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A卷 达标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1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A卷 达标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2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A卷 达标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3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A卷 达标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4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A卷 达标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A卷•达标通关卷)1、训练范围:人教版九年级第7单元。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F-19Na-23S-32C1-35.5K-39Ca-40Fe-56Cu-64Zn-65I-127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烟花在空中爆炸 D.矿井发生瓦斯爆炸【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物理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本题实质是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厨房中燃气泄漏遇火而发生爆炸的过程中,燃气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的过程中,烟花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煤矿井中因遇到明火而发生瓦斯爆炸的过程中,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2.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盛装和贮存浓硫酸的柜子应该张贴的标志是()A. B. C. D.【答案】B【分析】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盛装和贮存浓硫酸的柜子应该张贴的标志是腐蚀品标志。【解答】解:A、该标识是易燃液体标志,不符合要求,故A错误;B、该标识是腐蚀品标志,故B正确;C、该标识是有毒气体标志,故C错误;D、该标识是严禁烟火标志,故D错误。故选:B。3.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钢铁锈蚀 B.火药爆炸 C.木柴燃烧 D.活性炭吸附色素【答案】A【分析】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甚至不溶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农家肥的腐熟、酒和醋的酿造等,都属于缓慢氧化。【解答】解: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A、钢铁锈蚀是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程缓慢,不易被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A正确;B、火药爆炸,反应剧烈,不属于缓慢氧化,故B错误;C、木材燃烧,反应剧烈,不属于缓慢氧化,故C错误;D、活性炭吸附色素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A。4.消防安全关系你我他。“”表示的是()A.禁止放油桶 B.禁止放易燃物 C.禁止放燃料 D.禁止放火种【答案】B【分析】根据常见图标表示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解:图示图标表示禁止放易燃物。故选:B。5.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天然气三种 B.氢能源已得到广泛应用 C.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是天然气 D.需加快风电、水电、核电等基地建设【答案】B【分析】A、根据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天然气进行分析;B、根据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使用氢能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进行分析;C、根据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是天然气进行分析;D、根据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需加快风电、水电、核电等基地建设进行分析。【解答】解:A、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天然气,故A正确;B、目前,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使用氢能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故B错误;C、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是天然气,故C正确;D、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需加快风电、水电、核电等基地建设,故D正确。故选:B。6.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A.隔绝了氧气 B.可以燃烧 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 D.清除了可燃物【答案】A【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楼板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故A正确;B、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可说明该黑色物质不能燃烧;故B不正确;C、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并没有改变楼板的性质,只是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而非改变楼板的着火点;故D不正确;D、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楼板并没有被撤离,没有清除可燃物;故D不正确。故选:A。7.农家乐用柴火灶大锅煮饭香气四滥,灶内木柴堆积燃烧一段时间,火焰会变小,需要用铁钳挑开,才能再次变旺。下列关于木柴变旺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A.木柴变得更多 B.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C.带来更多热量 D.木柴与空气接触更充分【答案】D【分析】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用铁钳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材接触了更多的空气,从而燃烧更旺。故选:D。8.下列关于资源和能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约96.5%被水覆盖 B.目前正在开发利用的其他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 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氧气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78%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及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都是铁【答案】B【分析】A、根据地球上的水储量来分析;B、根据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来分析;C、根据空气中各成分气体的含量来分析;D、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解答】解:A、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故A说法错误。B、目前正在开发利用的其他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故B说法正确。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氮气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故C说法错误。D、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为O、Si、Al、Fe、Ca,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故D说法错误。故选:B。9.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 C.反应Ⅱ中H2SO4和S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2:1 D.为实现目的,需不断向流程中补充S和H2O【答案】D【分析】A、根据能量转化来分析;B、根据流程图信息来分析;C、根据化学方程式来分析;D、根据流程图信息来分析。【解答】解:A、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该选项说法正确;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即硫酸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硫和氧气三种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C、反应Ⅱ中,二氧化硫和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硫酸和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O2+2H2OS↓+2H2SO4,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Ⅱ中H2SO4和S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2:1,该选项说法正确;D、反应过程中既有S、H2O的消耗,又有这些物质的生成,则不需要补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10.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化学与能源B.