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习资料: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提要归纳_第1页
医学学习资料: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提要归纳_第2页
医学学习资料: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提要归纳_第3页
医学学习资料: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提要归纳_第4页
医学学习资料: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提要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教学内容提要

(一)水、钠代谢障碍

1.正常水、钠代谢

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根据体液容量或血钠浓度来分类: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和正常血钠性水过多(水肿)的概念。

3.低钠血症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1)概念(又称低渗性脱水):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

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细胞外液量的减少。2)原因

与机制:常见的原因是肾内、肾外丢失大量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理不当所致。3)对机体的影响:①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②血浆渗透压降

低,无口渴感;③明显失水体征;④经肾失钠的低钠血症患者,尿钠增多。肾外

因素所致者,尿钠含量减少。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原发病;输入等渗或

2/3张盐溶液。

(2)高容量血性低钠血症:1)概念(又称水中毒):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

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被称为高容量性

低钠血症。2)原因与机制:多见于急性肾功能不全而又输液不当的病人。3)对

机体的影响:①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②细胞内水肿;③中枢神经系统症

状;④早期尿量增加(肾功能障碍者例外),尿比重下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

础:防治原发病;轻症暂停给水,重症给予强利尿剂(渗透性利尿剂或速尿)。

(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1)概念。2)原因与机制:主要见于ADH分泌异常

综合征。3)对机体的影响:轻度无明显影响,严重患者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障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高钠血症

(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1)概念(又称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

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2)原因与机制:饮水不足,失水过

多。3)对机体的影响:①口渴;②尿少而相对密度高(尿崩症患者除外);③细

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这三方面反应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有所回降,也使脱水早

期血容量不容易降低到发生休克的程度。④严重患者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障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原发病;补水为主,适当补充Na+、K+o

(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1)概念。2)原因与机制:盐摄入过多或盐中毒。

3)对机体的影响: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高渗,液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导致

细胞脱水,严重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1)概念。2)原因与机制:可能为下丘脑的病变引

起的原发性高钠血症。3)对机体的影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水肿

(1)水肿的概念:1)概念一一过多的(等渗性)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积聚称为水肿或积水。2)分类: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

(2)水肿的发病机制包括两方面: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可由毛细血

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引

起。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一一钠、水潴留:可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

重吸收钠水增多以及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引起。

(3)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1)水肿液的性状:水肿液根据蛋白含量

的不同可分为漏出液与渗出液;2)水肿的器官和组织及分布特点;3)水肿对机

体的影响(可认为有利也有弊)。

(二)正常钾代谢及钾代谢障碍

1.正常钾代谢

2.钾代谢障碍

(1)低钾血症:1)概念: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2)原因和机制:①摄入不足;②钾的丢失过多,这是缺钾和低钾血症的主要

原因,包括经肾失钾(成人最多见)、经肾外途径丢失钾(经胃肠道丢失消化液是

临床上尤其是小儿常见的缺钾原因、经皮肤大量失钾见于过量发汗时);③钾的跨

细胞分布异常即钾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

3)对机体的影响:与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①对心脏的影响:低钾血症对

心肌功能损害较典型的表现为心律失常(轻度时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早

搏,重度可致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和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

增加;②对神经肌肉的影响(骨骼肌:当血清钾低于3mmol/L时即可出现四肢软

弱无力,重者因超极化阻滞而出现肌麻痹;胃肠平滑肌:出现平滑肌收缩无力,

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③与细胞代谢障碍有关的损害;④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易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原发病;缺钾时的补钾原则:尽量口服;有必

要静脉补钾时,每天尿量必须在500ml以上并严格掌握补钾总量、速度和持续时

间,经常监测血钾和心电图变化。

(2)高钾血症:

1)概念: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

2)原因和机制:①肾排钾障碍:是引起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②钾的跨细

胞分布异常(细胞内钾移出);③钾摄入过多:静脉途径输钾过快或浓度过高,特

别是肾功能低下时才会引起高钾血症;④假性高钾血症。

3)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因膜电位异常引发的障碍。①对心脏的影响:

