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第一节杨朔、秦牧等人的散文第二节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2概要3第一节杨朔、秦牧等人的散文一、杨朔

杨朔可能是最为当代中国人熟知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被选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得到相当普遍的阅读。由于

作家长期创作小说和通讯的艺术惯性,在他的散文

创作中,除了刻意追求鲜明的“诗化”特征外,也

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小说化”和“通讯化”的艺术

痕迹。虽然杨朔“诗+小说+通讯”的散文模式并

不完全迎合纯粹的艺术散文抒情性的审美标准,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特的政治文艺背景下能够做到

重视散文的审美规范,却是需要敢于探索的艺术勇气的。45作家小传:杨朔:“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字莹叔,山东蓬莱人,曾长期深入部队、矿山、农村等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多行业多角度地体验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作家亲自奔赴朝鲜战场感受火热的战争场面和志愿军战士英勇的斗争精神,写作了曾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小说创作重要收获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和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生活的散文通讯报告集《潼关之夜》《铁骑兵》《鸭绿江南北》《万古青春》等。杨朔一生创作成就突出,散文最为突出。在艺术散文的创作上,《香山红叶》是杨朔由通讯特写走向抒情散文的标志,作家大力倡导“以诗为文”的创作主张,自称“自有诗心如火烈”(《雨夜遣怀》),在其散文创作中也不断融入诗的意境,《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都是“诗意散文”的代表。杨朔的散文充满革命激情,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含蓄,极富诗意,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作品。6

杨朔的散文创作未能摆脱十七年散文那种高度统一的颂歌式表现模式,但他同时也注重散文自身的艺术表现规律,有很明确的自我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通过个人散文创作实践总结出经验,逐渐建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第一,散文的主题设置上,杨朔开创了一种“自我置换”的散文模式,这是作家的小说、通讯创作经验沉淀的突出体现。不同于传统散文对“自我”内在心灵、性情的抒写,“普通劳动者”成为散文的主角,实现了由主体向客体、由自我向他者、由个体向整体的主题置换。作为一名时代的歌者,杨朔努力追寻着时代的足音,努力以他的文字歌唱伟大时代,多视角地表现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斗争的火热生活。杨朔的散文创作通常采用一方面选取各种“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表现时代的激流和新社会的新风貌,另一方面又真实可信地勾画出旧时代苦难生活的情景,在鲜明的对比中向读者展示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第二,在意境美感上提出“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开阔的审美视野要求作家对于散文自身的艺术表现规律、创作技法和美感体现倾注更多的关注和思考。1959年他的“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论断明确地提出了“诗化散文”或者说“诗体散文”的艺术主张。杨朔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杨朔所讲求的“诗意”,体现在古典诗词文化元素的大量介入,谋篇布局讲究寓情于景、借物咏怀,营造诗一般蕴藉含蓄的审美境界。见微知著的艺术构思作为古典美学的重要创作原则,在杨朔的散文中运用自如。7第三,“园林风格”的行文模式。杨朔散文的“诗情画意”还体现在其张弛适度的局势设置上,杨朔热衷于调动文字营造疏密有序、峰回路转的艺术效果,恰恰与建筑上曲径通幽、流连婉转的苏州园林颇为相似。杨朔散文熟练地运用“转弯艺术”,开篇不着痕迹设置悬念;在层层递进、逻辑井然间突然引出隐藏幕后的叙述对象,点明主题;结尾点题并提炼升华文章的主题精神。作家极其关注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开头有如鲜花含露,令人一见钟情;结尾有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89知识链接:教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iàoyù。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10二、秦牧

秦牧(1919—1993),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1932年回国后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多种职务。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抗战时期从事杂文创作,194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秦牧杂文》收入作家1943年至1944年的杂文作品,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他的创作成果丰厚,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等,文艺散论集《艺海拾贝》,童话故事集《巨手》,长篇小说《愤怒的海》,中篇小说《黄金海岸》等;新时期秦牧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文艺散论,最能体现作家散文成就的作品集是1978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河浪花集》。

