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1页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2页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3页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4页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S00.000;00.000.00P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Heatstoragetypeelectricheatingdevice(征求意见稿)FORMTEXT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GBXXXXX—XXXX蓄热型电加热装置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一般要求,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以电为加热热源进行蓄热、以热能作为输出形式,且额定工作电压10kV及以下、标称蓄热电功率5kW及以上的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以下简称“装置”)。其他额定工作电压或标称蓄热电功率的装置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不适用于特种设备和直接作为建筑取暖末端的供暖器具。注:在本标准中,有些条款涉及到低压和高压。本标准的低压是指交流1kV及以下额定电压,高压是指交流1kV以上且10kV及以下额定电压。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34高电阻电热合金GB/T1236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5226.3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1部分:电压高于1000Va.c.或1500Vd.c.但不超过36kV的高压设备的技术条件GB5959.1电热装置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5959.4电热装置的安全第4部分:对电阻加热装置的特殊要求GB/T10066.1-2004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部分GB/T10067.1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第1部分:通用部分GB/T13306标牌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7045电击防护装置和设备的通用部分GB23971有机热载体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19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B/T2379金属管状电热元件JB/T4088日用管状电热元件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蓄热体heatstorageunit主要由蓄热材料组成,是热能存储的载体。3.2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sensibleheatstoragetypeelectricheatingdevice蓄放热过程不存在介质相变,以电为加热热源直接或间接加热蓄热体,主要依靠蓄热体的温度提升导致的显热变化来进行蓄热,并输出热能的装置。3.3相变蓄热型电加热装置phasechangeheatstoragetypeelectricheatingdevice蓄放热过程存在介质相变,以电为加热热源直接或间接加热相变蓄热体,主要依靠相变蓄热体的温度提升进行显热蓄热或相变材料的相态变化进行潜热蓄热,并输出热能的装置。3.4复合蓄热型电加热装置compositeheatstoragetypeelectricheatingdevice蓄热体中包含相变蓄热材料和显热蓄热材料两种类型,以电为加热热源直接或间接加热蓄热体,在蓄放热过程中存在相变过程和蓄热体温度变化,并输出热能的装置。3.5热输出介质heatoutputmedium向热用户供热的工作介质。3.6传热介质heattransfermedium在装置内部进行热量传递,且不直接向热用户供热的工作介质。3.7蓄热体温度heatstorageunittemperature蓄热体内的温度测点所测得的可反映蓄热体温度水平的温度值,单位为℃。3.8标称蓄热温度nominalheatstoragetemperature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用于控制装置蓄热终止的蓄热体温度,单位为℃。3.9标称蓄热电功率nominalheatstorageelectricpower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蓄热阶段的电功率,单位为kW。3.10平均蓄热电功率averageheatstorageelectricpower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装置蓄热过程的平均加热电功率,单位为kW。3.11标称热输出功率nominalheatdischargepower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放热阶段的热输出功率,单位为kW。3.12有效放热量activeheatdischargecapacity装置放热阶段放出的可有效利用的热量总和,单位为kWh。3.13标称有效放热量nominalactiveheatdischargecapacity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有效放热量,单位为kWh。3.14最大有效放热量maximumactiveheatdischargecapacity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装置持续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为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时,可放出的有效放热量总和,单位为kWh。