安全常识①可燃冰泄漏可导致温室效应②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等①加油站、面粉厂﹣﹣严禁烟火,加强通风换气②煤气泄漏﹣﹣先打开排气扇,再关闭阀门C.化学实验数据记录D.用“化学”眼光分析①用托盘天平称取6.25g铁粉②用50mL量筒量取47.25mL水①湿衣服晾干﹣﹣分子之间有间隔②过滤操作﹣﹣滤纸紧贴漏斗内壁A.A B.B C.C D.D【答案】A【分析】A、根据能源的知识以及造成温室效应的物质来分析;B、根据燃气泄漏的处理方法、消防安全知识来分析;C、根据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来分析;D、根据分子的性质以及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解:A、①甲烷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物质之一,可燃冰是指甲烷水合物,可燃冰泄露会导致温室效应,②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等,说法完全正确;B、①加油站、面粉厂的场所弥漫着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要严禁烟火,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发生爆炸,②煤气泄漏时要先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可立即打开排气扇,防止发生爆炸,说法不完全正确;C、①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托盘天平不能称取6.25g铁粉,②50mL量筒精确度是1mL,用50mL量筒不能量取47.25mL水,说法不完全正确;D、①湿衣服晾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②过滤操作中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以防过滤速率太慢,说法不完全正确;故选:A。11.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煤尘,不利于环境保护。通过煤的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产品,用途广泛,其中煤的液化过程中得到的汽油、煤油等可以作为液体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的液化加工成汽油、煤油等液体燃料属于物理变化 B.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煤燃烧产生的CO2、CO和粉尘是主要空气污染物 D.煤中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答案】D【分析】A、根据煤的液化加工进行分析;B、根据石油分馏原理进行分析;C、根据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D、根据镁中含有的元素进行分析。【解答】A、煤的液化加工成汽油、煤油等液体燃料,有汽油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是利用石油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一氧化碳和粉尘属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煤中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故煤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2.学校开展“学生进厨房”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某同学和妈妈一起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燃气灶炒菜时,燃料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炒菜时用锅铲不停地翻动,主要是利用做功的方式增加菜的内能 C.高压锅煲汤,排气孔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B【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B、根据改变内能的做法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三态变化来分析;D、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解答】解:A、燃气灶炒菜时,燃料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说法正确;B、炒菜时用锅铲不停地翻动,主要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增加菜的内能,说法错误;C、高压锅煲汤,排气孔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液化现象,即水蒸气冷凝成小水滴,说法正确;D、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法正确。故选:B。13.如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是硬纸板被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入空气仅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B.燃着的蜡烛能提高面粉的着火点 C.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间大小无关 D.面粉厂要禁止烟火,以防发生爆炸事故【答案】D【分析】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解答】解:A、鼓入空气,一方面能增大氧气的含量,另一方面主要是能吹起面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A错误;B、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燃着的蜡烛能升高蜡烛温度至着火点以上,故B错误;C、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气体受热膨胀,压强短时间内升高而爆炸,则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气大小有关,故C错误;D、面粉厂中车间内弥漫着大量的可燃性粉尘,应禁止烟火,防止发生爆炸事故,故D正确。故选:D。14.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中,合理的是()A.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B.中将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中烧杯内的蜡烛熄灭的顺序为,蜡烛由上而下依次熄灭 D.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答案】B【分析】A、根据金属圈吸热,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在火焰的下方,温度上升的比较慢,不容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金属圈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使火焰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B、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正确。C、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蜡烛由上而下依次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D、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火柴梗依次达到着火点,更容易持续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正确的是()A.变化与守恒: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后质量减少,可得出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B.宏观与微观: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C.模型与推理:木柴引起的火灾可以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则所有火灾现场都可以用水或二氧化碳来扑灭 D.探究与创新: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内装有少量水),可以将红磷换成木炭【答案】B【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解答】解:A、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但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B、水通电反应的本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微观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故选项说法正确。C、木柴引起的火灾可以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但不是所有火灾现场都可以用水或二氧化碳来扑灭,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6.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的四支试管,①③中充满氧气,②④中充满氮气。下列能燃烧的是()​A.①中的白磷 B.②中的白磷 C.③中的红磷 D.④中的红磷【答案】A【分析】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三要素,分别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当三要素同时具备时,物质才能燃烧,如图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三要素,分别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当三要素同时具备时,物质才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①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白磷会燃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不会燃烧,③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红磷不会燃烧,④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红磷不会燃烧。故选:A。17.