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社会的和谐与否,取决于人的素质。《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有别于常人处甚多,而最重要的则是内心有“仁”与“礼”二字。有强烈的仁爱之心,行为上就一定有礼。仁爱,必然懂得尊重,懂得礼让,并且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坐立行走,举手投足,都能合于规范,不影响旁人。如此之类,都来自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中谈及大众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时,说了一番浅近而亲切的话:“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和规矩,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这也是礼的一部分。”②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宜居城市,核心指标是人的整体文明水平,而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出现,而是要经过人们的努力追求与积极争取,真诚付出,才有可能达标。《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与精神必须同步发展,可谓万古不废的至理名言。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是充分吸收历史文化智慧,切切实实谋划全民如何“知礼节”、更好地树立国家形象的时候了。(摘编自彭林《寓教于礼:中华礼仪的核心意蕴》)材料二:①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教化功能。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标,需要积极推进礼仪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②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礼仪制度能够调节各种社会关系,是加强礼仪教育的重要基础。加强礼仪制度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优秀传统,立足当代实践,增强中国特色。强调全面性,既完善国家层面的重大纪念庆典活动礼仪制度,又规范社会层面的生产生活礼仪制度;既完善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又制定体现各行各业特点的行为准则。呈现民族性,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彰显时代性,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文明基本理念,凸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其表达方式和呈现样式。③礼仪教育的系统性要求整合优化多种教育模式,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礼仪教育体系,让人们在实践中自觉感知礼仪、尊崇礼仪、践行礼仪,推动现代文明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家庭作为礼仪教育第一课堂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促进青少年学礼尚礼;发挥学校作为礼仪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训练,组织开展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实践活动,把礼仪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社会作为礼仪教育“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举办礼仪培训班、礼仪文化节等,提高社会公共礼仪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上网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常态。应依托新媒体技术,将线上与线下礼仪教育相结合,确立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进一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④大力营造全民学礼、明礼、遵礼、用礼的浓厚氛围,有助于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教育效果。重大纪念庆典活动是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契机,可以进一步优化形式和规程,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营造国家崇礼重礼的文化氛围。加大对重要礼仪的宣传普及,综合运用各种媒体,通过专题栏目、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和礼仪规范,普及礼仪知识,讲好礼仪故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评选、表彰文明礼仪模范个人和先进单位,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开展群众性文明礼仪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比赛、自创自演礼仪剧目等活动,广泛弘扬文明礼仪新风。(摘编自王树祥《积极推进礼仪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君子与常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君子的内心存有“仁”与“礼”。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提高,有助于和谐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创建。C.礼仪有利于教化人民,礼仪制度建设要把握好全面性、民族性和时代性。D.家庭是礼仪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好家庭主阵地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自清认为大众礼仪教育有必要性,传统的规矩虽有着尊卑的不同,但也有自己的道理。B.社会是礼仪教育的“实训基地”,应该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将文明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C.重大纪念庆典活动的举办都要体现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从而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D.国家发布的《网络信息治理规定》,有助于规范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营造清朗网络空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礼记·曲礼》:“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B.晏子:“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C.