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361-2020 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_第1页
GB∕T 39361-2020 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_第2页
GB∕T 39361-2020 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_第3页
GB∕T 39361-2020 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_第4页
GB∕T 39361-2020 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2020-11-19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渤海新区)有限公司。1海水冷却水排放要求本标准规定了海水冷却水排放的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和结果判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向海域或河口水域(含盐量大于0.5%的年概率大于10%)排放海水冷却水的企业。海水冷却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4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15441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8421海洋生物质量GB18486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标准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GB/T33584.2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第2部分:锌的测定HJ/T9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585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HJ586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HY/T147.1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1部分:海水HY/T147.6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6部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在海水冷却系统中,作为换热介质的海水。注:包括海水直流冷却水和海水循环冷却水。在海水直流冷却系统中,经过换热设备完成一次热交换后直接排放的海水。在海水循环冷却系统中,经换热设备完成一次热交换后,再经冷却塔冷却、并循环使用的海水。2从海水冷却水排放口流出,向企业法定边界以外排放的废水的量。注:包括冷却排放水以及需要随冷却排放水一起排放的各种外排海水源废水量。生产单位产品排放的冷却水量的上限值。注: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³/t)或立方米每兆瓦时[m³/(MW·h)]。初始稀释度initialdilution冷却水排出后,在出口动量和浮力作用下与环境水体混合并被稀释,在出口动量和浮力作用基本完结时冷却水被稀释的倍数。混合区mixingzone冷却水连续排出,各个瞬时造成附近水域污染物浓度超过该水域水质目标限值的平面范围的叠加(亦即包络)区域。4海水冷却水排放控制要求4.1海水冷却水排放水质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海水冷却水排放水质要求序号水质指标单位限值监控位置1悬浮物(SS)mg/L企业海水冷却水排放口或岸边竖井人为增加量≤20(有本底值的情况下执行)2水温℃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夏季不超过当时当地9℃企业海水冷却水排放口或岸边竖井人为造成的海水温降不超过当时当地5℃°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或温降“夏季不超过当时当地4℃,冬季不超过当时当地3℃混合区边缘3pH值6.0~9.0,同时不超出该水域正常变动范围的0.5pH单位企业海水冷却水排放口或岸边竖井4化学需氧量mg/Lmg/L人为增加量≤2(有本底值的情况下执行)5无机氮(以N计)mg/L6mg/L7总铬mg/L8六价铬"mg/L9铜mg/L锌mg/L总磷(以P计)mg/L人为增加量≤0.05(有本底值的情况下执行)3表1(续)序号水质指标单位限值监控位置石油类mg/L企业海水冷却水排放口或岸边竖井急性毒性(HgCl₂毒性当量)mg/L注:第1~3、6、13项适用于海水直流冷却水排放水质,第1~13项适用于海水循环冷却水排放水质。适用于火电和其他行业。6适用于核电机组。适用于以海水作为气化液化天然气(LNG)热源的行业。在投加氯基杀生剂时检测总余氯。在投加铬酸盐类缓蚀剂时检测总铬和六价铬的含量。在投加含铜化学品和/或含有铜材质的冷却水系统中检测铜含量。适用于炼油企业。4.2海水冷却水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按表2的规定执行。表2海水冷却水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行业冷却方式限值排放监控位置火电直流<120m³/(MW·h)排水量计量位置与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相同循环<3.0m³/(MW·h)核电直流<230m³/(MW·h)循环<6.0m³/(MW·h)其他直流循环4.3海水冷却水排放口的选取和放流系统的设计应使冷却排放水的初始稀释度在一年90%的时间保证率下满足GB18486的规定。4.4海水冷却水入海排放混合区的确定按GB18486的规定执行。4.5海水冷却水宜独立排放。当确需与其他海水源的废水合流排放时,其他海水源的废水不应降低海水冷却水的排放水质;否则,应对其他海水源的废水进行处理。4.6海水冷却水排放不得导致受纳水体表面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4.7海水冷却水的排放口宜离岸设置,选在有利于污染物向外海输移扩散的海域,并避开由岬角等特定地形引起的涡流及波浪破碎带。排放口不宜贴近潮间带,禁止漫滩排放。