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40075—2021城市轨道交通六轴铰接转向架轻轨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eneraltechnicalspecificationofsix-axlelightrailvehiclewith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40075—2021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3 4 4 5 78车体及内装设备 7 8 9 20运输与质量保证期限 附录A(资料性附录)车辆动态包络线示例 ⅢGB/T40075—2021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中心、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广州有轨电车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光谷交通建设有限公司、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1城市轨道交通六轴铰接转向架轻轨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4171耐候结构钢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208—2017,IEC60529:2013,IDT)GB4351.1手提式灭火器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GB4351.1—2005,ISO7165:1999,NEQ)GB/T21413.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GB/T21413.1—2018,IEC60077-1:2017,MOD)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2部分:电工器件通用规则(GB/T21413.2—2008,IEC60077-2:1999,IDT)GB/T21563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GB/T21563—2018,IEC61373:2010,MOD)GB/T24338.3—2018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1部分:机车车辆列车和整车(IEC62236-3-GB/T24338.4—2018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部分:机车车辆设备(IEC62236-3-2:2008,MOD)GB/T25118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设备开启式功率电阻器规则(GB/T25118—2010,GB/T25122.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第1部分:特性和试验方法(GB/T25122.1—2018,IEC61287-1:2014,MOD)GB/T25123.2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第2部分:电子变流器供电的交流电动机(GB/T25123.2—2018,IEC60349-2:2010,MOD)2GB/T40075—2021GB/T25123.4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第4部分:与电子变流器相连的永磁同步电机(GB/T25123.4—2015,IEC60349-4:2012,MOD)GB/T25343(所有部分)铁路应用轨道车辆及其零部件的焊接[EN15085:2007(所有部分)]GB/T26494轨道交通车辆结构用铝合金挤压型材GB/T28029.1轨道交通电子设备列车通信网络(TCN)第1部分:基本结构(GB/T28029.1—2020,IEC61375-1:2012,MOD)GB/T(IEC/TS30489城市轨道车辆客室侧门32182轨道交通用铝及铝合金板材32347.1—2015轨道交通设备环境条件第1部分:机车车辆设备32577—2016轨道交通有人环境中电子和电气设备产生的磁场强度测量方法62597:2011,MOD)3457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布线规则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1298地铁设计防火标准CJJ/T96地铁限界标准CJ/T35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贯通道技术条件建标104—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