荀子:“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D.卢梭:“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4.请概括说明两则材料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效果。5.学校举行礼仪教育论坛,你作为学生代表,结合上面材料,就学校如何开展好礼仪教育提出自己的建议。【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吸引读者;②材料二主要采用总分结构,分三方面论述观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5.①构建家庭、学校、被会协同发力的礼仪教育体系,发挥学校作为礼仪教育主阵地的作用;②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训练,组织礼仪实践活动;③建立和规范学校相关礼仪制度,继承民族传统又立足当代实践;④营造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加大对重要礼仪的宣传普及。【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发挥好家庭主阵地作用”错误,结合原文“发挥家庭作为礼仪教育第一课堂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促进青少年学礼尚礼”可知,原文是说“发挥家庭作为礼仪教育第一课堂的作用”,选项“发挥好家庭主阵地作用”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都要体现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错误,结合原文“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呈现民族性,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彰显时代性,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文明基本理念,凸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重大纪念庆典活动是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契机,可以进一步优化形式和规程,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营造国家崇礼重礼的文化氛围”可知,原文是说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呈现民族性,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时代性,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大纪念庆典活动的开展,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营造国家崇礼重礼的文化氛围。选项“都要体现”内容混淆。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社会的和谐与否,取决于人的素质”“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这也是礼的一部分”可知,材料一第一段观点是重视礼仪教育。A.强调制定礼仪教化人民,使人民有礼仪。最符合材料一的观点。B.强调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C.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遵从礼的规范。如果不能以礼为先,是不可能使人民富裕昌盛,国家兴旺发达的。D.强调以礼待人要心怀善意。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来自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中谈及大众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时,说了一番浅近而亲切的话:‘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这也是礼的一部分’”“《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知,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了孟子、朱自清、管子说的话,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吸引读者;结合原文“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标,需要积极推进礼仪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礼仪教育的系统性要求整合优化多种教育模式,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礼仪教育体系,让人们在实践中自觉感知礼仪、尊崇礼仪、践行礼仪,推动现代文明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营造全民学礼、明礼、遵礼、用礼的浓厚氛围,有助于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可知,材料二主要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即“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标,需要积极推进礼仪教育”;然后分三方面论述观点,分别是“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整合优化多种教育模式,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礼仪教育体系”“大力营造全民学礼、明礼、遵礼、用礼的浓厚氛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礼仪教育的系统性要求整合优化多种教育模式,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礼仪教育体系”“发挥学校作为礼仪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可知,构建家庭、学校、被会协同发力的礼仪教育体系,发挥学校作为礼仪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原文“通过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训练,组织开展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实践活动,把礼仪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可知,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训练,组织礼仪实践活动;结合原文“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礼仪制度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优秀传统,立足当代实践,增强中国特色”可知,建立和规范学校相关礼仪制度,继承民族传统又立足当代实践;结合原文“大力营造全民学礼、明礼、遵礼、用礼的浓厚氛围,有助于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加大对重要礼仪的宣传普及,综合运用各种媒体,通过专题栏目、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和礼仪规范,普及礼仪知识,讲好礼仪故事”可知,营造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加大对重要礼仪的宣传普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征途上王愿坚老姚的话越说越慢,越说越弱,渐渐停住了。