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明显的心脏毒性作用,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对

病人威胁最大、特别危险的是心室纤颤和心搏骤停。②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轻度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重度高钾血症时可发生迟缓性麻痹。③对酸

碱平衡的影响,易诱发代谢性酸中毒。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原发病;血钾过高时常需紧急处理。

二、教学内容示意图及归纳

(-)高渗性脱水的原因和机制示意图

水源断绝不能或不会饮水

单纯失水(经肺)>---------->高渗性脱水

丧失低渗液(经消化道、出汗、渗透性利尿)!

渴感丧失

(二)高渗性脱水的病理生理变化示意图

(三)低渗性脱水的原因和机制示意图

血容量减少后肾脏重吸收水增多

肾外性原因一-丢失等渗或低渗性体液

►>低渗性脱水

肾性原因一-►经肾失钠或同时失水过多一

治疗上只补水而未注意补钠

(四)低渗性脱水的病理生理变化示意图

组织间液

水进入细胞

细胞水肿

(五)三种类型脱水特点的比较归纳

表:三种类型脱水特点的比较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低容量性钠水等比例

习惯名称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原因失水〈失钠失水〉失钠等渗必体液大量丢

血清钠浓度(mmol/L)<130>150130~150

血浆渗透压(mmol/L)<280>310280〜310

主要失液部位细胞外液(细胞间液)细胞内液细胞内、外液

口渴早期无,重度脱水者明显有时有

外周衰竭早期可发生轻症无早期不明显

脱水体征明显早期不明显明显

血压易降低正常f重症者易降低

尿量正常一重症者减少减少减少

尿氯化钠极少或无正常一重症者减少

治疗*先补2份盐水先补2份糖水先补1份盐水

再补1份糖水再补1份盐水再补1份糖水

(六)水肿的原因和机制归纳

因素机制举例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微动脉扩张炎性水肿

压t静脉回流受阻右心衰竭

局部性因素: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蛋白质合成1营养不良、肝硬化

血管内外液

蛋白质丧失过多肾病综合征

体交换失衡1

蛋白质分解代谢t恶性肿瘤、慢性感染

一组织液

③微血管壁通透性

生成大于回烧伤、尊麻疹

流f

④淋巴回流受阻丝虫病、恶性肿瘤

①肾小球滤过率1广泛肾小球病变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心

有效循环血量明显

1

全身性因素:②肾血流重新分配分布到肾髓质血量

体内外液体t,而分布到皮质有效循血量!时

交换失衡血流量1

----钠、水③近曲小管重吸收肾小球滤过分数t心衰、肾病综合征有效

潴留钠、水t利钠激素分泌1循环血量1时

④远曲小和和集合醛固酮分泌t肝硬化、心衰

管重吸收钠、水t醛固酮灭活1肝硬化

ADH分泌t心衰

(七)低钾血症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归纳

‘四肢无力、软瘫

碱中毒r

应用胰岛素、舒喘咛神经<呼吸肌麻痹一呼吸障碍

肌肉'

跨膜移入或输入葡萄糖过多胃肠蠕动减弱、麻痹一厌食

胞内莱些毒物(钢中毒)恶心、麻痹性肠梗阻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r期前收缩

“胃肠道梗阴心律失常1心动过速

摄入不足<〔心室颤动

胃肠手术后禁食

低钾血症

「某些利尿剂y7心脏,T波压低增寒风

经肾J肾小管病变

血管U波增高

丢失]醛固酮增多心电图JS-T段压低

〔镁丢失

QRS波增宽

丢失过冢1血压降低

经肖呕吐、腹泻中枢.精神萎靡、倦怠

化道胃肠减压

J神经一重者:嗜睡、昏迷

丢失〔肠瘦

肾脏一一肾小管变性、低浓度尿

1大量出汗7"弋谢性酸中毒

(八)高钾血症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归纳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轻“肌肉震颤

