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上海市徐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媒介素养教育①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保护人民免受媒介“负面”影响的一种方式。媒介素养教育是管理者为民众准备的救生圈。在电子数码海洋中,管理者要想对“海盗”和黑客加以管理,几乎是异想天开。而更为可行的路径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获得足够的知识,从而能对自己的媒介消费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②硬件和软件公司也非常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然而他们的观点是如果你不买他们的产品,比如说新一代的手机数字电视、数码收音机、宽带连接产品等等,那你不仅仅是懒或穷,你还是个落伍的文盲。在他们眼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将购买行为变成一种社会义务。你必须买这些产品,还得学会使用这些产品,否则你将被新的信息经济所淘汰。③媒介产品的生产者也没忽视媒介素养教育,不过他们怀着更加复杂的动机和矛盾的心理。动机之一就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而免受管理者的制约。以广播公司为例,他们认为其受众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把握好媒介传播内容,减少媒介传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从而降低对节目的审查力度。④说到这儿,我不想让大家以为上述的观点是错误的。当然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不受媒介误导性或攻击性内容的侵害是非常重要的。进入数字时代,学会使用新技术是重要的,了解媒介作品的制作过程是重要的,懂得制作媒介产品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并不全等于我说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并不仅仅是一组有用的技能,媒介素养内涵也不是依据某社团或政府的利益来界定的。⑤过去人们认为“素养”就是与书面文本打交道的一套技能,在中国为世界发明了最重要的印刷术之后,几百年来,这种想法都是极为恰当合理的。不过现在这种想法已过时了,因为我们现在的传播渠道多了,而且传播者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重大的失衡以及权力转换的变化。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改变“素养”自身的内涵,因此过去的单一文字素养已拓展为媒介素养。如果将媒介素养仅视为是个人在当今文化氛围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一种孤立的、小小的补充的话,那么有可能引发文化乃至政治上的危险。今天的信息时代,单一的文字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内涵更宽泛,内容更宽广的媒介素养概念。⑦我们认为,想拥有媒介素养的人需要掌握四种技能:第一、获得进入多种媒介和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并能对此做出明智的选择。第二、了解各媒介使用的独特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第三、懂得媒介的产品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其受众的反应。第四、利用媒介表达思想和传播信息。⑧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要使媒介素养变为可持续的、深入人心的运动仍然困难重重。目前的绝大部分媒介素养工作大多是通过在时间上、资金上有限的项目来进行的。多数项目规模小,拓展的领域窄。出资人对长远战略性情境并不太感兴趣,所以他们不会向教育者询问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持续下去,如何取得确实的成效,如果没了资金,事情如何收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⑨因此我认为现在是到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将更多的人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中来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广泛舆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将它作为一项长期项目去努力去奋斗。只有大家都认为媒介素养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媒介素养的美好前景才会出现。3.第①段加点字“救生圈”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比起监管网络上的谣言,培养网民识别谣言的能力更为可行。B.晚辈说服老年人购买新式5G智能手机是一种媒介素养教育。C.平台希望网民能自主回避不良视频而非由平台审查视频内容。D.“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图文的能力”不是本文认为的媒介素养。5.下列选项中,能用于解释第⑤段划线句的是()A.动画片公司制作动画片的目的发生变化,从教育观众变成了取媚观众。B.微信公众号平台在读者阅读的文章中插入读者最近关注的商品的广告。C.某人对黄老师的“挖呀挖”视频发表负面评论,引起网民网暴黄老师。D.某宝买家在商品追评中发布丑陋的买家秀,卖家发来优惠券求其删帖。6.请从本文中查找信息,将下列“媒介素养评分量表”补充完整。身份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评分信息发布者获得进入多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12345①12345②12345信息接收者③12345④12345利用媒介合理表达思想12345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材料一:①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
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②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③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④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他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们,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5)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材料二:①“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②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③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B.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西方崇拜的英雄最宜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这类英雄可以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从而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偏向抒情诗,而无戏剧。