①那双一向灼灼闪光的大眼,像蒙上什么,变得灰暗无光了。小赖吃了一惊,连忙一把抓住老姚的手,叫道:“老姚,你怎么啦?”“……”老姚的嘴动了动,却没有说出声,只是把胡子上挂的几块碎野菜叶子抖落掉了。小赖心里一酸,把老姚的军衣解开,把手伸到他胸口上去。就在这时,他的手触到了一件东西,掀开衣服一看,原来是三天前见到的兄弟部队同志的军帽,被一条草绳子紧紧地捆扎在肚子上。军帽上沾满了血渍,已经变成暗黑色的了。从那血迹看出,伤势还不轻。看着看着,小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一下子抱住老姚的肩膀,哭喊起来。听到小赖的哭喊声,老姚清醒过来。他定了定神,略带责备地说:“哭,怎么又哭啦?”小赖捂着老姚的伤口:“你,你带着这么重的伤,怎么不告诉我呀!”“告诉你?为什么要告诉你?”老姚看看自己的伤口,又看看小赖的脸,笑了笑,“让你知道了好多哭一次鼻子?”“不,我没哭,我不哭!……”小赖抬起手背擦了擦眼睛。“好,懂事的孩子!”老姚把小赖揽在胸前,把他脸上的泪水擦净了,缓慢地说道,“小赖同志,昨天我说你了,话重了点……”“你,你说得对。”小赖不由得又向自己的粮袋子瞥了一眼。“你记下了?”“记下了。”“那就好。你看,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老姚喘息了一阵,声音更慢了,“要知道,兄弟部队的同志们,比我们还难。他们想看到我们,看到粮食,看到牦牛,也希望看到我们挺起胸膛走路,大声唱歌、开心地笑……”话一煞住,手一松,老姚又昏过去了。小赖这回真的没有哭。他怔了一下,弯腰听了听老姚的胸口,把他的伤口包了包,又轻轻地扶起他,放到牦牛背上趴稳了。老姚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队伍已经走出了二十多里。雨已经停了,雾气正在渐渐消散,草地的水、草、树丛正在一点点地显现出来。老姚抬起头,第一眼就看见小赖那伶俐的背影。他头仰得很高,腰挺得笔直,一手拉着牛绳,一手提着马灯,正迈着大步往前走。②腰上的军号在泛着亮光,号上的红绸在闪闪飘动。他第一次发现这个小战士是这么漂亮。他看了一阵,才拍了拍牦牛的脖颈,说:“小赖,停一停,让我下来走。”小赖没有听见。“咳,你看你……”“怎么,”小赖猛地回过了头,欣喜地问,“你也看见了?”“什么?”“树林!”果然,在西边的地平线上,现出了一抹暗黑的影子。可就在这时候,“砰”地响了一枪,接着,枪声疏疏落落地响起来。“走,快走!”老姚命令着。队伍在奔跑。随着雾气的消散,看得清楚了:一支十几匹马组成的骑兵队伍在绕着树林奔驰,射击。老姚喊住小赖,一翻身从牦牛上滚下来。他扶住牛背站稳了,大声命令道:“准备冲锋!”接着,向小赖挥了挥手,“吹号!”小赖举起了军号。冲锋号声震天动地地响了。同志们散开来,借着雾气掩护,一边射击,一边向林子飞跑过去。③号声,撕裂着雨雾,震动着草原。响着,响着,突然,小赖觉得一阵头晕。就在这时,一只手落到了他的肩上:“吹呀,我的好同志,鼓起劲来吹!”小赖仰起了头,号声又响了。反动骑兵被我军密集的火力追击着,正向着北面逃窜。小赖憋不住叫了声:“敌人跑了!”“吹!继续吹!”老姚把小赖的肩膀搂得更紧了,“兄弟部队的同志们还在听着呢!”直到反动骑兵看不见影了,老姚才扶着小赖坐下来。他从怀里掏出了那顶军帽,递到小赖的手里,接着就去解自己的粮袋子。小赖却像被火烧着似的,一把按住了那只瘦骨嶙峋的大手,迅速地解下自己的小洋瓷碗,随手扯下粮袋子猛地一抖,把炒面全都抖进碗里,然后端起来就向林子奔去。他一手端着小碗,一手摇着帽子,一口气跑进了林子。一眼就看见,一个同志正倚在树上,举着驳壳枪在瞄着林子外边。他亮着嗓子喊了声:“同志——”"什么人?”“红军!”小赖把那顶军帽举到了同志的面前。“红军?”那个同志脸上浮上了一丝微笑,扶着树干的手一松,身子顺着树干滑倒在地上。小赖抢上一步,伸手从树叶上拍下水珠,把炒面拌了拌,扶起了那个同志。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个粗重的嗓音:“我的好同志,快来吃!”老姚端着一铜瓢仓促调好的面糊糊,蹒跚地走过来。“来,一块吃!”那同志接过了铜瓢,招呼着。老姚连连摆了摆手:“不,我不饿了,我……”说着却一侧身子栽倒了。老姚醒来的时候,只见身边围满了人。原来两支队伍已经会合在一起了。那个提驳壳枪的同志弯下腰,亲切地望着他,感动地说道:“同志,你们来了,来得好,也来得不容易啊!”“是啊,是难!”老姚紧紧地握住了那个同志的手,“不过,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他仰起脸,轻轻地笑了。透过树梢,他看到几只苍鹰正在矫健地盘旋。熠亮的阳光,正斜射进这古老的树林,射到了同志们的脸上。东方,一片火红,太阳正冉冉上升。④那曾经撒下雹子、泼下暴雨的乌云,正被朝阳撕裂着、驱赶着,破成了浮云片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党费》都与红军相关,本文写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党费》写红军在敌后开展地下斗争的故事。B.老姚受伤很严重,说话都说不出声,甚至昏迷,却不愿将受伤的事情告诉小赖,这是怕连累战友,影响行军。C.在紧张的战斗中,小赖吹军号头晕,老姚用手拍着小赖的肩,用话语鼓励小赖,让他鼓起勇气继续吹响军号。D.敌人逃跑后,小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兄弟部队的同志,老姚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小赖,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像”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姚在受伤后即将昏迷的境况。B.句子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小赖在老姚的鼓励下展现出昂扬的面貌。C.句子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渲染战斗的紧张氛围,表现红军奋勇杀敌的斗志。D.句子④运用象征手法,以太阳撕裂乌云预示红军将战胜困难,迎来胜利。8.文中多次写到军帽,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的关键词是“信仰的力量”。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D7.A8.①军帽被包扎在伤口上,血渍都变成了暗黑色,突出老姚伤势严重,表现老姚受伤后的坚韧。②军帽被老姚用来包扎伤口,并作为识别敌我的凭证,前后照应。③军帽是本文重要意象,表明战斗的艰难,表现红军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由此突出了解放军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主题。9.①老姚没有将自己受伤的事告诉战友,多次昏倒还将自己的粮食分给别人,就在于他怀有坚定信仰,意志坚强;②老姚一直鼓励小赖,说“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说明他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信仰的坚持,使他相信信仰的力量能战胜苦难、迎来胜利;③老姚关心兄弟部队,让小赖一直吹号激励兄弟部队,说“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说明红军队伍有坚定的信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老姚又把自己的干粮给了小赖”错,小说后半部分“老姚端着一铜瓢仓促调好的面糊糊”分给兄弟部队的同志,而不是小赖,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A.