V

肾脏排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神经度感觉异常

钾减少继发性醛固酮不足肌肉重"四肢无力、软瘫

度Y

长期使用潴钾类利尿剂一呼吸肌麻痹

‘酸中毒时K-K+交换<心律“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

>高钾血症1失露

胰岛素分泌不足、停搏;心室颤动

'>5.5mmol/L)心

细胞内P受体阻滞剂'P波压低、增宽或消失

钾外移大量溶血、严重创伤脏|心P-R间期延长

严重组织缺氧电《R波压低

<高钾性周期性麻痹<图T波高耸

输钾过「输含钾溶液过多过快、QRS波增宽

1代谢性酸中毒

多过快'-输大量库存过久的血)

(九)钾代谢紊乱时心肌电生理变化

低钾血症(三高一低)高钾血症(三低半高)

心肌特性机制心肌特性机制

兴奋性ffK+]e1一心肌细胞膜对钾兴奋性tfK+]et一心肌细胞Em负值

的通透性(电导)1f心肌或J减小fEnrEt间距缩小一兴

细胞End(负值减小)、Em奋性在轻度高钾时增高,重

Et间距缩小f兴奋性t度高钾时降低

传导性1Em1和Em-Et间距缩小一0传导性1Em-Et间距缩小一0期除极化

期除极化时Na卡内流的速时Na卡内流的速度和数量

度和数量1一兴奋扩布减1一兴奋扩布减慢一传导

慢一传导性1性1

自律性f[K+]e1-自律细胞膜对K+自律性1[K+]et一自律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1—4期K+外流的通透性t-4期K+外流

减少,Na"或Ca?+内流增加增加一心肌自律细胞自动除

一心肌自律细胞自动除极加极减慢f自律性1

快->自律性t

收缩性t[K+]eIf2期Ca时内流加收缩性1FK+]e1-2期C产内流减少

速f心肌细胞内Ca2+tff心肌细胞内Ca+1-

心肌收缩性t心肌收缩性;

第二讲酸、碱平衡紊乱

一、教学内容提要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及稳态

体液中挥发酸、固定酸的概念,主要来源,正常成人的日产量;体液中碱的

来源。

机体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机制①血液的缓冲作用:血液缓冲系统的组成,碳

酸氢盐缓冲系统和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碳酸氯盐缓冲系统的重要性;

②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控制挥发酸的排出起

调节作用,中枢及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不同的刺激因素的敏感性、及这些因素影响

延髓呼吸中枢兴奋性从而反馈调节肺泡通气量的机制;③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

作用:肾小管的泌H+和重吸收HC03的作用、对碱性磷酸盐的酸化作用及排NH4+

作用;④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细胞内外离子的交换。其他方面的

调节。四种调节机制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别。

(三)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PH和H+浓度、PaC02、AB和SB、BB、BE及AG的定义、正常值及其变化的意

义。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

(四)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分类(AG增高型和AG正常型)、机体的代偿调

节、对机体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防治的病理生

理基础。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和反常性酸性尿概念及机制。

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分类(急性和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机体的代偿

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肺性脑病的概念。

代谢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分类(盐水反应性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机体

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浓缩性碱中毒和反常性酸性

尿的概念及机制。

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分类(急性和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机体的代偿

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混合性酸碱失衡的主要类型(双重性和三重性酸碱失衡及其分类),其中各类

型的常见原因和特点。酸碱图的要领及用法。

(六)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方法

(1)根据pH值与酎浓度判断酸碱失衡的性质(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和程

度(是代偿性的还是失代偿性的);

(2)根据病史判断酸碱失衡的原发因素;

(3)根据代偿调节规律判断是单纯性的还是混合性的酸碱失衡;

