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三年四月主持单位: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金水信息技术河海大学编制说明2001年11月,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开展思路,并在全国水利系统具体部署开展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的任务。一年多来,在水利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司局和流域机构的大力配合下,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7个流域机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报告已编制完成,并上报水利部;由部机关有关司局牵头编制的信息化专项规划也基本完成;水利信息中心负责的水利信息根基设施局部--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及建设工程建议书和水利信息化标准化指南等都已完成,并通过了审查,为《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暨"金水工程"规划,以下统称为《全国水利信息划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一年多来,国家对信息化的开展又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央已经决定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并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也已经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入2010年水利工作开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的开展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适应水利现代化的新要求,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地进展,编制《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信息中心于2002年9月向社会公开征集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编写大纲》,得到了广泛响应。专家评审推荐的规划编制合作单位在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信息中心的组织下,从2002年9月开场广泛对水利部门进展需求调研,并对各单位上报的规划进展认真研究与分析,特邀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作专题讲座,对规划的编制进展具体指导,在此根基上,编制了规划初稿。初稿在不同的范围内屡次征求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数易其稿,形成征求意见稿〔初稿〕。2003年1月11日至12日,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信息中心联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询会,来自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产业部、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部机关有关司局、水规总院、流域机构、水利信息中心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专家和代表们就报告的内容进展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划进展了全面的修改,于2003年1月下旬完成了规划的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在汇总各单位反响意见的根基上,规划编制单位再次对规划进展了修改,形成送审稿初稿,并在征求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意见的根基上,形成送审稿提交审查。2003年3月31日至4月1日,受水利部委托,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进展了审查。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开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水利部有关司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各流域机构,局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等单位的代表和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电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信息产业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的特邀专家共40多人。专家和代表们就《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进展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对规划进展了全面的修改,形成《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单位屡次就假设干重大问题及时向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进展了汇报,听取指示,使规划在重大原则与策略方面既符合国家信息化开展的指导方针,又紧扣水利现代化开展的总体战略。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充分考虑了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特点,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阶段说明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目录第一章水利信息化背景11.1水利信息化概述11.2现状及存在问题41.2.1信息技术应用现状41.2.2存在的主要问题71.3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101.3.1水利面临严峻形势101.3.2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3第二章规划原则与范围162.1规划原则162.2规划范围172.3与其它规划的关系182.4规划的主要依据19第三章建设目标与任务223.1指导思想223.2建设目标233.3实施原则243.4建设任务253.4.1水利信息根基设施建设263.4.2业务应用建设283.4.3保障环境建设29第四章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324.1体系构造324.2水利信息根基设施334.2.1信息采集344.2.2水利信息网394.2.3水利数据中心414.3业务应用体系464.3.1水利业务分类464.3.2业务应用体系构造框架504.3.3业务应用实现514.4保障环境52第五章水利主要业务应用535.1防汛抗旱535.2水利行政资源管理545.3水资源管理决策575.4水质监测与评价575.5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585.6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595.7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605.8水利信息公众服务605.9水利规划设计管理625.10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63第六章重点建设工程656.1实施策略656.2国家水利数据中心666.2.1建设目标666.2.2系统组成686.2.3建设内容686.3国家防汛指挥系统696.3.1建设目标696.3.2系统组成706.3.3建设内容706.4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746.4.1建设目标746.4.2系统组成756.4.3建设内容756.5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776.5.1建设目标776.5.2系统组成776.5.3建设内容786.6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806.6.1建设目标816.6.2系统组成816.6.3建设内容826.7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846.7.1建设目标846.7.2系统组成846.7.3建设内容85第七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917.1标准体系917.1.1体系框架927.1.2标准建设927.1.3标准化与标准化指南937.2安全体系937.2.1安全根基设施947.2.2安全管理967.2.3安全建设资金的投入967.3建设和运行管理967.3.1组织管理977.3.2建设管理977.3.3运行管理987.4政策、资金与人才997.4.1政策保障997.4.2资金保障997.4.3人才保障100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近期进度安排1028.1投资估算1028.1.1编制说明1028.1.2编制原则和方法1028.1.3编制依据1038.1.4估算结果1048.2近期建设进度安排1098.2.1信息根基设施建设1098.2.2业务应用1118.2.3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1128.2.4近期投资安排113第九章国民经济评价1159.1信息化对生产力和社会开展的推动1159.2信息化对水利工作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1169.3水利信息化效益分析1179.4水利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开展的关系122第一章水利信息化背景水是根基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设施,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开展的重要物质根基。