“运用比喻”错误,“像蒙上什么”不是比喻句,属于类比。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旨;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成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环境,或具有象征意义等。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军帽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说的第三段:“三天前见到的兄弟部队同志的军帽,被一条草绳子紧紧地捆扎在肚子上。军帽上沾满了血渍,已经变成暗黑色的了。从那血迹看出,伤势还不轻”,军帽被老姚用来包扎伤口,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突出老姚伤势严重,表现老姚受伤后的坚韧。从对小说情节上的作用分析,前文提到老姚用军帽包扎伤口,后文老姚把军帽交给小赖,小赖用军帽证明给兄弟部队的同志看,在这里军帽也成为了一个凭证,情节上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主旨表达上看,军帽是别的部队的解放军送给老姚包扎伤口的,在军帽为凭证的情况下,解放军同志彼此相认,共同打退敌人,互相帮忙渡过难关,表现红军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由此表现了解放军团结一心,共同抗敌这一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文学短评的关键词是“信仰的力量”,写短评的时候,就要围绕这个中心,选取事例证明中心论点。“信仰的力量”主要体现在老姚身上,“老姚的话越说越慢,越说越弱”原因是“兄弟部队同志的军帽,被一条草绳子紧紧地捆扎在肚子上。军帽上沾满了血渍,已经变成暗黑色的了。从那血迹看出,伤势还不轻”,可是他没有呻吟,没有张扬;在受重伤的情况下,他依然鼓励小赖战斗,这是因为老姚怀有坚定信仰,意志坚强,不怕牺牲,无惧流血的精神。“老姚看看自己的伤口,又看看小赖的脸,笑了笑”受了重伤还能够笑出来,表明老姚意志坚强,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你看,再苦,再难,你牙一咬,腰一挺,你就赢啦!”,老姚鼓励小赖的话,说明他心中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信仰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这是革命者的信仰的力量,相信信仰的力量能战胜苦难、迎来胜利。“他从怀里掏出了那顶军帽,递到小赖的手里,接着就去解自己的粮袋子”“老姚端着一铜瓢仓促调好的面糊糊,蹒跚地走过来”,他说“只要是应该做的,我们就要做,什么也不能挡住我们””受了重伤的老姚,还把粮食分给别人,这也是因为革命的信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材料二: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节选自班固《苏武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前发匈奴时A胡妇适产B一子通国C有声D问来E愿因F使者G致金帛H赎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遗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中的“恨”意思相同。B.“显异于他臣也”与《屈原列传》“故内惑于郑袖”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C.“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少牢”是祭祀时用羊、猪二牲。D.因,通过、经由,与《过秦论》“因利乘便”中的“因”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向《新序》记载匈奴将苏武捆上厚毛衣放在太阳下连日暴晒,这与班固《苏武传》中记载的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不同。B.苏武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匈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死,后来汉朝知道苏武还活着,就派使者去要人,匈奴放还了苏武。C.苏武曾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他的儿子因犯事被处死;苏武为了二千石官职就参与了谋立汉宣帝的计划,因而被宜帝赐爵位关内侯。D.苏武多次朝见宣帝,得到优宠,他却把自己所得的赏赐全部送给了兄弟和朋友,自己不留一点财物,很多王公大臣都非常敬重苏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2)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14.刘向《新序》中引用《诗经》和班固《苏武传》中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答案】10.ACE11.B12.C13.(1)此时匈奴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来相抵。(2)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熟悉先例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14.①刘向《新序》中引用《诗经》赞扬苏武坚守节义;②班固《苏武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赞扬苏武忠心为国,忠于职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孩子赎回来。“前发匈奴时”为表时间的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开,在A处断句;“胡妇适产一子通国”,主谓宾结构,表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C处断句;“有声问来”,“有声”作“问来”主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E处断句。“因使者”是介宾结构,不断开;“因使者”是“致”的状语,不断开;“致金帛”的目的是“赎之”,也不能断开。故在ACE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均指遗憾。句意:儿子为父亲死没有什么遗憾。/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B.错误。介词,与。/介词,表被动,被。句意:显荣与别的大臣不同。/因此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C.正确。D.正确。通过、经由。/凭借,依靠。句意: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孩子赎回来。/凭借有利的形势。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苏武为了二千石官职就参与了谋立汉宣帝的计划”错误,结合原文“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可知,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时”,此时;“降”,投降;“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相抵。