下列关于燃料综合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 B.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 C.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D.石油是由一些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加工后可制成塑料、药物和染料等【答案】C【分析】A、根据石油分馏的产品,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煤综合利用的产品,进行分析判断。C、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D、根据石油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油属于混合物,所含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分馏可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故选项说法正确。B、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制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故选项说法正确。C、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组成成分的沸点不同,分馏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煤的气化,有焦炉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D、石油是由一些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加工后可制成塑料、药物和染料等,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8.煤的气化原理之一是将固态煤炭与水蒸气反应转化为两种气体物质,这两种气体产物俗称水煤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2OH2+X。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水煤气属于混合物 B.X气体具有可燃性 C.该反应实现了煤的综合利用 D.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答案】D【分析】A、根据水煤气中含有两种物质进行分析。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分析。C、根据反应将固态煤炭与水蒸气反应转化为可以燃烧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进行分析。D、根据碳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进行分析。【解答】解:A.水煤气中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C原子1个、H原子2个、O原子1个,反应后:H原子2个,则X中含有1个C原子和1个O原子,X为CO,具有可燃性,故B正确;C.该反应将固态煤炭与水蒸气反应转化为可以燃烧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实现了煤的综合利用,故C正确;D.X为一氧化碳,反应前:碳为单质,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氢气为单质,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碳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D。19.下列有关灭火的知识,不正确的是()选项情景灭火方法灭火原理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隔离可燃物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C楼房着火用水浇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荒草着火用土盖灭隔绝氧气A.A B.B C.C D.D【答案】C【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森林着火可开辟隔离带来灭火,这是采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来灭火,故A正确;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盖上锅盖灭火,这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B正确;C.楼房着火用水浇灭是利用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C错误;D.荒草着火用土盖灭,这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D正确。故选:C。20.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仅是提供热量 B.实验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C.实验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答案】A【分析】A、根据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进行分析;B、根据物质的可燃性进行分析;C、根据对比铜片上的小木块和小煤块,铜片上的木块先燃烧,煤块后燃烧进行分析;D、根据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白磷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水中白磷不与空气接触不燃烧进行分析。【解答】解:A、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故A错误。B、对比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故B正确;C、对比铜片上的小木块和小煤块,铜片上的木块先燃烧,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正确;D、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白磷与空气(氧气)接触燃烧,而水中白磷不与空气(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故D正确。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6分)2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1)下列实验仪器中,材质为陶瓷的是C。(填序号)A.烧杯B.试管夹C.蒸发皿D.坩埚钳(2)烧制陶瓷的原料为黏土,其成分(如表)中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SiO2(填化学式),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黏土中的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或2位。成分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其他质量分数/%69.5114.152.551.3112.48(3)古代青瓷的“翠色”涉及窑体内的CO气体和瓷器表面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的过程,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下列措施中可行的AD。A.相对增加燃料用量B.相对增加空气鼓入C.增加排气口数量D.减少排气口数量。(4)现在大部分的瓷窑都是天然气窑,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天然气燃烧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提示:古代瓷窑中燃料大多是木炭,产生CO有两种途径)【答案】(1)C;(2)SiO2;Fe2O3;二或2;(3)AD;(4)CH4+2O2CO2+2H2O;化学。【分析】(1)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2)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式的写法以及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3)根据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的措施来分析;(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解答】解:(1)A、烧杯是用玻璃制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试管夹是木材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蒸发皿的材质为陶瓷,故C符合题意;D、坩埚钳是金属材料制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2)①非金属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另一种元素是非金属元素,则表中所列物质中二氧化硅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为SiO2。②氧化铁中铁元素化合价为+3,氧元素化合价为﹣2,则其化学式为Fe2O3。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硅元素,则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位。(3)A、相对增加燃料用量,使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A符合题意;B、相对增加空气鼓入,供给充足的氧气,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减少,故B不符合题意;C、增加排气口数量,增大空气的流动,供给充足的氧气,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减少,故C不符合题意;D、减少排气口数量,减少空气的流动,使燃料不充分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故D符合题意。(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天然气燃烧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答案为:(1)C;(2)SiO2;Fe2O3;二或2;(3)AD;(4)CH4+2O2CO2+2H2O;化学。22.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请填空:(1)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主要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生活中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煮沸。