3.15热效率ratioofactiveheatdischargecapacitytototalelectricityconsumption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装置的最大有效放热量与总耗电量的比值,用%表示。3.16最大静置热损失率maximumstaticheatlossrate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装置在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与该试验时长下以平均蓄热电功率计算得出的理论总耗电量的比值。3.17传热辅助用电设备auxiliarymachineryforheattransfer装置内用于传热介质循环换热的用电设备。3.18热输出辅助用电设备auxiliarymachineryforheatoutput装置内用于热输出介质向外部供热的用电设备。分类与标记4.1分类4.1.1按蓄热方式分类a)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SH;b)相变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PC;c)复合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CH。4.1.2按蓄热体相态分类a)固体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SS;b)液体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包括热水蓄热型电加热装置、溶液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等,代号为LS;c)相变潜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PL;d)固液复合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SL。4.1.3按热输出介质类型分类a)热水式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WA;b)热风式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WI;d)蒸汽式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VA。4.2标记XRD□—□—□—□—□标称蓄热温度(℃)标称有效放热量(kWh)标称蓄热电功率(kW)额定工作电压(kV)蓄热方式代号(SH-显热蓄热型、PC-相变蓄热型、CH-复合蓄热型)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示例1:额定工作电压为10kV,标称蓄热电功率为1000kW,标称有效放热量为7600kWh,标称蓄热温度为650℃的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标记为XRDSH-10-1000-7600-650。示例2:额定工作电压为220V,标称蓄热电功率为12kW,标称有效放热量为92kWh,标称蓄热温度为85℃的相变蓄热型电加热装置,标记为XRDPC-0.22-12-92-85。一般要求5.1装置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并按批准后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5.2装置的安全性能应符合GB4706.1、GB5959.1、GB5959.4、GB5226.3和GB/T10067.1的相关规定。5.3装置的防护外壳应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抗冲击强度,宜采用金属材料。金属外壳应有可靠的等电位联结端子。5.4装置电加热元件的布置应安全可靠且传热良好,并应便于装拆、检查、清理和更换。电加热元件采用高电阻电热合金时,应符合GB/T1234的规定;采用金属管状电热元件时,应符合JB/T2379的规定;采用日用管状电热元件时,应符合JB/T4088的规定;其他形式的电热元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5.5装置的金属制件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管路和容器应有防腐蚀措施。5.6装置的管路和零部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动力部件应有防振动措施。装置运转时应无异常声响,管路与零部件间不应相互摩擦和碰撞。5.7在设计寿命周期的运行环境下,装置的蓄热材料性能应稳定可靠。5.8安装在建筑物内的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应对人身和室内环境造成危害。5.9装置的运行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a)安全防护:应具备电气保护、温度保护等安全保护措施;b)监测:应配置监测装置,对系统运行状态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显示,宜配置精确度不低于2.5级的电能表、热量表及其他能量监测装置;c)自动调节:应具有变负荷时的加热、蓄热、供热自动调节功能;d)异常报警:应具有在装置运行异常时的自动故障报警功能。5.10装置的控温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布置蓄热体温度测点,测点精度不宜低于±1℃,蓄热体温度测点布置方式应安全可靠,并可拆卸更换。b)应有蓄热体工作温度设定值、蓄热体超温设定值、热输出介质工作温度设定值、热输出介质超温设定值的输入、显示、采样、开关量控制功能。c)应有超高温断电保护功能。蓄热温度大于100℃的装置应有两组及以上独立的且与控温系统并行的超高温断电保护系统。5.11装置应有符合GB/T17045规定的触电防护措施且在通电前应有效、可靠。