C.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脚踏实地地过着成人的生活。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5.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府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不是故事。
B.《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C.《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D.《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6.材料一在论证“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7.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以及创造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近期,面向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公民在线判断能力”调查显示,学生在区分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方面普遍存在困难。这就意味着,,已是刻不容缓。[材料二]《媒介信息辨识手册》媒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那么,我们应如何辨识媒介信息?本手册提供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要丰富自己的常识,逐步形成对可疑信息的敏感。虚假信息往往以违背常识的方式吸引受众眼球,以达成某种传播目标,或者说在编造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常识性的破绽。倘若我们能具备丰富的常识,熟谙常理常情,就比较容易对虚假信息“生疑”,只有“生疑”,才谈得到下一步的“辨识”。第二,要形成信息查证意识。信息的出处和发出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评估信息的真伪。出自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等的信息,在真实性方面是最有保证的。有些信息的点击量很大,但是真实度却并不高。我们要学会在“点击场”“言论潮”中保持清醒,查证信息的发出者,理性判断传播者的意图。第三,要学会信息比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源往往是多样的。某一个信息源发出的虚假信息,常能因其他信息源发出的不同信息而被揭露出来。特别是一些缺少权威信息源的媒介信息,对其进行信息比对是辨识其真伪的好方法。第四,要熟悉虚假信息的语言特征。虚假信息往往有一些常见的语言特征,例如,夸大其词,动辄就说“惊天秘密”“突发”“惊爆”;不提供信息来源,只是模糊地说“网友曝”“专家说”“外媒报道”;刻意煽动或迎合社会情绪,常说“怒了”“悲愤”“大快人心”等等。遇到有类似语言表达的信息,我们要引起警惕。第五,要了解虚假信息的外部表现特征。巨大的网络点击量是很多虚假信息发出者的追求目标。点击量、关注度异常增长的信息,阅读量很多而评论、点赞很少(或大量雷同)的信息,其背后很可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炒作,而这类炒作的信息中有很多就是虚假信息。[材料三]黑科技中性笔“燃爆”文具界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近日,一款黑科技中性笔“燃爆”文具市场。据许多家长反映,这款产品不仅外观精美,书写流畅,而且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作业准确率,答题精准度高达99%。据了解,该中性笔由知名文具品牌Tiger设计,采用最新纳米材料制造而成。(阅读量5.2万,点赞2人)3.根据文意,在[材料一]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4.以下关于“媒介素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媒介素养”是对筛选、质疑、评估与制造媒介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考量。B.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缺乏媒介素养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C.一个不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读者,往往容易被网络上的虚假广告所迷惑。D.学会分析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情况,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5.能够依据[材料二]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只要我们基于常识反复质疑,就能精准地辨识出虚假信息。B.媒介信息的点击量能够作为辨识信息真伪的重要参考依据。C.熟悉虚假信息的常见语言特征有利于甄别媒介信息的真伪。D.比对不同网站发出的信息,才能掌握虚假信息的外部特征。6.班级同学阅读[材料三]后对“这则网络新闻报道是否真实”产生争议。请你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方法,分析这则报道的真伪,有理有据阐述观点。上海市闵行区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杜尚的质疑⑴1917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法国艺术家杜尚把一件从器皿店购得的陶瓷小便池送到展会。这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是作者刻意寻来的批量生产且“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它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暴。⑵在传统观念中,艺术是独特的,应该看上去是美的。杜尚用自己的行动对习惯性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自此以后,艺术并不只是追求表现崇高的美、和谐的美,现代艺术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壁垒,拓展到了诸如荒诞、颓废、反讽、神秘等范畴。⑶那么,从现代美学的视野来透视,究竟该如何看待艺术呢?