(3)金刚石(填物质名称)可用于钻探机的钻头。【答案】(1)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煮沸;(3)金刚石。【分析】(1)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2)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3)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解答】解:(1)水汽化吸热,发生火灾时,消防员利用高压水枪灭火的主要原理是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以将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而除去,可以将硬水软化;(3)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为金刚石,可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探岩层。故答案为:(1)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煮沸;(3)金刚石。23.化石燃料的利用(1)三大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天然气,它们都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能源。(2)煤主要含有碳元素,煤的综合利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石油中主要含碳和氢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天然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燃气灶空气(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或调小另一气体的进入量。(4)有些地区在汽油里添加乙醇,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优点是节约石油资源(或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等)(写出一点即可)。【答案】(1)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不可再生;(2)碳;化学变化;碳和氢;沸点;物理变化;(3)小;难;淡蓝;;空气;(4)节约石油资源(或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等)。【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物质的分类以及能源的分类来分析;(2)根据煤炭的成分、煤的综合利用、石油的成分、石油的炼制原理来分析;(3)根据甲烷的性质、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及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来分析;(4)根据乙醇的制备以及乙醇燃烧的产物来分析。【解答】解:(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属于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2)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煤的综合利用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甲烷相对分子质量为16,小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故密度比空气小,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无味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天然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显黄色或有黑烟是由于氧气的含量不足,故这时候可以调大燃气灶的空气进入量,或调小天然气的进入量;(4)在汽油中加入乙醇,用乙醇代替一部分汽油,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同时乙醇燃烧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故答案为:(1)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不可再生;(2)碳;化学变化;碳和氢;沸点;物理变化;(3)小;难;淡蓝;;空气;(4)节约石油资源(或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等)。2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可燃冰外观类似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个由若干个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温度不高、压力足够大、有甲烷气源时,甲烷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可燃冰储量丰富,燃烧热值大,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炭黑、己炔、氰化氢等。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可燃冰储量丰富,燃烧热值大,因由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1)可燃冰属于混合物(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原因是分子间存在间隔(从微观角度解释)。(3)可燃冰中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可燃性,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4+2O2CO2+2H2O。(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C(填序号)。A海底温度低,压强大,有利于甲烷的溶解B.在300atm下,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形成可燃冰C.可燃冰作为燃料优点是燃烧热值大,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D.可燃冰开采不合理,会造成温室效应或者海底塌方等【答案】(1)混合物;(2)分子间存在间隔;(3)CH4+2O2CO2+2H2O;(4)BC。【分析】(1)根据可燃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进行分析;(2)根据分子间有间隔,且压力越大、温度越小,分子间的间隔越小进行分析;(3)根据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4)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在300atm下,温度高于25℃时,不能形成稳定存在的甲烷的水合物,如果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解:(1)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所以可燃冰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混合物;(2)“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且压力越大、温度越小,分子间的间隔越小,故答案为:分子间存在间隔;(3)可燃冰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为: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4)A、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所以海底温度低,压强大,有利于甲烷的溶解,故A正确;B、由图可知,在300atm下,温度高于25℃时,不能形成稳定存在的甲烷的水合物,故B错误;C、可燃冰作为燃料,含有碳元素,如果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故C错误;D、可燃冰开采不合理,会造成甲烷泄露增强温室效应或者海底塌方等,故D正确。故答案为:BC。25.填空(1)用“>”或“=”或“<”或“≥”或“≤”填空:①amL酒精中加入bmL水,混合后的体积为cmL,则a+b>c。②ag铁与bg氧气充分反应,得到cg四氧化三铁,则a+b≥c。(2)使用氢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单质硼(B)可与物质X反应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B+6X=2B(OH)3+3H2↑,则X的化学式为H2O,B(OH)3中B的化合价为+3价。(3)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①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②活动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填序号)。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如图所示,a、c为白磷,b为红磷,用酒精灯对准a加热一段时间,c先燃烧,b后燃烧,a不燃烧,a不燃烧的原因是没有充足的氧气。烧杯中80℃热水的作用有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或隔绝氧气。(答出一条即可)。【答案】(1)>;≥;(2)H2O;+3;(3)小于;AB(4)没有充足的氧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或隔绝氧气。【分析】(1)根据分子基本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条件分析。【解答】解:(1)①、分子之间有间隔,amL酒精中加入bmL水,酒精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所以,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则a+b>c;②a克铁与b克氧气充分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当a克铁与b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a+b=c,当a克铁与b克氧气有一者剩余时,a+b>c,所以a、b、c的关系是:a+b≥c。