水利事业开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表达,是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水利信息化的核心是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1.1水利信息化概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基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开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开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构造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安康开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进一步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设施,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水资源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开展所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旱灾害又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下垫面条件复杂、人口众多,致使全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尤其是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锋利。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水问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构成严重制约。水利部门作为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有效的防汛减灾服务、高保证率的清洁水源以及保护和谐水生态环境的重任。建国以来,为解决水问题,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并且在抗御洪水、提供水源和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科技对水利的奉献率,必须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移,追求治水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根基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开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开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水利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开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开展。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根基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缺乏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为了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展,需要对其做出相对全面且具有适度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规划。1.2现状及存在问题1.2.1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我国水利行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起步较早,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在某些业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的局部环节中已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业务处理仅实现了局部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使用效率较低。水利信息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地区开展极不平衡。1、信息采集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全国水利系统已有50%雨量监测数据和近50%的水位监测数据采集实现了数字化长期自动记录,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方面也在进展积极地探索。局部重点防汛地区建成了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用水节水、水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利水电、水利移民、规划设计和行政资源等信息采集也具有一定的手段。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等技术在局部业务中得到应用。但从整体上看,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展采集的信息要素类型较少,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与水利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数字化的信息量占水利信息总量的比例严重偏低。2、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传输方面,目前从水利部到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之间,初步形成了基于中国分组交换网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能进展实时水情信息传输;局部地区建成了宽带计算机广域网,全国局部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了信息发布网站,并连入因特网,开场向社会提供局部水利信息。局部重点防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初步实现了水雨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接收处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数字化,提供水雨情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中,局部单位之间已经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等。但从整体上看,现有网络覆盖面窄,传输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业务的需求。从采集点到计算机网络基层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3、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初步能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综合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人事劳动、方案财务、水资源公报信息、灌区信息、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档案和文献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类水工建筑物、环境影响及对策、跨流域调水、施工技术、工程监理适用标准等。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历史洪水、洪水风险、洪水仿真、滩区蓄滞洪区、水体光谱标准、遥感监测图像等。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4、信息处理及应用水利技术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运算工作已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数据分析与表达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局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个别系统还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信息资源缺乏,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整体协调困难,致使已经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全国水利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总体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各地区开展很不平衡。