秦牧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经久耐读,被誉为“散文一绝”。此外,在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方面他都有著作问世,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秦牧根据多年的散文创作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首先,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秦牧散文的基本特色。秦牧最初是以杂文家身份步入文坛的,所以在其散文创作中始终执着于散文的知识性。秦牧的散文无法贴切地划分为知识小品文还是抒情散文,更多的是二者兼而有之。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提炼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材料,天马行空地津津乐道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趣谈、逸闻传说,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乡俗风物,以此阐释主题思想,达到融会贯通。11其次,秦牧的散文“形散”而“神聚”,也就是体现了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基本特征。虽然秦牧在其一篇题为《散文领域——海阔天空》的学术论文中大力倡导“大散文”的理论观点,强调当代散文的一种突破性,竭力做到旁征博引,然而繁多的材料却能处处紧扣“中心”,杂而不乱,真正做到寓控制于放纵之中,正如翱翔天际的风筝始终牵引在放者的手中,这根线从看似庞杂的材料中寻到相通之处进而将其牵引在一起。《社稷坛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大开大阖、思接千古,如五色土的历史缘由、屈原等千百年来思想者的不断探求……看似天马行空、纷繁芜杂,但多条思索的纹路统一于一条抒情主线周围。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为线索贯穿全篇,松弛得宜,聚放自如,形成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散文风格。在叙事过程中夹叙夹议,运笔轻重浓淡、参差有别,在大起大落的变化中整合结构以实现形神的统一。作者把美丽的幻想与深刻的分析结合起来,情理交融,使想象的境界臻于深邃悠远,发人深省,启人深思。12

最后,秦牧的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妙语连珠,流露出浓厚的情趣性和平民化色彩,营造出亲切的氛围。研究者将秦牧散文特有的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归纳为“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社稷坛抒情》在语言表达上自然率直、富有情趣,作者如同与读者一起徜徉散步在中山公园,一起登上社稷坛,无拘无束地尽情倾吐自我的内心感受,语言虽朴素却不乏文采。全文在平易亲切的絮谈之中,时有妙语、警句和精彩的比喻点缀其间,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秦牧提出的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创作主张,在理论和创作上给当代散文界带来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充实了当代散文创作理论的建构。13三、刘白羽

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部队作家,与杨朔、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在小说、散文两方面均有建树。刘白羽的散文创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36年至1958年是刘白羽散文创作的早期阶段,以通讯、速写成就最高,代表作有单篇散文《关于长城的回忆》、《从黄昏到夜晚》、《横断中原》,通讯报告集《游击中间》、《环行东北》和《延安生活》等。其中出版于1946年的《延安生活》中的七篇作品较早地报道了革命圣地延安的新面貌新生活,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散文集《为祖国而战》、《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等,体现了刘白羽部队作家的本色;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题材的有散文集《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平明小札》等,享有极高声誉。第二个阶段是1959年以后,1959年《日出》的发表标志着他由“战地通讯”向“抒情散文”的根本性转变。《芳草集》、《海天集》、《秋阳集》等先后问世,表明了他对散文创作的不懈追求。14

刘白羽在创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首先,他注重题材的选取。他喜欢选取长江黄河、高山长城和勇猛的进军等气魄宏大的抒情意象,进而表现出立意深远、格调高亢、具有炽热的时代气息的散文风貌。

其次,作为一名部队作家,刘白羽散文的政治色彩比其他作家表现得更为浓厚强烈,他坦率而忠实地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变革的社会风貌,讴歌伟大的时代精神。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征,也是给读者最初的感性印象。他的散文同时体现出一种哲学思索的模式,即借助于光明壮美、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意义的事物景观,展开对比联想,从而引导读者对生活的赞美、对祖国的歌颂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索。

再次,刘白羽倡导作家应该以全部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斗争中去,强调与时代紧密结合,主张“抒人民之情、抒革命之情、抒时代之情”,使其成为“战斗生活的号角”“壮丽生活的赞歌”,在内容表达上注重战士“豪情”的抒发,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阳刚之气。最后,在语言上刘白羽主张用“壮美”的文风配合“壮美”的时代精神,留下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鲜明印记。他的散文代表作《日出》《长江三日》等都鲜明地体现了以上特点。15

此外,吴伯箫、曹靖华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教育家、散文家。出版有散文集《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他的散文中写得最好的是一组延安生活“回忆”之作,如《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四篇作品分别从衣、食、住和精神生活方面对延安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回忆。吴伯箫善于运用所谓“轮辐向心”的写法,即围绕中心,方方面面,滴水不漏,文章好似一个圆轮,既“严”且“圆”,面面俱到。吴伯箫的“状物”散文对传统而言是一个新的高峰,对当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16