TB/T1484.1—2017机车车辆电缆第1部分:动力和控制电缆TB/T1804铁道车辆空调空调机组TB/T2704铁道客车及动车组电取暖器TB/T3139机车车辆内装材料及室内空气有害物质限量TB/T3254机车车辆撒砂装置TB/T3549.1机车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转向架第1部分:转向架构架ISO3095轨道交通声学铁路车辆外部噪声的测量(Acoustics—Railwayapplications—Measurementofnoiseemittedbyrailboundvehicles)ISO3381轨道交通声学铁路车辆内部噪声的测量(Railwayapplications—Acoustics—Measurementofnoiseinsiderailboundvehicles)IEC60300-3-3可靠性管理第3-3部分:应用指南生命周期的成本分析(Dependabilityman-agement—Part3-3:Applicationguide—Lifecyclecosting)IEC60571轨道交通全部车辆用电子设备(Railwayapplications—Electronicequipmentusedonrollingstock)IEC61133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机车车辆制成后投入使用前的试验方法(Railwayapplications—Rollingstock—TestingofrollingstockoncompletionofconstructionandbeforeentryIEC61375-1轨道交通列车总线第1部分:列车通信网络(Electronicrailwayequipment—Traincommunicationnetwork(TCN)—Part1:Generalarchitecture)EN12663-1:2010轨道交通铁路车辆车体的结构要求第1部分:机车和客运车辆(以及货车的一种选择方法)(Railwayapplications—Structuralrequirementsofrailwayvehiclebodies—Part1:Locomotivesandpassengerrollingstock(andalternativemethodforfreightwagons))EN45545(所有部分)轨道交通铁路车辆防火(Railwayapplications—Fireprotectiononrailwayvehicles)EN50126(所有部分)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的规范及示例3GB/T40075—2021(Railwayapplications—ThespecificationanddeEN50547轨道交通辅助供电系统蓄电池(Railwayapplications—BatteriesforauxiliarypowerUIC565-3适用于运送行动不便人士坐轮椅用客车的设备指示(Indicationsforthelayoutofcoa-chessuitableforconveyingdisabledpassengersintheirwheelchairs)UIC651机车、动车、动车组和带司机室客车的司机室结构(Layoutofdriver'scabsinlocomotive,railcars,multipleunittrainsanddrivingtrailers)3.1六轴铰接转向架轻轨车辆six-axlelightrailvehiclewitharticulatedbogie由两节车体、三台转向架组成的车辆。两端转向架为动力转向架,中间转向架为非动力单铰接转六轴铰接转向架轻轨车辆示意图见图1。3.2AW0列车技术装备完整且无乘客时的重量。此状态下车辆总重为车辆自重。3.3定员载荷nominalloadAW2列车在定员状态时的重量。此状态下车辆总重为空载和定员载客重量之和。3.4AW3列车在超员状态时的重量。此状态下车辆总重为空载和超员载客重量之和。3.5GB/T40075—20214.1.1正常工作的海拔高度应符合GB/T32347.1—2015规定的海拔分级G1.4。4.1.2使用环境温度宜为—25℃~+40℃。4.1.3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4.1.5因各城市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环境条件差异的,用户与制造商可在合同中另行规定使用环境条件。4.2.1线路轨距为1435mm。4.2.2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正线为80m,辅助线及车场线为40m。4.2.3最小竖曲线半径为900m。4.2.4最大坡度为4%,困难区段不大于4.8%。4.3.2标称供电电压为DC1500V或DC750V。车辆主要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列车编组示例见图2和图3。