沿海好于内陆,东中部好于西部,防汛重点地区好于其它地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分布基本一致。1.2.2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对比缓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开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开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缺乏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信息资源缺乏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标准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根基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根基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根基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它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此外,信息的标准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标准化,有许多珍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长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点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不完全符合其它水利业务应用的要求。2、信息共享困难可重用性与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表达,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根基。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根基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它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2〕标准标准不全,形成数字鸿沟水利信息标准标准尚不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严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标准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设,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它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4〕根基设施缺乏,阻碍信息交流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根基设施还很不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缺乏、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3、应用根基薄弱信息开发与应用的根基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1.3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1.3.1水利面临严峻形势水利是国民经济的根基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根基国情信息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开展,全国已建成水库8.5万座,修建堤防26万千米,年供水能力由1949年约1000亿立方米提高到1999年5700亿立方米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开展到8.5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千米,水电装机总容量达2880万千瓦,447个县实现农村电气化。我国用仅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和9%的耕地支撑着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开展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洪涝灾害频繁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是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然对比严重,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损失呈增加的趋势,因洪涝灾害每年都造成数千人员死亡。如2002年大江大河没有发生流域性洪水,但全国仍有1.51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840亿元。这些损失虽然低于九十年代的平均水平,但是绝对数值仍然很大。我国大江大河防洪体系还不完善,控制性工程缺乏,一些在建工程还没有发挥效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运用难度大。特别是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仍然很低,病险堤防、涵闸和水库的数量仍然很大,我国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的能力仍然有限。此外,非工程措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不灵,根基设施严重缺乏。有的防汛指挥部门没有配备机、计算机、打印机等必要的设备。甚至有的基层防汛指挥部门工作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会使用防汛相关软件,存在信息采集与报送不及时、重点不突出、程序不标准等问题。整体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与国民经济的开展不相适应。2、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开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日益严峻,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领域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损失粮食及其占粮食产量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1.74亿亩、435万吨、2.5%分别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4.07亿亩、2450万吨、4.7%;全国669个建制市中有400多个供水缺乏,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工业方面,因干旱缺水平均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5.5%;因超采地下水,全国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8.7万平方千米。据世界银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由于缺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美元。干旱缺水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安康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仍对比突出,全国19.5亿亩耕地,目前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3亿亩,还有11亿多亩耕地没有水利灌溉设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3、水土流失严重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洪涝干旱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江河湖库淤积严重,对国民经济、社会开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水污染加剧仅1999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606亿立方米,且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远远超过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天然水体大范围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起的环境破坏难以恢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每年带来的损失也愈来愈巨大,已经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对严峻形势,水利需要全面提高效率与能力,需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相适应,需要用水利信息化来带动水利现代化。1.3.2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开展的必由之路。1、是提高防治水旱灾害、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是防汛抗旱决策的根基,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抗旱形势、科学制定防汛抗旱调度方案的依据。