美学上对艺术的讨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种概念,其中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属概念,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等。在这方面,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一个艺术四要素理论。他认为,艺术这个方程实际上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世界(指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世界或情感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他用示意图来加以说明:⑷在这四个要素中,杜尚并不看重“作品”本身。对于他来说,作品不必是某种精湛的手工技艺的结晶,“随便哪一个”都可以,重要的是艺术家以及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所以他信手拈来小便池这样一个“现成物”,把它作为服务于艺术家思想观念的工具,表现出对艺术和日常生活关系的思考。由此,当代很多艺术成为一种“观念艺术”,仅在观念的层面上存在着,甚至产生了“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的慨叹。⑸然而,在四要素示意图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艺术品被置于中心位置,其他三个要素都是通过艺术品关联起来的。工程师建造工程,商人制作商品,而艺术家所以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创作的是艺术品,而不是其他什么产品。所以,对艺术的美学考察,还必须深入到艺术品中去。⑹从常识角度说,艺术品是什么好像并不是一个问题,它不就是那些我们称为绘画、雕塑、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或音乐的事物吗?然而杜尚的质疑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为什么我们把挂在墙上的绘画作品称为艺术品,而很少把家里日用的锅碗瓢盆说成艺术品?为什么我们可以把手头的某本小说说成艺术品,而不把报纸上的新闻叫作艺术品?⑺在美学中,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分界在于,前者是专供人审美欣赏而存在的,即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性”。与此相对,实用的物品,无论是一把锤子,抑或一件衣服,它们都有具体的实用功能,比如锤子可用于敲击物体,衣服可用于御寒或社交目的。因此,这些实用物品本质上是功利性的。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个区别,所以,我们总是对艺术品作出“美”或“不美”的判断,而对实用物品则常常作出“有用”或“无用”的判断。⑻尽管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可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对象时,我们很难加以区分。比如,有许多物品既是实用对象,也是审美对象,建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紫禁城是供人居住的皇宫,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典范;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城的一个重要祭祀场所,但我们同样可以把它当作西方建筑风格典范和理想艺术品来加以欣赏。⑼于是,有的美学家修正说,实用物品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品,当它作为艺术品被欣赏者观赏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它的实用功能,而是它的审美特性。比如希腊古瓷瓶,本来只是用以盛水或酒,然而,当它作为艺术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观赏的是其优美的造型、和谐的色彩等等。如此说来,一件物品是否成为艺术品,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它采取什么态度。当它经过人们慧眼的发现,被赋予某种审美的意义,在一个特定的欣赏背景中,它便有可能作为艺术品,成为我们的欣赏对象。⑩从这个角度看,杜尚的《泉》或许是有意要打破日常实用物品和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之间人为的划分,拓宽我们审美欣赏对象的范围,让日常用品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审美静观的对象。⑾当然,是艺术品和艺术品的高下是两种不同的判断。杜尚的《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我们观赏的对象,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件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诚如迪基所指出的:“杜尚的‘现成物’作为艺术品价值并不高,但是作为艺术的范例,它们对艺术的理论却极有价值。”杜尚通过质疑重新界定了艺术,并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我们看世界的眼光。4.第⑵段中画线的词语“壁垒”在文中指的是5.分析第⑶段示意图在文中的作用。6.下列推断与第⑾段文意一致的一项是A.艺术品的价值并不等于其艺术价值。B.艺术品的形式不能决定其艺术价值。C.杜尚成功地提升了艺术理论的地位。D.杜尚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审美眼光。7.依据本文对“艺术品”的概念界定,分析司马迁的《史记》是否属于艺术品。8.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3—6题。(10分)“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徐默凡①“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初见不可理解,却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无论是告白示爱,还是征求意见,只要对方沉默不语,都可以配上这一句。其实,这本是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现在歌曲已经逐渐淡出,这一句看似矛盾的歌词却悄然流行。②从语言学角度看,“你的沉默震耳欲聋”是一种名为“对顶”的修辞格,即把语义相反的成分组合使用以产生发人警醒的修辞效果。对顶的成分可以是修饰语和被修饰语,如“落伍的时髦”“真实的谎言”,也可以构成并列关系,如“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最美丽又最丑陋的地方”。对顶的成分可以直接就是反义词,也可以仅仅包含语义冲突,比如“沉默”的反义词并不是“震耳欲聋”,但“沉默”的语义就是没有声音,而“震耳欲聋”却是形容声音巨大,两者的语义不兼容。③对顶修辞格在字面意义上是矛盾的,解读的关键就在于化解表面矛盾而获得合理解释,从而产生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的韵味。“你的沉默”是无声的,因此“震耳欲聋”不可能直接描写巨大音量,只能进行隐喻理解,也即“沉默”虽然没有声音却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此时无声胜有声,爆发了巨大的震撼力。