5.12装置的配电保护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采用低压等级接入时,装置的配电保护配置应符合GB50054的规定;b)采用高压等级接入时,装置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应优于GB/T14285的规定,应具备投切速度控制和快速隔离功能,宜具备投切容量控制功能。5.13装置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应保证运行时信号传输可靠,执行部件不发生误动作。5.14装置应设置过流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缺相保护和单相接地保护措施,并应满足相应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耐压水平。5.15装置应设置可靠的接地装置,金属壳体或可能带电的金属件与接地端之间应具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及连接形式应符合GB/T50065的有关规定。5.16装置应设置通风排潮措施,以保证电气部件和保温隔热材料处于干燥状态。5.17装置的欠位保护应符合以下规定:a)液体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应设置蓄热体液位保护措施。b)热输出介质为液体的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其标称蓄热温度高于热输出介质汽化温度时,应有热输出介质管道防汽化的联锁保护装置,应在热输出介质达到传热防汽化流速后才能开启装置放热模式。5.18装置的热交换系统安全应符合以下规定:a)使用液态有机热载体时,应符合GB23971的规定,蓄热体内传热介质最高温度应低于有机热载体自燃点50℃;最高使用温度应低于有机热载体出厂标准最高允许使用温度30℃。b)安装在建筑物内的装置应满足建筑防火和建筑电气安全要求,蓄热体温度不宜超过750℃。c)装置热交换系统的管路及部件应有可靠的防泄漏隔离措施。d)当标称蓄热温度高于介质汽化温度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应有防止热交换系统超压或介质汽化的安全装置,应有耐高温腐蚀处理措施。热交换系统管路应具有可靠的停电防汽化措施,做到停电12小时内无汽化危害。5.19装置的主体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应符合以下规定:a)装置的主体结构应牢固可靠,其抗震能力应符合GB50191和其他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安装在建筑内的装置还应符合GB50981的规定。b)蓄热体封装壳体材质应能保证在装置使用环境条件下长期运行不泄漏。c)装置保温隔热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满足蓄热体温度要求,并应至少选用B1级保温材料,对于蓄热体温度大于100℃的装置,保温隔热层应选用A级保温材料。5.20装置的电工电子元件应能承受装置运行时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要求。要求6.1外观装置外观应无损伤和变形现象,表面平滑无尖锐凸起,各紧固件应牢固可靠。6.2电气安全6.2.1外壳防护装置的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使用环境条件要求,并不应低于IP22的要求。6.2.2绝缘电阻装置应有可靠的电气绝缘性能,低压等级装置中带电回路之间以及带电回路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Ω;高压等级装置中带电回路之间以及带电回路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MΩ。6.2.3绝缘耐压装置应按7.3.4的规定进行绝缘耐压试验,试验期间不应出现击穿或闪络现象。试验后,性能满足本条款要求的试验机组,其绝缘电阻性能尚应符合本标准第6.2.2条的规定。6.2.4泄漏电流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流过装置的泄漏电流不致造成任何电事故的危险。装置在最高工作温度下的热稳定状态时的泄漏电流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限值额定工作电压范围(kV)泄漏电流限值(mA)0~0.55>0.5206.3热输出管路系统耐压性能装置热输出管路系统应按7.4的方法进行耐压试验和密封性检查,应无渗漏。6.4热工性能6.4.1热效率装置的热效率不应低于表2中的限值。表2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热效率限值标称蓄热电功率Pi(kW)热效率限值5≤Pi<1586%15≤Pi<5088%50<Pi≤20090%200<Pi92%6.4.2最大有效放热量装置在标准测试工况下的最大有效放热量不应小于标称有效放热量的95%。6.4.3平均蓄热电功率装置的平均蓄热电功率不应小于标称蓄热电功率的90%。6.4.4最大静置热损失率装置在标准测试工况下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不应大于15%。6.4.5最高外表面温度装置在最高工作温度时的外表面易接触部位最高温度不应高于50℃。6.4.6压力损失在额定流量下,装置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热输出介质压力损失不应大于标称压力损失的110%。试验方法7.1一般规定7.1.1装置应组成成套机组后再进行试验。7.1.2装置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组装和安装,除试验方法有规定外,不得采取任何特殊处理措施。7.2外观装置的外观可采用目测方法检验。7.3电气安全7.3.1试验条件应在安装完毕并经充分的干燥后进行电气安全试验,试验时不应接入会形成电通路的外部热输出介质管路,且试验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0066.1-2004中4.3的规定,参数测量要求应符合GB/T10066.1-2004中5的规定。7.3.2外壳防护应按GB/T4208规定的方法试验。7.3.3绝缘电阻应按GB/T10066.1-2004中7.1.2规定的方法试验。7.3.4绝缘耐压绝缘耐压试验应在交付使用时或征得用户同意在制造厂发货之前,待其安装完毕并经充分干燥后进行。