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到达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效能的作用。目前,全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开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因此,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2、是实现治水思路历史性转变的需要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根基。3、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同等重要的资源。政府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正确、高效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环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与广阔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视政府的工作,到达改良服务的目的。水利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4、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开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对于建设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开展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第二章规划原则与范围水利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科技有机融合,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综合水利技术体系。水利信息化建设应该规划先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和标志,但水利信息化并不能代替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其它水利建设开展规划一起共同描绘新时期水利开展的宏伟蓝图。2.1规划原则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开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并给予规划。因此,本规划针对当前水利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信息技术开展趋势,将近期以重点建设信息根基设施、解决信息资源缺乏与共享困难为突破口,中期以增强信息深加工能力、提供高水平专业应用服务为主攻方向,远期以全方位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开展目标作为规划的出发点。为了保障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在规划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利信息化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1、应用先导水利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历史过程,应用是最终表达,因此,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的基本出发点。2、分步实施水利信息化需要整体推进,但由于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3、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根基,必须坚持开放性与标准化,为了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开展,必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应用功能等进展标准化。4、安全优先安全的系统才是可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相对的,但必须将其安全性放在首位。当其它需求与安全需求冲突时,优先考虑安全。5、适度前瞻因为信息技术开展很快,需要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为水利业务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增强水利信息化的开展活力。2.2规划范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范围为全国水利行业,包括水利部直属单位、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部门需根据本规划,分别制定或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指导下,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建设水利信息采集与传输网络和数据中心为根基,以带动水利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健全政策法规、标准标准、组织管理和人才培训为保障,架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流域机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进展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时,应依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并充分考虑满足在流域内发挥水资源管理主导作用的需要。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注意水利信息化规划与各地方政府信息化规划的相互衔接,确保水利信息化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协调开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基准年为2002年,规划水平年分别为2005年和2010年。近期是指2003年至2005年,中期为2006年至2010年,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2.3与其它规划的关系水利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局部,离不开相关部门信息化的支持。同样,水利信息作为国家根基国情信息,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水利信息化必须遵从国家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水利信息化规划依据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根据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结合水利行业特性,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制定阶段性的整体开展安排。"金水工程"作为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内容已列入"十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方案,"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等水利核心业务应用建设即将启动,但必须坚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水利信息化规划涉及水利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地域层次,其主要任务是解决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问题,并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做出科学有序的安排,而不是各类信息技术在水利领域应用的技术指南。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是水利行业其它各级各类信息化及信息化专项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其它水利业务规划中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也必须符合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要求。2.4规划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1年6月29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国务院令第120号发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997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八号公布,1998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施行,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1988年6月10日发布施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方法》〔1993年8月1日国务院令第119号发布,1993年9月1日施行〕;《取水许可监视管理方法》〔1996年7月29日水利部令第6号发布〕;《全国水利开展第十个五年方案和2010年规划》;《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发办[2002]17号〕;《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个五年方案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第三章建设目标与任务由于水利信息化涉及所有水利业务应用领域和不同管理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为了准确勾画水利信息化建设蓝图,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展,必须明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并对各阶段、各层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进展总体安排。