④什么样的沉默会具有这种“震耳欲聋”的力量呢?最初联想到的可能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高人,或者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谦谦君子。中国人从来就是崇尚实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埋头苦干才是人生信条。然而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是刻苦修行的产物,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它也不可能成为流行语。⑤相较于古人推崇的有话不必多说,其实现代人面对的更多是有话不□说,有话不□说,有话不□说……在家庭、学校、职场等场合,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些需要沉默但又不甘心沉默的时候,于是就用“沉默”来表达不合作的态度,“你的沉默”也被更具有代入感的“我的沉默”所取代。当三姑六婆操心婚嫁问题时,我不愿回答,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当领导询问周末加班的态度时,我不能反对,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当好心好意被误解时,我无力澄清,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说出“我的沉默震耳欲聋”的人们其实并不沉默,他们通过言说自己的“沉默”而打破了沉默,并且赋予了沉默别样的力量。⑥值得再多说几句的是,这种沉默的力量也体现于网络流行语本身。曾几何时,“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低俗不规范的代称,充斥着莫名其妙的口头禅和生搬硬套的谐音梗,以至于人们发出了要拯救汉语的强烈呼吁。豆瓣上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已经有38万成员聚集,积极寻找贫乏语言的疗救方法。然而,似乎也不必过分担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语言本身自有其净化之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不见“奥利给“闹太套”早已销声匿迹,awsl、yyds也只是昙花一现,而“断舍离”等因其形式凝练或含义丰满,大浪淘沙后无疑将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面对苛责,网络流行语自身也在沉默中积蓄力量,总有一些优秀成员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⑦“震耳欲聋的沉默”让人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个网络流行词“无语”,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意义和形式的双重进化。面对无聊、无奈、无耻的人和事,我们曾经都“无语”过,但今天“沉默的大多数”终于心有不甘,即使沉默也要彰显“震耳欲聋”的态度。与此同时,口语化的“无语”也变成了耐人寻味的“对顶”修辞,创造性的语言智慧为流行语的天空点亮了一颗小星星。(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来源:《文汇报》)材料二:“对顶”修辞格,就是一种把意义相反的语言单位组合使用来使语言诙谐讽刺、耐人寻味的修辞手法。这种用法之前也有不少,如“活死人”“老小孩”“无声的音乐”“熟悉的陌生人”等等,但在网络语言中如井喷般地涌现,原因无非有两条:一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看似矛盾的现象,这些现象平时关注度不够,但在资讯发达的时代这些新奇的情绪、人物、事件被广泛传播,迫切需要适当的语言手段加以表述;二是原一来的对顶辞格主要用于文学语言中,用于造一种陌生化的文学体验,但是现在大家乐于在网络语言中通过语言游戏的方式来使用对顶辞格,以此达到吸引眼球、提高流量的目的。近年来,批评网络语言粗糙乃至低俗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语言也大大激活了民众的语言智慧,那些机智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新词新语,那些形式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修辞用法,也在不断涌现。大众的参与热情、便捷的传播渠道使语言的创新活力被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掘出来。就本文所讨论的内容而言,表达的需求和形式的创新一拍即合,共同激发了这场对顶修辞的流行浪潮。(节选自《咬文嚼字》2024年第6期《社交新风》栏目,有删改。)3.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对顶”修辞格的网络流行语是()。(2分)
A.小孩哥B.脆皮大学生C.特种兵式旅游D.985废物
4.根据上下文,第⑤段方框处可填入的词语依次是不□、不□、不□。(3分)5.以下表达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是()。(2分)
A.传统意义上“你的沉默震耳欲聋”指的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B.“震耳欲聋的沉默”是“无语”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进化。
C.网络语言使用“对顶”修辞是为了制造陌生化的文学体验。
D.“对顶”修辞流行,是因为表达的需求和形式的创新合拍。
6.网络上流行用“精致穷”形容一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请根据本文的解读方法,分析“精致”如何修饰了“穷”。(3分)答案上海市徐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3.比喻使媒介受众获得足够的知识,从而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媒介消费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的媒介素养教育。4.B5.C6.①懂得媒介的产品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其受众的反应;②了解各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利用媒介传播信息;③获得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④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明智的选择;【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媒介素养教育是管理者为民众准备的救生圈……而更为可行的路径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获得足够的知识,从而能对自己的媒介消费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分析可知,此处的“救生圈”是运用的比喻修辞,本体是“媒介素养教育”;它的作用是“使媒介受众获得足够的知识,从而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媒介消费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因此得出“救生圈”的含义是比喻使媒介受众获得足够的知识,从而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媒介消费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的媒介素养教育。