球在4s末离抛出点的高度:.答:(1)小球上升过程中阻力f为5N;(2)小球在4秒末的速度为16m/s以及此时离抛出点h为8m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注意加速度是中间桥梁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16.如图甲所示,工厂利用倾角θ=30°的皮带传输机,将每个质量为m=5kg的木箱从地面运送到高为h=5.25m的平台上,机械手每隔1s就将一个木箱放到传送带的底端,传送带的皮带以恒定的速度顺时针转动且不打滑.木箱放到传送带上后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各木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相等.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m/s2.求:(1)木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2)传送带上最多有几个木箱同时在向上输送;(3)皮带传输机由电动机带动,从机械手放上第一个木箱开始计时的10分钟内,因为木箱的放入,电动机需要多做的功.参考答案:解:(1)由乙图可知,木箱运动的加速度为:a==1m/s2,皮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1m/s,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cosθ﹣mgsinθ=ma解得:(2)木箱加速运动的位移为:,木箱相对皮带静止后,相邻两个木箱之间的距离都相等,有:△L=vt=1m传送带的长度为:L=,L=10△L+x1,所以传送带上最多同时存在的木箱个数为11个,(3)木箱再传送带上运动时,和皮带间的相对位移为:△x=vt﹣x1=1×1﹣0.5=0.5m,和皮带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为:Q1=μmgcosθ?△x=15J木箱最终增加的动能为:,木箱到达平台增加的重力势能为:EP=mgh=262.5J,从开始的10分钟内共传送木箱的个数N=10×60=600个,其中590个已经到达平台,还有10个正在传送带上,到达平台的590个,电动机做的功为:W1=590(Q1+EK1+EP1)=165200J,在传送带上的已经开始运动得10个木箱增加的动能为:10EK1=25J,10个木箱的摩擦生热为:10Q1=150J,10个木箱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EP′=10mg△xsin30°+mg△Lsin30°+2mg△Lsin30°+…+9mg△Lsin30°=10mg△xsin30°+mgLsin30°(1+2+3+…+9)=1250J,所以电动机多做的功为:W=W1+10EK1+10Q1+EP′=166625J答:(1)木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2)传送带上最多有11个木箱同时在向上输送;(3)皮带传输机由电动机带动,从机械手放上第一个木箱开始计时的10分钟内,因为木箱的放入,电动机需要多做的功为166625J.【考点】功能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分析】(1)由乙图得出木箱运动的加速度和皮带运动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动摩擦因数μ;(2)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求出木箱加速的位移,木箱相对皮带静止后,相邻两个木箱之间的距离都相等,结合传送带的长度列式求解即可;(3)先求出一个木箱在传送带上运动时产生的热量和增加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再求出从开始的10分钟内共传送木箱的个数,求和即可电动机需要多做的功.17.(16分)水平地面上停放着质量的平板小车。通过水平轻绳由远处的卷扬机牵引,车上放一质量的物块,设物块与平板车之间及平板车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4,已知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