3.1指导思想遵循国家"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开展方针,结合《全国水利开展第十个五年方案和2010年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水利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关系全局的根基设施和重点业务建设,要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平台公用,资源共享: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公共信息根基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根基设施;全面推进标准化与标准化建设,统一制定水利信息资源管理根基标准与标准,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规体系,以水利信息根基设施为支撑,实现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从业务应用需求的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建。优先建设信息根基设施,积极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加快业务应用建设与管理,提高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安康开展。3.2建设目标近期目标: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基本建成水利信息网、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安全体系,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根基设施;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标准,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完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和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部署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效解决信息资源缺乏和资源共享困难,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提高水行政管理效率,在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经济兴旺地区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中期目标: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完善水利信息根基设施,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全面推进重点业务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根基。远期目标:在全国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但在本规划中,对远期建设不作具体安排。3.3实施原则根据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须坚持以下原则:1、确保重点建设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水利信息网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水利信息根基设施建设。2、强化保障措施多渠道筹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切实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分布不合理问题;通过水利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和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打破业务应用建设中的条块分割,消除以地域、专业和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硬件与软件,稳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3、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国家的公共信息根基设施和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发挥已有水利信息根基设施的作用,加大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力度,加强信息根基设施的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提高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目前水利系统各个部门均有一些信息化应用系统正在使用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必须合理对已有应用系统资源进展整合,以保证已有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4、重视科学研究积极研究水利业务应用中的关键信息技术,结合水利业务需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使水利信息化不断有所创新,有所提高,适应技术开展潮流,对关键技术进展深入研究,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的难题,加快水利事业开展步伐。信息技术开展日新月异,水利业务内容纷繁复杂,为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必须重视开展试点工作。5、建设管理并重在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加强对已建系统的运行管理,通过人才队伍、制度建设等手段充分、持续地发挥其效益。3.4建设任务在规划期内,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设水利信息根基设施,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围绕十大重点业务应用,建设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3.4.1水利信息根基设施建设1、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对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高时效、增强能力、丰富内容、提高系统整体利用率,形成综合信息采集系统。近期依托各项业务建设专项规划,对各项信息采集范围、内容做出统一部署,按照对现有系统进展整合充实的原则,启动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初步满足主要业务应用信息采集的急需;中期通过对采集系统的持续建设,逐步形成对比完整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基本满足各项业务应用的主要信息需求;远期建成体系完整、内容齐全、时效性与业务应用需求相适应的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分布在空间上的离散信息采集建设重点在地方和局部流域机构,宏观的、面上的信息采集建设重点在中央、流域和有条件的省;跨行业和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换在中央、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各级信息聚集节点均可能发生,需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保持这些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积极建设、完善常规信息采集设施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采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吸收,大力应用遥感、遥测、全球定位和其他实时自动采集传输先进技术,逐步形成从微观到宏观多层次协同作业、构造相对完备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2、水利信息网建成连接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全国水利信息网,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交换、视频信息传输和语音通信等服务。