绝缘应经受频率为50Hz基本正弦波电压,历时1min,试验电压应符合表3的规定,并按GB/T10066.1-2004中7.1.3规定的方法试验。表3电气强度试验电压额定工作电压Ui(kV)试验电压(有效值kV)/1min0<Ui≤0.251.50.25<Ui≤0.520.5<Ui≤131<Ui2Ui+17.3.5泄漏电流额定工作电压不大于0.5kV的装置的泄漏电流试验应按GB/T4706.1-2005中13章的规定进行;额定工作电压大于0.5kV的装置的泄漏电流试验应在最高工作温度下的热稳定状态时进行,试验时装置本体与地绝缘,用接在外壳与地连接线中的电流表进行测量。7.4热输出管路系统耐压性能在下述试验压力条件下试压,试压过程应保持装置处于未通电状态。试压过程中检查热输出管路系统是否有泄漏。a)气压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保压至少10min;b)水压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保压至少5min。7.5热工性能7.5.1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应在装置满足本标准安全要求,且完成过至少3次完整的蓄放热循环后进行。7.5.2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应优先考虑采用附录A试验方式,当试验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附录B的试验方式。7.5.3应测试试验期间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4个温度测点应分别布置在装置4个轮廓立面垂直中心线上距立面各0.6m的位置,环境温度测试值为4个测点的算数平均值。7.5.4测试过程中各参数的采集间隔不应大于1min。7.5.5装置的耗电量应包含传热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不应包含热输出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7.5.6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7.5.7应在附录A规定的第二次放热过程试验中测试装置压力损失,并符合下列规定:a)用于测试热风式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压力损失的压差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见图A.1;b)用于测试热输出介质为液体的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压力损失的压差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见图A.2。7.5.8装置的现场热工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检验规则8.1检验分类装置的检验分为以下三类:a)出厂检验:以成品形式出厂的产品采用整机出厂检验;以部件出厂并现场组装的产品,检验项目可分为一、二两级,一级检验项目在制造厂进行,二级检验项目在用户现场进行。b)型式检验。c)运行检验。8.2出厂检验8.2.1整机出厂产品检验项目8.2.1.1整机出厂产品检验项目包括全部检验项目和抽样检验项目,检验项目应符合表4的规定。全部检验应检验每一台产品,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表4整机出厂产品检验项目表项目出厂检验型式检验要求试验方法全部检验抽样检验外观○○○6.17.2电气安全外壳防护—○○6.2.17.3.2绝缘电阻○—○6.2.27.3.3绝缘耐压○—○6.2.37.3.4泄漏电流—○○6.2.47.3.5热输出管路系统耐压性能○—○6.37.4热工性能热效率——○6.4.17.5最大有效放热量——○6.4.2平均蓄热电功率——○6.4.3最大静置热损失率——○6.4.4最高外表面温升——○6.4.5压力损失——○6.4.6注:“○”为必检项目;“—”为不检项目。8.2.1.2抽样方案与方法抽样应在出厂检验合格产品中,以10台产品为一批,不足10台按一批计,每批次随机抽取1台。8.2.1.3判定规则与复验规则检验过程中,发现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时,应在同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检全部抽样检验项目,全部抽样检验项目合格,则为合格,若仍不合格,则该批次产品不合格。8.2.2现场组装产品检验项目现场组装产品检验项目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现场组装产品检验项目表项目检验类别要求试验方法现场检验型式检验外观○○6.17.2电气安全外壳防护—○6.2.17.3.2绝缘电阻○○6.2.27.3.3绝缘耐压○○6.2.37.3.4泄漏电流—○6.2.47.3.5热输出管路系统耐压性能○○6.37.4热工性能热效率—○6.4.17.5最大有效放热量—○6.4.2平均蓄热电功率—○6.4.3最大静置热损失率—○6.4.4最高外表面温升—○6.4.5压力损失—○6.4.6注:“○”为必检项目;“—”为不检项目。8.3型式检验8.3.1检验项目整机出厂产品检验项目应按表4的规定执行,现场组装产品检验项目应按表5的规定执行。8.3.2检验条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正式生产时,每四年进行一次;产品停产两年后,恢复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有较大差异时;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8.4运行检验8.4.1检验项目运行检验项目为热效率。8.4.2检验条件a)新产品在成批投产前或根据用户要求应进行运行检验。运行检验的目的在于考验装置在较长时间的实际运行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b)运行检验应在装置的正常使用条件下进行,或按用户与制造厂的协议进行。