序号参数Ⅱ型车1车辆最高运行速度/(km/h)2车辆构造速度/(km/h)3车辆基本长度/mm4车辆基本宽度/mm5落弓状态车辆顶部设备至轨面高度/mm6客室净高/mm7地板面至轨面高度:空载、空气簧充分充气、新轮状态下/mm8双开门车辆客室侧门净宽度/mm9客室侧门净高度/mm转向架固定轴距/mm车辆定距/mm45GB/T40075—2021表1(续)序号参数I型车Ⅱ型车车轮直径/mm740(新轮)660(磨耗轮)680(新轮)600(磨耗轮)轮对内侧距/mm最大轴重/t车辆定员/人车钩中心线高度/mm每侧车门数/对64MD1MD1O2图22辆车编组示例-灵活编组2——非动力轴;图33辆车编组示例-固定编组6基本要求6.1车辆动态包络线计算方法应符合CJJ/T96的规定,车型动态包络线的示例参见附录A。6.2整备状态下的车辆重量不应大于设计值的3%。6.3每根动轴的实际轴重与该辆车各动轴实际平均轴重之差不应超过实际平均轴重的±2%。6.4每个车轮的实际轮重与该轴两轮平均轮重之差不应超过该轴两轮平均轮重的±4%;一台转向架上各轮的实际轮重与该转向架四个轮平均轮重之差不应超过该转向架四个轮平均轮重的±4%。6GB/T40075—20216.6载荷工况宜采用空车载荷(AWO)、定员载荷(AW2)、超员载荷(AW3)三类。6.7在AW2载荷下,列车动态特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时,列车从0加速到30km/h的启动加速度不应小于1.0m/s²,列车从0加速到80km/h的平均加速度不应小于0.5m/s²;b)当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00km/h时,列车从0加速到40km/h的启动加速度不应小于0.8m/s²,列车从0加速到100km/h的平均加速度不应小于0.4m/s²;c)冲击极限不宜大于0.75m/s³,紧急制动时不受冲击限制;d)常用制动减速度不宜小于1.0m/s²;e)紧急制动减速度不宜小于1.2m/s²。6.8列车限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a)洗车速度不应大于5km/h;b)退行行驶速度不应大于10km/h;c)联挂速度不宜大于2.5km/h。6.9当轨道满足ISO3095的要求,且车辆以60km/h的速度运行时,司机室内的等效声压级噪声不宜超过75dB(A),客室内的允许声压级噪声不宜超过75dB(A),测量方法应符合ISO3381的规定。6.10当轨道满足ISO3095的要求,且车辆以60km/h的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中心7.5m、距轨面高度1.2m处,测得的等效噪声值不宜大于78dB(A),测量方法应符合ISO3095的规定。6.11列车应具备在信号控制系统失效时的超速保护功能。6.12车辆设备的冲击、振动试验应符合GB/T21563的规定。6.13车辆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能应符合GB/T24338.4—2018的规定,在150kHz至30MHz内,车载子系统的辐射发射应低于GB/T24338.3—2018中6.3.3的整车静态限值曲线要求,并应具有6dB6.14车辆内外部电气设备防护应符合GB/T4208的规定。6.15车辆电气设备及电路的接地保护、绝缘保护、电气安全等应符合GB/T21413.1的规定;电路开关与控制器件应符合GB/T21413.2的规定。6.16车辆电气电路控制、调节、保护、供电所用的低压电子装置应符合IEC60571的规定。6.17车辆电气设备布线、接线应符合GB/T34571的规定。6.18车体的固有振动频率应与转向架的固有振动频率错开。6.19车辆动力学性能应符合GB/T5599的规定。6.20车辆脱轨系数应符合GB/T5599的规定。6.21车辆防火应符合EN45545(所有部分)的规定。6.23车辆的密封性应符合IEC61133的规定。6.24车辆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应符合GB/T21566.25车辆材料安全性应符合TB/T3139的规定。6.26车辆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限值应符合TB/T3139的规定,零部件及原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限量应符合TB/T3139的规定。6.27车辆正常运行时最大风速不宜大于8级,其余工况应符合建标104—2008第四十二条的规定。6.28在粘着允许的范围内,一列空载列车应具有在正线线路的最大坡道上牵引另一列AW3载荷的无动力列车运行到下一车站的能力。7GB/T40075—20216.29在粘着允许的范围内,列车动力故障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丧失1/4动力的情况下,列车应具有AW3载荷工况下维持运行到终点的能力;b)在丧失1/2动力的情况下,列车应具有AW3载荷工况下正线最大坡道上启动和运行到最近车站的能力,并具有AW3载荷工况下辅助线及车场线最大坡道上启动的能力。6.30在正线线路坡道超过4%的情况下,应设置撒砂装置。7铰接装置7.1两节车体的连接处设置铰接装置。7.2铰接装置与转向架及车体的连接处应采取防电蚀措施。