(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后有2个硼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反应前已有2个硼原子,故6X需提供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H2O;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B(OH)3中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设B元素化合价为x,故x+(﹣1)×3=0,x=+3,故B(OH)3中B的化合价为+3价。(3)①、蜡烛燃烧是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和,故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②、A、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根据燃烧条件知,一段时间后会看到蜡烛熄灭,A正确;B、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盘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杯中水的高度增加,B正确;C、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变化不大,该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错误。故选:AB。(4)燃烧的三个条件为可燃物、充足的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燃烧;烧杯中80℃热水可使铜片上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同进还能使水中白磷与氧气隔绝。故答案为:(1)>;≥;(2)H2O;+3;(3)小于;AB(4)没有充足的氧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或隔绝氧气。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7分)26.在学校开展的“知水善用”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会上,小芳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报告:(1)A.浓硫酸稀释时:水作溶剂。B.电解水实验中:水作反应物,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C.探究燃烧条件: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空气。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水能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E.硫在氧气中燃烧: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上述研究成果中,能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B(填字母),水作为一种宝贵资源,请你提出一条爱护水资源的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即可)。【答案】(1)B.2H2O2H2↑+O2↑;C.提供热量;隔绝空气;E.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B;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即可)。【分析】(1)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据此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根据探究燃烧条件时水的作用进行分析;E.根据水能够与二氧化硫反应进行分析;(2)根据电解水的原理及爱护水资源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解:(1)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C.探究燃烧条件时,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空气;E.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且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集气瓶底部的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电解水实验(B)得到氢气和氧气,根据元素守恒规律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作为一种宝贵资源,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有很多,如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等。故答案为:(1)B.2H2O2H2↑+O2↑;C.提供热量;隔绝空气;E.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B;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即可)。2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A图中不用燃烧铁丝代替燃烧红磷进行实验的原因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B图电解水时a、b两试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3)C图的实验现象是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4)D实验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E实验不能(填“能”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此过程中燃烧掉的蜡烛质量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总质量。【答案】(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2:1;(3)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不能;小于。【分析】(1)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来分析;(2)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来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4)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5)根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来分析。【解答】解:(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不用燃烧铁丝代替燃烧红磷进行实验。(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b两试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3)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C图的实验现象是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4)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在实验中都与氧气接触,都在80度的热水中,白磷燃烧了,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的燃烧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蜡烛燃烧有氧气参加,同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没有密封,故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掉的蜡烛质量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总质量,故燃烧掉的蜡烛质量小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总质量。故答案为:(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2:1;(3)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不能;小于。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17分)2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1)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向Y型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关闭弹簧夹。然后将Y型管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白磷熄灭的原因是装置内的氧气被耗尽。(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已知Y型管的容积是6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12mL。【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装置内的氧气被耗尽;(2)12。【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2)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来分析。【解答】解:(1)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向Y型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关闭弹簧夹。然后将Y型管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白磷熄灭的原因是装置内的氧气被耗尽;故答案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装置内的氧气被耗尽;(2)因为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约占,足量的白磷燃烧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氧气的体积为60mL×=12mL,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量筒内的水会进入Y型管,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因此量筒中的水减少了12mL;故答案为:12。29.燃料是重要的能源。(1)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重约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