除非在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或制造厂和用户另有协议,装置的运行检验应在装置累计运行168h以后进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9.1标志9.1.1装置应在明显部位设置清晰、牢固的永久性铭牌,铭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铭牌内容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产品型号和名称;——产品编号;——标称蓄热温度,单位为℃;——标称热输出介质进口温度和标称热输出介质出口温度,单位为℃;——标称蓄热电功率,单位为kW;——标称热输出功率,单位为kW;——额定工作电压,单位为V;额定工作电流,单位为A;——标称有效放热量,单位为kWh;——额定流量,单位为m³/h;标称压力损失,单位为kPa;——尺寸;——制造企业名称与商标;——制造日期。9.1.2工作标志装置相关部位上应设有指示、控制、操作等必要的表示名称、位置或状态标志(如转向、流动方向、指示仪表以及各种控制按钮等)。9.1.3安全标志装置的电气部件、高温部件应有安全标志(如当心高温、当心触电、接地、警告等标志),安全标志应符合GB2894的规定。9.2包装9.2.1产品的包装应适应其运输条件。9.2.2包装箱内随机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装箱单。9.2.3包装箱的防锈、防潮、防振动以及防碰撞等性能应满足产品的相关要求。9.3运输及贮存9.3.1装置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剧烈震动,不应抛掷、碰撞等,防止雨淋及化学物品的侵蚀。9.3.2经包装的装置产品,应妥善地存放在相对湿度不超过90%和通风良好的场所,不得颠倒、侧放。9.3.3对临时露天存放的包装箱应采取防雨、防潮和防止碰撞等措施。9.3.4贮存仓库内应无酸、碱、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物品和其它具有腐蚀性的气体及物品。9.3.5装置在运输及贮存过程中,应防止强烈电磁场作用和阳光直射。

附录A(规范性附录)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方法A.1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试验用各类测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其准确度应符合表A.1规定。表A.1各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测量参数准确度环境温度±0.2℃热输出介质温度±0.2℃热输出介质温差±0.1℃液体流量±1.0%空气流量±2.0%电量±0.5%电压及电流±0.5%时间±0.2%压差±1.0%A.2热工性能试验系统要求A.2.1热风式蓄热型电加热装置A.2.1.1试验系统由试验机组、连接管路、测试装置、测量仪表以及空气处理装置组成,并应按图A.1所示布置。A.2.1.2试验机组连接管路视情况可采用矩形管道或圆形管道,应保证试验机组进风段混流器至试验机组进风口之间的连接管路等同于试验机组进风口尺寸,应保证试验机组出风段中试验机组出风口至散热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等同于试验机组出风口尺寸。A.2.1.3试验机组进出口温差测点采用空气取样装置或等截面划分布置多个温度测点取平均值的方式,所用方式应能代表管道内空气温度的平均值。A.2.1.4风量测量宜使用空气流量喷嘴测量,使用其他方式时应可用空气流量喷嘴进行校准,空气流量喷嘴应满足下列要求:a)喷嘴喉部速度应为15m/s~35m/s;b)喷嘴加工和安装应满足GB/T1236的要求;c)穿孔板穿孔率应为40%。A.2.1.5宜采用散热装置出风口与空气处理装置进风口相连接的闭环测试系统。A.2.1.6空气处理装置应能保证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验机组进口空气温度波动不大于±5.0℃。图A.1热风式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系统A.2.2热输出介质为液体的蓄热型电加热装置A.2.2.1试验系统由试验机组、连接管路、测试装置、测量仪表以及恒温热水处理装置组成,并应按图A.2所示布置。A.2.2.2流量测量装置宜采用称重法测量,当采用其他方法测量流量时,该方法应能用称重法验证。A.2.2.3宜采用试验机组出口管路与恒温热水处理装置进水口相连接的闭环测试系统。A.2.2.4热水处理装置应能保证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验机组进口温度波动不大于±1.0℃。图A.2热输出介质为液体的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系统A.3试验方法A.3.1试验准备A.3.1.1试验开始前,应将试验机组中非用于加热蓄热体的电加热元件关闭,并将控制系统调节到试验所需参数设定值。A.3.1.2试验过程包括预运行试验、初次通电蓄热试验、最大静态漏热试验和放热试验4个部分。A.3.2试验环境条件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应满足以下环境条件:a)试验机组所处环境温度维持在20℃±2℃;b)试验机组所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75%;c)试验机组周围风速不大于1.0m/s;d)试验地点海拔高度不高于1000m。A.3.3预运行试验A.3.3.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并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A.3.3.2自控通电蓄热过程: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以标称蓄热电功率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控温系统依据蓄热体温度,自动控制试验机组的通断电,该过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12h。A.3.3.3放热过程:自控通电蓄热过程持续12h后,为电加热元件断电,并启动放热运行,放热初期以标称热输出功率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然后持续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50%,放热结束。