7.3在正常编组运营情况下,铰接装置应承受车辆传递的动载荷、静载荷以及冲击载荷,其应力不应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7.4铰接装置应适应两节车体和转向架间的相互运动关系要求。7.5铰接装置应限制两节车体间的纵向和横向位移。7.6铰接装置设计应符合易于接近、方便拆装的要求。7.7铰接装置应符合强度、冲击、刚度和耐磨性能要求,金属部件寿命不应小于30年。8车体及内装设备8.1.1车体宜采用整体承载全焊接结构,设计寿命不应小于30年。8.1.2车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车体强度应符合EN12663-1:2010的规定,在承受400kN纵向压缩载荷和300kN纵向拉伸载荷时不应产生永久变形,车体应力不应超过设计安全许用应力值。车体刚度在最大垂直载荷下车体静挠度不应超过两转向架支撑点之间距离的0.1%。在正常使用寿命期内不应有疲劳损坏,不应产生永久变形。且应满足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承受的静载荷、动载荷以及冲击8.1.3新设计车辆的车体应进行计算和试验。车体强度、刚度和疲劳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8.1.4列车两端应设置防爬装置。8.1.5列车两端应设有撞击能量吸收装置,撞击能量吸收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平直轨道上一列车以5km/h速度撞击相同类型的另一静止车辆时,车体应无结构损坏;b)在平直轨道上一列车以15km/h速度撞击相同类型的另一静止车辆时,车体结构客室部分应无损坏,司机室结构应保证司机室座椅前沿300mm区域的结构完整。注:撞击车和被撞击车质量均为整备状态下的车辆质量与50%座席乘客质量之和。8.1.6车体及其部件焊接的设计、生产、试验和质量认证应符合GB/T25343(所有部分)的规定。8.1.7车体承载结构材料宜采用铝合金或不锈钢,铰接部位可采用高强度耐候钢,铝合金板材应符合GB/T32182的规定,铝合金挤压型材材料应符合GB/T26494的规定,耐候钢应符合GB/T4171的规定。8GB/T40075—2021道和站台。8.2.3司机室内应设置客室侧门开闭状态和车载信号显示装置,并便于司机观察。8.2.4前窗玻璃应符合UIC651的规定。8.2.5司机室应布置司机座椅,座椅应具有高度、前后位置调节和沿中心轴旋转等功能。8.2.6司机室前端应设置刮雨器。8.2.7司机室与客室之间应设置通道门,门的净开宽度不应小于500mm。8.2.9司机室内应至少设1个灭火器,位置及固定方式应便于使用。灭火器的性能应符合GB4351.1的规定。8.3客室8.3.1客室内装及设施的设计应具有安全可靠、方便使用及8.3.2客室内装及设施的防火应符合EN45545(所有部分)的规定,装饰材料的有害物资限值应符合8.3.3客室侧窗玻璃应采用符合GB18045规定的安全玻璃,并可配置满足通风要求的活动眉窗。8.3.4客室可设置安全锤。8.3.5客室应布置适量的、满足人体工程要求的乘客座椅。8.3.6客室内应设置牢固美观的立柱、扶手杆,并可加装吊环。8.3.7每辆车的客室内应至少设2个灭火器,位置及固定方式应容易识别、安全可靠、便于使用。灭火器的性能应符合GB4351.1的规定。8.3.9客室内应设置轮椅专用位置,以及乘轮椅者适用的抓握扶手杆或固定装置。轮椅区的标志应符合UIC565-3的规定。8.3.10客室疏散设置应符合GB51298的规定。9.1车门9.1.1客室应根据车辆运用条件,设置电动式客室车门。每个车门的净开宽度不应小于1300mm,高度不应小于1860mm。9.1.2车门控制系统的设计应遵循故障导向安全原则,采用硬线和网络双重连接方式,应符合GB/T30489的规定。9.1.3车门应至少具有下列功能:b)单门故障切除;c)车门联锁;e)车内紧急解锁;f)障碍物自动检测和防夹;g)开关门时间可调节;9GB/T40075—2021h)零速保护;i)车外紧急解锁。9.1.4车门玻璃应采用符合GB18045规定的安全玻璃。9.2车钩9.2.1车辆司机室端应采用带对中装置的自动车钩或可折叠式半自动车钩,当可折叠式半自动车钩折叠状态时,应通过安装于车体上的固定装置固定。带对中装置的自动车钩应设有能量吸收装置。中间车钩可采用半自动车钩或半永久车钩。9.2.2车钩应能适应车辆通过最不利条件的组合(竖向曲线、水平曲线)且无异常的摩擦声。应经曲线通过试验检查,不得有零件损坏或运动受到限制,且应满足车辆之间的相对运动和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9.2.3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车钩应连接可靠,不得出现意外解锁、分离的状况,并具备连接状态检测功能。9.2.4车钩的能量吸收装置应能吸收来自牵引和压缩两个方向的能量。9.2.5车钩应具有下列功能:a)自动车钩应具有自动连挂和解钩功能;b)折叠车钩应设有小半径曲线连挂辅助装置。9.2.6车钩的最大压缩和拉伸载荷应满足车辆正常运行及救援要求。9.3贯通道9.3.1车辆中部应采用整体式或分体式贯通道,使同一辆车的两节车厢贯通。9.3.2车辆端部可根据车辆要求设置贯通道,使整列车贯通。