(2)“习”,熟悉;“故事”,先例典故;“奉使”,奉命出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可知,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过来转过去。刘向《新序》中引用《诗经》赞扬苏武坚守节操的精神;结合原文“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知,班固《苏武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赞扬苏武坚贞不屈,不辱使命,忠心为国,忠于职守的精神。参考译文:材料一: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让苏武以移中监的身份出使匈奴。此时匈奴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来相抵。单于派显贵的大臣、之前的汉人卫律说服苏武投降,苏武没有听从。于是又拿出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尊贵的地位来诱惑苏武,苏式始终没有听从。于是卫律断绝供应,不给苏武饮食,苏武很多天都没有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用厚毡毛衣服一起捆住他每日暴晒,苏武的心意更加坚定,始终没有屈服。苏武说:“臣子侍奉君主,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受腰斩、砍头、拿煮的刑罚也不害怕,尊贵的官职,显赫的地位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看重苏武。苏武留在匈奴十多年,终究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过来转过去。”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匈奴想哄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之后汉朝听说苏武还活着,派遣使者去要求放了苏武,匈奴倾慕仁义,就放苏武回去了。汉朝尊崇苏武,让他担任典属国,显荣与别的大臣不同。材料二:苏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诏令让苏武带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园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过了几年,昭帝驾崩。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熟悉先例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犯事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孩子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赞曰:孔子说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在苏武身上都体现出来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谢叠山先生北行王奕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两生无补秦兴废,出仍关鲁重轻。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注]①谢叠山:名枋得,南宋遗民,元世祖曾两次召他到大都,均被他拒绝。后被强迫北上,他绝食而亡。②两生:汉朝统一天下后,原为秦朝博士的鲁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臣朝见的礼仪制度,回到鲁地征聘儒生,有两位前朝儒生不肯应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谢叠山受到上天垂青,赞扬他的品德,鼓励他勇敢前去,不要畏惧。B.颈联以两位前朝儒生为反面示例,希望谢叠山学习叔孙通,敢于直面元廷。C.尾联写青山处处可埋骨,只要死得其所,自是不朽,不须儿女清明的哭声。D.尾联表达了对谢先生的勉励和期盼,也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16.颔联运用的典故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表达了诗人用古代两位先贤作勉励,希望谢叠山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惧死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②诸葛亮践行了自己《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虽死,但《出师表》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忠贞爱国,宁愿自沉汨罗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以两位前朝儒生为反面示例,希望谢叠山学习叔孙通”错误。颈联的意思是鲁两生的行为对秦朝的兴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的声望的轻重。这一联用的是鲁地两儒生的典故,用来比喻谢枋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颔联的意思是《出师表》没有随着诸葛亮的死亡而消失,《离骚》这篇巨作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人虽死而《出师表》没有随他死去,而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在他的《离骚》巨作里,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不二之情,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汨罗,下从彭咸,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这篇巨作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对方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所以本联用两位古人的事迹进行劝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陈涉起义时武器装备简陋,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各地英雄豪杰一起灭亡了秦朝。(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构思巧妙,先以声摹声,再以形状声,将箜篌的乐声描摹得立体可感。(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最初是为了防备敌人而修筑,多出现在与战争相关的诗文中,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③.昆山玉碎凤凰叫④.芙蓉泣露香兰笑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赢”“景”“凰”“鬓”“斑”“藩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热情的,保持着(A)的态度。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____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就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B)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_____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先生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的。