A.3.4初次通电蓄热试验A.3.4.1初次通电蓄热试验应在预运行试验结束后20min内进行。A.3.4.2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以标称蓄热电功率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在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控温系统自动断开电加热元件电源。A.3.4.3记录电加热元件电源首次断开时的耗电量E1(kWh)和试验时长τ1(s)。A.3.5最大静置漏热试验A.3.5.1试验目的是为确定最大蓄热工况下试验机组的静置热损失。A.3.5.2试验应在初次通电蓄热试验结束后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开时开始进行。A.3.5.3自控通断电过程:控温系统应具备根据蓄热体温度设定值控制电加热元件通断电功能,在该试验中,若制造商无特殊指定,控温系统自动控制电加热元件通电设定值=标称蓄热温度-(标称蓄热温度-标称蓄热体温度下限值)×1%。试验过程中,控温系统依据该设定值和标称蓄热温度,自动控制试验机组的通断电,使蓄热体温度在该设定值和标称蓄热温度之间波动,由电加热元件自动断电时刻到下一次自动断电时刻为一个周期。A.3.5.4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试验过程终止:a)试验时长不小于8h;b)自控通断电过程进行了至少3个周期;c)在自控通断电过程不小于3个周期,试验时长趋近于8h时,若控温系统自动控制电加热元件处于通电状态,则试验过程应在自动断电时刻结束。A.3.5.5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2(kWh)和总的试验时长τ2(s)。A.3.6放热试验A.3.6.1试验目的是为确定纯放热方式下试验机组的最大可用热输出量。A.3.6.2该试验应在最大静置漏热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始进行。A.3.6.3第一次放热过程:启动用于传热介质和热输出介质循环换热的泵或风机,并使试验机组中的热量持续输出,直至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满足下列条件时,该过程结束,关闭泵或风机,记录过程试验时长τ3(s)。……………………(A.1)……………………(A.2)式中:——试验机组标称热输出介质出口温度,℃;——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试验机组标称热输出介质温差,℃;——试验机组标称热输出介质进口温度,℃。A.3.6.4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3(kWh)和总试验时长τ3(s)。A.3.6.5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第一次放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至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控制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开时结束;记录试验过程的耗电量E4(kWh)和试验时长τ4(s)。A.3.6.6第二次放热过程: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启动用于传热流体循环换热的泵或风机,并使试验机组中的热量持续输出,直至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满足A.3.6.3条规定的条件时,该过程结束,关闭泵或风机,记录试验过程中泵或风机的耗电量E5(kWh)和试验时长τ5(s)。A.3.6.7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第二次放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至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控制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开时结束;记录试验过程的耗电量E6(kWh)和试验时长τ6(s)。A.3.7平均蓄热电功率的确定A.3.7.1平均蓄热电功率按下式计算:……………………(A.3)式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平均蓄热电功率,kW;——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kWh;——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kWh;——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试验时长,s;——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试验时长,s。A.3.8最高外表面温度的确定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中,使用红外成像设备确定试验机组外壳最高温度区域,在机组外壳表面该区域应均匀布置不少于6个温度测点,表面温度测点测得的最高温度值即为外壳最高温度。A.3.9最大静置热损失率的确定最大静置热损失率按下式计算:……………………(A.4)式中:——最大静置热损失率,%;——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kWh;——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时长,s;——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平均蓄热电功率,kW。