(4)根据AG值升高与否判断代谢性酸中毒还是混性酸碱失衡。单纯性酸碱

平衡紊乱时,机体代偿调节的规律包括一定的方向性、一定的代偿范围及有代偿

极限。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代偿预计公式。

二、教学内容示意图及归纳

(-)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归纳

部位调节机制特点

缓冲作用

①HA+HC03'A+H2c03,使PH不

作用快;但数量有限;

细胞外液致明显下降;

不持久;不彻底

②消耗了HC03-

③酸根(A-堆积)

控制C02的排出量

肺(通过呼吸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作用快;效能高,但不持久

控,调节挥发酸的排出量)

通过离子交换及缓冲作用

①组织细胞:H-K+交换

②红细胞:交换;

③骨细胞:时,H进入骨细作用较大;但易导致血钾、钙、氯的

细胞细胞

胞,易引起脱钙、溶骨;改变

④肾小管上皮细胞:

Na卡--交换、两者有竞争

Na+-hT交换上性抑制作用

重吸收碱---HC03

肾脏排H+(通过排广,起到排酸保碱、作用强大、持久而彻底;但较缓慢

促进泌氨和酸化尿等作用)

(-)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归纳

指标反映的性质正常值临床意义

<7.35:酸血症(失代偿性酸中毒)

代谢因素/7.35-7.45

PH值>7.35:碱血症(失代偿性碱中毒)

呼吸因素(7.4)

正常范围:正常或代偿

4.389-6.118>6,118kPa(46mmHg):肺泡通气不足(C02

动脉血C02(5.32)kPa潴留)见于呼酸(或代偿后代碱)

呼吸因素

分压(PaC02)33-46<4.389kPa(33mmHg):肺泡通气过度(C02

(40)mmHg排出过多),见于呼碱(或代偿后代酸)

SBt:代碱

SB|:代酸

标准碳酸氢盐22-27ABt,AB>SB:C02潴留(见于呼酸或代

(SB)与实际碳代谢因素(24)mmol/L偿后代碱)

酸氢盐(AB)AB二SBAB1,AB<SB:C02排出过多(见于呼碱

或代偿后呼酸)

ABt,SBt:代碱或代偿后呼酸

缓冲碱45-55BB1:代酸

代谢因素

(BB)mmol/LBBt:代碱

碱剩余(0±3)正值:代碱或代偿后呼酸

代谢因素

(BE)mmol/L负值:代酸或代偿后呼碱

AGtUAt(或UC1):代酸

阴离子间隙(12±2)

代谢因素AG1UA1(或UCt):低血浆蛋白

(AG)mmol/L

血症时可见AG1

(三)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及类型归纳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分类原因分类原因

①胃肠道丢失11+过多:

①乳酸酸中毒:乳酸;呕吐或胃管引流;

②酮症酸中毒:羟丁酸;②C1-摄入不足;

AG增高型

③肾功能衰竭:硫酸、尿酸、③低氯性碱中毒

(正常血对氯反应

磷酸、马尿酸排出减少;•长期应用速尿、利尿酸

氯性酸中性碱中毒

④摄入过多不含氯的成酸性•应用汞撒利(Nacl丢

毒)

物质,如水杨酸等失)

⑤大量横纹肌溶解•大量丧失胃液f继发性

醛固酮分泌增多

①消化道丢失HC03-,如腹泻;

②肾丢失HC03-,如n型(近①全身性水肿

端)肾小管酸中毒②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分

③肾功能紊乱,如某些肾功能泌过多;

AG正常型衰竭,低醛固酮症(IV型肾③严重低钾血症;

对氯无反应

(高血氯小管酸中毒)和I型(远端)④碱性物质输入过多

性碱中毒

性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等•HC03-摄入过多

④摄入过多含氯的成酸性物•大量输入库存血液

质,如氯化核;•浓缩性碱中毒

⑤某些酮症酸中毒(尤其是用

胰岛素治疗的病例)