【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本文文意是培养人们的媒介素养,“晚辈说服老年人购买新式5G智能手机”只是形成一种对新媒介的购买事实,没有涉及对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教育。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句“传播者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重大的失衡以及权力转换的变化”的意思是跟以往不同,现在的消费者在新媒体上的反馈作用甚至大于传播者,C项中信息的发布者只是对黄老师发表了负面评论,而网民却网暴黄老师,表现了不同以往的情况是信息的接收者表现出巨大的作用。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关于“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应结合“我们认为,想拥有媒介素养的人需要掌握四种技能:第一、获得进入多种媒介和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并能对此做出明智的选择。第二、了解各媒介使用的独特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第三、懂得媒介的产品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其受众的反应。第四、利用媒介表达思想和传播信息”进行筛选整合,选出与之相对的媒介素养。对于信息的发布者而言,媒介素养的高低,通过“获得进入多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懂得媒介的产品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其受众的反应”“了解各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利用媒介传播信息”三个角度评判;作为“信息接收者”而言,媒介素养的高低,通过“获得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并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明智的选择”“利用媒介合理表达思想”三个角度评判。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略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答案】3.提升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辨别能力4.B5.C6.我认为这则报道是假的。①这款中性笔使答题精准度高达99%,这种夸大其词的、违背常识的说法符合虚假信息的特征。②报道中没有提供信息来源,只是模糊地说“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这是虚假信息的常见语言特征。③报道中说“‘燃爆’文具界”,符合虚假信息刻意迎合社会情绪的语言特征。④本则新闻阅读量大、点赞很少,符合虚假信息的外部表现特征。【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上文先写了什么是“媒介素养”,然后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获取的信息不都是真实的,并且学生在“区分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方面普遍存在困难”,故本空的语境是提高媒介素养已是刻不容缓,故可填写“提升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辨别能力”。【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错误。根据材料一“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可知,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是缺乏媒介素养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只要……就”错误,反复质疑有助于辨识出虚假信息,但“就能”说法过于绝对。B.“媒介信息的点击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六段“巨大的网络点击量是很多虚假信息发出者的追求目标。点击量、关注度异常增长的信息”可知,是点击量、关注度异常增长,可以作为参考依据。D.“才能掌握虚假信息的外部特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要学会信息比对”,第六段“要了解虚假信息的外部表现特征”可知,这两段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不是条件关系。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这则报道是假的。这款中性笔的功能被夸大了,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作业准确率,答题精准度高达99%,这种的说法符合材料二第二段“会有常识性的破绽”,第五段“夸大其词”的虚假信息的特征。本则报道中没有提供信息具体来源,只是说“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这种的说法符合材料二第五段“不提供信息来源,只是模糊地说”的虚假信息的语言特征。本则报道题目及内容中都提到“黑科技中性笔‘燃爆’文具界”,这种的说法符合材料二第五段“刻意煽动或迎合社会情绪”的虚假信息的语言特征。本则报道阅读量5.2万与点赞量2人之间形成明显差距,这种表现符合材料二第六段“阅读量很多而评论、点赞很少”的虚假信息的外部表现特征。上海市闵行区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4.对美的界定(对美的限制禁锢)5.直观形象地呈现艾布拉姆斯对艺术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见解,作为阐述杜尚艺术观的参照,为下文从四要素的核心“艺术品”角度进行美学考察作铺垫。6.A7.本文将艺术品界定为“在特定欣赏背景中,被欣赏者赋予某种审美意义的欣赏对象”。按此划分,当人们把《史记》视为文学作品,欣赏其生动的叙事、含蓄的笔法、深沉的情感等艺术特点时,《史记》就属于艺术品;当人们将之视为历史记录、查阅历史事实时则不是。8.本文由杜尚将陶瓷小便池送展这一标志性事件及其影响的介绍,引出“现代美学视野下该如何看待艺术”的话题;然后以艺术四要素理论来考察杜尚的创作,阐述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及其对世界认知的重要地位;接着阐释了美学家对“艺术品”和“日常实用物品”的区别的认识发展,以此考察分析《泉》的创作理念,指出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的这一作品在拓宽审美对象范围、推动艺术理论发展上的特殊价值。【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中重要词语的语境意义。答此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