9.3.3贯通道应能顺利通过最不利条件的组合(竖向曲线、水平曲线及车速)且无异常的摩擦声。贯通道应经曲线通过试验检查,不应有零件损坏或运动受到限制,且应满足车辆之间的相对运动和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9.3.5贯通道底部应设排水孔。9.3.6贯通道应易于拆装。9.3.7贯通道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和防火、防水、隔热和隔声性能,防火性能应符合EN45545(所有部分)的规定,传热系数(K)不应大于5W/(m²·k),计权噪声降低量(NRw)不应小于23dB。9.3.8贯通道棚布的性能应符合CJ/T353的规定。9.3.9主要结构件寿命不应小于30年,折棚寿命不应小于10年。9.3.10贯通道渡板和踏板应满足AW3载荷要求。9.3.11贯通道的其他规定应符合CJ/T353的规定。10转向架10.1转向架应符合GB146.1的限界规定。10.2转向架结构件的焊接应符合ENGB/T25343(所有部分)的规定。10.3转向架悬挂结构件的振动和冲击应符合GB/T21563的规定。10.4车轮宜采用弹性车轮。GB/T40075—202110.5转向架轴箱应密封良好,轴箱温升不应超过30℃。10.6同一轮对轮径差不应大于0.5mm,同一转向架轮径差不应大于1mm,同一辆车转向架轮径差不应大于3mm。10.7转向架应能以不超过10km/h的速度顺利地通过本标准规定的最小曲线,各相对运动部件之间、10.8转向架悬挂部件应具有可靠的防脱落措施。10.9车辆客室地板面距轨面高度应与车站站台面高度相协调,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应能保持车辆地板面高度不因载客量的变化而改变。10.10装有抗侧滚扭杆的车辆,车体的高度调节后,当连接抗侧滚扭杆装置拉压杆时,球头连杆应无应力。10.11构架强度计算和强度试验应符合TB/T3549.1的规定。10.12转向架管路组装后应进行空气管路的气密性试验,测试气压应为500kPa~600kPa,保压10min后气压下降不应超过10kPa。转向架交出前,管路的进口和出口均应进行封堵。10.13车辆落成后应进行轮重减载试验,且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全部转向架的空气弹簧充气时,每个车轮的轮重减载率(P/P)不应大于0.6;b)当一台转向架的空气弹簧放气时,每个车轮的轮重减载率(P/P)不应大于0.65;c)当全部转向架的空气弹簧放气时,每个车轮的轮重减载率(P/P)不应大于0.65。10.14空气弹簧破损状态时应能以不低于40km/h的速度在线路上安全地运行到终点。11制动系统11.1车辆应采用微机控制的制动系统,应具备电制动、摩擦制动(空气制动或液压制动)等制动方式,当具备表2所述的紧急制动2功能时,还应具备磁轨制动方式。摩擦制动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制动能力;在牵引供电中断或电制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摩擦制动应能发挥作用,且应能使列车安全停车。11.2制动系统应具有常用制动、紧急制动和停放制动功能,并应具有根据空重车调整制动力大小的功能,制动系统还应具有自动施加保障运营车辆停车安全的保持制动功能,车辆制动模式配置宜符合表2的规定。列车在平直和干燥轨道上实施紧急制动时,应能在规定的距离内停车。表2制动模式配置序号制动模式电制动摩擦制动磁轨制动平均减速度/(m/s²)载荷补偿防滑保护可恢复/不可恢复1常用制动√√—0~1.0√√可恢复2紧急制动1√√√不可恢复3紧急制动2√√√O√不可恢复4保持制动√√5停放制动√11.3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能协调配合,常用制动应充分利用电制动功能。当采用电制动时,应优先采用再生制动,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能实现平滑转换,在电制动力不足时摩擦制动应按总制动力的要求补充不足的制动力。GB/T40075—202111.4基础制动宜采用盘式制动装置。11.5电制动和摩擦制动均应具有防滑功能,且可增加手动或自动撒砂功能,砂子的质量和种类应符合TB/T3254的规定。11.6车辆应设有停放制动装置,在线路最大坡度、AW3载重、最大风速条件下,车辆长时间停车时不应发生溜逸,且其制动力应通过机械方式产生并传递。11.7采用空气制动的列车应配置供风装置。供风装置应设有电动空气压缩机组、干燥器、排水装置、安全阀等;供风装置的排气量、供气质量应满足车辆空气制动装置及其他用风装置的供气要求。风缸的容积应在AW3载重状态满足压缩机停止运转后三次紧急制动的用风量。11.9制动系统应具有制动状态监控功能,并应具有对施加停放制动的基础制动缓解的功能。11.10风路系统气密性应符合IEC61133的规定,主风缸、制动管路、辅助系统管路等的压力值在关闭气路后5min内下降不应超过20kPa;制动缸压力经3min后下降不应超过10kPa。11.11空气制动装置输出的制动缸压力偏差不应超过设计值的±20kPa,车辆基础制动装置的闸片压力实际值不应超过设计值的±5%。