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试卷:河南省新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期中试卷:河南省新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期中试卷:河南省新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期中试卷:河南省新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期中试卷:河南省新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野县2021年秋期期中质量调研七年级历史试卷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1.“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该远古人类()A.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县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值水稻 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这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A项正确;生活在元谋地区不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因为元谋地区在元谋人之后还有人类生存,排除B项;元谋人不会种植水稻,排除C项;元谋人之后也出现了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的原始人,排除D项。故选A项。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下列文物不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A.B.C.D.【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我国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以及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还会种植农作物,例如河姆渡人就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使用耒耜耕地,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原始农耕时期是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故A项与原始农耕时代无关,符合题意;故选A。3.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亩产稻谷再破千斤,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高位增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下面哪个遗址中可以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依据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元谋人遗址【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证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到的起源地之一,B项正确;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过着群居生活,还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项;半坡人种植粟,排除C项;元谋人是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答案】C【解析】有关黄帝和炎帝的历史的真实性还需要考古证实,还没有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C符合题意;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A不符合题意;有关黄帝和炎帝的历史的真实性还需要考古证实,B不符合题意;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5.西周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的主要依据是A.所居住的地域的远近B.才能的大小C.所拥有金钱数量多少D.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所以答案选D。6.认真观察如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 B. C. D.【答案】B【解析】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仔细观察图片可知,选项B是司母戊鼎。B项正确;ACD项也是青铜器,但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ACD项。故选B项。7.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甲骨文对应汉字王臣劓刖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刖”可知,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项。8.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原始社会中,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铁制工具在春秋时出现;青铜工具是奴隶社会典型工具,②①④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9.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 B.韩赵魏三家分晋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周平王东迁洛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后,周平王即位。周平王见周都城镐京残破,故东迁洛邑,此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所以,春秋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D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齐桓公成为霸主春秋时期,但不是春秋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10.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展对外活动。“尊王攘夷”的实质是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各族的进攻 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保卫都城,击败周边民族【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看到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还存在,于是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号令诸侯,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为其称霸寻求“正义”的借口,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从而提高齐国地位,B项正确;“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尊崇周天子,A项错误;这时期“尊王攘夷”的实质是最终为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C项错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最终目的是为自己称霸寻求“正义”的借口,其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保卫都城,击败周边民族,D项错误。11.战国七雄中,最北边、最东面、最南面、最西面的四个国家分别是()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答案】D【解析】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最北边、最东面、最南面、最西面的四个国家分别是燕、齐、楚、秦,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12.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项是远古人类时期的时代特征;C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抓住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需熟悉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13.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修建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下列有关该水利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B.位于长江上游岷江流域C.“宝瓶口”的功能是分流 D.具有防洪与灌溉的功能【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分水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主要用于排洪,东边叫内江,主要用于灌溉,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宝瓶口”的功能不是分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对都江堰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14.“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这反映了当时实行()A.分封制 B.县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可知,在地方建立县制,B项正确;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15.他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以下和这种思想一致的思想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墨守成规 C.塞翁失马 D.福为祸先【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老子提出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事物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换,“塞翁失马”和这种思想一致,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A项;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福为祸先指福与祸没有定数,享福太甚就隐伏着祸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习总书记在关于和合文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下列主张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是()①老子的“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②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③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④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因此②④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心和善道德观的。选项D符合题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①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故AC不符合题意;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③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17.“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描述的是秦朝A.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B.幅员辽阔的疆域C.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D.巩固统一的举措【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反映的指的是秦始皇实现统一的后,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等。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18.有历史学家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③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是顺着时代的要求,而建立的政治,秦朝的灭亡,是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所以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符合题意,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符合题意,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使战乱的各国得到统一,符合题意,所以选项B符合要求;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表述错误,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及,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9.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时间应对应年代尺上的()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20.成语故事的背后蕴含着悠久的中华历史。下列成语故事搭配错误的是()A.霸王项羽——约法三章 B.楚汉之争——楚河汉界C.大将赵括——纸上谈兵 D.陈胜吴广——斩木为兵【答案】A【解析】“约法三章”出自刘邦诺言,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占咸阳,刘邦对士兵约法三章,不得侵犯百姓,因此得到百姓拥护。A项符合题意;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排除B项;纸上谈兵与大将赵括相关,排除C项;斩木为兵出自陈胜吴广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非选择题(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华夏是也。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材料四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什么显著特点?(2)根据材料二,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从“轩辕”开始的,请问“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场战争?(3)根据材料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4)材料四中“家天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由多个民族交融发展而来。(2)黄帝。涿鹿之战。(3)禅让制。(4)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中华民族形成的显著特点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由多个民族交融发展而来。【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轩辕”指的是黄帝;“平定蚩尤乱”指的是涿鹿之战。【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禅让制。相传,尧年老的时期,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因此说“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才有德的人。【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家天下”开始的标志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2.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根据下列图片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夏、商、周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实现的。(1)图一是由谁建立的?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2)材料二中“属于周的创造”的创新性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施对西周起到了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灭商关键战役是什么?我们从夏、商、周的更替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或王朝。(2)分封制;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牧野之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夏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属于周的创造”的创新性的制度是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夏、商、周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灭商关键一战的名称是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得民心者得天下等。23.历史上生产工具的革新或者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兴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有关春秋时期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他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3)材料二中“决裂肝陌”指的是什么?“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根据材料二你是怎样理解“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的?(5)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原因是什么?(6)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的感想或启发。【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2)商鞅新兴地主阶级(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言之有理即可)(6)经济要发展,要注意生产技术的革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信息:根据材料“铁制农具、牛尊”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得出“商君”是商鞅;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决裂阡陌”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教民耕战”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得出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得出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5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得出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小问6详解】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经济要发展,要注意生产技术的革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方面分析启示。24.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材料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四初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与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非常活跃的局面。(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请你引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2)材料二中的言论出自春秋时期的哪一位思想家?概括其主要观点。(3)材料三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