(四)酸中毒时的代偿调节归纳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原发特点[HCS-]1,BB1,SB1,AB1,BE(-)t[HC03-]t,PaC02t,AB>SB

严重急性发病进常为失代偿;血

血液缓冲作用HA+HC03,A-+H2c03-CO2+H2O浆蛋白缓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缓冲对及C「转称作用

不能有效代偿

肺呼吸调节呼吸加深加快,C02排出增加

细胞外H'内移fH:KPr/K2P04fK“+HPr/

细胞内缓冲同左

KH2P04~*K+外移,血K+浓度t

肾性原因发生的代酸及急性呼酸常无代

偿;肾能代偿时:碳酸好酶活性增高,H+

肾脏代偿调节同左

排出增加,分泌NH3及排出NH4+增多,

HC03-重吸收增多;K卡由肾排出减少

J-

骨骼代偿Ca3(P04)2+4Hf3Ca+2H2P04

代偿结果PaC02I,[HC03']逐渐恢复BBt,SBt,ABt,BE(+)t

(五)碱中毒时的代偿调节归纳

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HC03-]1,PaC021,AB<SB

原发特点[HCOr]t,BBt,SBf,ABt-BE(+)t

对碱中毒作用小:OH+H2CO3(HPr)-HC03-HC03-进入红细胞;C02弥散进入

血液缓冲作用

(Pr-)+H2O血浆HO^+HBuf-H2c03+Bu/

血液PHI([H+]I)f呼吸变浅变慢->C02代偿作用弱或无

肺呼吸调节

排出减少fPaC02t

细胞内1广外移,K+转移进入细胞,血K+同左

细胞内缓冲降低,氧离曲线左移,细胞糖酵解增强,

乳酸增多,提供H+

CA、谷氨酰胺酶、氨基酸转氨酸活性降低:同左

_1-_

肾脏代偿调节产H泌NH3减少;肾排HC03t,尿滴定

酸(H2P04)及NHJ减少;K+由肾排出增加

代偿结果血[H2c03]t,[HCO3c有所恢复慢性呼碱:BB和SBI,BE(-)t

(六)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归纳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乏力、知觉迟钝、嗜睡、昏迷急性呼酸,C02进入中枢t,中

枢PH1,引起肺性脑病:脑血

管扩张,脑血流增国一脑压t,

头痛,精神症状;PaC02>10.7kPa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f呼吸抑制

中枢PH1:生物氧化酶活力3,同左

ATP合成1,脑组织供能1,谷氨

酸脱竣酶(PH6.5)活力t,Y氨

基丁酸生成t

水电解质平衡易引起血[K+]t同左

严重酸中毒引起心律失常、心收

缩力1;周围血管扩张一低血压

*高K+血症:易致心得失常

*心肌内H+t,使Ca?+内流、内

心血管系统质网释放及与钙结合亚单位结同左

合障碍

*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

降低,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

开放增多

慢性肾功能不全一慢性彳弋谢性酸中毒

骨骼系统同左

小儿:佝楼病;成人:骨软化症

(七)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归纳

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躁动不安,神经错乱,澹妄急性呼碱PaC021,脑血管收缩

致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

氧离曲线左移、Khb02不易释放同左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02,中枢对02敏感,缺02明显;

Y氨基丁酸转氨酶活力t(PH8.2),

谷氨酸脱竣酶活性1;Y氨基丁

酸含量减少,抑制作用减弱

PHt,血浆游离[Ca为1,且中

枢丫氨基丁酸1,使神经肌肉

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同左

应激性t,有手足搐搦或惊厥,

且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低/血症(可引起肌无力、麻痹;纠

水电解质平衡正血产,症状可改变)同左

低钾血症心肌兴奋性t;自率性t;

心血管系统传导性1;U攵缩性先增高后降低,易同左

致心律失常

第三讲急性肾功能不全

一、教学内容提要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类型:根据解剖部位,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