11.12制动系统应故障导向安全并具有故障隔离功能。当车辆意外分离时,应立即自动实施紧急制动。12.1.1车辆牵引系统应采用交流传动。12.1.2牵引系统的输出特性应满足车辆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的要求。12.1.3牵引系统应能充分利用轮轨粘着条件,能按车辆载重量自动调整牵引力和电制动力,并具有防12.1.4牵引电机应符合GB/T25123.2或GB/T25123.4的规定;牵引逆变器性能应符合GB/T25122.1的规定;电阻制动应符合GB/T25118的规定。12.1.5车辆应设置受电弓或受流器等受流装置,若上述车辆采用储能电源供电,受流装置还应满足储能系统充电要求。受流装置应受流状态良好,受流时对受流装置或供电设施均无损伤或异常磨耗。12.1.6车辆应具有过电流与过电压保护及避雷功能。各种保护的整定值、作用时间、动作程序应正确。高压电路的过电流保护还应与牵引变电站的过电流保护相协调,在各种短路状态下能够可靠地分断。12.1.8安装在车辆底架下部的牵引电气设备的外罩箱,除通风区域外,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GB/T4208—2017规定的IP54。12.1.9牵引系统应从系统参数匹配的角度对逆变器与牵引电机绝缘轴承进行分析,不应发生轴承电腐蚀导致的电寿命降低。12.1.10牵引系统设备产生的低频交变磁场以及静态磁场的测量方法应符合GB/T32577—2016的规定。在GB/T32577—2016规定区域,车辆产生的磁场强度或磁通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客室内静磁场(d.c.)限值应小于或等于1mT。b)客室内低频交变磁场强度应低于图4的限值。磁通/iiGB/T40075—2021磁通/ii频率/Hz图4低频交变磁场强度限值12.2辅助电源系统12.2.1辅助电源系统由辅助变流器、低压电源和蓄电池等组成,应能为车辆所有辅助用电设备提供规定的电源,且应满足车辆各种工况下的使用需求。12.2.2逆变器的输出特性应与车辆的辅助交流负载和直流负载匹配。12.2.3车辆应配备外接电源装置。12.2.4辅助电源装置输出电压等级应涵盖车辆运行所需的中低压电源。12.2.5辅助电源系统过载及过电压能力应符合GB/T25122.1的规定。12.2.7蓄电池箱应通风良好,箱体结构设计应符合EN50547的规定。紧急供电要求,紧急供电时间地下线路不应低于45min;地面与高架线路不应低于30min。12.2.9各电路的电气设备联结导线应采用多股铜芯电缆,电气耐压等级、导电性能、阻燃性能应符合TB/T1484.1—2017的规定,电缆所用材料在燃烧和热分解时不应产生有害和危险的烟气。光缆和通信电缆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要求。13空气调节及采暖系统13.1当车外环境温度为35℃、相对湿度为60%时,车辆的空调制冷能力应满足车内温度不高于28℃、相对湿度不超过65%的要求。不同地区亦可根据GB50736—2012附录A中规定的当地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和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在合同中另行规定车外环境温度、湿度13.2司机室可设置独立空调系统,亦可设置增压通风单元。13.4空调系统应为客室和司机室提供室外新风。客室按AW2载客人数计算的人均新风量不应小于10m³/h,司机室人均新风量不应小于30m³/h。13.5在正常供电失效的情况下,紧急通风系统应为客室及司机室提供通风,紧急通风应为全新风,按AW3载客人数计算的人均新风量不应小于8m³/h。无隧道运营线路且车辆设置活动眉窗的情况下,GB/T40075—2021车辆可不设置紧急通风功能。13.6当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客室应维持适当正压,客室内正压不应超过0.05kPa。紧急通风条件下不考核车内正压。13.7空调制冷系统应设置空调控制器及温度传感器,应具有空调系统温度自动调节功能。13.8空调机组应符合TB/T1804的规定。13.9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应符合CJ/T354的规定。13.10车辆空调系统应有可靠的排水、防水性能。空调运行时,蒸发器冷凝水及雨水不应渗漏或吹入13.11用于冬季寒冷地区的车辆空调应具有制热功能。当空调制热能力不足时,应设采暖装置,GB50736—2012附录A中规定了各地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在此温度条件下,车辆空调采暖系统应能维持客室温度不低于10℃、司机室不低于14℃。13.12客室采暖装置应集中控制,分档控制启、停,应能根据需要调节温度。采暖装置应符合TB/T2704的规定。13.13对安装采暖设备的侧墙、地板及座椅应进行安全隔热处理。根据TB/T2704的规定,电加热器罩板表面温度不应大于65℃。13.14司机室采暖装置应单独控制。13.15空调和采暖装置均应具有电气保护功能。14照明系统14.1.1在距地板面高800mm处,客室照明平均照度不应低于200lx。