近期水利信息网建设将依托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在立足国家公共通讯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利现有专网资源,建设上达中央、下至地区分中心的多级信息传输网,实现信息采集节点到各级信息聚集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中期随着业务需求的开展和信息采集设施的完善,扩大网络覆盖面和传输能力以适应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要求;远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优化网络构造,提升网络的传输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性,使其能全面满足各级各类水利信息的传输需求。连接中央、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宽带骨干网由水利部负责统一规划和组织建设,并配置相应的网络管理设施,对其进展管理。连接流域和下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的流域省区网在遵循《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原则下,由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头规划和组织建设。各地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原则上由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进展规划建设。3、水利数据中心水利数据中心由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流域分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共同构成,在水利信息聚集、存储、处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是构成完整根基设施体系的重要局部。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满足业务应用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近期以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流域分中心试点建设为主要内容。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内容包括运行软硬件环境及备份中心建设、数据中心安全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选择局部流域开展水利数据分中心试点建设,为流域分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的全面建设摸索经历、完善标准、提供示范。中期进一步完善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全面启动水利数据中心流域分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的建设。增加数据类型,提高数据精度,基本满足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多层次的业务应用需求。远期完成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水利业务应用和决策提供全面支撑。3.4.2业务应用建设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依托于水利信息根基设施,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对根基设施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要和水利信息根基设施的建设密切结合。近期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重点,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中期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十大水利业务应用;远期以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在中央、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用大致一样,就全国而言,根据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结合不同管理范围和层次,各业务系统在不同节点上的应用需各有侧重,因此,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应用目标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级应用系统。3.4.3保障环境建设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规、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等要素共同构成。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局部,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展的基本支撑。为保证水利信息根基设施与业务应用建设的顺利进展、运行的持续稳定和作用的有效发挥,保障环境的建设必须与之相结合、相协调,并适度超前。建设良好的管理模式来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产生良性鼓励机制,在充分发挥水利信息系统作用的同时提高其自身功能,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出水利系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促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保障环境的建设,不但包括各类标准、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更主要的还包括建设水利信息化所涉及各类关系的协调机制。规划近期,主要围绕提高认识、统一规划、启动建设等方面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同时做好保障环境自身的建设工作。规划中期,主要采取相应的行政和技术手段,预防和解决水利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规划远期,通过政策、标准、标准、措施等要素的不断完善,形成完整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在规划近期与中期,保障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是:1、制定标准: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水利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标准与标准,实现以信息共享为核心,为信息根基设施和业务应用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提供保障。2、确保安全:结合信息根基设施建设,配置安全根基设施,制定安全规章和策略,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水利信息安全体系。3、理顺关系: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要求,不断完善各类水利信息化政策措施,逐步理顺水利信息化多层次、多角度的相互关系,保障资金投入,建设健全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规章和措施;积极调整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业务流程重组和体制创新。4、培养人才:根据水利信息化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用在职培训与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形成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第四章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主要由水利信息根基设施、水利业务应用体系和保障环境三局部组成。其中,水利信息根基设施是水利业务应用的支撑平台,是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根基,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基石;水利业务应用是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处理各类水利业务,是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的具体表现,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承当的管理职能,水利业务应用主要包括减灾决策支持、水行政日常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政策与法规制定和规划编制与论证等五个方面。4.1体系构造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由信息化保障环境、水利信息根基设施和业务应用构成,如图4.1所示。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落实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培养等要素构成;水利根基设施主要包括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和水利数据中心,其中水利数据中心完成对水利信息的聚集与存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以及通用业务应用逻辑的管理与服务;业务应用由支撑应用和用户应用两局部组成,支撑应用指公用业务处理逻辑,以公共服务的方式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用户应用完成非公用业务处理和实现应用的系统表示。