因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根据临床表现,可将急性(肾性)肾功能

不全分为少尿型和多尿型两型。

(三)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大体为分

三阶段: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少尿的发病机制:肾缺血、肾小管阻塞和肾

小管原尿反漏;少尿期的代谢紊乱: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中毒和高钾血

症;少尿期肾组织受损细胞有肾小管细胞、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少尿期肾组织

细胞受损的机制为ATP产生减少及Na+-K+-ATP酶活性降低、自由基产生增多与清

除减少、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减少、磷脂酶活性增高。

(四)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病情严重程度较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轻,病程相对较短,并发症较少,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

时,可转化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五)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原发病,消除导致或加重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因素;对有透析指征者及早透析,无透析指征者可采取控制水

钠摄入、处理高钾血症、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控制氮质血症和防治感染等对症处

理措施。

肾脏是重要的排泄与内分泌器官。它通过泌尿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

质与酸碱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其内分泌功能又与机体的许多代谢功能密

切相关。当肾功能出现轻度障碍时,机体将进行代偿,内环境尚能保持恒定。当

肾脏功能严重障碍时,机体内环境就不能保持恒定而出现紊乱,其主要表现为代

谢产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此时肾脏泌尿功能的障碍的表现为

尿的质与量的异常。可以认为,内环境紊乱的出现是肾功能不全的重要标志。尿

的质与量的异常是肾功能不全的重要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常使用的“肾功能衰竭”

是指肾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而肾功能不全是指病情由轻到重,从代偿到失代偿

的全过程,但在临床应用中这二者往往属于同一概念而不加区别。

二、教学内容示意图及归纳

(-)肾功能及肾功能障碍归纳:

肾功能肾功能障碍

1.排除体内的代谢产物和废物;1.氮质血症、尿毒症

2.调节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2.水中毒、水肿;低血压、休克及Na'、

3.调节酸碱平衡;/、Ca?+、p2+紊乱

4.内分泌功能:肾素、前列腺素3.代谢性酸中毒、

促红细胞生成素,1.25-(0H)2-VitD34.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病

(二)急性肾衰的原因和机制示意图:

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

(三)功能性肾衰的原因和机制示意图:

肾前性因素

休克的原因(失血、失液、感染、急性心衰、

严重过敏反应)和其他(肝肾综合征)

ADHt<---------------------有效循环血量I-----------------►醛固酮t

血压降低

/\

肾灌流压I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I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I

GFRI

I

尿量II

-----------------------------------------------------------►◄-----------------------------------------------------------------

(四)器质性肾衰的原因和机制示意图:

肾缺血、肾毒物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脏血液灌流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管重吸收Na盐I

(肾近|曲小管髓神)

原尿回漏管型形成肾小球有效滤过压I远曲小管原尿Na卡含量t

致密斑Na卡感受器兴奋

RAS活性t

(五)功能性肾衰和器质性肾衰的鉴别归纳

器质性肾衰

功能性肾衰

(急性肾小管坏死)

尿液性质

尿相对密度>1.020<1.015

尿渗透压>500mmol/L<400mmol/L

尿钠<20mmol/L>40mmol/L

尿肌酊/血肌酎>40<20

肾衰指数<1>2

钠排泄分数<1>2

尿常规正常蛋白尿、管型、红细胞和白细胞

治疗与反应*应迅速补充血容量,使肾血流恢复,GFRt需严格控制补液量,量出而入

补液后尿量迅速增多,病情明显好转补液后尿量仍继续减少,甚至

使病情恶化

[注]肾衰指数=尿钠/(尿肌酎/血肌酎);钠排泄分数=(尿钠/血钠)X100/(尿肌酊7血肝酎)

*上述尿液的指标常作为肾前性少尿和ATN的鉴别,但在实际应用中凡患者经利尿剂、高渗

药物治疗后,这些指数常不可靠,故仅作为辅助诊断参考。但适量补液后观察尿量是否增多则

是较实用、可靠的鉴别方法。如补液后尿量迅速增多,为功能性肾衰;反之,如补液后尿量仍

持续减少,则为器质性肾衰。

(六)少尿型急性肾衰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归纳

项目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①突然少尿、等渗尿

②氮质血症、高血钾、酸

①多尿、等渗尿;