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C)。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他的谈话,也往往表现了同样的风格。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______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18.依次填人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来倘是甚至 B.一直倘是乃至C.一直即使甚至 D.从来即使乃至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人恰当的成语。20.文中提到鲁迅讲的“狮子”和“阔佬”两个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A19.A.平等待人B.夸夸其谈C.入木三分20.①借“狮子”的故事,比喻在当时中国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的情况下,自夸国大是极其危险的;也表现鲁迅和青年谈话不是教训的口吻,而多是做出形象的暗示。②借“阔佬”的故事,讽刺国民党政权对美国政府的依赖,不过是奴才对主子的幻想,也说明鲁迅对社会认识深刻,杂文讽刺性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的把握能力。第一处,本处是说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从没有说过“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应用“从来”。“从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那样。“一直”,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第二处,本处是一种假设,应用“倘是”。“倘是”,表示假设。“即使”,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第三处,“很多人都想攀附他”和“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二者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以和他谈过话为荣”出乎人们意料,可用“甚至”。“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有出人意料的意味。“乃至”,也表示递进,但在人们的意料之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本处是说鲁迅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的态度,根据“他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知,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 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可用“平等待人”。“平等待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B本处是说有些青年一遇到那些大发议论的学者,可用“夸夸其谈”。“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C本处是说鲁迅因为对社会的观察非常地深刻,所以往往他的批判非常地深刻,可用“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①本处是说鲁迅在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经常用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棉大衣当时中国腐败、国力衰弱的现状,而有些青年却在文章中夸耀中国地大物博,鲁迅认为这样是很危险的,所以鲁迅讲了“狮子”这样的故事来对青年们进行暗示。②文章说到鲁迅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入木三分,鲁迅的杂文具有很强的讽刺性。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 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却被美国抛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就讲了这个“阔佬”的故事,用一个要饭的将阔佬骂他滚的话当作炫耀的资本,来讽刺国民党政权对美国政府的依赖,不过是奴才对主子的幻想,同时也体现出鲁迅文章的讽刺意味。(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尽管有三千年辉煌的诗歌历史,它养育了世代的中国诗人,但可以断言,要是没有惠特曼,就不会有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郭沫若自言,他在“五四”当年的内心积郁,是被惠特曼唤醒的。大家都承认,中国现代所有重要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无不“自然地”流淌着中国传统诗歌的血脉,但也几乎无一例外地,①从写作的渊源看,戴望舒与法国诗,徐志摩与英国诗、冯至与德国诗,特别是艾青,他们的诗全然可以看作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外国诗歌就这样在中国新诗百年的历史中,不间断地输送着世界诗歌的营养,从形式到内容影响着②,开启了我们更为广阔、更为浩瀚的诗歌的天空。外国诗的影响是深远的和全面的,就连我们现在新诗的书写方式,包括标点以及分行、断句或跳动、留空等已成习常的手段,甚至是惠特曼式的狂啸,马雅可夫斯基式的奔放,他们的歌唱方式,都是我们学习引进的成果。我们因这而丰富。因为我们除了传统的一个天空,还同时拥有了另一个与之迥异的新的天空。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尽管我们有三千年辉煌的诗歌历史,它滋养了世代的中国诗人,但可以断言,要是没有惠特曼,就不会有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22.①吸取了西方诗歌的营养。②中国新诗的创造性发展。【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结合“我们尽管有三千年辉煌的诗歌历史,它养育了世代的中国诗人”可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我们”,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它”,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我们”应放在“尽管”后面;二是搭配不当,结合“它养育了世代的中国诗人”可知,诗歌不能“养育”诗人,可把“养育”改成“滋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戴望舒与法国诗,徐志摩与英国诗、冯至与德国诗”可知,中国诗人受外国诗人影响,可填“吸取了西方诗歌的营养”。第二空,根据“外国诗歌就这样在中国新诗百年的历史中,不间断地输送着世界诗歌的营养”可知,外国诗歌影响着诗歌的发展,可填“中国新诗的创造性发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