14.1.3司机室内照明灯具的选型应满足车方便维修。14.1.4客室内照度均匀度应为0.7~1.3。14.2.1外部照明应满足车辆路面行驶及轨道交通的要求,宜采用汽车车体信号灯标准及轨道车辆车体灯标准相结合的综合设计方式。14.2.2司机室端部应设有密封性能良好的前照灯,前照灯近光、远光应可调,在没有其他照明情况下,前照灯距车辆的最大紧急制动距离处的照度不应低于2lx。14.2.3司机室端部应设有密封性能良好的防护灯,防护灯应根据行车方向、停车、倒车自动调节灯光显示,防护灯灯光可视距离应符合紧急制动距离的规定。14.2.4外部照明控制方式应能使灯的显示区分出车辆运行方向。前照灯的远、近投射调节及亮度调节开关应设于司机室内。14.2.5客室外部照明灯具应符合IEC61133的规定,防护等级不应低于GB/T4208—2017中规定的15列车控制诊断系统15.1列车控制诊断系统应采用符合IEC61375-1或GB/T28029.1规定的列车通信网络控制方式,与运行及安全相关的控制除采用列车通信网络控制外,还应有硬线冗余设计。15.2数据通信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a)车辆控制、诊断系统与车辆子系统通过列车通信网络和司机室显示器通信;b)联网子系统通过服务接口对各自系统的故障信息进行下载;c)主要微机控制子系统应通过服务接口进行在线测试。15.3列车控制诊断系统应具有接收列车通信网络的微机控制与非微机控制等子系统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的功能,应设有用来存储列车故障信息的存储器,存储器的容量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并应设有输入/输出接口。15.4车辆主要子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及监控功能,可通过显示屏实现自检,并应将自检结果在显示屏上显示。15.5列车控制诊断系统应具有数据记录和存储功能。数据记录应包括故障记录和车辆运行过程中涉及行车安全的控制指令及车辆状态信息的实时记录,并可通过维护接口下载数据。列车应具有司机与行车控制调度中心进行双向通信、首尾司机室之间通信等功能。16.2.1车辆应设置有线广播系统。16.2.2有线广播系统应具有自动报站、本车司机对车内外乘客广播、本车两端司机室对话、客室乘客广播功能。16.2.3广播系统应能随客室噪音大小自动调节广播音量。16.3乘客信息显示系统16.3.1客室内应设置动态视频播放装置,车门上方宜设置动态电子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折信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频热合粘扣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斜流式管道通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五妙水仙膏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醇基锆英粉混合涂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制鞋业中的消费者洞察与需求分析考核试卷
- 2025-2030年手工铜艺雕塑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露营折叠晾衣架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地热资源勘探热成像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压路机高效能设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Starter Unit 1 Hello!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初中语文:春晚观后感三篇
- Unit 7 第3课时 Section A (Grammar Focus -4c)(导学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 2025年上半年长沙市公安局招考警务辅助人员(500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讲座
- 2025河北邯郸世纪建设投资集团招聘专业技术人才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慈溪高一期末数学试卷
-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省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东方航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微生物燃料电池MF》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