4.8海水冷却水排放口的选址不应影响鱼类洄游通道,不应影响混合区外邻近功能区的使用功能。在河口区,混合区范围横向宽度不得超过河口宽度的1/4。4.9海水冷却水排放口型式宜经比选确定,尽可能减少海水冷却水影响范围。4.10计算表1中各类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时,应综合考虑排放口所在海域的水质状况、功能区的要求和周边的其他排放源。对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点海域,确定海水冷却水中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时,应考虑该海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4.11同一排放口排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的海水源废水,且每种废水的排放浓度又不相同时,混合废水的排放浓度按附录A计算。4.12海水冷却水排放水质指标最高允许排放负荷量按附录B计算。44.13海水冷却水排放水质指标最高允许年排放总量按附录C计算。4.14海水冷却水不应导致纳污水域混合区以外生物群落结构的退化和改变。4.15海水冷却水不应导致有毒物质在纳污水域沉积物或生物体中富集到有害的程度,即不应导致纳污水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GB18668的规定,生物质量不能满足GB18421的规定。4.16海水冷却水宜优先选择循环利用处置方式。5监测要求5.1企业应在表1规定的监控位置,按HJ/T373的要求设置采样点,在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应设置排污口标志、排水量计量装置和水温监测装置。5.2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的要求,按HJ/T92的规定执行。5.3对海水冷却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的频次和采样时间等要求,按HJ/T92的规定执行。5.4企业产品产量的核定,以法定报表为依据。5.5企业应按照HJ/T373的规定,对排污状况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5.6海水冷却水排放水质分析方法按表3的规定执行。表3海水冷却水水质分析方法水质指标分析方法引用标准悬浮物(SS)重量法水温(1)温盐深仪(CTD)定点测温(2)表层水温表法(3)颠倒温度表法(4)温盐深剖面仪法(5)数字测温仪法pH值玻璃电极法化学需氧量(CODmn)碱性高锰酸钾法无机氮(以N计)氨氮(1)靛酚蓝分光光度法(2)次溴酸盐氧化法(3)流动分析法(4)便携式光谱仪法亚硝酸盐氮(1)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2)流动分析法(3)便携式光谱仪法销酸盐氮(1)镉柱还原法(2)锌-镉还原法(3)流动分析法(4)便携式光谱仪法总余氯(1)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HJ585(2)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HJ5865表3(续)水质指标分析方法引用标准总铬(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六价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铜(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铜、铅和镉)(2)阳极溶出伏安法(连续测定铜、铅和镉)(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锌(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2)锌试剂分光光度法(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阳极溶出伏安法总磷(1)过硫酸钾氧化法(2)流动分析法石油类(1)荧光光度法(2)紫外分光光度法(3)重量法急性毒性(HgCl₂毒性当量)发光细菌法注:有多种分析方法的水质指标,在测定结果出现争议时,以方法(1)的测定为仲裁结果。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5.7初始稀释度的监测按GB18486的规定执行。5.8混合区的监测按GB18486的规定执行。6结果判定本标准采用单项判定法,当监测指标单项超标时,即判定为不符合排放要求。6GB/T39361—2020(规范性附录)混合废水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计算海水冷却水排放口同时排放两种或两种以上海水源工业废水,且每种工业废水中同一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又不同时,可采用式(A.1)计算混合排放时该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pM)。Pw——混合废水中某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p;——不同工业废水某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Q;——不同工业的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兆瓦时[m³/(MW·h)]或立方米每吨(m³/t),本标准未作规定的行业其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由地方环保部门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Y;——i产品产量,单位为兆瓦时(MW·h)或吨(t),以监测当月的日平均值计。GB/T39361—2020(规范性附录)海水冷却水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负荷的计算海水冷却水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负荷按式(B.1)计算:式中:L——海水冷却水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负荷,单位为千克每兆瓦时[kg/(MW·h)]或千克每吨(kg/t);p——海水冷却水中某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