曹靖华(1897—1987),河南卢氏人,当代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出版有散文集《花》《春城飞花》《飞花集》等。其中,《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三五年是多久》《小米的回忆》等是曹靖华散文的名篇。曹靖华作为翻译大家,中文、外语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对文字十分讲究,是一位严格的“文体家”。他转引一位外国作家的话说:“语调,这就是旋律。”“旋律,这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他在寻求汉语文章的“旋律”、探索散文创作的“音乐化”上做出了执着的努力,有意识地追求篇章布局上的复沓、回环,造句时的骈散结合,语言上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等艺术品格和审美效果。1718第二节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十七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期间曾出现过两次报告文学创作热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许多老作家如巴金、刘白羽、魏巍、杨朔、靳以等都亲自奔赴朝鲜前线,以极大的爱国激情创作了许多文情并茂、真切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共同反映了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国际共产主义感情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二次热潮出现于60年代,涌现了一批影响很大的优秀作品,如《向秀丽》(郁茹)、《英雄列车》(郭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王石、房树民)、《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郭小川)、《红桃是怎么开的?》(魏钢焰)、《大庆“王铁人”》(西虹)、《祁连山下》(徐迟)、《小丫扛大旗》(黄宗英)等。

当然,十七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也存在着一些时代局限性。由于50年代末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上“左”倾文艺思想的干扰愈演愈烈,报告文学自身的战斗特质还未完全地发挥出来,在创作上普遍存在主题单一、缺少艺术个性、对社会生活反映得不够深入等问题,某些作品甚至因过度追求功利目的而背离了报告文学最根本的真实性原则。19

一、魏巍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长期的军旅生活,不仅加深了他对生活、生命的历史理解,也形成了他特有的创作敏感和创作心理,他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实地采访,写作的文艺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确立了他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的崇高地位。魏巍的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通讯+散文”的道路,他的散文时代感强,激情洋溢而又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除《谁是最可爱的人》外,《依依惜别的深情》、《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我的老师》、《路标》、《怀仁堂随笔》、《春天漫笔》等也是魏巍的“通讯化散文”名篇。20

魏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

首先,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高度讴歌了志愿军指战员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尚时代精神。作者善于从普通革命战士的行为和言论中,敏锐地发现闪光的宝贵精神,发掘他们丰富火热的内心世界,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烈而悲壮的战斗背景中,寻找他们创造英雄业绩的力量所在。

其次,高度的典型化原则是魏巍报告文学作品在选择和组织材料上的重要特点。作者在大量素材中精选、提炼出最能体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并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实现典型化的表现。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精心选取了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感人至深的生活和战斗片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品格。

最后,以抒情性的议论来推动作品的情节展开和思想深化,是魏巍作品的又一特点。魏巍的作品中饱含着诗情的语言、炽热奔放的抒情气势,具有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具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抒情文笔,赞美那些为了祖国、为了和平而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诗化的语言以汹涌的感情摇撼读者的心灵,造成了强大的情感冲击。21

二、穆青

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雁翎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合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合作)等。

创作于1966年2月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报告了焦裕禄于1962年冬至1964年5月14日在兰考的奋斗事迹,从正面热烈讴歌了焦裕禄极具特定时代特征的人格和精神。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把人与事、情与理等许多复杂的关系处理得周密严谨,并没有回避当时的困难和矛盾,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情况。文章敢于触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注重将典型人物的塑造与记叙、抒情、议论等创作手法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2223

从思想意义上说,焦裕禄是迄今为止新中国报告文学中塑造得最完整、最丰满的共产党员形象,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尚美德和优秀作风。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语言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这也是使焦裕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并深深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华丽文采,也没有佶屈聱牙的字眼,更没有普通老百姓不习惯的欧化句式。它凭着简洁、朴素、自然、明晓的叙述和人物语言,用白描的手法状物写人,字字句句渗入人们的心田,使读者深刻地牢牢记住人物。一些采自人民口头的亲切平易的语言,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等最容易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另外一些例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等语言,闪耀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传播开去并一再被人们引用。思考题1.杨朔大力倡导“以诗为文”,且自称“自有诗心如火烈”,请说明他在创作中是如何实现“诗化散文”这一艺术主张的。2.《社稷坛抒情》是如何体现秦牧散文集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特色的?3.刘白羽的散文是从“急凭战火草捷报,静听鼓角下敌营”的“战地通讯”中蜕变而来的,请简要分析他在散文创作中形成了怎样的艺术个性。4.《谁是最可爱的人》体现出魏巍报告文学创作的哪些独特审美追求?24延展阅读1.杨朔提出“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大力实践,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杨朔精心营造的诗意盎然的散文世界:《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泰山极顶》、《海市》、《蓬莱仙境》等。2.秦牧散文体现出知识性、思想性和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