A.3.10标准测试工况下的放热量的确定应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测试标准测试工况下的放热量,并按下式计算:…………(A.5)式中:——标准测试工况下的放热量,kWh;——热输出介质的平均比热,J/(kg·℃);m——热输出介质的质量流量,kg/s;——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进口温度,℃;——第二次放热过程的试验时长,s。A.3.11热效率的确定热效率按下式计算:……………………(A.6)式中:——热效率,%;——标准测试工况下的放热量,kWh;——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kWh;——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kWh;——第二次放热过程的耗电量,kWh。附录B(资料性附录)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现场热工性能试验方法B.1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试验用各类测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其准确度应符合表B.1的规定。表B.1各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测量参数准确度环境温度±0.5℃热输出介质温度±0.5℃热输出介质温差±0.2℃液体流量±1.0%空气流量±2.0%电量±1.0%电压及电流±1.0%时间±0.2%压差±1.0%B.2试验准备B.2.1现场试验应保证试验机组在测试周期内的平均热输出功率不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的90%、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进口温度和出口温度与标称值的偏差不超过±5℃、蓄热电功率与标称值的偏差不超过±10%。B.2.2试验开始前,应将控制系统调节至试验所需参数设定值。B.2.3试验运行模式可采用单蓄热-单释热模式或供蓄热并用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应在报告中标明。B.2.4试验过程应包括预运行试验、第一次蓄放热试验和第二次蓄放热试验3个部分。B.3试验环境条件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应满足以下环境条件:a)试验机组所处环境温度为(20±5)℃;b)试验机组所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85%;c)试验机组周围风速不大于1.0m/s;d)试验地点海拔高度不高于1000m。B.4传感器和测量仪表的布置B.4.1环境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符合7.5.3的规定,其他环境参数的传感器布置位置不应远于被测装置边界1m,且高度应为试验机组主体高度的1/2。B.4.2电力参数计量仪表应布置在操作安全且易于观测的位置。B.4.3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尽可能分别靠近试验机组的进、出接口,传感器与装置接口间的管路长度不宜大于1.0m且应进行保温处理。B.4.4热输出介质管路流量传感器的布置应满足仪器对管路形式的要求。B.5预运行试验B.5.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并验证系统的运行调节性能。B.5.2预运行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预运行试验应为完整的蓄放热周期,以控温系统自动控制通电蓄热为预运行试验的结束点。B.6第一次蓄放热试验B.6.1第一次蓄放热试验应以预运行试验后控温系统自动控制通电蓄热为起始点。B.6.2蓄热过程以装置监测的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自动断开蓄热电加热元件电源为结束点,记录蓄热过程的耗电量E1-1(kWh)、试验时长τ1-1(s)和有效放热量Q1-1(kWh)。B.6.3放热过程以控温系统自动控制通电蓄热为结束点,记录放热过程的耗电量E1-2(kWh)、试验时长τ1-2(s)和有效放热量Q1-2(kWh)。B.7第二次蓄放热试验B.7.1第二次蓄放热试验应以第一次蓄放热试验后控温系统自动控制通电蓄热为起始点。B.7.2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运行方式应与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相同。记录蓄热过程的耗电量E2-1(kWh)、试验时长τ2-1(s)和有效放热量Q2-1(kWh);记录放热过程的耗电量E2-2(kWh)、试验时长τ2-2(s)和有效放热量Q2-2(kWh)。B.8现场试验热效率的确定现场试验热效率按下式计算:……………………(B.1)式中:——现场试验热效率,%;Q1-1——第一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有效放热量,kWh;Q1-2——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有效放热量,kWh;Q2-1——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有效放热量,kWh;Q2-2——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有效放热量,kWh;E1-1——第一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耗电量,kWh;E1-2——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耗电量,kWh;E2-1——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耗电量,kWh;E2-2——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耗电量,kWh。目次前言 31范围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43术语和定义 54分类与标记 75一般要求 86要求 107试验方法 128检验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