中毒、低血钙、高血磷、①体内代谢紊乱

临床②代谢紊乱逐渐缓角;

高血镁、低蛋白血症;已恢复,临床症

③易发生水、电解质负

③各系统:心律失常、心状消失;

平衡;

衰、高血压,意识障碍、②尿量逐渐恢复

表现④感染、胃肠出血、心

抽搐、嗜睡、昏迷;消化正常

功能障碍可陆出现

系统症状,溶血、贫血、

出血倾向,易并发感染

①肾缺血、GFR1;①GFR逐渐恢复

②肾小管重吸收能力1,②肾小管上皮再生,

病理学GFR及肾小管重

可发生坏死;③在少尿期滞留的尿素

吸收功能逐渐恢

③肾内及血浆中肾素活性等渗出一渗透性利尿;

特点复

f④肾小管阻塞解除,间

质水肿消退

第四讲发热

一、教学内容提要

(-)概述

体温的相对稳定及中枢调控。发热的定义。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升高

的类型:生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后者包括调节性体温升高与非调节

性体温升高)。发热与体温升高的关系,发热与过热的区别。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

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

(二)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发热激活物以称内生致热原(EP)诱导物,是引起发热的病因。分为:

(1)外致热原:是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和疟

原虫等病原体(作为致热原的物质可以是病原体整体、也可以是病原体的结构部

分、代谢产物或毒素),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革兰阴性菌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

(LPS),也称内毒素(ET);(2)体内产物: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2.内生致热原是由发热激活物诱导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

高的物质。(1)EP的种类:有白细胞介素T(ILT)、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

素(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2)EP的产生和释放。产EP细胞主要是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LPS可通过

CD14分子的介导激活产EP细胞。

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控制(1)体温调节中枢:现倾向于认为发热时的体

温调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是正、负调节中枢构成

的复杂的功能系统;(2)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是指血液循环中的已产生的

EP能否或怎样进入脑内。可能存在:1)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2)通过终板血

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3)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

号等途径;(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EP进入脑内仍非引起调定点上升的最终物质,

EP尚须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后者包括:1)正调节介质

(PGE、Na+/Ca?+比值、cAMP\CRH\NO等):2)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即AVP、

黑素细胞刺激素即a-MSH、脂皮质蛋白T即Lipocortin-1等);(4)体温调节的

方式及发热的时相:体温调定点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总体过

程。与此总体过程相应,发热所经历的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这

三个时相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热代谢特点。

(三)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1.物质代谢的变化机体出现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和对维生

素代谢需求的增加以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般认为,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

加18次/min,或体温每升高IF,心率约增加10次/min;(3)呼吸系统功能改变;

(4)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3.防御功能的改变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是利弊并存。(1)抗感染

能力的改变;(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3)急性期反应。

(四)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治疗原发病

2.发热的一般处理对于一般发热的病例可不急于解热的原因。

3.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对于高热(>40℃)患者,尤其是达到41℃

以上者应及时解热,避免引起中枢神经细胞和心脏的严重损害。小儿高热,应及

早预防高热惊厥;(2)发热可加重心脏负担,故对心脏病患者及有潜在心肌损害

者应及早解热;(3)对妊娠早期妇女,发热有致畸危险,对妊娠中、晚期妇女,

发热加重心脏负担,且有诱发心力衰竭的危险。

4.解热措施

二、教学内容示意图及归纳

(-)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控制系统)(受控系统)(受控对象)

r骨骼肌

厂产热装置

、肝脏等深—*体温

体温下丘脑部

调定点体温调节温

中枢r皮肤血管度

「散热装置.--干扰

I汗腺

温度感受装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