4.2水利信息根基设施水利信息根基设施由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构成。水利信息是水利领域业务处理涉及的专门信息;水利信息资源是具有明确构造、具有一定聚集和共享程度的水利信息集合。水利信息的数字化程度客观上反映了水利信息化的水平。数字化的水利信息通常也称为水利数据。水利数据的种类和数量愈丰富、聚集程度愈高,所形成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愈大。4.2.1信息采集4.2.1.1信息来源水利信息包括来源于水利行业的内部信息和来源于其它行业的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技术档案、实时或定期监测信息、水利政务信息和各种层次的再生信息等。内部信息根据其不同的分类属性和应用需求,分别采用遥测、遥感、长期自记和人机交互技术手段实施数字化。外部信息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地理空间根基信息、国土资源信息以及其它与水利业务有关的非水利部门采集的信息。外部信息通过国家信息化综合体系获取。在国家信息化综合体系还不健全时,根据水利信息化开展水平的实际需要,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分别通过协议方式与相关业务部门建设信息交换关系。4.2.1.2信息分类与分布水利信息根据应用范围分为公用类信息和专用类信息。公用类信息是水利业务的基本资料,可以广泛地为各种业务应用提供服务。专用信息通常是指某个或某类特定业务应用的信息。无论是内部信息还是外部信息,均分属公用类或专用类。公用类信息如水利政务、水文、水利工程、水利空间背景等;专用类信息如防汛抗旱、水资源、水土保持等。水利政务信息主要包括公文文档、水利政策法规、规划方案、水行政执法、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农村水利管理、农村电气化管理、水土保持管理、水利科技管理、水利人才管理、财务管理、水利经济管理、水利档案管理、国际交流等。水文信息主要包括水文站网基本信息、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泥沙、河道观测、水质、水污染突发事件等。水利工程信息主要包括河道、渠道、水库、湖泊、堤防、治河工程、涵闸、蓄滞〔行〕洪区、圩垸、机电排灌站、灌区、水利枢纽、水保工程、农村水电、水利移民管理等。水利空间背景信息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地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河流、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社会经济、道路、空间量测信息、遥感信息等。防汛抗旱信息主要包括实时雨水情、实时工情、险工险点、旱情、灾情、防汛物资、防汛预案、历史大洪水、雨水情预报等。水资源信息主要包括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划、地表水量、地下水量、固体水量、水资源需求、供用耗排、节约用水、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工程供水能力、水能资源、水资源中长期规划和水资源调查评价等。水土保持信息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基本状况、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水土流失相关因子、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监测、生态需水情况等。水利信息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信息的分布式采集和存储。水利信息绝大多数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在时间维上离散,分布在三维空间中。时空属性的任何欠缺将导致水利信息失去使用价值。4.2.1.3信息采集模式水利内部信息由水利行业采集,并按使用频度和时效性要求分成实时、定期和不定期采集三类。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采集资源,便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降低信息采集的成本,应建设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外部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实现。1、实时采集在水利的所有业务中,减灾业务对信息采集的时效性要求最高,为了准确捕捉到事件的开展过程,一般要求以分钟或小时为监测周期。2、定期及不定期调查大局部的水利信息通过定期、不定期采集或调查的方式获得。对于需要定期采集的信息,不同业务应用对信息采集周期的要求也极为悬殊。水利信息在时效性上的差异,决定了其更新的频度也有所不同。3、信息交换水利业务所需要的信息除了内部信息外,仍有大量信息是其它行业和部门采集的,这些信息通过信息交换与共享方式获得。行业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由国家信息化综合体系提供保障。4.2.1.4信息聚集信息聚集是将数字化的水利信息按业务应用与共享的需求,进展传输和组织,形成可用和有用水利信息资源的过程。1、内部信息聚集内部信息聚集是指水利信息从信息源向信息存储节点或用户聚集的过程。信息聚集的方式既有逐级统计上报,也有原始信息一点对多点的直接发送等多种形式。2、外部信息交换水利信息化除了要解决行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之外,同时还需解决与其它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为政府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问题。1〕行业间信息交换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水利行业同样担负着与其它行业进展信息交换的职责,水利行业的信息化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同样也有义务向其它行业提供水利信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互间的信息依存关系将愈加严密。2〕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服务随着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和水环境恶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根基设施的地位日显突出,水利信息已经成为政府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各级水利主管部门有责任为政府提供及时、准确和完备的信息支持。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到达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改善政府形象的目的。4.2.1.5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建设当前,信息采集设施由行业内各业务部门分别管理,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采集设施是水利信息化根基设施的组成局部,必须从实现信息共享的高度,标准、改良服务目标较为单一的已建和拟建系统,逐渐形成基本满足各类业务需要的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对各类信息采集设施的建设,包括监测站网布设、设备制式、信息格式等,应按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原则编制相应的专业规划,防止重复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根基设施的效能。特别是在重点工程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要从全局出发,优先做好标准化和标准化工作。4.2.2水利信息网水利信息网是为适应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与业务应用需要而构建的计算机网络。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规定,水利信息网包括水利政务外网和水利政务内网两个物理隔离的网络。水利政务内网是国家政务内网的一局部,完全遵循国家统一规划,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以下所述的水利信息网专指水利政务外网,与因特网逻辑隔离。4.2.2.1网络构造根据水利行业的信息流程和行政管理体制,结合网络管理的需要,水利信息网由骨干网、流域省区网、地区网、城域网、部门网和接入网构成。骨干网:水利部机关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之间的宽带互连网络。流域省区网: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所辖的地〔市〕级水利〔务〕部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型水库之间以及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互连网络。地区网:地〔市〕级水利〔务〕部门所辖的县级水利〔务〕部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小〕型水库之间以及与地〔市〕级水利〔务〕部门之间的互连网络。城域网:同一城市异地办公的水利行政业务部门之间的互连网。部门网:各级水行政主管及业务部门的内部局域网。接入网:各数据采集点与各级数据聚集中心之间的通信网络。4.2.2.2网络中心水利信息网络中心分为两级,顶级为中央网络中心,各流域机构的网络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中心为二级网络中心。中央网络中心是整个水利信息网络的枢纽,负责水利信息网网络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域名服务、路由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网络管理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络中心负责区域性网络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域名服务、路由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网络管理等。各级网络中心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异地备份中心,以保证水利信息网的可靠运行。4.2.2.3网络建设策略国家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中,将建设政务外网的公共网络平台。在国家政务外网公共网络平台建成之前,水利信息网的骨干网、流域省区网、城域网要利用公网进展建设,并在建设中妥善处理好未来向国家政务外网公共网络平台的迁移,防止造成浪费。水利信息网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实施中开场建设,并不断扩大完善,为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服务。其它业务应用系统不再重复进展网络建设。政务内网的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划和具体规定。4.2.3水利数据中心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聚集、存储与管理、交换和服务的中心。水利数据中心通过有序聚集水利信息,形成有用和可用的水利信息资源,通过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深化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达标准信息表示、实现信息共享、改良工作模式、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4.2.3.1基本构成水利数据中心由"信息聚集与存储"、"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三个逻辑局部组成。信息聚集与存储是丰富水利信息资源的必要技术措施;信息服务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的技术手段;支撑应用是业务应用软件开发中实现公共业务处理逻辑所形成的基本软件组件的集合。水利数据中心按水利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开发利用的需求进展构造与管理。基本原则是:1、有利于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水利服务能力的提高。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增值与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和填平数字鸿沟,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整体技术水平,降低成本。3、有利于保障水利信息资源的安全。4、与当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条件相适应。水利数据中心包括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流域分中心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管理节点,以水利信息网和信息共享机制为纽带形成有机整体。4.2.3.2信息聚集与存储信息通过聚集与存储在各级节点形成数据库。数据库是水利信息存储的重要设施。水利数据中心的数据库是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技术措施,是信息聚集为信息资源的核心环节,是信息资源整合与同化的根基。水利数据中心的数据库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大能力,需考虑对海量、多源和多维信息的管理支持。采用异地备份等技术措施,提高水利数据中心数据库的安全程度,确保水利信息资源的安全。1、数据库根据水利信息的基本分类,数据库分为公用和专用两类,公用类主要包括:水文数据库:经过整编的水文观测资料、水质观测资料和地下水观测资料,如:降水、蒸发、水位〔潮位〕、流量;水质实验室管理信息,大气降水、地表水常规监测数据,排污口数据,污染源数据,供水水源地水质数据等;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水温、水质等。水利工程数据库:已建与在建工程的基本信息,如:工程代码、名称、地理位置、设计指标等。社会经济数据库:政府部门统计发布的社会经济信息,如:人口、城市化水平、工农业生产总值、耕地等。水利空间背景数据库:行政区划、居民点、交通、地形、地质、地震、植被、土地利用等国家根基空间数据和河流、水库、堤防等水利空间分布数据以及遥感信息。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库: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各类分体系、已经公布的各类水利技术标准、相关国际国家和其他行业标准。水利行政资源基本数据库:政策法规、行政条例、日常办公与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息。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各类图书、期刊和文献资料等。专用类主要包括:水资源数据库:水资源状况、需水、调水、供水、取水、用水、节水、规划与分区等信息。防汛抗旱数据库:气象、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防洪调度等。水土保持数据库:水土流失的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侵蚀类型、侵蚀强度、潜在不安全程度、沙化、石化等信息。水利工程管理数据库:已建工程运行管理和在建工程的施工管理信息,包括:(1)已建工程信息,如:工程原始或扩能改造设计建设档案、工程运行情况、工程除险加固、工程安全鉴定、水库大坝注册等。(2)在建工程信息,如: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工程建设咨询、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造价、工程进度、工程监管、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设备供给、工程建设材料供给、工程建设合同、工程设计与建设档案、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移民、水利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和工程的验收与鉴定等。〔3〕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如:灌溉水源、灌溉设施、田块平整条件、种植构造、土壤类型与质地、土壤墒情、土壤养分、耕地资源、农牧业节水以及人畜饮水等信息。〔4〕水土保持工程信息,如:水土保持工程工程的分布、进展、治理成效的评价,以及工程管理、验收等信息。(5)水利移民信息,如:环境容量、安置模式、安置人口、补偿补助费等信息。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数据库:农村水电、农村电网、电气化县的各类信息。水利规划设计管理数据库:水利规划与执行管理、规划设计依据、规划设计过程与质量控制、规划成果等信息。水利经济管理数据库:水利事业或企业主业与多种经营情况。人才管理数据库:人才基本情况、劳资情况、执业资格认证、职务职称管理、安全生产等信息。水利科技管理数据库:科研资源、科研工程管理、科研成果、科研动态等信息。2、信息资源管理水利数据中心信息资源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施管理,通过提高基本设施的可用程度,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实施。二是信息管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保障信息一致、完整与可靠。根据信息资源开发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的优势,有效解决信息访问的瓶颈和安全问题。4.2.3.3信息服务水利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服务是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降低水利业务利用信息资源的复杂度,减少应用软件的重复开发,保障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再生和信息访问。1、信息再生信息再生服务实现信息的综合性加工处理,产生的再生信息是水利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对水利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价值的提升。2、信息访问信息访问服务用来响应业务应用信息服务请求,为业务应用提供所需信息。4.2.3.4支撑应用在不同层次与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2024年高考历史压轴卷含解析
- 诚信考试与假期安全教育
- 2024茶叶加盟合同范本
- 金融风险管理培训课程
- 深圳大学《药物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边沟劳务施工合同(2篇)
- 石方爆破开挖施工合同协议书
- 回风斜井巷修工程协议书(2篇)
- 军训总教官讲话稿范文(8篇)
- 仓储项目招投标关键点解析
- 红色古色绿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正交分解法》导学案
- 建筑材料知识点汇总
-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
- 英语管道专业术语
- 浅谈语文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 五篇500字左右的短剧剧本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
- 第十一章总集与别集(杜泽逊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